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秦磚漢瓦;無論是周禮漢制,還是傳說典故,無論氣宇軒昂的兵馬俑、波瀾依舊得隋朝大運河,還是孟江女的凄婉悲慟哭聲,縈繞在耳邊的纖夫的號子,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華、屈辱、悲憤,這些文化遺產(chǎn)燙帖了坎坷的心靈,將肅穆呈于世人。她也像一棵千年古樹,一方面根深蒂固,枝繁葉茂;一方面又含有一些枯枝敗葉。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尤其是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占有統(tǒng)治地位。中國的先哲們給后人留下了豐美的歷史寶藏,也留下了沉重的歷史包袱。
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茍且,因為不茍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xù)的智能。
文化體現(xiàn)在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zhì)。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只滿身是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一個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他與別人如何擦身而過?他如何低頭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帶?他怎么從賣菜的小販?zhǔn)掷锝舆^找來的零錢?
1.中國古代的許多知識分子在青年時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奮發(fā)圖強(qiáng);當(dāng)仕途多有磨難,到了晚年時又遁入佛、道文化,從佛老思想中尋求內(nèi)心的安寧。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云梯,激勵著仁人志士們努力攀登,去摘取事業(yè)的果實;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張安全網(wǎng),有人從云梯上跌落下來,就有這張大網(wǎng)將其接住。儒家文化與佛、道文化這兩極文化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形成了一個穩(wěn)定發(fā)展的中國文化系統(tǒng)。
儒家文化注重家庭關(guān)系,宗族血統(tǒng),講究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以親情、血緣為紐帶,延伸到社會,講究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中國自古以來不斷遭受外族侵略,因此不斷地修筑長城,閉關(guān)自守。受此影響,中國文化也演變成了保守的陸地文化,對外來文化有很大的排他性。從清朝的戊戌變法到今天的改革開放,每一次打開國門,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中國文化不斷地同化著外來文化,卻從來不被外來文化所同化。與正統(tǒng)文化相對立的是,開放式的中國民間文化卻是以敞開的胸懷迎接著外來文化。好萊塢電影、麥當(dāng)勞快餐店、西方哲學(xué)思潮等等西方文化,無不是借著中國民間文化的東風(fēng)吹遍了中國的村村落落。
美國的主流文化源于歐洲,是一種開放型的海洋文化。美國對于各種外來文化兼容并蓄。美國是一個以基督教為主流文化的國家,大部分美國人相信上帝。基督教講究博愛,無論什么人,都是上帝的兒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世博會是全球文化交流的盛會。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正在向我們招手。它將為世界各國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也將幫助中國加強(qiáng)與世界的交流,近距離與世界文化對話。
早在1894年,鄭觀應(yīng)在《盛世危言》中,第一個提出在上海舉辦世博會。1851年英
國倫敦首屆博覽會上,就有中國絲綢、茶葉在世博會上的首次亮相。1915年,茅臺酒成為博覽會上的明星,被授予榮譽(yù)勛章金獎。在天地蒼穹之間,人類創(chuàng)造著屬于自己的歷史和文明。人類的文明發(fā)展,是一個交融、互推的過程,而世博會是測試這種交流的重要載體與方式。交流加速了人類的文明進(jìn)程,也增強(qiáng)了人類面對世界的信心和力量。
3.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一幅巨大的地圖展現(xiàn)出中國古老的“絲綢之路”。2000多年前,中國的商隊就經(jīng)常帶著貴重的絲綢由長安出發(fā),經(jīng)過河西走廊,到中亞、西亞,并聯(lián)結(jié)地中海各國。“絲綢之路”成為中西方經(jīng)濟(jì)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這時候,一條“海上絲綢之路”也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這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qū)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當(dāng)年鄭和就是通過這條海上之路下的西洋。
絲綢之路再現(xiàn)了古代中國禮儀之邦的盛世氣象,開幕式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熱愛和平的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毫無疑問,“中國元素”通過奧運已經(jīng)征服世界,世界通過開幕式“中國元素”更加了解中國。北京奧運會讓我們更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地球村中的位置,更溫情地對待歷史,更有信心地面向未來。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一直存有“天朝大國”的觀念。在我們先人的眼中,中國就是天下,世界就是中華,我們的歷史是一部“浪花淘盡英雄”的王朝更替史,歷史的和現(xiàn)實的危機(jī),是一個個王朝的危機(jī)。央視二套播出的12集紀(jì)錄片《大國崛起》的誕生,是正在崛起的中國從容自信的存照。我們應(yīng)該通過梳理五百年世界現(xiàn)代歷史的坐標(biāo),尋看坐標(biāo)中的大國并思考自身在其中的位置,進(jìn)而審慎地面對世界和自我,或許前車之鑒則是最寶貴的財富。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jìn)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jīng)濟(jì)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jī)會,這對于加深我們的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xí)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文化沖突的現(xiàn)象。
1.1隱私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rèn)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tuán)結(jié)友愛,互相關(guān)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yù)。
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yè),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則認(rèn)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1.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yǎng)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xí)慣。
