鏢行是專門為他人保護財物、人身安全并收取薪酬的行業(yè),曾在中國經濟發(fā)展史、社會生活史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鏢行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自由度高的個體鏢師,二是以同族、鄉(xiāng)里為基礎的鏢戶,三是經營規(guī)模大、業(yè)務范圍廣的鏢局。其中,鏢局是鏢行的主體,其經營項目之廣非鏢戶和個體鏢師所能比。除平常的看家護院、坐夜走鏢、保護庫丁等業(yè)務外,在郵政和銀行出現(xiàn)之前,匯款業(yè)務也由大型鏢局辦理,其在當時中國社會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見一斑。
鏢行興衰
由于相關史料的匱乏和學者們對史料掌握程度、解讀史料角度的差異,關于鏢行出現(xiàn)的時間和地域,已有研究成果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明代一些身強體壯、武藝高強之人所從事的為人看家護院并有時充當打手的職業(yè)——“打行”即是鏢行的前身;也有人認為“鏢緣水起”,清代以前京杭大運河兩岸經濟繁盛之時,商人運輸貨物須雇人保護,便有了最早的鏢行;還有人認為鏢行是商品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最早興起于康熙晚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跨區(qū)域的商業(yè)貿易,為了防止長途販運的商品被暴力搶奪,以收人錢財、護人財貨為業(yè)的鏢行應運而生。
筆者更傾向于后一種說法,因為每樣新事物的產生都有其既定的歷史條件,鏢行的出現(xiàn)必然有其客觀的經濟基礎。我國的商品經濟在清康熙以前主要是國家的專賣壟斷貿易、官方嚴格控制下的貿易、為官僚貴族服務的長途販運和鄰近地域的民間交易。正常情況下,由官方、上層控制的貿易自然不會尋求民間組織的保護,作為自然經濟之補充的民間鄰近地域的小型交易也不會出資請鏢局來保護;所以,只有到了康熙晚期,鏢局這種以保護民間商品貿易為主的民間組織才有正式產生的可能。
經過多年的經營、積累,在清同治時期和光緒前期,鏢行進入了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清代最有名的鏢局是位于北京前門外大柵欄的會友鏢局,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家宅便由其保護。鏢局創(chuàng)始人宋彥超,出身清廷俗稱洋槍隊的神機營,生平絕技是三皇炮捶門,人稱“神拳寮邁倫”。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時,宋彥超曾率眾弟子保衛(wèi)前門外大柵欄商業(yè)區(qū)。會友鏢局的鏢路發(fā)達,朋友眾多,威名遠播,走鏢數十年從無閃失,深受行商客旅們的信任。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國家飄搖,形勢混亂,作為民間組織,鏢局已很難發(fā)揮其原來的作用,從此走向衰落,20年后北京會友鏢局的關閉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鏢行的瓦解。
鏢行業(yè)務
開辦鏢局要向地方政府領取經營執(zhí)照,交納商業(yè)稅。鏢局大都是股份制經營,其組織一般包括鏢局的主人、總鏢頭、一般鏢頭、鏢師、大掌柜和伙計、雜役等。鏢局主人一般關系多、人脈廣、有實力,打出旗號后,黑道人物或綠林英雄能給面子,出了事情要擺得平官府,鏢被劫了要賠得起銀子。
鏢局作為鏢行的主體,其業(yè)務范圍基本涵蓋了鏢行所有的業(yè)務。鏢局的業(yè)務,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項:
1.走鏢
