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酸圖
三酸圖,又稱《嘗醋翁》,描繪儒釋道三家圍一大醋缸,各伸指點醋而嘗,三人表情各不相同,儒家以為酸,釋教以為苦,道家以為甜。此圖道家尤以推崇,作解為:儒家以人生為酸,須以教化自正其形;釋教以人生為苦,一生之中皆是痛楚;道家則以人生為甜,認為人生本質(zhì)美好,只是世人心智未開,自尋煩惱。
《三酸圖》畫的是蘇東坡、佛印和尚與黃庭堅,三人圍著一大醋缸,每人嘗了一點醋,但三人表情迥異。三位大家后來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儒家認為醋是酸的,佛家認為醋是苦的,道家認為醋是甜的。映射出三種文化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不同看法,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妙趣之處。
三酸圖三酸圖,又稱《嘗醋翁》,描繪儒釋道三家圍一大醋缸,各伸指點醋而嘗,三人表情各不相同,儒家以為酸,釋教以為苦,道家以為甜。
此圖道家尤以推崇,作解為:儒家以人生為酸,須以教化自正其形;釋教以人生為苦,一生之中皆是痛楚;道家則以人生為甜,認為人生本質(zhì)美好,只是世人心智未開,自尋煩惱。《三酸圖》畫的是蘇東坡、佛印和尚與黃庭堅,三人圍著一大醋缸,每人嘗了一點醋,但三人表情迥異。
三位大家后來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儒家認為醋是酸的,佛家認為醋是苦的,道家認為醋是甜的。
映射出三種文化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不同看法,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妙趣之處。
《史記·晉世家》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晉公二年,含康子、趙蘘子、魏桓子三家滅了智伯,三家的領地大了,因為這三家對待老百姓要比晉國的國君好,所以老百姓都愿意歸附。三家都想趁著這時候把晉國瓜分了,各立各的宗廟。要是再推遲下去,等到晉國出了個英明的國君,重新把國家整頓一下,到那時候,韓、趙、魏三家想要安安穩(wěn)穩(wěn)地做大夫也許就不行了??墒沁@么大的事情也不能說做就做,總得找個恰當?shù)臅r機才好。周考王三年(公元438年),晉哀公死了,兒子繼位,即晉幽公。韓康子、趙蘘子、魏桓子他們一見新君剛繼位,軟弱無能,大伙兒商定了平分晉國的辦法。他們把絳州和曲沃兩座城留給晉幽公,其他的地區(qū)就三家平分了。如此以來,韓、趙、魏三家就稱為“三晉”,各自獨立。晉幽公一點力量也沒有,只好在“三晉”的勢力之下忍氣吞聲地活著。他不但不能把三晉當作晉國的臣下看待,而且害怕“三晉”,反倒一家一家地去晉見他們。君臣的名分地位就這么顛倒過來了。
這個消息傳到了齊國,齊國的田盤(田恒的兒子)也如法炮制了一番。他把齊國的大城都分給了田家的人。這是并吞齊國的第一步。同時,他跟“三晉”交好,有事相互幫助。從此以后,齊國和晉國只要是和列國諸侯來往的事,都要由田家跟韓、趙、魏三家出面辦理,后來兩位國君反倒慢慢沒人知道了。
公元425年,趙蘘子得了重病,他覺得自己活不久了,就立他哥哥伯魯?shù)膶O子為繼承人。
就在趙蘘子死的那一年,含康子和魏桓子相繼病死。韓虔繼承韓虎的位子,趙籍繼承趙涴的位子。從此以后,韓虔、趙籍、魏斯、田和四個大夫連成一氣,各自為諸侯。
魏侯以安邑作為都城;趙侯以中牟為都城;韓侯以平陽為都城。這三個新興的國家都宣布了天子的命令,各自立了宗廟。并向列國通告。各國諸侯都來給他們道賀。只有秦國自從與晉國斷交以后,早就不跟中原諸侯來往了。中原諸侯也都把它當作戎族來看。秦國當然沒派人來道賀。
晉幽公之后,到了他的孫子晉靖公,“三晉”就把這個掛名的國君也廢了,讓他做個老百姓。從此以后,晉國從唐叔以來的統(tǒng)治系統(tǒng)就斷了,連晉國這個名號也不用了。
“三家分晉”講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段史實,告誡后人:一個國家只有自強才能免遭瓜分之災
韋編三絕
孔子到了晚年,喜歡讀《周易》。
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韋)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lián)在一起才能閱讀。平時卷起來放著,看時就打開來?!吨芤住肺淖制D澀,內(nèi)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夾讀去,把編聯(lián)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韋編三絕)。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是不滿意,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內(nèi)容了?!?/p>
“韋編三絕”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故事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三姓家奴,典出羅貫中《三國演義》:“傍邊一將,圓睜環(huán)眼,倒豎虎須,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zhàn)張飛?!?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大罵呂布為“三姓家奴”:呂布本身姓呂,父親早逝,認并州刺史丁原為義父,后殺了丁原,投降董卓,拜為義父,之后為了貂蟬,又不惜與義父反目,殺了董卓;一個生父,兩個義父,呂布歷經(jīng)三姓,是以稱“三姓”,古代講究從一而終,講究“忠”、“孝”,像呂布這樣的行為很為人不齒,家奴是比較低賤的,是以被張飛罵為“三姓家奴”。(注:歷史中的呂布并未有三姓家奴之稱,歷史中呂布與丁原并非父子)
