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古時候有一對年輕的夫婦,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這年兒子的爸爸染上一種怪病,家庭無錢醫(yī)治不久抱病死亡.可憐孤兒寡母相依為命朝不保昔.
孤兒寡母家門前有條河,河對面有座廟宇,廟里有幾個和尚整天在廟宇祈求上天保佑人間 平安幸福,其中有個和尚看到這對可憐的母子頓生憐憫之心,化得齋來也不時照顧照顧這對母子,一來兩往母子非常感激,故事也就這樣發(fā)生了,特別是冬天隔河,和尚每每是涉水過來,到了母子家里身子凍得已經(jīng)僵硬,孤兒寡母感動得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兒子讀書也甚是發(fā)狠,是年科舉考試一舉成名,中得狀元.周遭的鄰居也為之高興,紛紛議論這回兒子考上了狀元和尚肯定該死,狀元肯定要為他父親報仇,和尚在廟里也座立難安,心想:我的日子盡頭了.這天狀元一班人馬旌旗榮歸,拜得鄉(xiāng)里以及廟宇,叫來手下以及眾鄉(xiāng)親,拿出紋銀500,命令在河上架設一座橋梁,這下和尚和老母親私會方便多了,和尚也免了涉水之苦.眾人紛紛議論狀元心腸好.
相隔數(shù)年,老母親也不久人世.狀元回得故里,安葬了老母.眾鄉(xiāng)親又議論這下和尚有福享了!狀元肯定要把和尚接到京城的廟宇去做大和尚了,和尚自己也在廟里暗暗高興. 狀元在家過了”三七”,把家庭一切事務處理妥當,命手下人把和尚抓來立即斬首,拋尸野外.眾鄉(xiāng)親更是不解.
狀元命手下拿來紙墨,在父親和母親的墳前樹起一塊墓碑,曰:修小橋為母行孝,殺和尚替父雪恥!
詩作者是賈島賈島初次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一天騎在驢背上吟得詩句道:“深夜萬簌寂靜,鳥兒棲息在池塘邊的樹枝上,僧人晚歸在月光下敲響寺院的門。”
開始想要用“推”字,后來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詞句,一直未能確定用哪個字更精美傳神,于是在驢背上吟詠誦讀,還不停地伸手比劃“推”、“敲”的姿勢。這時,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路過此地,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儀衛(wèi)隊的第三部分。
隨從人員將賈島推擁著帶到京兆尹韓愈面前,賈島一一解釋說出自己吟得的詩句。韓愈停馬佇立很久,對賈島說道:“還是用‘敲’字更好啊。”
于是與賈島并排騎馬而行回到官府。很長時間二人不舍離開,討論詩歌寫作,雖為大官,韓愈卻與賈島這個平民詩人結為好友。
《劉公嘉話》云:島初赴舉京師,一日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著“敲”字,練之未定,遂于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
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沖至第三節(jié)。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
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遂與并轡而歸。
留連論詩,與為布衣之交。
有一次,大眾中一位僧人問:“如何是佛?”大珠禪師說:“清潭對面,非佛而誰?”大家有些茫然不解。
過了一會兒那位僧人又問:“大師說什么法度人?”禪師回答說:“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問:“禪師您的本事就這些嗎?”這時禪師反問道:“大德說什么法度人?”回答說:“講《金剛經(jīng)》。”