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jīng)商定后方可進(jìn)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xí)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yán)格的按照計劃進(jìn)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yīng)。
1.3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在別人贊揚(yáng)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
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xí)慣,當(dāng)他們受到贊揚(yáng)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rèn)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dāng)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yáng)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rèn)為中國人不誠實。
1.4餐飲習(xí)俗方面的沖突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
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xí)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quán)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qiáng)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2.1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文化會影響人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認(rèn)識,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異,這一點在東西文化之間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注重邏輯和分析,而東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表現(xiàn)出直覺整體性,這一點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的特征。
由于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往往特別重視直覺,注重認(rèn)識過程中的經(jīng)驗和感覺,在交往中也往往以這種經(jīng)驗和感覺去“以己度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具有明顯的籠統(tǒng)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可以解釋為識別和簡化對外界事物的分類感知過程。
從本質(zhì)上說,思維定勢往往忽視個體事物的差別,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guān)的認(rèn)知態(tài)度,常常帶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條。在所有的定勢中,有些定勢是正確的,而有些則是錯誤的,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造成交際失誤。
2.2行為規(guī)范各不相同 行為規(guī)范的具體含義就是指被社會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和行為準(zhǔn)則,簡單的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guī)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guī)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chǎn)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jié)果。
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否能夠正確地識別和運用行為規(guī)范是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jìn)行的重要因素。
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jìn)行,就必須理解對方的行為規(guī)范,尤其是什么行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入鄉(xiāng)隨俗的原則。2.3價值取向不同 人們的交際能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qū)分美與丑、善良與邪惡,這就是人們的處世哲學(xué)、道德標(biāo)準(zhǔn)和行為規(guī)范。但是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biāo)準(zhǔn)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rèn)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rèn)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nèi)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biāo)準(zhǔn)先進(jìn),而另一種價值標(biāo)準(zhǔn)落后。
以中西文化為例,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推崇謙虛知禮,追求隨遇而安,不喜歡爭強(qiáng)好勝,同時社會風(fēng)氣也往往封殺過于突出的個人,正所謂“行高于眾,人必非之”。
中西方文化差異二三事 飲食觀念 歐洲人都說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個版本里都有中國和法國的,只有關(guān)于第三家卻說法不一,有說是意大利的,也有說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國的。
盡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個共識,飲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習(xí)慣和文化思維等方面的差異。 一次在中餐館舉行宴會,飯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覺中過去了近兩個小時,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
臨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參加中餐宴會,忍不住問我,你們中國人請客都上這么多菜嗎?我說,在中國還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驚訝,連說中國的宴會實在太豐富了,難怪中國的美食很有名。
但過了一會兒,她又問我,有個現(xiàn)象很奇怪:中國人吃飯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為什么都長得那么瘦。而法國入每次菜很少,但為什么都比中國人胖呢? 我一時語塞,但又覺得她問得多少有點道理,因為那天同桌的幾個中國人都顯得比較瘦弱,而幾個法國人個個人高馬大。
想了想,和她講了自己的一點想法:中國是個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覺得沒怠慢客人。另外中國人有時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國的烹調(diào)里,菜的樣式千變?nèi)f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
