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浩瀚的文海中,翻閱歷史的長卷,從歷史的長河里,擷取美麗的浪花。
我分明看見,在那浪花的巔峰間,在那長河的低谷里,文字,記錄了歷史,文字,澎湃著自然。歷史是昨天的事情,是沉淀的昨天,這是做學問的人研究的事情,而我更喜歡歷史里詠頌的自然。
歷史是固定的,而先哲詩人筆下的自然,還在鮮活的存在著。存在著連他們都不知道的事情,他們業(yè)已成為了歷史,而他們詠頌的自然,至今仍在生息,經(jīng)他們生花妙筆打扮過的自然,成為了后人追捧的圣地,而他們,被銘刻在歷史中,成為了人文景觀。
詩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會寫詩。詩是他們對人生的感慨,詩是他們對自然的提煉,詩是他們對人生自然濃縮的精華。
于是,因為人們喜歡,這些文字被留了下來,因為人們愛戴,他們的名字被載入史冊,因為貼近生活,他們的文字被口碑傳送。試問,有多少膾炙人口的詩句,至今不是還被人們當成經(jīng)典吟唱嗎? 我喜歡自然,當然還是偏袒傾向描寫自然的詩句。
從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說起,這位開宗的大師,生在長江邊,長在廬山下,他的祖輩為官做仕,在學而優(yōu)則仕年代,他也不得不走這條路。然做過一任小官后,便“不堪吏職”辭隱了,在田園牧歌中尋找精神寄托。
他的《桃花源記》,他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日荷鋤歸。”他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的“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滿堂前”。
江南水土的養(yǎng)育,憤世嫉俗的經(jīng)歷,飲酒豪爽的性格,都化作了對自然的熱愛,演變成文思噴涌的奇才。在古稀有六的年齡,他偎著長江,枕著廬山靜靜的睡著了。
至此,歷史上少了一位官,多了一個詩人,在中國歷史的文壇上,他以自己的輝煌,奠定了百世田園之主的地位。影響著諸如李白,杜甫這樣的詩壇大家。
不禁想到詩仙李白,這位讓人記不起唐朝,記得起李白的詩圣,更是追尋山水,歌詠自然的霸主。“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僅此兩句,大氣回腸,神來之筆,可謂集天地之靈氣,昭日月之精華。他的詩太多了,太美了,輕柔的可聽見聲響,涌動的可看見激流,描繪的可走進其中,奇思構(gòu)想的如入仙境,一縷仙氣飄渺而來,聚集成一股霸氣,一股無人超越的霸氣。
詩人欣賞自然是抒發(fā),詩人抒發(fā)來自自然的靈感。他們視天地是萬物的旅舍,看光陰為匆匆過客,更把人生比作南柯一夢,不失時機的相聚桃李園,賞花吟詩,相邀明月,把酒問青天。
捧月的眾星羅布天際。那“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多么令人叫絕的詩句,詩情畫意,畫意詩情,后人因此而作畫追尋那詩中的意境,這字字珠璣真的是來自天籟之音,真的是無與倫比的境界。
那“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的豁達心境,或人或仙的情懷,想象力之豐富,比擬之奇妙,韋應物先哲同樣奠定了自己唐朝詩壇的應有地位。 歷史在走,一頁一頁的再翻過,再續(xù)寫。
先是詩人后為散文家的徐志摩先生,本來學的不是文學,他本來可以走上另一條路。但他接受新事物,不恥社會的丑陋,不滿束縛的婚姻,拜梁啟超為師,崇拜留學國度的浪漫詩人雪萊和拜倫,崇尚大自然的唯美,走上了文學之路。
《康橋月色》,《再別康橋》,融進異國他鄉(xiāng)的情調(diào),更抒發(fā)自己的情懷,贊嘆自然的美麗。《雪花》,那純情的詩句,《我來揚子江買一把蓮蓬》,那思念與懷情,讀起來層層入境。
自然山水,在他們的筆下靈動升騰。翻閱著,捧讀著,崇拜著。
