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的銘文有32行499字,是現(xiàn)存最長的銘文,是一個周宣王時代的完整的冊命。
1、政治歷史價值:
銘文共五段:其一,此時局勢不寧;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內外;其三,給毛公予宣示王命之專權,著重申明未經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預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誡勉勵之詞;其五,賞賜與對揚。這段銘文敘事完整,記載詳實,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材料。
2、鼎文化價值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圓腹,整個造型渾厚而凝重,飾紋也十分簡潔有力、古雅樸素,標志著西周晚期,青銅器已經從濃重的神秘色彩中擺脫出來,淡化了宗教意識而增強了生活氣息。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與其他殷商時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銅器可說是天差地遠,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銘文卻是當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銘文青銅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銅器之最,相當具有研究價值。
3、書法價值
鼎身銘文的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 ,結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整。李瑞清題跋鼎時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薄YM聲騫在《古代碑帖鑒賞》這樣介紹毛文:筆致謹嚴,字形整齊有致。相異于一般金文的豪放逸縱,結字略帶長形,顯得勁挺瘦勁,全文布局氣象溫和,歷來被視為周代篆文的正宗,金文的瑰寶。
蘇東坡是我國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傳,有一次,他讓廚師做道魚肴開開鮮。廚師送來后,只見熱騰騰、香噴噴,魚身上刀痕如柳。東坡食欲大開,正欲舉筷子品嘗忽見窗外閃過一人影,原來是好友佛印和尚來了。東坡心想:“好個趕飯的和尚,我偏不讓你吃,看怎么辦?”于是順手將這盤魚擱到書架上去了。佛印和尚其實早已看見,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來?!睎|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問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見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來請教一個字?”“何字?”“姓蘇的‘蘇’怎么寫?”蘇東坡知道佛印學問好,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裝著認真地回答:“‘蘇’字上面是個草字頭,下邊左是‘魚’,右是‘禾’字?!狈鹩∮謫枺骸安蓊^下面左邊是‘禾’右邊是‘魚’呢?”“那還念‘蘇’啊?!薄澳敲呆~擱在草頭上邊呢?”蘇東坡急忙說:“那可不行?!狈鹩」笮φf:“那就把魚拿下來吧?!碧K東坡這才恍然大悟,佛印說來說去還要吃他的那盤五柳魚。后來有一次,佛印聽說蘇東坡要來,就照樣蒸了一盤五柳魚,心想上次你開我玩笑,今日我也難難你。于是就順手將魚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蘇東坡早已看見,只是裝著不知道。說道:“有件事請教:我想寫副對聯(lián),誰知寫好了上聯(lián),下聯(lián)一時想不出好句子。”佛印問:“不知上聯(lián)是什么?”蘇東坡回答說:“上聯(lián)是‘向陽門第春常在’?!狈鹩〔恢捞K東坡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幾乎不假思索地說:“下聯(lián)乃‘積善人家慶有余’。”蘇東坡聽完,佯裝驚嘆道:“高才,高才!”原一你專罄(慶)里有魚(余)呀!快拿出來一同分享吧。佛印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蘇東坡的“當”。但他還想“戲弄”一下蘇東坡一看,一條清蒸的西湖鮮魚,身上劃了5刀。便笑咪咪地說:“五柳魚唄?!狈鹩⌒π卮鹫f:“這條‘五柳魚’算給你‘釣’到了,不如叫‘東坡魚’算了?!?/p>
從此以后,人們把“五柳魚”又叫“東坡魚”,而且這道西湖名菜名氣也越來越大,一直流傳到今天。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中國的齊國道學奠基人,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兵家鼻祖。與楚國道學奠基人鬻熊和儒學奠基人周公旦,同為周武王身邊的開國重臣,周初四圣之一(周公旦、召公奭、姜太公、史佚)。
