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的中秋節(jié)。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在中秋夜, 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家收看2011年中央電 視臺中秋晚會“江門月,中華情”。 中秋晚會在江門舉行。
舞臺后是帶著白 色邊框的“城堡”。隨著歌舞《月圓人圓》, 晚會開始了。
舞臺邊有中間帶著燈燭芯的3 朵小白花地玫瑰色的花,非常美麗。 我最喜歡的節(jié)目有兩個:一個是雜技芭 蕾《小鳥天堂》。
一只小鳥銜回來一顆樹 種,幾百年后綠蔭達一萬多公頃,這就是巴金爺爺筆下的《鳥的天堂》。在優(yōu)美的音樂 中,許多穿著白裙的女孩兒在舞蹈。
一位白 衣男子把一位白裙女子輕輕托起,女子在空 中輕盈的舞蹈。隨后,男子又將她放在肩 上,女子又一次那么優(yōu)美輕盈地舞蹈。
真是 精彩絕倫的表演! 舞蹈《月印故鄉(xiāng)》也是我最喜愛的節(jié)目 之一。一位男子、一位女子和一位老人站在 船上,望著近在咫尺的“家鄉(xiāng)”(舞臺)。
近了, 近了,船就要到達“家鄉(xiāng)”。“家鄉(xiāng)”的人們歡 呼雀躍,親人回來了!三人下了船,與“家 鄉(xiāng)”的親人們擁抱,親切交談。
一群頭頂藍 色底邊白絨毛高帽的、穿著白毛邊藍裙的舞 者在他們身后舞蹈著。中秋節(jié),正是親人團 圓的梯子呵!但不知有多少游子,也在此時,天涯望月,想念著家鄉(xiāng)的親人們。
其他的節(jié)目也十分精彩:煥發(fā)著青春活 力的F·R樂團帶來的《你的微笑》;費玉清演 唱的帶有優(yōu)美旋律的《唱一遍一遍》;有穿 綠衣的、頭上戴花環(huán),拿粉色氣球伴舞的 ——范瑋琪的《最初的夢想》…… 在十點鐘,晚會結(jié)束了,在合唱舞 蹈《月滿中華》中結(jié)束。2個小時,39個節(jié) 目,豐富多彩,回味十足,就像一場視覺盛 宴。
那首《明月千里寄相思》還在我的耳畔 邊回響……。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宋代大文豪蘇東坡這句意味雋永的佳句,曾引起多少人的遐想啊!
“明月幾時有”呢?幾乎人人會答:每月十五(農(nóng)歷)月兒圓。可是,這個答案既對,又不對。今天,站在地球上觀察,作出這樣的回答是正確的。可如果從天文學(xué)的角度作客觀考察,或上溯億萬年,或下推億萬年,這個答案卻是錯誤的。這是為什么呢?還得從“明月幾時有”說起。
“月有陰晴圓缺”,道理何在?這是由于月亮是繞著地球旋轉(zhuǎn)的,它本身并不發(fā)光,而是靠反射太陽的光而發(fā)亮。當(dāng)月亮轉(zhuǎn)到地球與太陽中間的時候,對著地球的一面照不到太陽光,因而我們看不見它。當(dāng)它沿著軌道繼續(xù)轉(zhuǎn)動,我們就可以漸次看到娥眉月、半弦月、彎弓月了。當(dāng)它正好轉(zhuǎn)到和太陽相對一面的時候,一輪白玉盤似的皎月,就會高懸夜空。可見,“明月幾時有”取決于月亮繞地球旋轉(zhuǎn)的速度。
今天,月亮繞地球一周需用二十九點五二天,地球上的人們看到它,也就是經(jīng)過一圓一缺這樣一個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明月十五有”是對的。然而,月亮繞地球旋轉(zhuǎn)的速度,是不是從來就是如此呢?
