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泣血漣如
qì xuè lián rú
【解釋】漣如:血淚不止??薜昧鳒I如同流血。形容極度悲傷
【出處】《周易·屯》:“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結構】補充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例句】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劉瑜傳》:“臣在下土,聽聞歌謠,驕臣虐政之事,遠近呼嗟之音,竊為辛楚,泣血漣如?!?/p>
2、涕泗流漣
tì sì liú lián
【解釋】鼻涕眼淚直往下流。形容痛哭流涕。
【出處】《世說新語·德行》:“孔時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漣,見者以為真孝子?!?/p>
漣
漣
lián
【形】
淚流不斷的樣子〖shedingtears〗
不見復關,泣涕漣漣?!对姟の猴L·氓》
中心孔悼,涕淚漣湎。——王粲《贈蔡子篤》
又如:漣如(漣洳,漣湎。淚涕交流的樣子);漣落(淚珠下滴);漣漣(淚流不止的樣子)
細微〖tiny〗。如:漣波(細微的水波);漣紋,漣淪(細微的波紋)
漣猗
liányǐ
〖ripple〗∶被風吹起的水面的波紋
河水清且漣猗?!对姟の猴L·伐檀》
〖riffle〗∶在平靜水面上,微風吹來激起的細浪
蓮的故事
相傳,蓮從前是長在陸地上的,而桔藕樹是生在水中的。他倆常常往來探訪,促膝談心,成了很密切的知己,便結為同年。
有一天,他們談到兩人的居地時,桔藕樹想自己常淹浸在水中,很是凄慘,就起了和蓮換居的念頭來,于是就對蓮說:“同年,我居住的地方,無論怎么樣旱也不會受災,你天天受著旱災,我真是難過,這樣吧。我倆換換住的地方吧。
當時,蓮有些不愿意,說:“你那里旱災雖然可以避免,但天陰下雨恐怕就要受水泡了吧?”
桔藕樹怕蓮不愿意,就急忙說:“不會的,你有大葉子頂在頭,完全可以抵御的?!?
蓮聽后猶豫了,他想了一下說:“那我們暫時調換一下吧。如果我住著感到不合適,咱們仍然要換回來的,行嗎?”
桔藕樹一心想快些和蓮換居,見蓮還是不十分愿意的樣子,就向蓮發(fā)誓說:“行,行!那是一定的!如你住到我處后感到不合適,我們完全可以再調換回來,要是我不回到原來居住的地方,那么以后就讓天刮大風吹脫我的葉子?!?
蓮見桔藕樹說得那么認真,而且還發(fā)了誓,就換到水中住起來,桔藕樹就搬到了陸地上。
蓮住到水中后,總感到受水淹浸非常難過,便向桔藕樹提出要換回原來的地方。這時桔藕樹堅持不肯換了,而且翻臉不認人,惡狠狠地說:“豈有此理!不愛換,早就可以不換,現在既然換了,為什么又來后悔呢?不行!不行!”
蓮聽了這話,知道自己上了桔藕樹的當,但也沒辦法,因為桔藕樹就是賴在陸地上不肯搬走,所以它只好仍然住在水中。由于被水淹浸得太厲害了,又沒其他法子,只得盡力向泥中鉆進去躲避,所以現在的蓮的根都是藏在泥中的。
桔藕樹因為發(fā)誓后食言,所以直到現在大風一吹,它就要掉葉子。
部首筆畫
部首:氵 部外筆畫:7 總筆畫:10
五筆86:ILPY 五筆98:ILPY 倉頡:EYKQ
筆順編號:4411512454 四角號碼:34135 Unicode:CJK 統(tǒng)一漢字 U+6D9F
基本字義
1. 水面被風吹起的波紋:~漪。
2. 〔~水〕a.水名,在中國湖南省;b.地名,在中國江蘇省。
3. 淚流不斷的樣子:~~。
詳細字義
〈名〉
1. 小波,風吹水面所形成的波紋 [ripple]
河水清且漣漪。——《詩·魏風·伐檀》
2. 又如:漣猗(波紋,小水波)
3. 水名 [Lian River]
4. 在江蘇省漣水縣北,一名漣河
5. 在湖南省中部,源出新邵縣,東流經湘鄉(xiāng),至湘潭注入湘江
〈形〉
1. 淚流不斷的樣子 [sheding tears]
不見復關,泣涕漣漣?!对娊洝ばl(wèi)風·氓》
中心孔悼,涕淚漣湎?!豸印顿洸套雍V》
2. 又如:漣如(漣洳,漣湎。淚涕交流的樣子);漣落(淚珠下滴);漣漣(淚流不止的樣子)
3. 細微 [tiny]。如:漣波(細微的水波);漣紋,漣淪(細微的波紋)
常用詞組
1. 漣猗 liányǐ
(1) [ripple]∶被風吹起的水面的波紋
河水清且漣猗。——《詩·魏風·伐檀》
(2) [riffle]∶在平靜水面上,微風吹來激起的細浪
荷花學名為Nelumbo nucifera Gaertn,荷花屬睡蓮科(Nymphaeaceae)蓮屬(Nelumbo)。
蓮屬(Nelumbo Adans.)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種屬之一。據古植物學家研究化石證實,一億三千五百萬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許多水域地方都有蓮屬植物的分布。
那時候,正植巨型爬行動物恐龍急劇減少的后期,它在地球上生長的時間比人類祖先的出現(200萬年前)早得多。前蘇聯A.H.克里斯托弗維奇《古植物學》(1965)稱,蓮屬化石發(fā)現于北美北極地區(qū)和亞洲阿穆爾河流(即黑龍江)的白堊紀及歐洲和東亞(庫頁島)、日本的漸新世和中新世地層中。
那年月,地球上氣溫比現在溫暖,蓮屬植物約有10~12種,五大洲均有分布。后冰期(Ice Age)來臨,全球氣溫下降,使得不少植物滅絕,另一些植物被迫漂遷,完全打破了原來的地理分布狀況。