感慨著,思想著,澎湃著。我喜歡真實的自然,我同樣喜歡神游在文字的自然里,我不由的妄想,我真的似乎探摸到了詩人的脈搏,他們分明在輕輕的搏動,穿越了歷史,跨過了時空,在搏動,在搏動…… 對于人生哲學,思想家是達之以理,詩人是表之以情,可以不借宗教之力而精神有所寄托,苦悶有所抒發(fā),正如朱敦儒所云:“不修仙,不佞佛,不學棲棲孔子。”
但反觀歷史,詩苑中的頂尖之作無一被歷史偏愛,或許這正如一些人所說的“文章憎命達,作品憎溢美”,同時也證明了“短爍”與“長存”的鐵律。 人心叵測,天心不頗。
大凡飽嘗苦難的文人墨客,往往名留青史。世間之事,各有其規(guī),正所謂:圓行方止,各適其宜。
藝術(shù)與功利形同圓方難以相融。寫作乃高雅之事,與功名殊,與富貴舛,與世俗乖。
之所以自古哀怨起騷人,是因為中國士大夫“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跡”。志起于窮,思源于厄,文成于憤。
人達多變,裝腔作勢,安能復有佳作耶? 文不因贊而顯,名不因諛而彰。正如韓愈《答李翊書》道:“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善,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李白,這位不用溢美,其美自顯的實力派詩人,這位中國歷史上留下名篇最多的大家之一,他不是文學理論家,也未研究過詩論,但他深諳詩道,且以行代知,詩苑之果被他摘半。
除了“詩仙”還應榮膺“詩壇巨擘”的美譽,可用一字概括其詩道:狂。凡文人必狂,梁簡帝說:“立身之道,與文章異。
立身先須謹慎,文章且須放蕩。”只是方式不同:屈原之狂與李白之狂迥異;司馬遷之狂與劉勰之。
中國是一個充滿歷史底蘊的國度,這其中包括不勝枚舉的歷史名人,歷史事件以及歷史文化。正是因為這些豐富的歷史,讓中國行走在一條既沿襲傳統(tǒng)又迎合國際現(xiàn)代文化和經(jīng)濟潮流的康莊大道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學派文化,百川歸海,相互觸攝,綿延至今的歷史產(chǎn)物。她經(jīng)過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及以后興衰迭變的歷史選擇,形成了儒道互補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構(gòu)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華思想文化。
說到國學經(jīng)典,不乏讓我聯(lián)想到《詩經(jīng)》、《離騷》、《楚辭》、《唐詩三百首》、《史記》、《孔子家訓》等,這些數(shù)不勝數(shù)的歷史文化蘊藏了古人無數(shù)的智慧,也被后人津津樂道……至今,我都還能記得:“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君子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的句子,雖然這些都是我學生時代的知識,但是,正因為其經(jīng)典,已經(jīng)轉(zhuǎn)變成內(nèi)心深處揮之不去的記憶。甚至,更多的時候,在一定的時間,一定的地點,一定的情況之下,和身邊的人用這樣一些深刻的話語緬懷古人,提醒自己,也警示后人。
作為土生土長的巴渝兒女,我也被深刻的巴蜀文化吸引著!從重慶的命名來歷——雙重喜慶,到重慶的歷史名人——巴將軍,再到重慶的名地——瓷器口,朝天門,甚至重慶的名片——美女和美食……我被這個城市深深的吸引,也為能生在重慶,長在重慶而倍感驕傲和自豪。
離開校園的我以及我的朋友們,由于各個方面的壓力,或許已經(jīng)漸漸疏遠了書本上的知識,但是,我們卻沒有丟掉繼續(xù)學習的機會。歷史和經(jīng)典是不能被遺忘的,忘記歷史等于忘記過去!漸漸的,會忘記自己,迷失自己。更多的時候,我們汲取著古人的智慧,在科技和經(jīng)濟文化日益發(fā)展的今天,更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何樂而不為呢?
