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典故淺釋潘多拉的盒子:“潘多拉”是希臘神話中的第一個女人。
普羅米修斯盜火給人類后,主神宙斯為了報復,就命令火神用黏土做成美女潘多拉,送給普羅米修斯的兄弟厄庇米修斯做妻子。潘多拉貌美性詐,私自打開宙斯讓她帶給厄庇米修斯的一只盒子,使盒子里裝的疾病、瘋狂、罪惡、嫉妒等禍患一齊飛了出來,只有希望留在盒底,使人間從此充滿了各種災禍。
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潘多拉的盒子”這一典故比喻災禍的來源。達摩克利斯劍:“達摩克利斯”是希臘神話中暴君迪奧尼修斯的寵臣。
他常說帝王多福,以取悅于迪奧尼修斯。有一次,迪奧尼修斯請他到王宮赴宴時,讓他坐在帝王的寶座上,頭頂上掛著一把僅用一根馬鬃系著的利劍。
其用意是使達摩克利斯意識到雖然身在寶座,可利劍卻隨時都可能掉下來,以示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時時刻刻存在著憂患。后來人們就常用“達摩克利斯劍”這一典故,來比喻隨時可能發(fā)生的潛在危機。
特洛伊木馬:古希臘傳說,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訪問希臘,誘走了王后海倫,希臘人因此遠征特洛伊。圍攻9年后,到第10年,希臘將領奧德修斯獻了一計,就是把一批勇士埋伏在一匹巨大的木馬腹內,放在城外后,佯作退兵。
特洛伊人以為敵兵已退,就把木馬作為戰(zhàn)利品搬入城中。到了夜間,埋伏在木馬中的勇士跳出來,打開了城門,希臘將士一擁而入攻下了城池。
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特洛伊木馬”這一典故,用來比喻在敵方營壘里埋下伏兵里應外合的活動。奧勃洛摩夫性格:亦稱“多余的人”。
“奧勃洛摩夫”是俄國19世紀著名作家岡察洛夫的長篇小說《奧勃洛摩夫》里的“主人公”。此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任何需要費一點腦筋、動一點體力的事,他都害怕干,也不會干。
他從來沒有自己穿過襪子、買過東西。他生活的最高理想就是“休息和安靜”,對社會上任何事情都抱著極端冷漠的態(tài)度。
他“不習慣運動、生活、人多、事忙”,擔心任何變動都會打破他的生活常規(guī)。像奧勃洛摩夫這樣“既不愿意與統(tǒng)治階級沆瀣一氣,又遠離人民、言行不一的知識分子”,還有萊蒙托夫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中的皮卻林,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羅亭》中的羅亭等等。
后來,人們就常用“奧勃洛摩夫性格”或“多余的人”,來比喻腐朽的寄生蟲的典型性格。 安泰:“安泰”是希臘神話中的巨人和英雄,是海神波塞冬和地神蓋婭的兒子。
他的力量來源于大地母親,只要身不離地,就力量無窮,所向無敵;但如果身體離開了大地母親,就要失去生存能力。后來,安泰被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舉在空中擊斃了。
因為安泰是個離開大地母親就失去力量的巨人,所以,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安泰”來比喻作家、詩人以及革命政黨不能脫離人民群眾。 猶大的親吻:猶大是《圣經(jīng)》中耶穌基督的親信弟子十二門徒之一。
“猶大的親吻”是猶大出賣耶穌的一個暗號。據(jù)《新約全書》說,耶穌傳布新道雖然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但卻引起了猶太教長老祭司們的仇恨。
他們?yōu)槌粢d,就用30個銀幣收買了猶大。因一般人都不認識耶穌,猶大就同他們定下暗號:“我見面后親吻的人便是耶穌?!?/p>
當耶穌帶領自己的門徒從大尼出來在橄欖山麓客西馬尼園停留時,猶大就帶著猶太兵包抄了上去。見到耶穌后,他假裝請安,走過去跟耶穌親吻。
猶太兵隨后一擁而上把耶穌捆綁起來。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猶大的親吻”這一典故,來比喻可恥的叛徒。
夏洛克與一磅肉:夏洛克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名劇《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個既貪婪又兇殘的猶太富商、高利貸者,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因為反對高利放貸,同夏洛克結下仇恨。安東尼奧為了幫助向鮑西霞求婚的朋友巴薩尼奧借錢,因一時困窘,只好向夏洛克去借。
夏洛克乘機報復,強迫對方簽訂了“逾期不還要在債務人胸前割下一磅肉”的借約。到期后,安東尼奧因故沒及時還債,于是夏洛克就告到法庭,執(zhí)意要按借約執(zhí)行,非要割下安東尼奧的一磅肉不可。
巴薩尼奧的新婚妻子鮑西霞扮成律師受理此案。她在法庭上宣布,依據(jù)法律只許割肉不允許流血,而且割下來的肉必須絕對是一磅重,即使相差一絲一毫或者哪怕流一滴血,夏洛克也得抵命。
因夏洛克無法辦到,訴訟失敗。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夏洛克與一磅肉”這一典故,用來諷刺揭露壟斷資產(chǎn)階級或霸權主義者的殘忍貪婪。
橄欖枝與和平鴿:據(jù)《圣經(jīng)》中的《創(chuàng)世紀》載,上帝降洪水滅世時,諾亞制作成方舟避難。洪水泛濫了150天后逐漸消退,方舟被擱淺于山巔。
諾亞為了探測洪水究竟是否已經(jīng)退卻,放出了一只烏鴉,但烏鴉卻沒有飛回來報信,于是就又放出了一只鴿子,鴿子很快就飛回來報信。七天后再放出鴿子,飛回來的鴿子嘴里竟銜著一段新折下來的橄欖綠枝。