科學(xué)研究的新成果表明:四億年前,月亮繞地球旋轉(zhuǎn)的速度是現(xiàn)今的三倍,這就是說,當(dāng)時,月亮繞一周只需九天,也就是說,那時候一個月不是三十天、二十九天,而是九天,“明月”不是“十五有”,而是“ 有”,有關(guān)資料還告訴我們:七千萬年前,月亮繞地球一周所用的時間是逐漸變長的:可以預(yù)料,再過幾千萬年以至上億年,每個月將會變成四十天、五十天,明月也會變成“二十有”或“二十五有”了。
這似乎是奇談怪論,其實這并不奇怪,這就是物質(zhì)世界永恒運動的道理。物質(zhì)世界的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運動,運動速度本身也在“運動”著。所以說,“明月幾時有”這個答案歷來不是固定的,將來還是這樣。任何想把這個答案固定住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同志,給點分吧,花了好大功夫的 = =。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
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 析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dāng)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 把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dāng)中,滲進濃厚的哲學(xué)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詞通篇詠月,卻處處關(guān)合人事。上片寫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圓月襯托別情,它構(gòu)思奇特,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
是蘇詞的代表作之一。 本篇為熙寧九年(1076)中秋蘇軾在密州超然臺飲酒賞月時所做。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兩宋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藝全才,詩,詞,散文以至?xí)ǎL畫等都有極高成就。無論是詩詞還是散文,都表現(xiàn)出題材廣泛,思想深刻,境界高遠筆力遒勁的特點,在當(dāng)時及對后世都發(fā)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從熙寧四年(1071),到寫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與胞弟蘇轍也整整五年未見。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來密州任職,然而,濟南與密州相距并不算遠,卻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見,本篇正是表現(xiàn)這種手足相念之情。
在抒寫手足情深的同時,詞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與變法派相左而出為地方官,并備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險惡。所以“大醉”遣懷,表現(xiàn)出世與入世,隱退與仕進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研求小序,與詞為一,交代詞的寫作時間,“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背景,“歡飲達旦”;題旨,醉后抒懷“兼懷子由”,前者是主,后者是輔。具體言之:抒詞人外放期間寥落情懷。
此首中秋詞。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間之事變。
揮灑自如,不加雕琢,而浩蕩之氣,超絕凡塵。胡仲任謂中秋詞,自此詞一出,余詞盡廢,可見獨步當(dāng)時之概。
起句,破空而來,奇崛異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化出。“不知”兩句,承上意,更做疑問,既不知明月幾時有,故亦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也。
“我欲”三句,蓋因問之而不得其解,乃有乘風(fēng)歸去之愿,“我欲”與“又恐”相呼應(yīng)。“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就本意說固高妙,就寓意說亦極慰藉。
“起舞”兩句,仍乘上來,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風(fēng)歸去,惟有徘徊于月下。自首至此,一氣奔放,誠覺有天風(fēng)海雨逼人之勢。
換頭,實寫月光照人人無眠。以下愈轉(zhuǎn)愈深,自成妙諦。
“不應(yīng)”兩句,實寫月圓人不圓,頗有惱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轉(zhuǎn),言人月無常,從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
“但愿”兩句,更進一步,言人與月既然從古難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軀,借月盟心,長毋相忘。原意雖從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出,蘇軾加“但愿”二字,則情更深,意更濃矣。
其詞詠月,關(guān)合人事。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憤世獨立,自現(xiàn)孤高。