史實典籍中,并無關于呂布“三姓家奴”一說。這句貶損人的話,是羅貫中《三國演義》小說的杜撰素材,其目的以借來提高劉關張三英的聲譽地位,側面宣揚漢室宗親正統(tǒng)地位,帶有古代文人的創(chuàng)作局限性。
三字經(jīng)》全文解釋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啟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
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qū)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后天的學習環(huán)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啟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一致,時時不能放松。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
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 〖啟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
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譯文】戰(zhàn)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
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竇燕山,有義方。
教五子,名俱揚。 〖啟示〗僅僅教育,而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學業(yè)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養(yǎng)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 〖啟示〗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
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譯文】僅僅是供養(yǎng)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
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為。 〖啟示〗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后總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趁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 【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
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啟示〗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qū)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jīng)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啟示〗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并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jīng)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jié)和知識。 香九齡,能溫席。
孝于親,所當執(zhí)。 〖啟示〗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準則。
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并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
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融四歲,能讓梨。
弟于長,宜先知。 〖啟示〗從尊敬友愛兄長開始,培養(yǎng)自己的愛心。
要以友善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就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才會感受到他的溫暖。 【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shù),識某文。
〖啟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能文會算是做人的本錢。要做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就必須這從兩點做起。
【譯文】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shù)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啟示〗一到十看來很簡單,但變化起來卻無窮盡,算術這門學問越來越深奧了。幾乎各個科學門類都離不開數(shù)學,所以必須認真地從簡單的數(shù)目學起,為將來學習其他知識打好基礎。
