中國有四個(gè)高原,分別是:
1、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東西長(cháng)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wàn)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峽谷區等6個(gè)部分。
2、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又稱(chēng)北部高原,狹義上的內蒙古高原位于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國界,西至東經(jīng)106°附近。
3、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位于中國中部偏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廣義上的黃土高原即黃土區,黃土面積63.5萬(wàn)平方千米,其中原生黃土38.1萬(wàn)平方千米,次生黃土25.4萬(wàn)平方千米,主要由山西高原、陜甘晉高原、隴中高原、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
4、云貴高原:
云貴高原位于中國西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西起橫斷山、哀牢山,東到武陵山、雪峰山、東南至越城嶺,北至長(cháng)江南岸的大婁山,南到桂、滇邊境的山嶺,東西長(cháng)約1000千米,南北寬400~800千米,總面積約50萬(wàn)平方千米。
中國四大高原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分別在中國西南部、中國北部、中國西南部、中國中北部。
1、青藏高原
位于中國西南部,包括西藏、青海的絕大部分與四川、新疆、云南、甘肅的一部分。位于昆侖-阿爾金山以南,祁連-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脈以東、以北。青藏高原地勢高,平均海拔達4000米以上,多雪山冰川,面積大,占全國面積的1/4,高原上多大山,但相對高度較小。
2、內蒙古高原
位于中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分與甘肅、寧夏、河北的一部分。西至河西走廊,東至大興安嶺,南接黃土高原(大致以長(cháng)城為界),北至國界。內蒙古高原地勢起伏和緩、山脈少,為中國第二大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東部多草原,西部多戈壁、沙漠。
3、云貴高原
位于中國西南部,包括云南、貴州的大部分。位于橫斷山脈以東,雪峰山以西,四川盆地以南。云貴高原地勢崎嶇不平,海拔1000-2000米,多峽谷,多小型山間盆地,石灰巖分布廣,多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4、黃土高原
位于中國中北部,包括山西的大部分與陜西、甘肅、寧夏的一部分。位于內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以長(cháng)城為界),秦嶺以北,太行山脈以西,烏鞘嶺以東。黃土高原海拔1000-2000米,地表覆蓋深厚的黃土,地表破碎,溝壑縱橫,植被覆蓋稀少,水土流失嚴重。
中國有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位于中國西南部,包括西藏、青海的絕大部分與四川、新疆、云南、甘肅的一部分。位于昆侖-阿爾金山以南,祁連-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脈以東、以北。
內蒙古高原:位于中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分與甘肅、寧夏、河北的一部分。西至河西走廊,東至大興安嶺,南接黃土高原(大致以長(cháng)城為界),北至國界。
云貴高原:位于中國西南部,包括云南、貴州的大部分。位于橫斷山脈以東,雪峰山以西,四川盆地以南。
黃土高原:位于中國中北部,包括山西的大部分與陜西、甘肅、寧夏的一部分。位于內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以長(cháng)城為界),秦嶺以北,太行山脈以西,烏鞘嶺以東。
擴展資料:
中國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cháng)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 四川盆地。
中國三大丘陵:東南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chēng)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緯26°00′~39°47′,東經(jīng)73°19′~104°47′之間
云貴高原位于中國西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大致位于東經(jīng)100°~111°,北緯22°~30°之間,西起橫斷-哀牢山,東至武陵-雪峰山,東南至越城嶺,北至長(cháng)江南岸的大婁山,南到桂、滇邊境。東西長(cháng)約1000千米,南北寬400~800千米,總面積約50萬(wàn)平方千米。
參考資料來(lái)源:百度百科——四大高原
中國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
中國有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cháng)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有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以上就是關(guān)于中國有幾大高原 ,中國的高原有哪些的全部?jì)热荩约爸袊袔状蟾咴?的相關(guān)內容,希望能夠幫到您。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信息網(wǎng)絡(luò )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gè)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huì )及時(shí)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shū)B(niǎo). 頁(yè)面生成時(shí)間:3.1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