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哲倫是葡萄牙富有航海經(jīng)驗的探險家,他堅信大地是圓形的,盼望做一件人類歷史上破天荒的壯舉——環(huán)繞地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麥哲倫率領一支由5條海船、234人組成的遠航隊從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外港出發(fā),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繞過南美大陸南端的海峽,進入太平洋。一路上船員們歷盡千辛萬苦,還有不少人病死在途中。1521年3月,船隊到達菲律賓,麥哲倫因介入島上部族糾紛,被當?shù)鼐用駳⑺?。麥哲倫死后,他手下的人繼續(xù)了麥哲倫未完成的航程。最后,他們向西穿過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終于在1522年9月6日結束了環(huán)球航行回到西班牙,這時他們只剩1艘船和18個人了。
歷時3年的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成功,不僅開辟了新航線,還通過他的探險船隊進行的探險航行,證明了大地球形說的正確。在人類還沒有從外層空間觀測自己星球的時候,麥哲倫等人就憑借勇氣和意志證實了地球的形狀。他們在科學史、航海史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853年9月21日,荷蘭物理學家、超導的發(fā)現(xiàn)者海克·卡末林·昂尼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出生于荷蘭的格羅寧根。1870年他進入格羅寧根大學,第二年前往德國海德堡,跟隨物理學家本生和基爾霍夫學習,1879年獲得格羅寧根大學博士學位。1882年,昂尼斯成為荷蘭萊頓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和物理實驗室負責人。1894年,昂尼斯創(chuàng)建了萊頓大學低溫物理實驗室,建立大型液化氣工廠,他在1904年液化了氧氣,兩年后又液化了氫氣,并在1908年7月10日首次液化了氦氣,以-269°C(4K)刷新了人造低溫的新紀錄。隨后又用液氦獲得了0.9K的更低溫。1911年,昂尼斯利用液氦將金和鉑冷卻到4.3K以下,隨后他又將汞冷卻到4.2K以下,測量到其電阻幾乎降為零,這就是超導現(xiàn)象。1913年,昂尼斯又發(fā)現(xiàn)錫、鉛也和汞一樣具有超導性。同年,由于對物質在低溫狀態(tài)下性質的研究及液化氦氣的成就,昂尼斯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昂尼斯的領導下,萊頓大學物理實驗室成為世界低溫物理學的研究中心。1923年,昂尼斯退休,并于1926年在萊頓逝世。為紀念他,萊頓大學物理實驗室1932年被命名為“卡末林·昂尼斯實驗室”。 1988年9月27日,我國向預定海域發(fā)射運載火箭的試驗全部結束。這次試驗的運載火箭,是由我國自行研制的核潛艇從水下發(fā)射的,火箭準確濺落在預定海域,整個試驗獲得圓滿成功。中國核潛艇凝聚著千百個科學家、千百個造船工人、千百個水兵的心血。導彈核潛艇水下發(fā)射運載火箭的成功,標志著我國的國防尖端技術又躍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使中國成為繼美蘇法英之后第五個擁有核潛艇水下發(fā)射運載火箭技術的國家。
請到「后臺-用戶-個人資料」中填寫個人說明。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4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