諾亞由此斷定洪水已退,這才從方舟里走了出來。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把橄欖枝與鴿子當成了和平的象征,并把鴿子稱為“和平鴿”。
客里空:“客里空”是原蘇聯(lián)作家柯涅楚克的名劇《前線》中的一個新聞記者的形象。客里空以無中生有、瞎編硬造為能事。
他不調查了解,坐在指揮部擬稿。他根據(jù)聽。
外國文學典故淺釋 潘多拉的盒子:“潘多拉”是希臘神話中的第一個女人。
普羅米修斯盜火給人類后,主神宙斯為了報復,就命令火神用黏土做成美女潘多拉,送給普羅米修斯的兄弟厄庇米修斯做妻子。潘多拉貌美性詐,私自打開宙斯讓她帶給厄庇米修斯的一只盒子,使盒子里裝的疾病、瘋狂、罪惡、嫉妒等禍患一齊飛了出來,只有希望留在盒底,使人間從此充滿了各種災禍。
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潘多拉的盒子”這一典故比喻災禍的來源。 達摩克利斯劍:“達摩克利斯”是希臘神話中暴君迪奧尼修斯的寵臣。
他常說帝王多福,以取悅于迪奧尼修斯。有一次,迪奧尼修斯請他到王宮赴宴時,讓他坐在帝王的寶座上,頭頂上掛著一把僅用一根馬鬃系著的利劍。
其用意是使達摩克利斯意識到雖然身在寶座,可利劍卻隨時都可能掉下來,以示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時時刻刻存在著憂患。后來人們就常用“達摩克利斯劍”這一典故,來比喻隨時可能發(fā)生的潛在危機。
特洛伊木馬:古希臘傳說,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訪問希臘,誘走了王后海倫,希臘人因此遠征特洛伊。圍攻9年后,到第10年,希臘將領奧德修斯獻了一計,就是把一批勇士埋伏在一匹巨大的木馬腹內,放在城外后,佯作退兵。
特洛伊人以為敵兵已退,就把木馬作為戰(zhàn)利品搬入城中。到了夜間,埋伏在木馬中的勇士跳出來,打開了城門,希臘將士一擁而入攻下了城池。
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特洛伊木馬”這一典故,用來比喻在敵方營壘里埋下伏兵里應外合的活動。 奧勃洛摩夫性格:亦稱“多余的人”。
“奧勃洛摩夫”是俄國19世紀著名作家岡察洛夫的長篇小說《奧勃洛摩夫》里的“主人公”。此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任何需要費一點腦筋、動一點體力的事,他都害怕干,也不會干。
他從來沒有自己穿過襪子、買過東西。他生活的最高理想就是“休息和安靜”,對社會上任何事情都抱著極端冷漠的態(tài)度。
他“不習慣運動、生活、人多、事忙”,擔心任何變動都會打破他的生活常規(guī)。像奧勃洛摩夫這樣“既不愿意與統(tǒng)治階級沆瀣一氣,又遠離人民、言行不一的知識分子”,還有萊蒙托夫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中的皮卻林,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羅亭》中的羅亭等等。
后來,人們就常用“奧勃洛摩夫性格”或“多余的人”,來比喻腐朽的寄生蟲的典型性格。 安泰:“安泰”是希臘神話中的巨人和英雄,是海神波塞冬和地神蓋婭的兒子。
他的力量來源于大地母親,只要身不離地,就力量無窮,所向無敵;但如果身體離開了大地母親,就要失去生存能力。后來,安泰被希臘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舉在空中擊斃了。
因為安泰是個離開大地母親就失去力量的巨人,所以,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安泰”來比喻作家、詩人以及革命政黨不能脫離人民群眾。 猶大的親吻:猶大是《圣經(jīng)》中耶穌基督的親信弟子十二門徒之一。
“猶大的親吻”是猶大出賣耶穌的一個暗號。據(jù)《新約全書》說,耶穌傳布新道雖然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但卻引起了猶太教長老祭司們的仇恨。
他們?yōu)槌粢d,就用30個銀幣收買了猶大。因一般人都不認識耶穌,猶大就同他們定下暗號:“我見面后親吻的人便是耶穌?!?/p>
當耶穌帶領自己的門徒從大尼出來在橄欖山麓客西馬尼園停留時,猶大就帶著猶太兵包抄了上去。見到耶穌后,他假裝請安,走過去跟耶穌親吻。
猶太兵隨后一擁而上把耶穌捆綁起來。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猶大的親吻”這一典故,來比喻可恥的叛徒。
夏洛克與一磅肉:夏洛克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名劇《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個既貪婪又兇殘的猶太富商、高利貸者,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因為反對高利放貸,同夏洛克結下仇恨。安東尼奧為了幫助向鮑西霞求婚的朋友巴薩尼奧借錢,因一時困窘,只好向夏洛克去借。
夏洛克乘機報復,強迫對方簽訂了“逾期不還要在債務人胸前割下一磅肉”的借約。到期后,安東尼奧因故沒及時還債,于是夏洛克就告到法庭,執(zhí)意要按借約執(zhí)行,非要割下安東尼奧的一磅肉不可。
巴薩尼奧的新婚妻子鮑西霞扮成律師受理此案。她在法庭上宣布,依據(jù)法律只許割肉不允許流血,而且割下來的肉必須絕對是一磅重,即使相差一絲一毫或者哪怕流一滴血,夏洛克也得抵命。
因夏洛克無法辦到,訴訟失敗。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常用“夏洛克與一磅肉”這一典故,用來諷刺揭露壟斷資產(chǎn)階級或霸權主義者的殘忍貪婪。
