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命之交 角哀伯桃 來自于“羊左”的典故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jié)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左伯桃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空樹中自殺。
后世于是將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春秋時,楚元王崇懦重道,招賢納士。
天下之人聞其風而歸者,不可勝計。西羌積石山,有一賢士,姓左,雙名伯桃,勒亡父母,勉力攻書,養(yǎng)成濟世之才,學就安民之業(yè)。
年近四旬,因中國諸侯互相吞并,行仁政者少,恃強霸者多,未嘗出仕。后聞得楚元王慕仁好義,遍求賢土,乃攜書一囊,辭別鄉(xiāng)中鄰友,徑奔楚國而來。
迤儷來到雍地,時值隆冬,風雨交作。有一篇《西江月》詞,單道冬天雨景: 習習悲風割面,蒙蒙細雨浸衣。
催冰釀雪逞寒威,不比他時和氣。山色不明常暗,日光偶露還微。
天涯游子盡思歸,路上行人應悔。 左伯桃冒雨蕩風,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濕了。
看看天色昏黃,走向村間,欲覓一宵宿處。遠遠望見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燈光,徑奔那個去處。
見矮矮籬笆,圍著一間草屋,乃推開籬障,輕叩柴門。中有一人,啟戶而出。
左伯桃立在檐下,慌忙施禮曰:“小生西羌人氏,姓左,雙名伯桃。欲往楚國,不期中途遇雨。
無覓旅邸之處。求借一宵,來早便行,未知尊意肯容否?”那人聞言,慌忙答禮,邀入屋內(nèi)。
伯桃視之,止有一塌,塌上堆積書卷,別無他物。伯桃已知亦是懦人,便欲下拜。
那人云:“且未可講禮,容取火烘干衣服,卻當會話。”當夜燒竹為火,伯桃烘衣。
那人炊辦酒食,以供伯桃,意甚勤厚。伯桃乃問姓名。
其人曰:“小生姓羊,雙名角哀,幼亡父母,獨居于此。乎生酷愛讀書,農(nóng)業(yè)盡廢。
今幸遇賢土遠來,但恨家寒,乏物為款,伏乞恕罪。”伯桃曰:“陰雨之中,得蒙遮蔽,事兼一飲一食,感佩何忘!”當夜,二人抵足而眠,共話胸中學問,終夕不寐。
比及天曉,淋雨不止。角哀留伯桃在家,盡其所有相持,結(jié)為昆仲。
伯桃年長角哀五歲,角哀拜伯桃為兄。一位一日,雨止道干。
伯桃曰:“賢弟有王位之才,抱經(jīng)綸之志,不圖竹帛,甘老林泉,深為可惜。”角哀曰:“非不欲仕,親未得其便耳。”
伯桃曰:“今楚王虛心求士,賢弟既有此心,何不同往?”角哀曰:“愿從兄長之命。”遂收拾些小路費糧米,棄其茅屋,二人同望南方而進 行不兩曰,又值陰雨,羈身旅店中,盤賚罄盡,止有行糧一包,二人輪換負之,冒雨而走。
其雨末止,風又大作,變?yōu)橐惶齑笱跻姷茫磕憧矗? 風添雪冷,雪趁風威。紛紛柳絮狂飄,片片鵝毛亂葬。
團空攪陣,不分南北西東;遮地漫天,變盡青黃赤黑。探梅詩窖多清趣,路上行人欲斷魂。
二人行過歧陽,道經(jīng)梁山路,問及樵夫,旨說:“從此去百余里,并無人煙,盡是荒山曠野,狼虎成群,只好休去。”伯桃與角哀曰:“賢弟心下如何?”角哀曰:“自古道生育命。
既然到此,只顧前進,休生退悔。”又行了一日,夜宿古墓中,衣服單薄,寒風透骨。
次日,雪越下得緊,山中仿佛盈尺。伯桃受凍不過,曰:“我思此去百余里,絕無人家;行糧不敷,衣單食缺。
若一人獨往,可到楚國;二人懼去,縱然不凍死,亦必餓死于途中,與草木同朽,何益之有?我將身上衣服脫與賢弟穿了,賢弟可獨贅此糧,于途強掙而去。我委的行不動了,寧可死于此地。
持賢弟見了楚王,必當重用,那時卻來葬我未遲。”角哀曰:“焉有此理?我二人雖非一父母所生,義氣過于骨肉。”
我安忍獨去而求進身耶?”遂不許,扶伯桃而行。行不十里,伯桃曰:“風雪越緊,如何去得?且于道旁尋個歇處。
“見一株枯桑,頗可避雪,那桑下止容得一人,角哀遂扶伯桃入去坐下。伯桃命角哀敲石取火,熱些枯技,以御寒氣。
比及角哀取了柴火到來,只見伯桃脫得赤條條地,渾身衣服,都做一堆放著。角哀大驚,曰:“吾兄何為如此?”伯桃曰:“吾尋思無計,賢弟勿自誤了,速穿此衣服,負糧前去,我只在此守死。”
角哀抱持大哭曰:“吾二人死生同處,安可分離?”伯桃曰:“若旨餓死,白骨誰理?”角哀曰:“若如此,弟情愿解衣與兄穿了,兄可費糧去,弟寧死于此”‘伯桃曰:“我乎生多病,賢弟少壯,比我甚強;更兼胸中之學,我所不及。若見楚君,必登顯宦。
我死何足道哉!弟勿久滯,可宣速往。”角哀曰:“令兄餓死桑中,弟獨取功名,此大不義之人也,我不為之。”
伯桃曰:“我自離積石山,至弟家中,一見如故。知弟胸次不見,以此勸弟求進。
不幸風雨所阻,此吾天命當盡。若使弟亦亡于此,乃吾之罪也。”
言訖,欲跳前溪覓死。角哀抱住痛哭,將衣?lián)碜o,再扶至桑中。
伯桃把衣服推開。角哀再欲上前勸解時,但見伯桃神色己變,四肢撅冷,一不能言,以手揮令去。
角哀尋思:“我若久戀,亦凍死矣,死后準葬吾兄?”乃于雪中再拜伯桃而哭曰:“不肖弟此去,望兄陰力相助。但得微名,必當厚葬。”
伯桃點頭半答,角哀取了衣糧,帶泣而去。伯桃死于桑中。
孝感動天 虞舜,瞽 孝感動天 瞍(ɡǔ sǒu)之子。
性至孝。父頑,母嚚,弟象傲。
舜耕于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jīng)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戲彩娛親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cè)。
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老萊子,(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戲舞學嬌癡,春風動彩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鬧。
鹿乳奉親 鹿乳奉親 周郯(tán)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