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
“不知”數(shù)句,筆勢回折,開合跌宕,多姿多彩,以揭示“出仕”,“入世”,即退隱與進仕間的抉擇和引起的困惑。想超脫塵世,乘風(fēng)歸去,又猶豫徘徊,樓高宇寒不勝之,落足現(xiàn)實,月下“起舞弄清影”,勝似仙境,這就說明詞人并不完全超然自然,而是于自然中覓求“苦中作樂”的生活意義,即蘇軾還是立足于現(xiàn)實,熱衷于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之愛的人間生活,來得更親切更溫暖。
下片用月襯別情,意在懷人,筆致回環(huán)由寫實為寫意,化景為情。用“轉(zhuǎn)”“低”“照”三字,描摹隨月光流轉(zhuǎn),光影的物移,時間跟著推進,無眠而情生。
即月光繞過朱閣,又從門戶下射進屋內(nèi),照在夜不能寐的人兒身上。其明寫月,暗寫人,頗含怨惱之意。
“不應(yīng)”二句,筆勢淋漓,頓挫有致,看似賞月,問月,實為懷人。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常事常規(guī),來自我寬解。
這種演繹自然物理,闡釋悲歡離合,意境豁達,令人玩味不盡。末兩句妙用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句意,推陳出新,將月圓思親推向更高境界。
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認(rèn)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
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遣月中互相慰藉,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當(dāng)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這首詞上片執(zhí)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xiàn)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濃,并以瀟灑之筆,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之所能傳誦千古,在我看來原因有三:由于它高曠的胸襟、豐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藝術(shù)構(gòu)思,使這首詞所展示的形象廣闊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審。
我記得,小時侯媽媽教我背《明月幾時有》。
(這樣的開頭很特別)可那時我還太小,不知道明月和中秋節(jié)有什么關(guān)系?今天,我長大了,我同全家人一同去賞月……(用省略號引起下文,別有意味) 月亮靜悄悄地懸在天上,它是那么圓,那么亮,那么美!(對月亮的描寫很美,三個“那么”用的很好)它伴著團圓的人們,(改為“。”)吃著團圓的月餅,我在找圓盤里是不是有玉兔和美麗的嫦娥?其實,有那月亮里美麗的神話就夠了! 我背著《明月幾時有》,不知不覺回到了家……(結(jié)尾和開頭相互應(yīng))。
明月,照著我們的臉
唐時的風(fēng),吹動了多少公子的飄飄白衣;宋時的雨,打濕了多少女子烏黑鬢發(fā)?那是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蘇東坡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還是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他們正癡仰著那張張滄桑的臉、期待祝福的臉、渴盼熱切的臉。
那是在盛唐的長安,人們熟悉記住了他們焦灼而充滿希望的臉:強盛的大唐突遭“安史之亂”,罷相的張九齡這張忠誠消瘦的臉是那樣的無助和痛心,也許,只有這兩句千古流傳的詩還存著那一絲絲祝愿和希望,這張臉還流露著對天下人最美好的祝福。
李清照,這張比“黃花瘦”的臉,那些哀傷的詞傾注著她對世事不盡的無奈:風(fēng)雨飄搖的北宋王朝拆散了她與丈夫,孤獨無依的她面對北宋無力抗金,終于抬起了她嬌弱卻憤怒的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我時常想:在那樣的朝代,這是怎樣的一個勇敢而堅強的女子,那張臉,是怎樣的倔強而又頑強。
他們都離我們很遠,他們離我們又是如此的近,是這些珍貴的文字讓歷史記住了他們,讓世人至今仍回溯著他們忠誠堅定的面孔。雖然,時光讓我們無法追尋他們當(dāng)年的容貌,可是我知道,他們臉上一定鐫刻著我們熟悉的幾個字:堅貞與忠誠。這些中華兒女的優(yōu)秀品性又何嘗不牢牢在我們身上駐足!
是啊,怎會忘了,奧運會上劉翔奮力拼搏、咬緊牙關(guān)的臉,國人振奮含著熱淚歡呼的臉;把博愛撒向人間“千手觀音”美麗圣潔的臉;捧著碩谷憨厚微笑的農(nóng)民滄桑的臉,我們記住了,記住了這些熟悉而親切的臉,中國人的臉!
歷史已遠去,無論是唐宋時代那些憂國憂民的詩人詞客,還是今天沸騰歡呼的我們,仰望著星空,我們都將站在同一片藍天下,我們都同有一張臉,中華兒女的曾經(jīng)歷經(jīng)滄桑的自豪的堅貞勇敢的臉。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我們記住了他們飄飄的白衣,記住了他們黑黑的被雨打濕的頭發(fā),我們更記住了,他們博愛堅強忠貞的臉。歷史記住了,文字記住了,勇敢的人們記住了。
尋尋覓覓不再是冷冷清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了,明月正照著古人博愛堅強的臉,照著我們今人勇敢而自豪的臉。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8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