諸葛亮復姓諸葛,名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謀士。劉備是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蜀王。劉備曾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興復漢室江山的大業(yè),但都沒有見著。
冬來春去,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可他結(jié)義的兄弟關(guān)羽和張飛都不同意。張飛叫到:“如果他不來,我就用麻繩把他捆來。”劉備生氣地說:“你真不懂得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張飛答應不再無禮,兄弟三人一起上路。
他們來到隆中,崗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見底,景色宜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住處,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孔明先生正在午睡。劉備讓童子不要驚動先生,吩咐關(guān)羽,張飛到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自己站在那里等候。等了半響功夫,諸葛亮翻了個身。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忽悠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諸葛亮原本“不求聞達于諸侯”,見劉備寬厚仁慈,于是向劉備分析了群雄爭霸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如撥開云霧見青天。
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成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床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對關(guān)羽和張飛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后,使自己“如魚得水”。我們應當學習劉備的“三顧茅廬”,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中國是一個充滿歷史底蘊的國度,這其中包括不勝枚舉的歷史名人,歷史事件以及歷史文化。
正是因為這些豐富的歷史,讓中國行走在一條既沿襲傳統(tǒng)又迎合國際現(xiàn)代文化和經(jīng)濟潮流的康莊大道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學派文化,百川歸海,相互觸攝,綿延至今的歷史產(chǎn)物。她經(jīng)過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及以后興衰迭變的歷史選擇,形成了儒道互補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構(gòu)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華思想文化。
說到國學經(jīng)典,不乏讓我聯(lián)想到《詩經(jīng)》、《離騷》、《楚辭》、《唐詩三百首》、《史記》、《孔子家訓》等,這些數(shù)不勝數(shù)的歷史文化蘊藏了古人無數(shù)的智慧,也被后人津津樂道……至今,我都還能記得:“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君子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的句子,雖然這些都是我學生時代的知識,但是,正因為其經(jīng)典,已經(jīng)轉(zhuǎn)變成內(nèi)心深處揮之不去的記憶。甚至,更多的時候,在一定的時間,一定的地點,一定的情況之下,和身邊的人用這樣一些深刻的話語緬懷古人,提醒自己,也警示后人。
作為土生土長的巴渝兒女,我也被深刻的巴蜀文化吸引著!從重慶的命名來歷——雙重喜慶,到重慶的歷史名人——巴將軍,再到重慶的名地——瓷器口,朝天門,甚至重慶的名片——美女和美食……我被這個城市深深的吸引,也為能生在重慶,長在重慶而倍感驕傲和自豪。 離開校園的我以及我的朋友們,由于各個方面的壓力,或許已經(jīng)漸漸疏遠了書本上的知識,但是,我們卻沒有丟掉繼續(xù)學習的機會。
歷史和經(jīng)典是不能被遺忘的,忘記歷史等于忘記過去!漸漸的,會忘記自己,迷失自己。更多的時候,我們汲取著古人的智慧,在科技和經(jīng)濟文化日益發(fā)展的今天,更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何樂而不為呢?。
清明節(jié)追憶故人
今天是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是我國人民緬懷先人、悼念逝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自今年起,國家規(guī)定清明節(jié)為法定節(jié)假日,4月4日清明節(jié)我們學校也放假,上午我坐爺爺?shù)钠嚨竭_新海由于塞車8:30才到,沒去時想象不到人會這么多,到了才知道,成了人海花海的世界,聽我爺爺說,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直到今天,清明節(jié)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 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我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我和爺爺先到花店買了花,在海灣寢園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在墓碑上獻花,上香,點燭,貢品,祭祀,在墓前放上一束鮮花,今天來深切的追憶故人,這是最有意義的。
今天來這里但累中有樂,因為增長了見識,今年的清明節(jié)真有意義,掃墓、踏青一舉兩得。
清明節(jié)感思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遠山隱在云霧里,近樹籠在孤煙前.
山孤煙霧薄,樹小雨聲稀!風飄飄,
雨瀟瀟,衷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消魂,何處暗香盈袖?
清明節(jié)追憶故人今天是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是我國人民緬懷先人、悼念逝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自今年起,國家規(guī)定清明節(jié)為法定節(jié)假日,4月4日清明節(jié)我們學校也放假,上午我坐爺爺?shù)钠嚨竭_新海由于塞車8:30才到,沒去時想象不到人會這么多,到了才知道,成了人海花海的世界,聽我爺爺說,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直到今天,清明節(jié)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 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我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我和爺爺先到花店買了花,在海灣寢園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在墓碑上獻花,上香,點燭,貢品,祭祀,在墓前放上一束鮮花,今天來深切的追憶故人,這是最有意義的。 今天來這里但累中有樂,因為增長了見識,今年的清明節(jié)真有意義,掃墓、踏青一舉兩得。
清明節(jié)感思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遠山隱在云霧里,近樹籠在孤煙前.山孤煙霧薄,樹小雨聲稀!風飄飄,雨瀟瀟,衷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消魂,何處暗香盈袖?。
諸葛亮復姓諸葛,名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謀士。
劉備是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蜀王。劉備曾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佐自己興復漢室江山的大業(yè),但都沒有見著。
冬來春去,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可他結(jié)義的兄弟關(guān)羽和張飛都不同意。張飛叫到:“如果他不來,我就用麻繩把他捆來。”
劉備生氣地說:“你真不懂得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張飛答應不再無禮,兄弟三人一起上路。
他們來到隆中,崗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見底,景色宜人。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到了諸葛亮的住處,劉備上前輕輕敲門。出來開門的童子告訴劉備,孔明先生正在午睡。
劉備讓童子不要驚動先生,吩咐關(guān)羽,張飛到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自己站在那里等候。等了半響功夫,諸葛亮翻了個身。
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忽悠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諸葛亮原本“不求聞達于諸侯”,見劉備寬厚仁慈,于是向劉備分析了群雄爭霸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如撥開云霧見青天。
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成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床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對關(guān)羽和張飛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后,使自己“如魚得水”。我們應當學習劉備的“三顧茅廬”,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童年如一曲旋律悠揚的歌,每一個音符都有它的故事;童年好似一只大河蚌,里面蘊含了無數(shù)高潔耀眼的珍珠。童年,我懷念你!