橄欖枝與和平鴿:據(jù)《圣經(jīng)》中的《創(chuàng)世紀》載,上帝降洪水滅世時,諾亞制作成方舟避難。洪水泛濫了150天后逐漸消退,方舟被擱淺于山巔。
諾亞為了探測洪水究竟是否已經(jīng)退卻,放出了一只烏鴉,但烏鴉卻沒有飛回來報信,于是就又放出了一只鴿子,鴿子很快就飛回來報信。七天后再放出鴿子,飛回來的鴿子嘴里竟銜著一段新折下來的橄欖綠枝。
諾亞由此斷定洪水已退,這才從方舟里走了出來。后來,人們在寫文章時就把橄欖枝與鴿子當成了和平的象征,并把鴿子稱為“和平鴿”。
客里空:“客里空”是原蘇聯(lián)作家柯涅楚克的名劇《前線》中的一個新聞記者的形象??屠锟找詿o中生有、瞎編硬造為能事。
他不調查了解,坐在指揮部擬。
最常見的就是王國維提出的“三境界”,既是文學三境界又是人生三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第一句出自晏殊的一首《蝶戀花》 : 檻菊愁煙蘭泣露, 羅幕輕寒, 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 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 山長水闊知何處! 第二句出自柳永的《鳳棲梧》: 佇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句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還有兩種文學的意象也是比較有名的: 據(jù)俞文豹《吹劍錄》云:“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
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瘱|坡為之絕倒?!?/p>
這段引言形象地比較出了婉約派和豪放派的區(qū)別。 。
【典 故】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
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
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
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
由于他勤學苦練,后來終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
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上А?/p>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fā)現(xiàn)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
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
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后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典故】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就常常玩辦理喪事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庇谑前徇w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游戲。
他母親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學堂旁邊。
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讓食物的禮儀的游戲,他母親說:“這里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彼麄兙驮谀抢镒×讼聛?。
等孟子長大成人后,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典故】邯鄲學步 從前有個人認為趙國的東西好,他認為連趙國人走路也很漂亮,便帶上盤纏去邯鄲學習怎樣走路。學習一段時間之后,發(fā)現(xiàn)不但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而且忘了以前自己是怎樣走的,于是只好爬著回家去,看見的人哈哈大笑。
【典故】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jīng)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
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典故】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只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
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
農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
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
