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認識事物的性質,就必須對事物進行矛盾分析。
每一個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本質和特殊的運動形式,從而把一事物同他事物區(qū)別開來。只有透過事物現象抓住其本質,才能達到對事物的真正把握。而每一事物的本質都是由它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決定的。因此我們要認識事物的特殊本質,就要對它自身內部的特殊矛盾進行分析。同時,在把握決定事物本質的特殊矛盾時,還要進一步對這個矛盾的各個方面進行分析,因為更確切地講,事物的性質和基本特征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任何事物內部矛盾的兩個方面中必有一方是處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則是處于被支配的、服從地位的次要方面。認識事物的性質就是要通過對矛盾雙方各自的特點和地位及其相互聯結的分析,找出其中處于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辯大體,識大局,抓本質,看主流”。這是達到對事物性質的正確認識之關鍵。
二、要認識事物的發(fā)展過程,就必須對事物進行矛盾分析。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表現為一個運動發(fā)展的過程。認識事物的過程,首先就要了解推動這個過程發(fā)展變化的原因和內在動力。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是事物內部必然的自我的運動過程,即內部矛盾雙方相互作用的過程。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因此,要把握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就必須深入到事物內部分析考察它的內在矛盾,找出其變化發(fā)展的根據和原因。例如,眾所周知的“方仲永故事”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方仲永五歲就能“指物作詩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到了十二三歲雖然還能作詩,但已“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了20歲就變成了平庸無奇之人。就其從神童到庸者變化過程看,固然與其父“日板仲永還謁于邑人,不使學”有極大的關系,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他放棄了自己的主觀努力。
三、要認識事物的存在條件和發(fā)展趨勢,就必須對事物進行矛盾分析。
事物的存在條件和發(fā)展趨勢規(guī)定了事物的特征和面貌。然而,事物的存在條件和發(fā)展趨勢,正是事物本身矛盾雙方既統一又斗爭的結果。一切矛盾的對立雙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統一體中存在和運動的。它們必須相互依存,共居一個統一體中,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這種同一性就是事物或矛盾存在的條件。一切矛盾的對立雙方在統一體中又不是和平共處的,而是永遠處于相互排斥、互相斗爭之中的。斗爭的結果,必然造成雙方力量的此消彼長,雙方的地位和特征發(fā)生變化,于是逐步顯示出事物新的發(fā)展趨勢。由此可見,認識事物存在條件和發(fā)展趨勢,實際上就是具體分析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以及它們的相互聯結。
四、要認識一事物同他事物的關系,就必須對事物進行矛盾分析。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任何事物都要受到周圍其他事物的影響和作用,事物的屬性往往就是在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因此,要認識某一事物,就必須同時考察它同其他事物的各種關系。而事物之間的關系實質上就是它們之間相互聯系和轉化的矛盾關系。因此,要全面地認識一個事物,就要認識它同周圍其他事物的各種復雜的矛盾關系,認識事物間由于各自內部矛盾斗爭的推動而互相轉化的各種趨勢和可能。
總之,要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事物的性質、過程、條件、趨勢和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地認識事物。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堅持矛盾分析法。對事物認識深化的程度正是取決于對諸種矛盾及其雙方分析的程度。如果離開了矛盾分析法,人們就無法觀察事物、理解事物、把握事物。因此,矛盾分析法是人們認識一切事物所必須遵循的根本方法。
人們分析事物最為熟悉的是一分為二法,事物是辯證的,這是對的。
但事物按照相對論來說只是從概率上一分為二多些;事物完全可以微分成N,其哲理性均可以寫出許多內容。中國人的五行學說認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構成,佛教認為是地水火風四大,中國人還要以認為事物是由陰陽合成,更可以是由無或太極構成;人們是不是還可以從化學元素的角度認為是由元素周期表的元素構成了大千世界?所以從哲學的角度,事物分為幾的爭論意義不大,只是方法上的區(qū)別而已。
1、一分為一法:即是由單純思想的人(小孩),對待事物和人,只看到了它的表面現象,不去研究現象背后的原因。2、一分為二法:這是樸素的唯物辯證法。
事物有正反兩方面,有對事物或人深入研究的人會用此法來分析事物或人產生的現象及原因。此法有很大的精準性。
這是思想者所常用的思維分析方法。3、一份為三法:這是更高級的認識事物或人的分析思維方法。
常用于探索人生的真諦和怎樣做對社會對人類更有意義的人生態(tài)度,具備這樣思維的人通常是精神領袖、圣賢人等,如宗教、文化流派創(chuàng)建人等。佛家的中道、道家的無畏五部委、儒家的中庸思想即為此種思維分析事物或人的結果。
4、一分為四法:事物是由四性的,這一點不被多數人所知。一分為四法是對事物分析更為全面的一種思維方法,常用于對事物的謀劃及對待事物應采取的更為客觀有效使用的方法,是一分為三法的進一步演化與應用。
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不被人們所認知,在中醫(yī)中將其應用于辯證施治,其它領域則少有人用之。5、一分為五法: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
多用于哲學、中醫(y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huán)不已。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