走鏢是鏢局最主要的業(yè)務,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威武鏢,二是仁義鏢, 三是偷鏢。威武鏢是在鏢旗上標明鏢師的名字,大張旗鼓地走;仁義鏢要下半旗,相對低調;偷鏢是走鏢時如果某個關卡難過,鏢局惹不起,那就要收旗子、馬摘鈴,悄不做聲地走過。走鏢中有諸多禁忌和注意事項,下文有詳細介紹,此處不再贅述。
2.坐店
坐店是一些商店為防止黑社會敲詐勒索,出資請某鏢局的鏢師去坐店,以維持正常的經營秩序。
3.護院和坐夜(坐更)
護院和坐夜是指鏢師晚上到宅門或商店去值夜班,以防有變故發(fā)生。
4.匯款
匯款業(yè)務鏢局通常要值百抽五,一般除了大宗匯款外,鏢局不派專人送款,而是在走鏢時順手辦理。清末“大清郵政”在全國興辦,鏢局的匯款業(yè)務就無人問津了。
5.保護庫丁
保護庫丁的業(yè)務尤其特別。庫丁是國家銀庫中的“賤役”,雖然銀庫搜查嚴格,但他們仍能施展各種“絕技”夾帶出不少的銀兩,所以他們就成了各種“賊人”關注的對象。由于銀兩來路不正,通常被偷被搶他們也不敢聲張,所以要避開官方途徑來尋求鏢局的保護,因而保護庫丁也成了鏢局的主要業(yè)務之一。
鏢行文化
下面我們介紹一些鏢師走鏢時的禁忌和注意事項,讀者可從中對鏢行文化略有體會。
1.“鏢不喊滄”
“鏢不喊滄”是各地鏢局共同遵守的常規(guī)。河北滄州地處水陸要沖,鏢局、旅館、裝運等行業(yè)興盛,極具競爭力,須有高強武技才能立足,故滄州一帶“最出鏢師,高人盡多也”。為表示對滄州武林的尊重和避逞強之嫌,各地鏢車行經滄州時都會扯下鏢旗,不喊鏢號,悄然走過。
2.陸路“三不住”
走陸路鏢有“三不住”:一是不住新開的店,由于鏢師總是走固定的鏢路,對沿途的客店和店家一般比較熟悉,出于安全考慮,不住不了解情況的新店;二是不住易主的店,熟悉的老店易主后,在沒弄清更換主人的原因前,鏢師為防不測,一般不住這種店,故在鏢車還沒進入村鎮(zhèn)前,總有一個鏢師先策馬前去打探,以了解實情;三是不住娼店,娼店是具有旅館、妓院雙重功能的客店,娼店門前總是站著幾個花枝招展的女子在賣弄風姿,以招攬客人,店內客人中歹人較多,少有正經人,為了貨物安全,走鏢一般也不住這種店。
3.進店“三要”和睡覺“三不離”
鏢師們在旅店內安頓好后并不急于休息,要做到進店“三要”:一是要在店內進行巡視,看有無可疑之人,以防被“賊人”盯上;二是要在店外進行巡視,看有無可疑跡象,以防被“賊人”跟蹤;三是要進廚房進行巡視,查看食品中是否被“賊人”做手腳,如發(fā)現(xiàn)食物有異味,就說自己一行已經打過尖了(打尖即吃飯),等晚上回房再吃些隨身攜帶的干糧果腹。
吃完晚飯,除值更鏢師外,其他鏢師都要上炕睡覺。北方人睡覺為避免窗外寒風吹著頭部,一般是頭枕炕沿,以圖暖和,但鏢師一年四季都要頭靠近窗戶睡覺以便視聽窗外情況。鏢師睡覺時要做到“三不離”:一是武器不離身,二是身不離衣,三是車馬不離院。“武器不離身”很好理解;“身不離衣”是指鏢師在走鏢時一般都是和衣而臥,因為一旦出現(xiàn)意外情況,就沒有時間去穿衣服,北方冬天寒冷,不適合赤膊上陣,這樣一旦有事,就能隨時應對;“車馬不離院”是指鏢局一行人進店后要有值更鏢師看護馬車,不管院外有什么事發(fā)生,均不管不問,以防“賊人”使用調虎離山之計。4.水路“三規(guī)”
一般認為水路泛舟,免車馬勞頓,可稱美差。其實不然。水鏢大都沿運河而行,所經多富饒之地,要鋌而走險的“強人”不少,故存在很多難以預料的變數。因此,要想一路平安,須遵守水路“三規(guī)”:第一規(guī)是“晝寢夜醒”,因為白天幾乎不會碰到攔河搶劫的事,所以除值班的鏢師外,白天鏢師們都進艙睡覺,直到太陽落山才準備上晚崗,防備夜晚有人偷襲;第二規(guī)是“人不離船”,運河沿線多煙柳繁華之地,河中載有妓女的“花船”“江山船”又時常出現(xiàn),為防失神丟鏢,鏢師們絕不能離船尋歡;第三規(guī)是“避諱婦人”,船家女在傳統(tǒng)社會中算是最開放的女性群體之一,鏢師多是血性方剛的男子漢,彼此都要自尊自愛,少生是非。
5.“三會一不”