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農民不但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就連他的田地也荒蕪了。
【典故】一竅不通 商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叫做紂王,紂王非常喜愛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樂,根本不管國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過的好不好!他還聽信妲己的話,殺了很多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 有一天,紂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就很生氣的勸紂王說:“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里面,不可以亂殺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你應該要振作起來,替國家和老百姓做點有用的事情呀!” 妲己知道以后,心里很不高興:“這個比干真多管閑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來,我一定要好好教訓他!” 妲己就跑去對紂王說: “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個忠臣的話,你為什么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開,把他的心肝拿出來獻給您呢!” 紂王聽了妲己的話后,說:“對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獻給我呀!妲己真是聰明呀!”紂王立刻下令賜比干剖胸而死。
后來,這件事被記在《呂氏春秋》這本書中,其中有一段話:“紂心不通,安以為惡,若其一竅通,則比干不殺矣!”意思是說,如果紂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做出糊涂事把比干殺了! 從此以后,大家就把這句話引伸成“一竅不通”這句成語,用來罵一個人非常愚蠢或是很糊涂! 【磨杵成針】 傳說李白小時不愛學習,很貪玩。一天,他逃學到小溪邊,看見一位老婆婆手里拿著根鐵杵(鐵棍),在一塊大石頭上磨。
李白問:"你磨鐵杵作干什么?" 老婆婆回答:"我給女兒磨一根繡花針。" 李白又問:"這么粗的鐵杵,什么時候才能磨成繡花針呢?" 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桿磨成針。
" 李白聽后很有感觸,回家刻苦用功,終于成為唐代大詩人。 "磨杵成針"比喻只要有恒心,再難的事也能做成。
【黃粱一夢】 呂洞賓名巖,字洞賓,自號“純陽子”。唐京兆府(今陜西省長安縣)人。
傳說他的母親。
讀幾個賞析一下吧: 【莊周夢蝶】 戰(zhàn)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
《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后,自身依然是莊周。
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后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唐李商隱名作《錦瑟》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p>
詩中額聯(lián)即用此典。清黃景仁《濠梁》“夢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識我非魚,也用此意。
(典見《 莊子。齊物論》) 【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xié)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 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后宮,即后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皟A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如李白《感興》“峨眉艷曉月,一笑傾城歡”,又《清平調》“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均用此典。
(典見《漢書.外戚傳》) 【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游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
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tài)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
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
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
惆悵之余,乃題詩于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后代詩文中因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來后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后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