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附例:人一分為一法:一個人 男人或女人 一面性一分為二法:男性人、女性人 有性別的特征 兩面性一分為三法:男性人、女性人、無性人 三面性一分為四法:男性人、女性人、無性人、兩性人 四面性清代劉純在《誤治余論》里說:陰陽之分不盡已矣。人非男女之別,萬物具備四性也,人者有男、有女、有天宦、有兩性人。
一分為四的思想方法有什么實用價值呢?也就是說矛盾問題應當考慮四個方面;第一是矛,第二是盾,第三既是矛又是盾,第四既不是矛又不是盾。尤其是搞科研的高級知識分子,要掌握這種廣闊的思維方法,不然的話可能不容易出成果。
例如物質問題,是否應當考慮有物質,也有反物質,既是物質又是反物質,既不是物質也不是反物質。比如朋友的劃分。
如果按照一分為二的觀點,那么不是敵人就是朋友。這種觀點是十分錯誤的。
因為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夫妻兩個人都要磕磕碰碰的,別說朋友了。
按照一分為二的觀點,劃分敵人太多了,就要打擊一大片;劃分朋友太多了,就難免看走了眼,也容易吃虧上當。按一分為四的觀點就清晰得多,敵人是很少的,朋友也是很少的。
可是既是敵人又是朋友的,這是比較多的。利害相同的時候就是朋友,吃了點虧就是敵人。
但是不是敵人也不是朋友,這是最多的。這是為什么呢?別人根本不知道你是誰,所以既不把你當作敵人也不和你交朋友。
如果這樣劃分朋友和敵人,自己就不會看走了眼,也不會出虧上當,更不會絕交朋友而氣惱,也不會因為增添敵人而恐懼。因為是敵人又是朋友的情況,本來就是比較多的;一會是敵人,一會是朋友,是十分正常的。
佛家在經典的敘述中已將一分為四的方法運用到了極致,因不為大多數人所理解,只有具備了大智慧的人才能領會透徹。如對于“道”的描述,是空,是無,即是空是無,也是非空非無,只有空無兩不占,才是得到了“道”的真諦,反過來應對世俗才能達到超然灑脫狀態(tài)。
量變 又稱“漸變”。與質變相對。指事物在數量上的增加或減少以及場所的變更,是一種連續(xù)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是事物運動的基本狀態(tài)之一,它由事物內部矛盾著的各個方面又統一又斗爭而引起,是事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連續(xù)不斷的變化,因此,它具有客觀普遍性;量變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一般情況下的量變,這是事物自身存在的延續(xù)和漸進的變化,事物的質沒有發(fā)生變化,一種是臨近關節(jié)點的量變,事物數量的增加或減少會破壞物質的穩(wěn)定性,產生質變和飛躍;由于事物量的規(guī)定性的多方面性及條件的大相迥異,事物量變的形式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一般而言,量變的基本形式有數量的增減和空間排列結構、秩序的變化兩種。而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這兩種量變形式是經常相互交織在一起的;量變最終會向質變轉化。事物的運動變化,總是先從量變開始,量的增加或減少,在一定界限內,不致引起事物質的變化。但是,量的變化一旦超出一定限度,就會出現飛躍,使舊質消失,新質產生。而在新質基礎上,又產生新的量變過程,從而構成事物無限多樣的發(fā)展過程。因此,量變是質變的準備,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量變和質變一樣,也有向上和向下兩種性質的區(qū)別,即有前進性和倒退性量變的區(qū)別,這是兩種方向相反的量變過程;量變中還滲透著部分質變的過程,量變和質變都不是以純粹形態(tài)出現的,二者互相交錯、互相滲透??偟牧孔冞^程中的部分質變表示事物出現階段性或個別性質的變化,這是由事物內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所引起的,是自然界和人類的普遍現象。量變在事物存在和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事物存在、發(fā)展及其豐富個性的表現和確證,體現著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連續(xù)性,是舊質消失,新質產生,完成事物飛躍的必要準備。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和場所的更換。又稱漸變。是事物運動的基本狀態(tài)之一,與質變相對。事物的量變由事物內部矛盾所引起,表現為微小的,不顯著的、逐漸的和緩慢的發(fā)展變化,呈現出事物的統一、靜止、平衡、相持等狀態(tài)。量變時,事物的質保持暫時的穩(wěn)定。量變積聚著破壞這種穩(wěn)定狀態(tài)的因素,達到一定關節(jié)點,就會引起事物的質變。量變體現著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又是事物質變的準備階段。
1、量變是事物在數量上的增加或減少。
量變的特征是一種逐漸的、連續(xù)性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在發(fā)展過程中相對靜止狀態(tài)的變化。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統一、平衡、相對靜止等都是事物處于量變階段所顯示出來的狀態(tài)。
2、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
質變的特點是一種根本、顯著的變化,是事物漸進過程的中斷。在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統一物的分解或是相持、平衡、靜止狀態(tài)的破壞,都是事物在質變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狀態(tài)。
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兩種基本的狀態(tài)。任何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不可能沒有量變,也不可能沒有質變,而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1、量變是質變的準備
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只有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引起質變。
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量變不會永遠維持下去,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必然會引起質變,變?yōu)榱硪环N性質的事物。