其先祖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從其封姓,故以呂為氏。出生地主要有東海說和河內說。《孟子》的《離婁上》和《盡心上》兩章都提到姜子牙“居東海之濱”;《呂氏春秋·首時》也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說他是“東海上人”。但這些說法都很籠統(tǒng)含糊。晉代張華《博物志》說得較為明確:“海曲城有東呂鄉(xiāng)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經注·齊乘》也說,“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xiāng),棘津在瑯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姜子牙后輔佐了西周王,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tǒng)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牧野之戰(zhàn)紂兵大敗,紂王登臺自焚而死,從此商亡周立。商朝滅亡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大肆分封功臣,姜子牙以伐紂第一功臣的身份,第一個得到分封,建立了齊國,成為齊國的開國始祖,開創(chuàng)了齊國八百多年的歷史。
左寶貴,字冠廷,山東省費縣地方鎮(zhèn)(今平邑縣地方鎮(zhèn))人。
1837年10月18日生于一個貧苦的回族農民家庭。父名世榮,母楊氏,皆早年下世。
他“幼失怙恃”,又“乏恒產以謀生理”,不得不與其二弟寶賢、三弟寶清依附鰥叔世宏生活,飽嘗了人間疾苦。稍長,因得罪本村惡少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靠擺地攤當皮匠掙錢糊口,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
1856年,左寶貴因打傷縫馬靴不給錢的官兵,被迫攜兩弟投效江南軍營,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刈迦嗣駳v史上形成的尚武習性和英勇剛毅精神,練就了他強壯的身軀和堅強的意志,陶冶了他剛勇驃悍的性格。
他作戰(zhàn)勇敢,摧鋒直前,因而屢受提拔,聲譽日起。 行伍出身的左寶貴,和歷代封建社會中許多“壯懷激烈”、武功赫赫的名將一樣,愛國愛民,為人正直。
但他生活在封閉落后的農村社會,缺乏文化知識,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政治和文化的影響,唯知“功名只應馬上取”,忠君報國。為維護封建王朝,1856—1868年間,他“轉戰(zhàn)楚、淮、皖、齊、燕、蘇”等地,參與鎮(zhèn)壓太平軍和捻軍諸戰(zhàn)役。
太平軍圍困揚州時,他突出重圍馳赴六合江北大營傳遞軍書。與捻軍作戰(zhàn)中,率部急馳援解安徽蒙城縣圍。
1872—1891年,先后鎮(zhèn)壓了熱河朝陽縣東荒一帶人民起義、大東溝一帶伐木工人起義、廟兒溝金礦工人起義,以及哈力套改一帶“馬賊”、熱河朝陽金丹教起義等。在鎮(zhèn)壓人民起義的過程中,他“驅馳鋒鏑,艱苦備嘗”,每戰(zhàn)必躬先陷陣”,“身先士卒”,往往“飛軍沖入,東蕩西決,多次身受重傷”,“瀕于危者屢矣”,因而受到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上層人士的賞識和清政府的極大信任。
1860年,“署兩江總督薛煥檄寶貴以把總回江北招募并管帶六起勁勇”。1865年,“奉欽差大臣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檄,赴前敵管帶忠勇營”。
1867年,奉命“管帶河間練軍”。1871年,“管帶古北口練軍馬隊后營”。
1872年,“都統(tǒng)崇實檄寶貴統(tǒng)練軍馬隊?!?876年,奉命“招募奉字軍,以寶為翼長……復募貴字營并靖邊各隊?!?/p>
盛京將軍崇實、岐元、慶裕,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等人先后以“營務嚴肅,謀勇兼全”,“勤明忠實,驍果耐勞,曉暢兵事,謀勇兼優(yōu)”等考語入奏朝廷,把他視為卓越的軍事干材。清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咸豐帝、同治帝、光緒帝等曾先后賞給他六品軍功,頒賞獎武金牌、白玉翎管、白玉搬指、大小荷包,賜予鏗色巴圖魯勇號,賞穿黃馬褂、頭品頂戴,賞戴雙眼花翎,等等,給予他極大的榮譽。
他由偏裨而躋身鎮(zhèn)將,官至“建威將軍,記名提督、廣東高州鎮(zhèn)總兵?!币钥蛙婑v防奉天(今沈陽),被稱為“關外一日不可少之大員”。
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國,同時向朝鮮擴張其侵略勢力,并伺機對中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1894年3月,朝鮮全羅道爆發(fā)東學黨起義。
6月4日,清政府應朝鮮政府邀請派兵幫助鎮(zhèn)壓。日本乘機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借口,派遣海軍陸戰(zhàn)隊8000人在仁川登陸。
6月10日,日軍占領朝鮮首都——漢城,6月底侵朝日軍驟增至1.2萬多人。日本政府肆意干涉朝鮮政務,脅迫朝鮮國王與中國斷交,戰(zhàn)爭迫在眉睫,而當時應邀駐防朝鮮牙山的清軍只有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總兵聶士成率領的6營3000人。
駐守奉天的左寶貴,一直密切注視著日本侵略者的動向。他清醒地看到朝鮮是中國的門戶,中朝兩國唇齒相依,唇亡則齒寒。
當日軍進占仁川后,“寶貴即派員至漢城出探繪圖,為進兵之計”。并“稟請?zhí)碥娭门冢A備不虞。”
建議積極作好反侵略戰(zhàn)爭準備。7月底,清政府電令左寶貴率奉軍援朝,其時左寶貴早已整裝待發(fā)。
他挑選精壯的馬步6營約3000人隨其出征,一路上星夜前進。于8月6日趕抵平壤。
左寶貴一到平壤立即進行部署,一面派偵探化裝成朝鮮百姓向前深入150多公里,搜集敵情;一面又于8月24日派出一支騎兵冒著大雨接應牙山潰軍。 平壤是朝鮮北部重鎮(zhèn),也是王室的舊都,它背靠峰巒重疊的高山,面向波濤滾滾的大同江,形勢險要,易守難攻。
