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隨身帶著一份珍貴的文件,這就是導師給錢三強在法國學習與工作的鑒定。 鑒定是這樣寫的:“錢先生表現(xiàn)出科研人員所具有的特殊素質(zhì),在我們共事期間,他的這些素質(zhì)又進一步得到加強。
他已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有些是非常重要的。他心智敏慧,對科學既有滿腔熱忱,又有首創(chuàng)精神。
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我們實驗室學習并在我們領導下工作的同一代科學家中,他是最優(yōu)秀的。我們曾委托他領導幾批研究人員,他用自己的才華出色地完成了這項困難的任務,并受他的法國和外國學生的愛戴。”
“我們的國家對于錢先生的才干業(yè)已承認,并先后賦予他重任,先是任命他為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接著又聘任他為研究導師。他同時也是法蘭西科學獎的獲得者。”
“錢先生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組織者。他具備了研究組織工作的領導者所特有的精神、科學和技術(shù)素質(zhì)。”
參考:
1992年6月28日,杰出科學家、我國原子能事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錢三強同志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當我們關注“嫦娥一號”衛(wèi)星探月工程時,不要忘記,正是錢三強等主導的“兩彈一星”工程使中國進入了航天強國的行列。
錢三強——一個在中國幾代人心目中閃光的名字。他曾是居里夫婦的學生,與其夫人何澤慧一起發(fā)現(xiàn)了舉世。。。..
一個人憑借努力和勇氣,憑借激情和幻想,憑借勤奮和意志所獲得成功后,最不能忘記的是自己的祖國。而今天,在著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錦繡前程一次又一次展現(xiàn)在才能卓越者面前,我們難道可以找到比錢三強更偉大的榜樣和更可參鑒之鏡么?
踏著偉人的足跡,我們堅信,我們的人生也必將輝煌!我們也將更熱愛我們的祖國,我們的祖國必將越來越強大。
是一個真正的藝術(shù)家,也是一個高尚的人。
他遠離塵世,走著一條不尋常的路。他是這樣活的,也是這樣死的……” 貝多芬,這位享譽全球的藝術(shù)家,一生中經(jīng)歷了多少磨難,遭受了多少打擊!2歲時,可怕的天花差點要了他的命,在母親的悉心照料下,他才躲過了死神。
3歲時,他慈祥的祖父又遠離人世間,從此,貝多芬的父親沉醉于酒桶之中,晚上回來又打罵貝多芬。到了15歲,貝多芬更是背負著養(yǎng)家的重擔。
17歲,他又失去了心愛的母親。到了三十一歲時,可憐的貝多芬?guī)缀跏裁炊悸牪坏搅耍?相對于他的悲慘命運,貝多芬傳奇的一生更是值得人驚嘆!他在三歲時開始學習鋼琴和小提琴。
1778年3月26日,貝多芬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音樂會,那時,他還不滿8歲!而他不滿15歲時,就已經(jīng)可以指揮一個樂隊了。18歲,貝多芬就成為了一個知名的作曲家!在他以后的歲月里他的音樂天賦更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先后創(chuàng)作了《降B大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大提琴鳴奏曲》、《英雄交響曲》、《莊嚴彌撒》和我們都熟悉的《月光鳴奏曲》(又名《月光曲》)等世界千古絕唱。
讀了《世界名人傳記——貝多芬》使我感到很快樂。我不僅從中獲得了許多知識,讓我了解了貝多芬。
還讓我從中悟出了許多人生哲理。 ——矢志不俞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動力。
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貝多芬的一生是從磨難中走過的,人生的荊棘一再狠狠地刺他,而貝多芬,卻始終沒有放棄他的理想,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不斷地爬起來,不斷地向人生輝煌的頂點邁進! ——天賦+努力,是人生駛向理想彼岸的雙槳。
貝多芬,從小就受到音樂的熏陶,很小就顯現(xiàn)出了他獨特的音樂天賦,他8歲就開辦音樂會,15歲就能指揮一個樂隊,18歲就成了知名的音樂家。相對于他10分的天賦,更是付出了12分的努力!他六歲就經(jīng)常練琴到午夜,他平時練琴都練得手發(fā)燙!正是因為貝多芬不僅有超人的音樂天賦,而且有超出常人的努力和付出,才最終成就了這位杰出的音樂家。
——不斷地磨練是嚴寒的人生路上抵御嚴寒的棉衣。貝多芬一生中不管在愛情還是在事業(yè)上,都遇到了許多挫折,然而,這些挫折并沒使他灰心,反而更加激發(fā)了他,《月光曲》就是他在經(jīng)歷了愛情的失敗后的佳作。
這些道理不是隨便說說,他們還幫過我的大忙呢! 有一次,石老師布置了一道非常難的題。只告訴我甲乙兩車兩次相遇的地點距離分別是28千米和60千米,還告訴我兩車相向而行,到站后立即返回,求兩站的距離。
麻煩哪,這里面有太多的未知條件了,如:甲乙兩車的速度,相遇時間等等!我左思右想,可還是沒有辦法,怎么辦呢?明天就要交作業(yè)呀! 我望著窗外的傾盆大雨,正準備放棄之時,心里靈機一動: 抄答案。可……作為一個好學生,抄答案,好象有點不道德吧!但,我這個題實在想不出來呀!不抄吧……明天可能會罰站;抄吧……自己的良心又過不去。
就在我內(nèi)心交錯矛盾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貝多芬!貝多芬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依然是那樣的努力,那樣的矢志不俞,那樣的經(jīng)得起挫折!可我呢,遇到一點困難就低下了頭,貝多芬對我的教育難道是白教育的嗎?不,絕對不是,我一定要把這道題解出來! 想到這里,我心中好象燃起了火一般的斗志——一定要解出這道題。我努力回想老師以前教給我的方法,有啦!我連忙畫出一個線段圖,按照題目的要求一步一步來。
沒過一會兒,題目做出來啦!我真高興啊!我真快樂啊! 讀了這本書,讓我感到萬分快樂,因為它告訴了我一些會令我受益終身的道理。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zhèn)(今屬天津市)。父親是當時天津市的一位小職員,母親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歲時開始在蘆臺鎮(zhèn)上小學,中學先后就讀于天津木齋中學和 耀華中學 。
1944年于敏考上了 北京大學工學院 ,1946年,他轉(zhuǎn)入了理學院去念物理,并將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定為理論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畢業(yè),考取了研究生,并 在北京大學 兼任助教。在張宗遂、胡寧教授的指導下,1951年于敏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畢業(yè)后,他被錢三強、彭桓武調(diào)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這個所1950年才成立,由錢三強任所長,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長。
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shù)的理論探索。這次從基礎研究轉(zhuǎn)向氫彈研究工作,對于敏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于敏生性喜歡做基礎研究,當時已經(jīng)很有成績,而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而且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shù)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從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嚴格保密的。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寫作基礎 | 作文指導 |
寫作經(jīng)驗 | 寫作方法 |
文學常識 |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