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
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時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他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xiàn)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y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 被誤殺的危險。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百里負米 周仲由,字子路。
家貧,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游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qú)勞。 嚙指痛心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
參嘗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
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yǎng)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
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蘆衣順母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
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纼(zhèn)。
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母聞,悔改。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jīng)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親嘗湯藥 前漢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養(yǎng)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
仁孝聞天下。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fā)展農(nóng)業(yè),使西漢社會穩(wěn)定,人丁興旺,經(jīng)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他與漢景帝。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
結(jié)果,少數(shù)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jié)束。從此周天子的權(quán)威一落千丈,出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yè)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
但齊桓公上臺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于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于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
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jù)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yè)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并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
鼎象征王權(quán),莊王問鼎,表明奪權(quán)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nèi)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zhí)政。
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
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退避三舍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時候,晉國國君獻公宏愛妃子驪姬。驪姬借機讓晉獻公封自己為夫人,還要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但獻公原來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為太子了,驪姬便害死了申生,追殺重耳。重耳在楚國國君幫助下,在外躲避十二年,幸保不死。楚王問重耳說:“你將來若能回國當了國君,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你什么貴重東西、奴隸、美好都有了,我能給你什么稀罕物呢?我若做了晉國君王,萬一日后同你在戰(zhàn)場上遭遇,就退避三舍作為回報吧。”后來重耳果然做了晉國國君,而且真同楚王在戰(zhàn)場相遇了,重耳沒食言,確實退避三會以報楚王!