【譯文】我國采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shù)字,然后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啟示〗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
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
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 【譯文】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
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三綱者,君臣義。
父子親,夫婦順。 〖啟示〗要使人與人之間有一個良好和諧的關系,每個人都要認清自己的地位,人人從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寧,人類永遠和平。
【譯文】什么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時,運不窮。 〖啟示〗春、夏、秋、冬是因為地球在繞著太陽運轉(zhuǎn)時,有時面。
大概就是一家開烤肉店的父子女三人,家中總是油氣沖天,到處都彌漫著油的感覺。
哥哥長了很多痘痘被人嘲笑,還被人欺負,所以脾氣暴躁不去上學(在家喝油?),因為哥哥臉上的疙瘩擠出來的油不小心弄到妹妹身上了,妹妹說惡心,哥哥就把臉一擠,臉上的痘痘就像打開的水龍頭,里面的油都流到妹妹臉上了。哥哥抱著仇恨的心憎惡所有人,父親趕緊把哥哥打到一邊去了。
有人說有段時間這家的烤肉特好吃(后來哥哥沒出場,大家都說哥哥被吃掉了),烤肉店關張了。妹妹臉上開始出油長痘痘,從到處是油的夢中醒來發(fā)現(xiàn)父親在灌她喝油。
她很恐懼。再然后就是有一天,妹妹看見父親把自己的腿砍下來放在案板上。
腿上的傷口流出來的不是血,而是油。然后就沒有了。
奇怪的故事~。
韋編三絕 ( wéi biān sān jué )
釋義: 韋: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lián)起來;三:概數(shù),表示多次;絕:斷??鬃訛樽x《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好多次。比喻讀書勤奮。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痹唬骸凹傥覕?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p>
典故: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shù)闹亓俊?/p>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nèi)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zhì)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后,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zhì)了?!?/p>
恩德武威同時并用,是古來將帥、君王所重視的統(tǒng)御謀略之一。
《百戰(zhàn)奇法·愛戰(zhàn)》云:“凡與敵戰(zhàn),士卒寧進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將恩惠使然也。”《孫子兵法·地形篇》云:“視士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p>
孫武認為,統(tǒng)御部卒,必須用恩威并施之謀?!昂穸荒苁?,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典故1:李靖是唐初杰出的軍事家。當初李淵任隋朝官員鎮(zhèn)守太原時,與李靖有矛盾,李淵準備起兵反隋時,李靖曾想告發(fā)他。
后來,李淵占領長安捉住了李靖,差點把他殺了,因李世民求情才得以免死,可見李淵與李靖之間存在恩怨瓜葛。616年,李淵令李靖征討蕭銑,李靖初戰(zhàn)有功,李淵不計前嫌,論功行賞,使李靖深為感動。
后來李靖在戰(zhàn)爭中又有失利,李淵大怒,嚴斥李靖貽誤戰(zhàn)機,要將他處斬,這時,又有人為之求情,李淵又放了他一馬,使李靖對李淵感恩戴德,忠心耿耿。李靖決心戴罪立功,620年,李靖率800精銳大敗開州(今四川開縣)蠻族首領冉肇則,俘5000多人,乘勝收復開州、通州,為李淵奪取西南立下了汗馬功勞。
典故2: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也是運用恩威并施策略的典范。蜀后主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領兵聲討南中(今云南曲靖一帶),馬謖對諸葛亮說,南中一帶的軍民倚仗地勢險阻,一直不服蜀漢統(tǒng)治,我們現(xiàn)在攻破南中易如反掌,但是在我們離開之后,他們還是會叛變,所以,我們不如攻心為上,以心戰(zhàn)治之。
諸葛亮采納了馬謖的建議,當年5月份渡瀘水(今云南保山縣西北),擒拿了孟獲,為了徹底征服孟獲的心,諸葛亮故意把自己排兵布陣的方略擺給孟獲看,孟獲不以為然,說初次與諸葛亮打交道,不明虛實,只要像這樣的陣勢,我肯定能取勝,于是諸葛亮放了孟獲,孟獲不久又領兵來戰(zhàn),又戰(zhàn)敗而歸,被諸葛亮俘住,就這樣擒了放,放了擒,連續(xù)七次,直到第七次再放孟獲時,他卻不肯離去,說諸葛亮是天威,南中不再反了,孟獲的心被攻下了。然后,諸葛亮把南中各地的首領召集起來,宣布南中各地繼續(xù)為他們管轄,蜀軍不設官,不留兵,并將隨軍的衣物、糧草捐獻給了當?shù)毓俦匝a償連年戰(zhàn)爭給百姓造成的損失,得到了南中軍民的擁護。
從此,夷漢相安無事。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