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zhí)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未幾,陳果為隋所滅。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地言流離至京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
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后,大為感動,終于讓他們夫婦團聚。
后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后重新團圓。 【詠絮才高】 東晉政治家謝安在雪天合家聚談,與兒女討論文義。
正值戶外雪越下越大,謝安 興致勃發(fā),就指著外面的飛雪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隨口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接著道:“未若柳絮因風起?!?/p>
謝安聽后大加贊賞,獎侄女才思不凡。謝道韞是東晉有名的才女。
柳絮隨風飛揚,壯似飛雪,用以比喻紛飛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譽婦女有詩才為“詠絮才”。蘇軾《謝人見和雪后書臺壁二首》之一“漁蓑句好應須畫,柳絮才高不道鹽”,即用此典。
【章臺柳】 唐代詩人韓羽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后韓羽為淄清節(jié)度使侯希逸幕僚。
時值安史之亂,他不敢攜柳氏赴任,分別三年,未能團聚,因寄詞柳氏云:“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绷弦灿泻驮~云:“楊柳枝,芳菲節(jié),可恨年年贈離別。
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獨居,恐有意外,就出家為尼。不久被番將沙吒利劫去,后賴虞侯將許俊用計救出,始得團圓。
后人就名韓羽寄柳氏詞的詞調為“章臺柳”。“章臺柳”亦被用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墻花而專指妓女之類的人物。
【桐葉題詩】 唐代詩人顧況,春日曾與詩友游覽宮城附近的苑林,在橫貫宮城的小河中揀到一 片桐葉,題詩道:“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
次日,他亦以一片桐葉,題詩道:“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題罷投入河中使之緩緩流入宮墻,數(shù)日后,有人在河中又拾到一片桐葉,葉上面又有題詩:“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春風取次行?!?/p>
顧況知此詩后,深為題詩者的紅顏薄命而嘆息。后遂以“桐葉題詩”喻宮女幽怨,常用于詩文之中。
【秉燭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之句。
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徐趕,劉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應作書與吳質,勸其惜時自娛。
書中有“古人思炳燭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燭夜游”喻及時行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即用曹丕原語,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燭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宋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均襲此意。
【無弦琴】 晉代詩人陶淵明,雖不善琴,卻置“無弦琴”一具,每逢。
1.豐饒之角(Cornucopia)希臘神話中的主神宙斯年幼時從亞馬爾泰亞羊人的頭上拗下一只角,使它具有了魔力,拿這只角的人心里想要什么,角里立刻就有什么。
后人在文學中用豐饒角指代使人心想事成的東西。2.泥潭里的夜鶯西方詩人(哪個派別的不記得了,等我去查一下)將青蛙比作泥潭里的夜鶯,說滿月是孕婦的肚皮貼在了天上,也應當算得一個典故。
3.日月西方詩人愛用Appollo(太陽神)代指太陽,而用Diana(月亮女神)代指月亮。他們還喜歡用The Deep代指大海。
詩歌當中這樣取譬設喻的很多。4.米達斯的耳朵(Midas)希臘神話中的國王,因判神明賽樂不利被罰,長出了一雙驢耳朵,但是米氏自欺欺人,欲緘封天下人之口,不得,“國王長有驢耳朵”的事終于由理發(fā)師的泄密昭著于世。
西方文學中常用米達斯的耳朵喻指自欺欺人的行為。5.水仙花神(Narcissus)希臘神話中有個自戀美色的水仙花神,名曰Narcissus,成天對影自顧,一朝終于溺于塘中,成了一株白色的水仙花。
后來這位著名的花神就成為了自戀狂的代名詞。自戀狂(Narcissist)一詞即出自其名。
嗯,我現(xiàn)在想到的就是這些了。西方文學中的典故很多都出自希臘神話,樓主也可以自己去看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