而歐洲人似乎更實際一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下的工夫顯然不如中國,但講究的是其營養(yǎng)的搭配和保護(hù)。這是中、法飲食觀念的重要差異,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對色彩的認(rèn)識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顏色,一個國家和民族也一樣,對不同顏色的喜好從整體上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審美情趣與好惡傾向。 有一次碰到歐盟委員會的一對教授夫婦,談起上海APEC會議上各國領(lǐng)導(dǎo)人穿的中國民族服裝,他們都說非常好看,但有一點不太明白,為什么亞洲領(lǐng)導(dǎo)人大多穿紅色,而西方領(lǐng)導(dǎo)人則多選擇了藍(lán)色。
我說顏色都是領(lǐng)導(dǎo)人自己選定的。大概亞洲國家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紅色在中國文化里,也可能在整個亞洲文化中都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亞洲領(lǐng)導(dǎo)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紅色。
我反問他們,藍(lán)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們說西方人認(rèn)為,藍(lán)色代表冷靜和沉著。 想了想,我又補(bǔ)充說東西方文化差異實在是太大了,比如說龍在中國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時的蒙斯市則有一個打龍節(jié),龍被視作惡魔,被傳說中的保護(hù)神圣·米歇爾殺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龍節(jié)來慶賀除災(zāi)弊感謝米歇爾。
教授夫婦也非常認(rèn)同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巨大,并認(rèn)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維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xiàn)在諸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并不復(fù)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tài)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而中國人則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
比如把法語單詞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較,這一點就很明顯。中國文字造詞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慮的是實用價值。
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譯就是訪問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艦在法文里叫載飛機(jī)的軍艦等等,都是從實際用途出發(fā)來造詞的。而像壓照片用的玻璃板,我們也是從其使用價值角度來造的詞,但法國人就更加直觀了,直譯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繪畫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國畫的大開大闔、潑墨寫意和歐洲油畫講究的人體比例和光學(xué)原理等完全是屬于兩個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技術(shù)范疇,似乎很難有共同語言。
歐洲人有時不太能夠理解我們過于抽象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我們有時也會認(rèn)為歐洲人的藝術(shù)技巧過于寫實本分,缺乏靈氣。看多了歐洲繪畫史上被奉為經(jīng)典的宗教題材畫作,中國人有時在感嘆其技法寫實細(xì)膩的同時,也會感慨歐洲大師們想象力的貧乏:為了說明天使在飛,就非得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加上一雙翅膀。
而我們的祖先不也畫了幾千年了嗎,在那些美麗的仙女旁邊加上幾朵白云,她們不就飛起來了嗎?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間啊。 這就是文化的差異。
但是,差異帶來的并不總是分歧,它恰恰給文化藝術(shù)大師們留下了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如能從中找到一個準(zhǔn)確的結(jié)合點,那不僅會給兩個民族,而且也會給整個世界帶來一種更具包涵意義的和諧與美麗,比如趙無極的畫作就體現(xiàn)出了文化交融的無盡魅力。
語文是社會的產(chǎn)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jié)晶。
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fēng)俗習(xí)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tǒng),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zhǔn)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dāng)?shù)奈幕町悺?/p>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詞匯是文化信息的濃縮,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著文化的發(fā)展和變化,同時也直接反映著文化的差異。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jù)著根深蒂固的弦統(tǒng)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yuǎn)的影響。
中國人向來以自我貶仰的思想作為處世經(jīng)典,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zhǔn)則。“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處世要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道德觀念作為每個人的行為指南,接人待物,舉止言談要考慮溫、良、恭、儉、讓,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xiàn)自我。
因此,中國文化體現(xiàn)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 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藝復(fù)興運動。
文藝復(fù)興的指導(dǎo)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yáng)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fā)展自己表現(xiàn)自我。“謙虛”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價值是忽略不計的。
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qiáng)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強(qiáng)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體現(xiàn)出個體文化特征,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 我國的群體性文化,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guān)系,把它視為組成社會的細(xì)胞;而在西方國家,崇尚獨立自主自強(qiáng)自立。