到8月底,聚集在這里的清軍計有左寶貴的奉軍、豐升阿的奉天盛軍、馬玉昆的毅軍、衛(wèi)汝貴的盛軍,號稱“四大軍”,加上從牙山逃回的葉志超部蘆防軍等,共計35營1.6萬余人。8月25日,葉志超謊報軍情,飾敗為勝,被清政府委任為平壤清軍總統(tǒng)。
他對平壤戰(zhàn)守漫無布置,致使清軍坐失良機。 9月10日左寶貴得知日軍逼近平壤,趕往葉志超處與諸將面商對策。
“左主戰(zhàn),葉主退守,意見不合,”諸將依違參半。葉志超稱“敵人乘勢大至,鋒芒正銳。
我軍子藥不齊,地勢又不熟,不如整飭各隊暫且退之,養(yǎng)精蓄銳,以圖再舉?!弊髮氋F堅決反對。
他說:“奉命東征,誓當為國宣力,”“力即不及,義不可撓”。力主憑借堅城固守。
爭辯時他“怒發(fā)上沖,須眉皆豎”,憤然斥責“若輩惜死可自去,此城為吾冢矣?!比~志超理屈詞窮,不得不“唯唯謝過?!?/p>
于是各軍劃分防區(qū),做堅守打算。14日晚,日軍朔寧支隊和元山支隊搶占平壤城北山頭數(shù)座,左寶貴親自率軍出城爭奪。
因日軍在兵力和裝備上皆占優(yōu)勢,未能取勝,乃入城以炮仰攻。當天夜晚,葉志超再次準備棄城北逃,左寶貴得知后,派親兵把其監(jiān)視起來。
15日凌晨,日軍發(fā)起。
黃帝以后,黃河流域部落聯(lián)盟的杰出首領,先后有堯(y2o)、舜(sh)n)、禹(y()。那時候,部落聯(lián)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lián)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
堯死后,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作“禪讓”。
相傳,堯很節(jié)儉。他住在茅屋里,吃糙米飯,喝野菜湯,身上穿著麻布襖。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則。他在歷山耕田,歷山的人不再爭田界,互相很謙讓。人們都愿靠近舜居住。舜在一個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贊揚。
堯舜時候,水患嚴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導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洪水終于止住,百姓過上了安寧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樹立了威信。
擴展資料:
大禹治水:又稱為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作為黃帝的后代,鯀、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堯、虞舜,分別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事宜。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封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xiàn)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zhàn)勝困難的聰明才智。
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zhàn),置個人利益于不顧,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于完成了治水的大業(yè)。
禹成功治理共水,世人便把他敬為神人,尊為“大禹”“神禹”,將他與天地相齊名,所謂天大、地大、禹大。當時人們甚至把整個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的天下,從而把治理江河、戰(zhàn)勝洪災的所有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堯舜禹
勾踐(約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
春秋末期越國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
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吳王闔閭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軍所敗。
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于次年主動進攻吳。
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fā)生激戰(zhàn),越兵大敗。為了保存力量,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
勾踐歸國后,臥薪嘗膽,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范蠡、文種等人,改革內政,休養(yǎng)生息。
后來勾踐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機,一舉攻入吳國并殺死了吳太子。夫差返國后只得言和。
勾踐不斷舉兵伐吳。勾踐二十四年,吳都被圍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殺。
吳亡。隨后,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wèi)等國歸附,并遷都瑯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3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