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斯奎氏鸚鵡:別名派斯奎特氏鸚鵡,為鸚形目、鸚鵡科、彼斯奎氏屬鳥類,原產(chǎn)于亞洲印尼艾利安爪哇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獨有的珍稀鳥類,多棲息于500-1600m的鄰近水源區(qū)的獨枝高樹,偶爾在平原活動,大部分的時間都僅限于丘陵地區(qū)、森林、山區(qū)和有大樹的次森林區(qū)。2002年命名,無亞種。在一些偏遠的地方,仍然有傳統(tǒng)的狩獵來獵取該物種的羽毛,用于儀式上的裝飾。
臉部沒有羽毛,外表與其它鸚鵡相去甚遠,頭部及鷹嘴狀的喙部特征與兀鷹或禿鷲尤為相似,黑色與鮮亮的紅色毛羽相當美麗,不會與其他任何鸚鵡品種混淆,體羽僅有黑色和紅色,方形的尾加強了其特殊的形體輪廓。
彼斯奎氏鸚鵡形態(tài)特征 >
頭體長44-48cm,重600-800g。尾短、體型大小如烏鴉,體黑色,腹部紅色,腿灰色。頭前部無羽毛,頸上有硬羽。雄鳥眼后方有顯著紅斑。在成年雄鳥的臉上耳部附近有一塊紅色的斑點,胸部和上腹部的羽毛棕色,有淺灰色邊框,這些地方呈現(xiàn)出鱗片狀外觀。底部的其他的地方的和翅膀的一部分覆羽鮮紅色。頂帽、頸部和背部黑色,臀部和尾巴形成明顯的對比,是暗紅色。一、二級飛羽和外側覆羽深紅色。尾巴相對較短,為黑色。鳥喙黑色,虹膜醬色,腿灰色。
彼斯奎氏鸚鵡生活習性 >
族群數(shù)量少,大多單獨、成對或20只左右一起聚集活動。不覓食時,它們可以長時間地保持某種姿勢,站在光禿禿的樹枝上俯瞰其余的森林樹木。
彼斯奎氏鸚鵡飼養(yǎng)方法 >
吃果實和柔軟植物。進行野外實地觀察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派斯奎特氏鸚鵡有著與大部分鸚鵡不同的飲食行為,它們幾乎只食用少數(shù)幾種種類的無花果,這些水果有很厚的外皮,也吃其他較軟的水果,像芒果或露兜。偶爾會吃一些花蜜和花。
彼斯奎氏鸚鵡雌雄分辨 >
兩性僅有微小的差異,成熟的派斯奎特氏鸚鵡可由外表區(qū)分性別,雌鳥眼睛后面沒有紅點存在。幼鳥和父母的外觀十分接近。幼鳥的羽毛比成鳥暗淡。眼睛后面的紅點淺,虹膜灰棕色。
彼斯奎氏鸚鵡繁殖方式 >
人工繁殖成果相當罕見,也相當困難,無法提供幼鳥合適的飼料是主因,因為派斯奎特氏鸚鵡幼鳥所需的蛋白質較一般的鸚鵡低。繁殖需要大的籠舍,提供天然中空樹干作巢較易激起它們繁殖的欲望,需成對分開飼養(yǎng)。一窩產(chǎn)下2枚卵,孵化期約28-31天,3-4個月大羽毛長成。也許是幼鳥食物的關系,幼鳥常常在一個月大時會無征兆的死亡,并不容易照顧。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寫作基礎 | 作文指導 |
寫作經(jīng)驗 | 寫作方法 |
文學常識 |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37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