多行不義必自斃
〖解釋〗壞事干多了,結(jié)果是自己找死。
〖出處〗《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春秋時,鄭武公死,長子莊公繼位。其弟共叔段圖謀篡位,在封地內(nèi)招兵買馬,修整軍備。鄭大夫祭仲深表不安。諫莊公早除共叔段,以絕后患。莊公答曰:“‘多行不義必自斃’,汝可拭目以待。”不久,果如其言,共叔段狂妄自大,蠶食邊邑,且欲攻鄭都。莊公見時機成熟,便出兵攻共叔段,逐出鄭國。
知音 :
相傳伯牙善彈琴,鐘子期善聽琴。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diào)時,鐘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diào)時,鐘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鐘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彈琴,以為沒有人能像鐘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
苛政猛于虎
〖解釋〗政:政治。指殘酷壓迫剝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還要可怕。
〖出處〗《禮記·檀弓下》:“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路過泰山的一側(cè),有一個在墳墓前哭的婦人看上去十分憂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派遣子路去問訊那個婦人。孔子說:“你哭得那么傷心,好像有很傷心的事。”那個婦人說:“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現(xiàn)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問:“那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說:“學生們記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一鳴驚人
〖釋義〗鳴:鳥叫。一叫就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xiàn),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出處〗《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嘗膽
〖解釋〗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fā)奮圖強。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
〖解釋〗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jīng)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qū)б朊怨龋过R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太多了一時也想不起來!
鑿壁偷光
講的是衡,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向別人借書來看。
鑿壁偷光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沒法點燈讀書。正當匡衡發(fā)愁時,忽然發(fā)現(xiàn)絲絲的光線,正從墻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然后捧著書,倚在墻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閱讀。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后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外國文學典故淺釋 潘多拉的盒子:“潘多拉”是希臘神話中的第一個女人。
普羅米修斯盜火給人類后,主神宙斯為了報復,就命令火神用黏土做成美女潘多拉,送給普羅米修斯的兄弟厄庇米修斯做妻子。潘多拉貌美性詐,私自打開宙斯讓她帶給厄庇米修斯的一只盒子,使盒子里裝的疾病、瘋狂、罪惡、嫉妒等禍患一齊飛了出來,只有希望留在盒底,使人間從此充滿了各種災禍。
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潘多拉的盒子”這一典故比喻災禍的來源。 達摩克利斯劍:“達摩克利斯”是希臘神話中暴君迪奧尼修斯的寵臣。
他常說帝王多福,以取悅于迪奧尼修斯。有一次,迪奧尼修斯請他到王宮赴宴時,讓他坐在帝王的寶座上,頭頂上掛著一把僅用一根馬鬃系著的利劍。
其用意是使達摩克利斯意識到雖然身在寶座,可利劍卻隨時都可能掉下來,以示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時時刻刻存在著憂患。后來人們就常用“達摩克利斯劍”這一典故,來比喻隨時可能發(fā)生的潛在危機。