中國人重視傳統(tǒng)的君臣,父子,論資排輩,等級森嚴(yán),而在英美國家,長輩與晚輩間地位平等,不計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處。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歷來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團(tuán)圓”,自古就有“父母在,不遠(yuǎn)游”的良言古訓(xùn);而在英美國家,18歲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雙手去獨立生活。
同樣,年齡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會拖累子女,他們往往要住進(jìn)老人院,由社會關(guān)照。 文化的不同帶來價值觀念的在不相同。
中國人歷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老”在中文里表達(dá)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爺爺,老先生等。
“老張”,“老王”,透著尊敬和親熱,“張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國人往往以年齡大為榮。
和別人談話時,年齡越大,資格越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姜還是老的辣”。
在我們看來,長者不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他們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看待。
尤其是女士,更忌諱別人問自己的年齡。即使愿意談?wù)撟约旱哪挲g,也要別人猜測其年齡,而此時,他們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別人恭維他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是多么年輕。
同樣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徑庭。中國人蔑視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東西”“賴皮狗”“狗急跳墻”“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說法。
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則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對狗的贊譽(yù)也屢見不鮮,并把人比作狗。如aluckdog(幸運兒),love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落葉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除了表現(xiàn)在價值觀,習(xí)俗差異等外,還與生存環(huán)境,宗教信仰,歷史典故的不同有關(guān)。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yè)曾一度領(lǐng)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讓我們共同來維護(hù)各種文化的發(fā)展,維護(hù)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jìn),互相學(xué)習(xí),這樣,我相信,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何為文化?從其廣度和深度來說,按我的理解,就是深入現(xiàn)象表層,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可以被共享,可以共存。
我曾以一個旅行者的身份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歷史的沉淀,時間的沉淀造就了文化的豐富性。
初中畢業(yè)后我踏上去往香港的旅程,這那里,繁華燈光背后小巷中的堅守,人們卸下一天疲倦,在街邊小吃店外真實熱鬧的談天,百年老店擁有的是不變的味道。油膩的路面反射著店中微黃的燈光,香港的霓虹燈漸漸褪去,不褪的是這一份人情與文化的堅守。
難以想象,1840年之前的香港還是一個小漁村,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為香港最終成為資本主義城市奠基。作為一個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國際大都市,中西文化完美地融合:一邊是金碧輝煌的福堂道觀香火鼎盛、煙霧繚繞,另一邊是十字架下天主教堂里稚嫩的童聲正用純正的粵語高歌對上帝的贊美。
建筑的西方化,信仰的多樣化,文化融合后的產(chǎn)物,讓文化猶如不同成分的黑巧克力相互融化,苦澀中帶著驚喜。 時間的履帶上分布著熠熠閃光的節(jié)點,匆匆走過,留下一路的車轍。
履帶不僅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文化,還將歷史的種種攜帶至今。華夏土地上,五十六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不一樣的文化。
北至朝鮮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等,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他們剽悍好斗的一面,憑借著自然條件,他們以游牧為生;西至維吾爾族、回族、藏族等,載歌載舞熱情奔放、好客的性格,他們居住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不必放眼世界,在中國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存著個富特色的文化。從文化意義上來說,中國就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
古典文化在傳承的同時與現(xiàn)代文化相結(jié)合,將旅游業(yè)建立在文化的共享上,著實為一個可行正確之舉,但被賦予了新時代重任的我們在這樣的契機(jī)下光要通過自身的實踐體會文化的共存,還要拒絕文化的泡沫,拒絕商業(yè)化的文化,體會真實傳統(tǒng)的文化才算真正的文化融合。 上下五千年的分分合合,從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到中華人名共和國成立,這個大熔爐將五十六個名族融合成了一個多姿多彩的中華民族,大家有同一個夢想、同一個追求。
文化需要發(fā)展,需要在碰撞中得以更好的深度與廣度的拓展。文化相遇,文化共存。
With the strong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wetern cultures, some western customs have also been brought into China. More and more western customs like holidays or behaviors have been well accepted by Chinese and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are becoming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s as well.
It is a good phenomenon that China are melting into worldwide culture in many areas, which can be good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eveloping and national environment. Besides, letting more people to know about China is also a good way to break theories like China threat.
However, it is also need to be noted, especially for those young Chinese to well reserve good Chinese traditions, but not to indulge in western fashion trends only.