量變和質變的相互轉化
一方面,量變向質變轉化,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這說明量變對于質變既有必要性,又有必然性,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
另一方面,質變向量變轉化,質變不僅可以完成量變,體現和鞏固量變的成果,而且可以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這說明質變對于量變既有必然性,又有必要性,而且只有質變才有新事物的產生和世界的發(fā)展。因此,承認不承認質變,是區(qū)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發(fā)展觀的重要標志之一。辯證法的發(fā)展觀既與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的"激變論"不同,又與只承認量變、否認質變的庸俗進化論相區(qū)別。
參考資料: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人們分析事物最為熟悉的是一分為二法,事物是辯證的,這是對的。
但事物按照相對論來說只是從概率上一分為二多些;事物完全可以微分成N,其哲理性均可以寫出許多內容。中國人的五行學說認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構成,佛教認為是地水火風四大,中國人還要以認為事物是由陰陽合成,更可以是由無或太極構成;人們是不是還可以從化學元素的角度認為是由元素周期表的元素構成了大千世界?所以從哲學的角度,事物分為幾的爭論意義不大,只是方法上的區(qū)別而已。
1、一分為一法:即是由單純思想的人(小孩),對待事物和人,只看到了它的表面現象,不去研究現象背后的原因。2、一分為二法:這是樸素的唯物辯證法。
事物有正反兩方面,有對事物或人深入研究的人會用此法來分析事物或人產生的現象及原因。此法有很大的精準性。
這是思想者所常用的思維分析方法。3、一份為三法:這是更高級的認識事物或人的分析思維方法。
常用于探索人生的真諦和怎樣做對社會對人類更有意義的人生態(tài)度,具備這樣思維的人通常是精神領袖、圣賢人等,如宗教、文化流派創(chuàng)建人等。佛家的中道、道家的無畏五部委、儒家的中庸思想即為此種思維分析事物或人的結果。
4、一分為四法:事物是由四性的,這一點不被多數人所知。一分為四法是對事物分析更為全面的一種思維方法,常用于對事物的謀劃及對待事物應采取的更為客觀有效使用的方法,是一分為三法的進一步演化與應用。
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不被人們所認知,在中醫(yī)中將其應用于辯證施治,其它領域則少有人用之。5、一分為五法: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
多用于哲學、中醫(y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huán)不已。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
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附例:人一分為一法:一個人 男人或女人 一面性一分為二法:男性人、女性人 有性別的特征 兩面性一分為三法:男性人、女性人、無性人 三面性一分為四法:男性人、女性人、無性人、兩性人 四面性清代劉純在《誤治余論》里說:陰陽之分不盡已矣。人非男女之別,萬物具備四性也,人者有男、有女、有天宦、有兩性人。
一分為四的思想方法有什么實用價值呢?也就是說矛盾問題應當考慮四個方面;第一是矛,第二是盾,第三既是矛又是盾,第四既不是矛又不是盾。尤其是搞科研的高級知識分子,要掌握這種廣闊的思維方法,不然的話可能不容易出成果。
例如物質問題,是否應當考慮有物質,也有反物質,既是物質又是反物質,既不是物質也不是反物質。比如朋友的劃分。
如果按照一分為二的觀點,那么不是敵人就是朋友。這種觀點是十分錯誤的。
因為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夫妻兩個人都要磕磕碰碰的,別說朋友了。
按照一分為二的觀點,劃分敵人太多了,就要打擊一大片;劃分朋友太多了,就難免看走了眼,也容易吃虧上當。按一分為四的觀點就清晰得多,敵人是很少的,朋友也是很少的。
可是既是敵人又是朋友的,這是比較多的。利害相同的時候就是朋友,吃了點虧就是敵人。
但是不是敵人也不是朋友,這是最多的。這是為什么呢?別人根本不知道你是誰,所以既不把你當作敵人也不和你交朋友。
如果這樣劃分朋友和敵人,自己就不會看走了眼,也不會出虧上當,更不會絕交朋友而氣惱,也不會因為增添敵人而恐懼。因為是敵人又是朋友的情況,本來就是比較多的;一會是敵人,一會是朋友,是十分正常的。
佛家在經典的敘述中已將一分為四的方法運用到了極致,因不為大多數人所理解,只有具備了大智慧的人才能領會透徹。如對于“道”的描述,是空,是無,即是空是無,也是非空非無,只有空無兩不占,才是得到了“道”的真諦,反過來應對世俗才能達到超然灑脫狀態(tài)。
矛盾分析法,就是運用矛盾的觀點來分析處理問題的哲學方法,是對立統一等基本規(guī)律的綜合和延伸。
矛盾分析法有哪幾種:
1. 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要求我們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地看問題。
2.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3.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要求我們堅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5.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6.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辦事情既要善于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同時,又要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
(或者:主要矛盾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fā)展起著決定作用,要求我們辦事情要抓重點,著重把握主要矛盾。)
7.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或者: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但又不能忽視了矛盾的次要方面,要注意支流)。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3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