特洛伊木馬:古希臘傳說,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訪問希臘,誘走了王后海倫,希臘人因此遠征特洛伊。圍攻9年后,到第10年,希臘將領奧德修斯獻了一計,就是把一批勇士埋伏在一匹巨大的木馬腹內(nèi),放在城外后,佯作退兵。
特洛伊人以為敵兵已退,就把木馬作為戰(zhàn)利品搬入城中。到了夜間,埋伏在木馬中的勇士跳出來,打開了城門,希臘將士一擁而入攻下了城池。
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特洛伊木馬”這一典故,用來比喻在敵方營壘里埋下伏兵里應外合的活動。 奧勃洛摩夫性格:亦稱“多余的人”。
“奧勃洛摩夫”是俄國19世紀著名作家岡察洛夫的長篇小說《奧勃洛摩夫》里的“主人公”。此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任何需要費一點腦筋、動一點體力的事,他都害怕干,也不會干。
他從來沒有自己穿過襪子、買過東西。他生活的最高理想就是“休息和安靜”,對社會上任何事情都抱著極端冷漠的態(tài)度。
他“不習慣運動、生活、人多、事忙”,擔心任何變動都會打破他的生活常規(guī)。像奧勃洛摩夫這樣“既不愿意與統(tǒng)治階級沆瀣一氣,又遠離人民、言行不一的知識分子”,還有萊蒙托夫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中的皮卻林,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羅亭》中的羅亭等等。
后來,人們就常用“奧勃洛摩夫性格”或“多余的人”,來比喻腐朽的寄生蟲的典型性格。 安泰:“安泰”是希臘神話中的巨人和英雄,是海神波塞冬和地神蓋婭的兒子。
他的力量來源于大地母親,只要身不離地,就力量無窮,所向無敵;但如果身體離開了大地母親,就要失去生存能力。后來,安泰被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舉在空中擊斃了。
因為安泰是個離開大地母親就失去力量的巨人,所以,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安泰”來比喻作家、詩人以及革命政黨不能脫離人民群眾。 猶大的親吻:猶大是《圣經(jīng)》中耶穌基督的親信弟子十二門徒之一。
“猶大的親吻”是猶大出賣耶穌的一個暗號。據(jù)《新約全書》說,耶穌傳布新道雖然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但卻引起了猶太教長老祭司們的仇恨。
他們?yōu)槌粢d,就用30個銀幣收買了猶大。因一般人都不認識耶穌,猶大就同他們定下暗號:“我見面后親吻的人便是耶穌。”
當耶穌帶領自己的門徒從大尼出來在橄欖山麓客西馬尼園停留時,猶大就帶著猶太兵包抄了上去。見到耶穌后,他假裝請安,走過去跟耶穌親吻。
猶太兵隨后一擁而上把耶穌捆綁起來。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猶大的親吻”這一典故,來比喻可恥的叛徒。
夏洛克與一磅肉:夏洛克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名劇《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個既貪婪又兇殘的猶太富商、高利貸者,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因為反對高利放貸,同夏洛克結(jié)下仇恨。安東尼奧為了幫助向鮑西霞求婚的朋友巴薩尼奧借錢,因一時困窘,只好向夏洛克去借。
夏洛克乘機報復,強迫對方簽訂了“逾期不還要在債務人胸前割下一磅肉”的借約。到期后,安東尼奧因故沒及時還債,于是夏洛克就告到法庭,執(zhí)意要按借約執(zhí)行,非要割下安東尼奧的一磅肉不可。
巴薩尼奧的新婚妻子鮑西霞扮成律師受理此案。她在法庭上宣布,依據(jù)法律只許割肉不允許流血,而且割下來的肉必須絕對是一磅重,即使相差一絲一毫或者哪怕流一滴血,夏洛克也得抵命。
因夏洛克無法辦到,訴訟失敗。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夏洛克與一磅肉”這一典故,用來諷刺揭露壟斷資產(chǎn)階級或霸權(quán)主義者的殘忍貪婪。
橄欖枝與和平鴿:據(jù)《圣經(jīng)》中的《創(chuàng)世紀》載,上帝降洪水滅世時,諾亞制作成方舟避難。洪水泛濫了150天后逐漸消退,方舟被擱淺于山巔。
諾亞為了探測洪水究竟是否已經(jīng)退卻,放出了一只烏鴉,但烏鴉卻沒有飛回來報信,于是就又放出了一只鴿子,鴿子很快就飛回來報信。七天后再放出鴿子,飛回來的鴿子嘴里竟銜著一段新折下來的橄欖綠枝。
諾亞由此斷定洪水已退,這才從方舟里走了出來。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把橄欖枝與鴿子當成了和平的象征,并把鴿子稱為“和平鴿”。
客里空:“客里空”是原蘇聯(lián)作家柯涅楚克的名劇《前線》中的一個新聞記者的形象。客里空以無中生有、瞎編硬造為能事。
他不調(diào)查了解,坐在指揮部擬。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