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雪泥鴻爪 蘇軾在任鳳翔府判官時,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雪泥鴻爪”就被概括為眾所周知的成語了。 2 、夜雨對床 唐代韋應物有“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蘇軾讀后感觸良深,與蘇轍約定“夜雨對床”,但一直未實現(xiàn)。
“夜雨對床”便流傳下來,本不單指兄弟之間,經(jīng)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3 、河東獅吼 蘇東坡在一首詩里,開朋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為這首詩,在文言里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nèi),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 4 、不合時宜 朝云乃蘇軾侍妾,一次蘇軾吃完飯,捫著肚皮問家人:“內(nèi)裝何物?”有的說是文學才華,有的說是滿腹學問,唯朝云說是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遂引為知己。 5 、胸有成竹 文同,字與可,是北宋畫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詩人蘇軾的至友,二人交情頗深。
蘇軾也喜歡畫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點蘇軾畫竹時說:“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蘇軾對此說深以為然。宋人晁補。
1 、雪泥鴻爪 蘇軾在任鳳翔府判官時,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雪泥鴻爪”就被概括為眾所周知的成語了。
2 、夜雨對床 唐代韋應物有“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蘇軾讀后感觸良深,與蘇轍約定“夜雨對床”,但一直未實現(xiàn)。“夜雨對床”便流傳下來,本不單指兄弟之間,經(jīng)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3 、河東獅吼 蘇東坡在一首詩里,開朋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為這首詩,在文言里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nèi),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 4 、不合時宜 朝云乃蘇軾侍妾,一次蘇軾吃完飯,捫著肚皮問家人:“內(nèi)裝何物?”有的說是文學才華,有的說是滿腹學問,唯朝云說是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遂引為知己。
5 、胸有成竹 文同,字與可,是北宋畫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詩人蘇軾的至友,二人交情頗深。蘇軾也喜歡畫墨竹,曾向文同求教。
文同在指點蘇軾畫竹時說:“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蘇軾對此說深以為然。
宋人晁補之也有詩云:“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這一成語的出處。
此后,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盤的成熟考慮。 6 、出人頭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蘇軾在全國選拔進士的會考中,以《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獲得了歐陽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贊賞。
歐陽修見卷子獨占鰲頭,便想評為第一,點為狀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曾鞏所作,評為第一,點為狀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為第二名。等開了卷,才知是蘇軾的試卷,很是后悔。
在禮部舉行的口試復試中,蘇軾以《春秋對義》獲得第一名。后來歐陽修在讀蘇東坡的感謝信時對老友梅堯臣說:“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回避,放他出人頭地。
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后沒有人會再說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quán)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里來的。后以“出人頭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籌。
7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有“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后來,有人把“無禁”改為“不盡”。
8 、水落石出 蘇軾《后赤壁賦》“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9 、明日黃花 “明日黃花”出自蘇軾在重陽節(jié)所寫的一首詩和一首詞。
他在《九日 ( 按即重陽 ) 次韻王鞏》詩中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又在《南鄉(xiāng)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中寫道:“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后人從這個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黃花”比喻種種過時的人或事物。 10 、堅忍不拔 蘇軾在《晁錯論》中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堅忍不拔”這個成語由此得出。 11 、海屋籌添 蘇軾《東坡志林 ? 三老語》:“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 ( 邇 ) 來吾籌已滿十間屋。
’”原謂長壽,后以“海屋籌添”為祝壽之詞。 12 、芳留玉帶 蘇軾曾在金山留玉帶鎮(zhèn)山,佛印回贈裙衲,成為千古佳話。
13 、琴操參宗 蘇軾在杭州時,攜琴操游西湖。一日戲曰:“我作長老,爾試參禪。”
琴操問:“何謂湖中景?”蘇軾答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琴操。
1 、雪泥鴻爪 蘇軾在任鳳翔府判官時,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雪泥鴻爪”就被概括為眾所周知的成語了。 2 、夜雨對床 唐代韋應物有“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蘇軾讀后感觸良深,與蘇轍約定“夜雨對床”,但一直未實現(xiàn)。
“夜雨對床”便流傳下來,本不單指兄弟之間,經(jīng)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3 、河東獅吼 蘇東坡在一首詩里,開朋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為這首詩,在文言里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nèi),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 4 、不合時宜 朝云乃蘇軾侍妾,一次蘇軾吃完飯,捫著肚皮問家人:“內(nèi)裝何物?”有的說是文學才華,有的說是滿腹學問,唯朝云說是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遂引為知己。 5 、胸有成竹 文同,字與可,是北宋畫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詩人蘇軾的至友,二人交情頗深。