禪師問:“講了多少座了?”回答說:“二十多座。”禪師問:“此經(jīng)是誰說的?”這時僧人提高了嗓門說:“禪師您不是戲弄我嗎? 難道不知道是佛說的嗎?”禪師說:“‘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若言此經(jīng)不是佛說,則是謗經(jīng)。
請大德說說看!”僧人張口啞舌,無言以對。稍許停頓后,禪師又問他:“經(jīng)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大德請您說說:哪個是如來?”僧人回答說:“我某人到此卻迷惑了!”禪師說:“從來未悟,說甚卻迷?”僧人說:“請禪師您解說。”禪師說:“大德講經(jīng)二十余座,卻不識如來!”僧禮拜說:“愿垂開示。”
禪師解釋說:“如來者,是諸法如義,怎么忘記了?”僧人說:“是諸法如義。”禪師說:“大德!是亦未是?”僧人說:“經(jīng)文說得很分明,哪里來的未是?”禪師說:“大德如否?”回答說:“如。”
禪師問:“木石如否?”回答說:“如。”禪師說:“大德如跟木石如一樣嗎?”回答說:“無二。”
禪師問:“大德與木石有何區(qū)別?”僧人回答不出來了。過了很長一會兒,卻又問道:“如何得大涅盤?”禪師回答說:“不造生死業(yè)。”
僧人又問:“如何是生死業(yè)?”禪師說:“求大涅盤,是生死業(yè)。舍垢取凈,是生死業(yè)。
有得有證,是生死業(yè)。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yè)。”
僧人又問:“怎么樣才能得到解脫?”禪師回答:“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
僧人贊嘆說:“禪師如和尚者,實在稀有啊!”向禪師再三五體投地后辭謝而去。有個修行者問:“即心即佛,哪個是佛?”禪師說:“你懷疑哪個不是佛,請你指出來看看!”修行者無言以對。
禪師說:“要是明白的話,到處都是;若是不覺悟,永遠是背離難合(達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律師法明對禪師說:“禪師家,多落空。”
禪師回答說:“卻是座主家落空。”法明非常吃驚地問:“怎會落空?”禪師說:“經(jīng)論是紙墨文字,紙墨文字者,俱是空設于聲上,建立名句等法,無非是空。
座主執(zhí)滯教體,豈不落空?”法明問:“禪師落空嗎?”禪師答:“不落空。”法明又問:“怎么卻不落空?”禪師說:“文字等都從智慧而生,大用現(xiàn)前,哪得落空?!”法明說:“故知一法不達,不名悉達。”
禪師說:“律師不唯落空,兼乃錯解名言。”法明臉色都變了,說道:“何處是錯處?”禪師說:“未辨漢語梵語(華竺)之音,如何講說?”法明說:“請禪師指出錯處!”禪師說:“豈不知悉達是梵語邪?”(梵語Siddhārtha,音譯“悉達多”,意為“一切成就”,佛之名字。)
法明雖然認錯,而心里總是憤憤不平。他又問:“經(jīng)律論都是佛語,讀誦依教奉行,為什么不見性?”大珠禪師說:“如瘋狗追扔出去的東西,像獅子咬人一樣。
經(jīng)律論是性用,讀誦者是性法。”法明問:“阿彌陀佛有父母及姓氏嗎?”禪師回答說:“阿彌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
法明問:“出自哪一部經(jīng)?”禪師答道:“出自《鼓音王經(jīng)》。”法明行禮致謝,贊嘆而退。
有個三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嗎?”禪師回答說:“有變易。”三藏法師說:“禪師錯了。”
禪師反問三藏:“有真如嗎?”回答說:“有。”禪師說:“要是沒有變易,決定是個凡僧。
沒聽說過嗎?善知識者,能回三毒為三聚凈戒,回六識為六神通,回煩惱作菩提,回無明為大智。真如要是沒有變易,三藏真是個自然外道啊。”
三藏說:“要是這樣的話,真如就有變易了。”禪師說:“若執(zhí)真如有變易,也是外道。”