兒時聽爺爺說過:“中有餐飲文化,西有浪漫文化。”
因為那時年紀(jì)小,不懂其韻味。現(xiàn)在略懂了一些,卻覺得把西洋文化說成浪漫文化,倒不如把西洋文化說成酒文化更準(zhǔn)確一些。
西方人對酒的講究如同中國人對飲食的講究,切勿小而化之。伏特加、白蘭地、威士忌、金酒等,各有各的特色,自有自的喝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方人喝的威士忌,而最精到的則是大名鼎鼎的英格蘭人,他們喝威士忌可謂精中極精,奇中絕奇。精,指的是精到。
奇,指的是喝法與文化。精到,首先便是酒的儲存。
提到西方酒的儲存,人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那粗頭尾細(xì)的胖胖的大木桶。的確,歐洲人儲存酒的大木桶堪稱世界酒文化一絕,選材也極為奇特,木材要用十年以上的橡樹的樹干,據(jù)說這種木材可以減少酒的蒸發(fā)。
盡管這般絞盡腦汁,可事實仍不令人樂觀,威士忌酒在木桶里儲存期間,第一年便有4%的酒被蒸發(fā)了,此后每年還有1%的蒸發(fā)量,一桶儲存了12年的威士忌,會有約1/5的儲量被蒸發(fā),等于白白地扔掉了幾十瓶的佳釀。一桶百年威土忌幾乎能蒸發(fā)掉1/3的儲量。
威士忌就靠著木桶內(nèi)酒的蒸發(fā)量來證明自己的品質(zhì),這也不能不說是一奇妙之處吧! 不過也正因為蒸發(fā)損失大,使得本來就好酒成性的英格蘭人更是痛心疾首,但為了嘗到百年凝香,再幽默的英國人也只能無奈地戲稱這1/3的儲量被天使享用了,算是特別奉獻(xiàn)給上天的貢品。 要想知道威士忌的風(fēng)味如何,則需等待十幾年后才能確定。
以同樣方法釀造的威士忌,有些演變?yōu)樯铣思厌劊行﹦t完全不是滋味。而這其中的妙處至今連釀酒商和化學(xué)家也得不出一個正確的結(jié)論,因此又為威士忌增添了一抹奇妙的色彩。
威士忌精到之二則在于英國人喝威士忌的方法。威士忌的釀造過程是將麥芽用火烘烤繼而發(fā)酵而成,在口感上的特點是濃烈的煙熏味和強(qiáng)烈的酒精味,喝得多了容易上火。
所以英國人在飲用這種酒時,都要在酒中加冰塊,一邊晃動一邊喝,百合形的酒杯晃起來很雅致。晃動是為了促使冰塊融化,同時也為了蕩出一種情趣,而百合形的酒杯則是為了讓酒香凝聚起來。
冰塊在悠悠晃動中撞擊杯壁發(fā)出非常清脆動聽的聲響,英國人的浪漫也就存在于回響著威士忌交響樂的酒吧中了。 相比之下,中國人喝酒不注重英國人那種英俊瀟灑的紳士風(fēng)度,也不在乎英國人那種喝韻味的感覺。
中國有句俗話,曰:“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生動地反映出中國人喝的是感情。
其實中國人并非都是肚量大者,對酒也并非都有十分深厚的感情。歐洲人可能不理解為什么中國會有“中國碗酒”,那種酒壓根兒不用酒杯,而是用碗來喝的。
當(dāng)然,他們更不知道中國古代有一種銅制酒具,重不可舉(達(dá)萬斤之重),大不可環(huán)抱,要喝這里面的酒只有像牛飲水一樣趴下身埋下頭才可以喝到。“牛飲”一詞就引自這種壯觀場面。
對中國人來說,酒的功用更多地體現(xiàn)在人際關(guān)系中,充當(dāng)著人際關(guān)系的潤滑劑。酒桌上之所以會出現(xiàn)“牛飲”這種壯觀場面,其實只為“感情”二字。
中國人碰杯,為“感情”干杯,中國人醉酒,為“感情”而“墻走我不走”。中國人在酒桌上為“感情”而喝酒的那種壯觀場面是歐洲人怎么也理解不透的。
歐洲的酒文化與中國人一比較,就顯得純潔一些,喝酒的動機(jī)也顯得純粹得多。不論在任何時候,他們喝酒都是忘情的、自我的、個人主義的。
他們喝酒從不去理會別人的情緒,為自己“干杯”,為自己而醉。這是中國人望而不及的。
奇,便奇在千奇百怪的威士忌酒名,這是英格蘭威士忌神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倫敦一家規(guī)模宏大的城堡酒店,以提供八百多種不同風(fēng)味的威士忌聞名于世,其中一些威士忌的名字十分奇特,如“王室御林軍”“荒野里的茂密山丘”“原野的小路”“母豬的鼻子”“護(hù)照與通行證”……數(shù)不勝數(shù)。
中國人起的酒名和歐洲酒名是大不一樣的,國人講究“福順”。如“金六福”“五糧液”“古井貢”……太多太多了。
中國人講究“吉利”,“又福又順”講究的就是“吉利”,深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酒名起得非常吉利已成了一種民俗,也不遜色于西方吧! 這么說吧,歐洲人注重韻味,中國人注重吉利,各有千秋吧! 關(guān)于威士忌的文化故事,還有幾個小插曲,品一下,頗有趣味。 人算不如天算,故事發(fā)生在1941年圣誕節(jié)前夕,一艘名為“政治家號”的遠(yuǎn)洋巨輪,因海上風(fēng)暴在大西洋上撞到了暗礁,聞訊而來的附近小島居民,干脆利索地將船上的26萬多瓶威士忌席卷一空,并稱其為“海風(fēng)的圣誕禮物”。
據(jù)說至今為止,小島上的人們?nèi)栽谂d高采烈地享受著那些陳年佳釀。 香濃的威士忌少不了歷史悠久的“聞酒鼻子”。
他們以鼻子辨別酒的質(zhì)量好壞為英格蘭一奇。這群專業(yè)聞客平日并不飲酒,以保持高度的職業(yè)靈敏嗅覺,他們的寶貝鼻子是至關(guān)重要的飯碗保證。
《話說威士忌》一書的作者邁肯基先生有句名言:“愛情絕對不是令地球旋轉(zhuǎn)的動力,唯有威土忌才能促使這個世界旋轉(zhuǎn)如飛。”足以證明西方文化是酒文化而并非浪漫文化了。
中國關(guān)于酒的故事倒也不亞于西方,如“詩仙”李白同樣好酒,使得蘭陵美酒名傳中華,武松景陽岡上以酒壯膽斗猛虎的故事同樣家喻。