蘇軾也喜歡畫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點蘇軾畫竹時說:“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蘇軾對此說深以為然。宋人晁補之也有詩云:“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
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這一成語的出處。此后,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盤的成熟考慮。
6 、出人頭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蘇軾在全國選拔進士的會考中,以《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獲得了歐陽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贊賞。歐陽修見卷子獨占鰲頭,便想評為第一,點為狀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曾鞏所作,評為第一,點為狀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為第二名。
等開了卷,才知是蘇軾的試卷,很是后悔。在禮部舉行的口試復試中,蘇軾以《春秋對義》獲得第一名。
后來歐陽修在讀蘇東坡的感謝信時對老友梅堯臣說:“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回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后沒有人會再說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quán)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里來的。
后以“出人頭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籌。 7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有“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后來,有人把“無禁”改為“不盡”。 8 、水落石出 蘇軾《后赤壁賦》“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9 、明日黃花 “明日黃花”出自蘇軾在重陽節(jié)所寫的一首詩和一首詞。他在《九日 ( 按即重陽 ) 次韻王鞏》詩中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又在《南鄉(xiāng)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中寫道:“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后人從這個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黃花”比喻種種過時的人或事物。
10 、堅忍不拔 蘇軾在《晁錯論》中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堅忍不拔”這個成語由此得出。
11 、海屋籌添 蘇軾《東坡志林 ? 三老語》:“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 ( 邇 ) 來吾籌已滿十間屋。’”原謂長壽,后以“海屋籌添”為祝壽之詞。
12 、芳留玉帶 蘇軾曾在金山留玉帶鎮(zhèn)山,佛印回贈裙衲,成為千古佳話。 13 、琴操參宗 蘇軾在杭州時,攜琴操游西湖。
一日戲曰:“我作長老,爾試參禪。”琴操問:“何謂湖中景?”蘇軾答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琴操曰:“何謂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瀟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何謂人中意?”“隨他楊學士,鱉殺鮑參軍。”
“如此究竟如何?”“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琴操大悟,即日削發(fā)為尼。
14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東坡謫居黃州時,寫下《臨江仙—夜歸臨皋》一詞。其中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句,據(jù)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相傳這首詞寫成后,當晚就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由于結(jié)尾表達了作者隱逸的想法,以致人們第二天紛紛傳說,蘇軾已將冠服掛于江邊,坐上小舟,長嘯而去。地方官得知,大吃一驚,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職,急忙前去查看。
到了住所,卻發(fā)現(xiàn)他鼻息如雷,還沒有起床。 15 、天涯何處無芳草 據(jù)《林下詞談》說,蘇軾在惠州時,曾命朝云唱《蝶戀花》一詞。
朝云還沒有開始唱,就已“淚滿衣襟”。蘇軾問何故,朝云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 16 、山抹微云秦學士 秦觀《滿庭芳》中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一句,由于這首詞的風格近似柳永,所以蘇軾當面說秦觀是“學柳永作詞”,還戲稱“山抹微云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露花倒影”是柳永《破陣樂》的首句。) 17 、東坡肉 馳名全國的“東坡肉”。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一廣為傳誦的諺語,多少年來,不僅流播于江浙一帶,而且流播于大河上下、長城內(nèi)外,甚至漂洋過海流播于日本、歐美……
蘇杭之所以被人并稱“天堂”,一個重要原因是名勝古跡、風景園林多而且美。杭州主要以湖山勝,蘇州則主要以園林勝。
從歷史上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似乎是“蘇杭比較論”的始作俑者。他既當過杭州刺史,又當過蘇州刺史,熟悉蘇杭,歌詠蘇杭,并為蘇杭百姓辦過不少好事,因此極富有比較蘇杭的發(fā)言權(quán)。其《詠懷》開篇第一句就是:“蘇杭自昔稱名郡”。他已把自昔以來的這兩個名郡相提并論、等量齊觀了。再看宋代,詩人范成大在《吳郡志》中寫道:“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曰:‘蘇湖熟,天下足。’湖固不逮蘇,杭為會府,諺猶先蘇后杭……”接著,他又援引白居易詩句進行論證,指出:“在唐時,蘇之繁雄,固為浙右第一矣。”
到了元代,“天堂”之諺進入了《雙調(diào)蟾宮曲·詠西湖》:“西湖煙水茫茫,百頃風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濃妝。尾尾相銜畫舫,盡歡聲無日不笙簧。春暖花香,歲稔時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明代蘇州才子唐寅寫《江南四季歌》,第一句就是“江南人住神仙地”。所謂“神仙地”,不也就是“天堂”的同義詞嗎?