三藏說:“禪師剛才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說不變易,如何才是確當?shù)哪兀俊倍U師說:“若了了見性的人,如摩尼珠現(xiàn)色,說變也行,說不變也行。若不見性的人,聽說真如變易,便作變易解會,說不變易,便作不變易解會。”
三藏說:“因此知道南宗實不可測。” 有道流問:“世間還有超過自然的法嗎?”禪師回答說:“有。”
問:“什么法能超過?”禪師答道:“能知自然者。”問:“元氣是道嗎?”禪師答:“元氣自元氣,道自道。”
問:“若是這樣,那就應該有二了?”禪師說:“知無兩人。”又問:“怎么算邪?怎么為正?”禪師說:“心逐物為邪,物從心為正。”
源律師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嗎?”禪師回答說:“用功。”問:“如何用功?”禪師說:“餓了吃飯,困了睡覺。”
問:“一切人都是這樣,跟大師您用功一樣嗎?”禪師回答:“不同。”問:“怎么不同?”禪師答道:“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
所以不同。”律師至此無話可說。
韞光大德問:“禪師自己知道生處嗎?”禪師說:“還沒有死,何用論生?知生就是無生。法無離生,法有無生。
祖師說:‘當生即不生。’”光問:“不見性人,也能這樣嗎?”禪師說:“自不見性,不是無。
故事典故:唐朝時有一個著名的“三車和尚”,當年玄奘大師去西域取經(jīng),途經(jīng)印度北部已是冬天,要翻越雪山,到另一個國度。
山上除了冰雪,連一只飛鳥也見不到。當他爬到山頂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白雪覆蓋的山頂上裸露出一片黑土。
玄奘仔細察看這片泥土,發(fā)現(xiàn)了幾絲粗長的頭發(fā)。於是順著頭發(fā)挖去,他想一定有高人在這里入定。
他把埋在地下的人挖了出來。只見那人雙目閉合,盤腿而坐,有一老僧在入定,頭上、身上長滿了野草。
便用引磬使他出了定。老僧睜開眼,茫然問:你是誰啊?玄奘大師說:小僧玄奘,你老在此入定多久了?老僧瞇眼想了想說:是某某年間在此結廬入定,是等紅佛(釋迦牟尼佛)傳我《瑜伽師地論》。
玄奘大師說:釋迦佛已經(jīng)涅磐1000多年了。老僧答:那就等白佛(彌勒菩薩)出世。
玄奘說:彌勒佛出世還須四十六億七千萬年,這樣吧,《瑜伽師地論》小僧玄奘我就可傳,不如你現(xiàn)在轉世投胎,等我從天竺取經(jīng)歸來跟我學習,如何?老僧入定觀照后點頭應許。當下便按照玄奘大師的指點,去皇宮投胎做皇太子,等待玄奘大師的歸來。
十九年后,玄奘大師歷盡千辛萬苦跋涉五萬里,從西域取經(jīng)歸來。到皇帝那里去尋找轉世的老僧。
當時的皇帝是唐太宗,他很驚訝,對玄奘說:我沒有十九歲的皇太子啊!后來一查,老僧投胎投錯了地方,投到了當朝大臣尉遲恭的家中。于是傳詔下去,將那個青年宣來,令其隨玄奘出家。
其時老僧因投胎隔世之迷,他已經(jīng)習慣了紙醉金迷的生活,堅決不同意出家。皇帝怒曰:不出家就賜死!那青年沒辦法,只好同意,但提出條件,必須隨行三個馬車:一車載金銀元寶,一車載酒,一車載美女。
玄奘大師心中有數(shù),點頭默許。于是,一個熱鬧有趣的場面出現(xiàn)了:一個英俊的青年騎著高頭大馬,后面轟轟隆隆跟著三輛大馬車,財寶醇酒加美女,好不招搖壯觀!街上圍觀的百姓人山人海,“三車和尚”的“美名”一時傳遍了大街小巷!當時車隊行至設壇剃度的寺廟,一聲洪亮的鐘聲傳來,驀然驚醒了老僧阿賴耶識中沉睡的記憶。
他畢竟刻苦修學多生多世,晨鐘暮鼓的靈性一觸即發(fā)。他當即翻身落馬,痛苦懺悔,從此虔心重皈佛門,發(fā)奮修行,成為玄奘大師的座下弟子,法號窺基。
窺基法師因為根基深厚,修行刻苦,后來成就很高,證得菩薩果位。有一次,他到終南山拜訪律宗著名高僧道宣律師。
道宣律師因為持戒甚嚴,功德很大,感動天人供養(yǎng),每天中午都有天人天女下來送飯。但奇怪的是,窺基法師來了之后,再也沒見天人下來。
到了晚上,道宣律師整夜打坐,夜不倒褡。窺基大師卻倒頭便睡,并且還打呼嚕,鼾聲如雷。