The News Report has always been my favorite TV program. Almost everyday I turn on the TV at 6:30 p.m. and wait for the news program. This has become a part of my life. The News Report contains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C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ituation to the latest foot-ball gam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 is its fast pace. Because of this fast pace, news programs can contain much information in a short time. In my opinion, the News Report is more than a TV program. It is a way of communication. From this program, people can know and understand world affairs. The world thus becomes smaller and smaller. I especially appreciate this benefit of watching the news.How something changed me I don't konw when and how the life changed me to be the one who is typing in this article. But I know I am changing gradually. From the biological aspect, I am changing in seconds. My skin will become old and then die, my blood cells need to be replaced by new ones. There are millons of biochemical reations happening in my body every seconds. Yeah, that's true. Compared with the girl wose owned the name' HH', the currently HH is more beautiful. In these years, I became to have confidence in my apprence. At least, I am not so ugly as I usually thought. At the same time, I cam to know what is a society. In a society, you cannot live alone. You must communicate with others.When you do everything, you need to meet with some pleple. Yes, I need to face the world. Never to escape from the true world and the relationships in the true world. I was afraid of meeting with strangers even till now. But the enviroment pushs me to change myslef.I am always an emotional one. Maybe, more rational thinking should be conducted before I make any dicision. Er, I need to learn about this. Some bad things happened on me when I grew to be the current one.:( I lost my former interest in reading, maybe because of other media such as movie, TV and internet. I cannot focus on studying as before. There are many other things I will consider. I am always on my way to find out who I am and who I want to be. Till now, there is still no answer. Maybe the real answer will not be found till the last moment. But at least, I own my experience today and more in future. I don't know what I want to be so I need to know more and try more before I get to the right place。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