在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就說,姑蘇城中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而李斗《揚州畫舫錄·城北錄》也引有劉大觀語:“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峙,不可軒輊。”這一比較,也有其道理,說明三個名城中,蘇州是以經(jīng)濟繁盛領(lǐng)先的。當然,這并不是否定蘇州的“城里半園亭”。
直至現(xiàn)代作家曹聚仁在《吳儂軟語說蘇州》中,一開頭就寫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蘇州山塘。’前天晚上,楊乃珍琵琶一響,嚦嚦鶯聲,唱出了七里山塘的風光……”此開篇從20世紀六十年代一直唱到了今天。
以上一系列描述具體、形象生動的詩文,可看作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歷史注腳。當然,現(xiàn)代的評彈開篇,只能說是民間藝人的傳唱,然而正足以說明這一民諺得到了歷史上一代又一代人的認同。
琴操參宗的典故。
宋朝蘇軾在杭州當官時,常常帶藝妓琴操游玩西湖。有一次蘇大學士突發(fā)奇想:自己要當一回長老,命藝妓琴操參宗問禪。于是就發(fā)生了下面的一幕活報劇。
蘇軾說:“ 我做長老,你試著參究禪學。”
琴操問:“何謂湖中景?”
蘇軾答:“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又問:“ 何為景中人?”
答:“裙拖六幅瀟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又問:“ 如此究竟如何?”
答道:“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琴操頓悟了其中的禪理,遂即削發(fā)為尼。
本來是才子佳人一起游山玩水的良辰美景,由于蘇東坡的一個奇怪的創(chuàng)意,搞得琴操心灰 意冷,以至于看破紅塵,最后避入空門。此情此景,真是令人黯然傷神,真難知情歸何處。
琴操,身處社會底層,實在是一位可憐的女人。遇上了一代大文豪蘇東坡,可以說是男才配 女貌,才子配佳人。此時的她,想以身相許,又礙于情面不敢吐露真言;想朝夕相伴,卻只 能夠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雖然柔情似水,卻害怕佳期如夢,難以成真。前思后想,左思右 想,卻還是將這一段相思埋于心底,所有的痛苦自己一人慢慢承受。在封建時代,官人、富 人三妻四妾乃尋常之事。而蘇東坡卻并不為情所動,只是把琴操作為一個玩伴、作為大餐過 后的甜點而已。也許是多情卻被無情惱,蘇東坡所謂參禪之舉,莫不是別有用心,為了讓琴 操這位女子徹底割斷情思,徹底死心!他的目的確實如愿以償。只可惜琴操卻是紅塵未了、情思未斷,最后是郁郁寡歡,英年早逝。 后來蘇東坡可能有所悔悟、有所愧疚,不免用提碑——書寫碑文來彌補自己的過失, 寄托自己的哀思。 琴操是最傻,也是最癡情的女人;是最可愛,也是最可憐的女人。難怪近代文人郁達夫 要踏訪玲瓏山,而且寫下動人的感言;難怪玲瓏山會成為旅游圣地,而且是有情人懷舊的最佳出去。
蘇軾
一句三典:〈張安道樂全堂〉:「步兵飲酒/中散琴」
1.事典:「步兵飲酒」,步兵指阮籍,典出《晉書 阮籍傳》:「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籍聞步兵廚營人善釀,有貯酒三百斛,乃求為步兵校尉.」
2.事典:「中散琴」,中散即嵇康,典出嵇康〈與山濤絕交書〉:「今但愿守陋巷,教養(yǎng)子孫,時與親舊疏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
3.語典:庾信〈詠懷〉詩:「步兵未飲酒,中散未彈琴.」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
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shè)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xiāng)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xiāng)之情,作者自知身為游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xiāng)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xiāng)當是收復河山之時。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xiāng)蘇州味美的鱸魚, 便棄官回鄉(xiāng)。
(見《晉書·張翰傳》)現(xiàn)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xiāng)如今還在金人統(tǒng)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xiāng),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xiāng)思,又抒發(fā)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
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shè)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xiāng)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xiāng)之情,作者自知身為游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xiāng)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xiāng)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者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jù)《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jīng)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 “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xiāng),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
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愿不能實現(xiàn)。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