第二天,道宣律師說他:出家人的規(guī)矩,不打坐也該吉祥臥,你又打呼嚕又翻身,又伸胳膊又撩腿,吵的一夜不清閑。窺基說:是你不清閑我才一夜沒睡好!你腰里那個虱子,就咬你一口,你就想捏死它,后來想想不能殺生,你就把它扔到地上。
手也太重了,跌斷了它一條腿,它痛的“哎喲,哎喲”的,哭罵了一夜,吵死我了!道宣律師一聽之下,瞠目結舌。不禁大生慚愧,默然不語。
等窺基大師一走,中午天人又來送飯。道宣問:為何昨天中午不來?天人大呼:這幾天可整個山頂祥云籠罩,金剛護法布滿空中,我們欲界天的小天人哪里進得來啊!道宣再次愕然,方知窺基大師是位大菩薩!擴展資料 窺基(632年-682年),京兆雍州長安人(今陜西西安),唐代著名高僧,唯識宗創(chuàng)始人。
俗姓尉遲,字洪道,又稱靈基、乘基、大乘基、基師,或單稱基,法名“窺基”,被尊稱為“慈恩法師”。貌魁偉,稟性聰慧。
十七歲出家,奉敕為玄奘弟子,入弘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從玄奘習梵文及佛教經(jīng)論。或謂窺基初拒玄奘之命而不斷世欲,行駕三車相隨,前車載經(jīng)論,中車自乘,后車載家妓、女仆、食饌,遂有“三車法師”之稱。
窺基與師玄奘參與譯經(jīng),玄奘譯唯識論時,與神昉、嘉尚、普光三人共同檢文、纂義,以議不合,玄奘乃遣出三人而獨留窺基,遂參糅十大論師之釋論而成一本,即成唯識論。后游太行、五臺山,宣講大法,及返慈恩寺傳授玄奘之正義,著述甚多,時稱百本疏主,或百本論師;而以唯識論為宗,故又稱唯識法師。
窺基的著作有《法苑義林章》、《瑜伽論略纂》、《百法明門解》、《因明入正理論疏》、《攝大乘論鈔》、《勝宗十句義章》等。主要學說 窺基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所做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和師父玄奘法師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獻給了譯經(jīng)事業(yè),共譯出佛教經(jīng)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占去整個唐代譯經(jīng)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
玄奘譯籍中標明窺基筆受的,有《成唯識論》十卷、《辨中邊論頌》一卷、《辨中邊論》三卷、《唯識二十論》一卷、《異部宗輪論》一卷、《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三卷。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成唯識論》的翻譯。
這是一部解釋世親所造《唯識三十論》而屬于集注性質的論書,是中國傳譯瑜伽學一本十支中的主要一支。世親造《三十頌》時,沒有造釋就去世了,后經(jīng)親勝、火辨等諸論師相繼作釋。
他的學說思想異常豐富。然而,由于學術界一直以為唯識宗是以移植印度瑜伽行派為特色的,加之對于印度瑜伽。
1.碧巖十二則曰:“有僧問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示禪之大道于言句不拘泥也。
意思是說,怎么答都不完全,所以我就用一個麻三斤不相干的回答,來說你的問題不正確。
2.唐憲宗元和年間,丹霞天然來到洛陽龍門的香山寺,與寺里的優(yōu)牛和尚為友。后來又到慧林寺,正值冬天,天氣大寒,丹霞天然想烤火取暖,就把殿里的佛像燒了。院主一看就急了,罵他說:“這是佛爺,你怎么敢燒呢?” 丹霞一聽,不慌不忙地用杖子撥火,說:“我在燒取舍利子。” 院主沒好氣地說:“木佛哪有什么舍利?” “既然沒有舍利,那就再弄他兩尊來燒!”
3.這個找不到。.
4.這個的文言文太多,你可以去百度了自己看。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6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