“三會”是指會搭爐灶、會修鞋、會理發(fā)。鏢師們出門在外,須懂得因時、因地制宜,要隨時能搭起爐灶,埋鍋做飯;鏢師們長年跋山涉水,穿一雙好鞋十分重要,所以懂得修鞋的技術也是必要的;鏢路艱苦,風塵仆仆,有時蓬頭垢面在所難免,但路過一些地方免不了要去拜訪地方勢力,如果不注意形象,就容易被人輕視,所以鏢師們通常要理發(fā)刮臉再換上一身干凈衣服后,才前往會晤頭面人物。“一不”是指不洗臉。口外風沙大(口外泛指長城以北地區(qū)),洗完臉后風一吹,就像有刀子割臉一樣,故一般走鏢時,說洗臉就如同說到家一樣,因為只有要到家了才會洗臉。
6.客鏢“三忌”
走鏢保護的不是財物而是旅客時,叫作“客鏢”。保客鏢時有“三忌”:第一忌是忌問被保之人囊中何物,鏢師只需問被保人一旦發(fā)生意外,哪件行李是首先要保之物即可;第二忌是忌同雇主的家眷接觸,以免讓人心生不快;第三忌是忌途中討賞,因為在走鏢途中向被保護人討賞會有敲詐勒索之嫌。如果鏢師走客鏢時觸犯了以上三個忌諱,就可能給交易雙方帶來一些不愉快,影響鏢局以后的生意。
鏢行往事
鏢行的鏢師中有許多慷慨悲歌之士,留下了傳頌至今的諸多英雄往事。如順源鏢局的創(chuàng)始人大刀王五是清代名俠,更是著名的愛國志士,我們就以他的事跡為例,一起領略優(yōu)秀鏢師的俠義風采。
大刀王五名叫王正誼,祖籍河北滄州,是京師名俠。因在師門排行第五,又刀法純熟,故被稱為“大刀王五”,他是與霍元甲、黃飛鴻、燕子李三等齊名的武術名家。王五三歲喪父,與寡母相依為命。先拜“燕南三俠”之一的肖和成為師學習武藝,后又跟隨滄州最有名的武師雙刀李鳳崗修習,大有所成。后來李鳳崗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兄劉仕龍一起押鏢,讓他受到了幾年江湖的歷練。清同治十年(1871),王五輾轉來到北京,經人介紹到一家鏢局當上了鏢師。清光緒三年(1877),在朋友的幫助下,王五在北京半壁街開創(chuàng)了順源鏢局。順源鏢局活動范圍大,從業(yè)規(guī)范,收費合理,德義高尚,很快便聲名鵲起,生意十分紅火。
順源鏢局里有兩塊匾,分別是“重義解驂”和“德容感化”。“重義解驂”是說王五為人仗義。王五在內蒙古的托克托,碰見幾輛讓土匪洗劫后的大車,騾馬都已被搶走,他便把自己車上拉套的馬解下來給人家提供幫助。沒有了拉套的馬,只能人幫著推車,王五吃了不少苦。后來被救者便送了這塊匾給他。“德容感化”的故事更值得稱道。當時回族人跟漢族人在小東岳廟趕廟會發(fā)生了矛盾,最后雙方約定在陶然亭一較高下。當時清政府根本不管械斗,都是等真出了事才會插手。王五得知后在雙方之間來回奔走相勸,最后把這件事平息了。之后雙方給王五送了這塊題有“德容感化”的匾。這件事在當時很有影響,王五既維護了社會秩序,又促進了民族團結。
王五不僅是德才俱佳的鏢師,也是著名的愛國義士。他與譚嗣同的交往廣為人知。兩人于1895年在京結識,一見如故。1898年“戊戌變法”,譚嗣同應詔入京,任四品軍機章京,王五便積極擔負起了譚嗣同的安保工作。變法失敗后,譚嗣同放棄逃生機會,甘愿被捕,欲以死喚醒民眾。王五得知后多方經營,密謀營救,被譚嗣同堅決拒絕。9月27日,“戊戌六君子”被斬于菜市口,王五得知后悲痛欲絕。1900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興起,王五積極率眾參加。運動失敗后,王五為保護在鏢局中避難的一百多口男女老少,未進行任何抵抗,被清兵逮捕,后又轉送給八國聯(lián)軍,被德軍槍殺于前門外東河沿。
譚嗣同就義前所作《獄中詩》里有“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之句,百余年來為世人所傳頌。他的好友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解釋說:“兩昆侖者,其一指南海(即康有為),其一乃俠客大刀王五。”后來的史實表明,大刀王五確實當得起“昆侖”之譽。
【責任編輯】王 凱
請到「后臺-用戶-個人資料」中填寫個人說明。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4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