遭此劫難,蓮屬植物幸存2種,分布范圍縮小了。分布在亞洲、大洋州北部者為中國蓮(Nelumbo nucifera),漂遷至北美洲的為美洲蓮(N.lutea)古植物學家還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發(fā)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萬年前)的蓮化石,和現代的中國蓮相似;在中國柴達木盆地發(fā)掘的1000萬年前荷葉化石,和現代中國蓮相似。
70年代中國石油化學工業(yè)部石油勘探開發(fā)規(guī)劃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渤海沿海地區(qū)早第三紀孢粉》一書記載:在遼寧省盤山、天津北大港、山東省墾利、廣饒及河北省滄州等地發(fā)現有兩種蓮的孢粉化石。第三紀熱帶植物地理區(qū)內的我國海南島瓊山長昌盆地地層中,也發(fā)現有蓮屬植物的化石。
現我國黑龍江省扶遠、虎林、同江、尚志等縣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蓮分布。以上說明蓮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melasequoiagly plostroboides)、銀杏(Ginkgo biloba)、中國鵝掌楸(Liriodendron chinese)、北美紅杉(Sequoia sempervirens)等同屬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遺植物代表。
二蓮葉防水和自潔之謎 荷葉的表面附著著無數個微米級的蠟質乳突結構。用電子顯微鏡觀察這些乳突時,可以看到在每個微米級乳突的表面又附著著許許多多與其結構相似的納米級顆粒,科學家將其稱為荷葉的微米-納米雙重結構。
正是具有這些微小的雙重結構,使荷葉表面與水珠兒或塵埃的接觸面積非常有限,因此便產生了水珠在葉面上滾動并能帶走灰塵的現象。而且水不留在荷葉表面。
三 藕斷絲連的科學解釋 談到荷,自然就要提到藕。荷屬睡蓮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種植在淺水塘中。
其莖生于淤泥中,變態(tài)為根狀莖,即是藕,也稱蓮藕。藕橫長在泥中,靠基莖節(jié)上的須狀根吸取養(yǎng)分。
由于藕肉質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淀粉,營養(yǎng)豐富,所以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喜愛的食品。 當我們折斷藕時,可以觀察到無數條長長的白色藕絲在斷藕之間連系著。
為什么會有這種藕斷絲連的現象呢? 這就要觀察一下藕的結構了。原來植物要生長,運輸水和養(yǎng)料的組織,叫導管和管胞。
這些組織在植物體內四通八達,在葉、莖、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動物體內一樣暢通無阻。 植物的導管內壁在一定的部位會特別增厚,成各種紋理,有的呈環(huán)狀,有的呈梯形,有的呈網形。
而藕的導管壁增厚部卻連續(xù)成螺旋狀的,特稱螺旋形導管。在折斷藕時,導管內壁增厚的螺旋部脫離,成為螺旋狀的細絲,直徑僅為3~5微米。
這些細絲很像被拉長后的彈簧,在彈性限度內不會被拉斷,一般可拉長至10厘米左右。 藕絲不僅存在于藕內,在荷梗、蓮蓬中都有,不過更纖細罷了。
如果你采來一根荷梗,盡可能把它折成一段一段的,提起來就像一長串連接著的小綠“燈籠”,連接這些小綠“燈籠”的,便是這種細絲。這種細絲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fā)現其實是由3~8根更細的絲組成,宛如一條棉紗是由無數棉纖維組成一樣。
細密纏綿的藕絲,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朝孟郊的《去婦》詩中就有“妾心藕中絲,雖斷猶連牽”之句。
后來,人們就用“藕斷絲連”的成語來比喻關系雖斷,情絲猶連。 四 千年古蓮發(fā)芽之謎 申女士是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的植物學家,她的實驗室里培育著各種各樣的植物,但是她最珍愛的卻是兩棵古蓮--它們的年齡都在500年左右。
“普通的花卉只能存活幾年?!鄙昱拷榻B說,“這兩棵古蓮卻大不相同,它們的種子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洗禮,現在居然發(fā)芽開花了。”
沉睡千年的古蓮醒了 數年前,申女士到北京訪問中國植物研究所;臨回美國時,北京的同事送給她7粒蓮花種子?!皳f這些種子是從東北的湖底泥士中挖掘出來的,我知道它們的年齡很老,但是不知道確切的數字?!?/p>
申女士說,“當時它們沒有引起我足夠的重視,倒是我的實驗室同事約翰·薩森發(fā)現了它們的價值?!?約翰·薩森利用碳同位素測試儀,對古蓮種子的年齡進行鑒定,發(fā)現它們竟然是1200年前遺留下來的!更令人驚奇的是,當申女士用刀片切去種子的外殼并把它們浸泡在培養(yǎng)液中后,沒過多久它們居然發(fā)芽了! 遺憾的是,這些種子發(fā)芽后存活的時間很短,但是它們已經被列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能夠發(fā)芽的種子。
千年的種子能夠發(fā)芽?!這激起了申女士極大的興趣,她決定再。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