歡樂
童年珍藏著我無數(shù)的歡樂。記得那時小學四年級,一個寒冷的冬天。我們班的同學特別流行玩“大埋活人”,就是用雪把人埋住。我一開始不愿意玩,覺的這游戲太低俗,可這個游戲像吸鐵石一樣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我們用手心手背配倒霉,誰倒霉就埋誰。老天爺一點兒也不公平,總是我倒霉。哎,沒辦法不能玩賴呀。我躺在雪地上,同學們手捧著潔白的雪,像舉行儀式似的,莊重的撒在我的身上。埋好以后,我費盡力氣的站起來。臉上 、身上、鞋里都是雪,活像一個笨重的大白熊。大家看到我這副模樣,都捂著嘴哈哈大笑。我呢,站在那兒也跟著傻呵呵的笑。盡管回到家里,會受到媽媽的指責,可心里仍然很歡樂。童年總是無憂無慮,充滿歡聲笑語。
眼淚
眼淚可是童年的標志。小時候,因為年少無知,誤吃了辣椒,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吧嗒吧嗒往下掉。受到爸爸媽媽責備的時候,只要趴到床上,裝模作樣的嗚嗚哭兩聲,爸媽只定投降。童年的眼淚最珍貴。
不舍
在中學的前幾天,大家經(jīng)常聚一起談論關(guān)于“以后什么時候見面”“會不會分到一個中學”之類的問題。因為大家心里都明白——上了中學,我們就是中學生,是青少年;上了中學,以往歡樂的童年時光一去不復返。童年。正隨著年齡的增長悄悄溜走。
童年,是我心底里最珍貴的,最值得留戀的回憶。歡樂、眼淚、不舍是你這曲優(yōu)美之歌的主旋律。我真懷念童年的日子。
懷念往昔有人說,當你開始回憶過去時,你正在漸漸變老。
我現(xiàn)在雖然沒有變老,但腦海中總出現(xiàn)孩童時的情景,進而會把周圍的景物也遷回到那時候。 早上出門時,看到一樓一家很老的住戶在搬家,心不知為何隱隱地痛了一下。
曾經(jīng)是多么熱鬧的一棟樓啊。一樓那位慈祥的奶奶幾年前已過世,還記得那時每次看到她,她總會沖我很疼愛地一笑,如今她住過的那間房子已被轉(zhuǎn)了幾次手,改成賣麻辣燙人的倉庫了吧。
二樓曾住過一位醫(yī)生阿姨,老幫奶奶看看病打打針什么的,她有一位很漂亮的女兒,那時在上中學,學習也很好,我總是去她家玩,或許是因為那個漂亮姐姐,又或許是因為那只可愛的貓咪。 我們這一層沒多大改變,只有鄰居的奶奶爺爺現(xiàn)在和兒女們住在一起,偶爾也回來幾次。
四樓那個叫豆豆的小女孩,小時候很可愛、天真,現(xiàn)在也已搬走了,后來和她念同一所中學,但再見她時往日的感覺早已不見了。過于時尚的打扮讓她看起來不像同齡的學生,在一次文藝匯演中,看到她在臺上開心地跳著勁舞,感覺很不舒服,那個膽小靦腆的小女孩早已不在了。
五樓的那個“壞壞”的大哥哥聽說幾年前去外地打工了,小時候有一次到五樓找伙伴玩,他和幾個大孩子坐在樓梯上,手里抓著一只天牛嚇唬我,以為我會跑開或被嚇哭,可沒想到我望著那只張牙舞爪的天牛,從他身邊走了過去,沒被嚇跑。其實當時心里怯怯的,非常怕,只是不知哪來的勇氣走過去了。
樓里的19家住戶,如今只有9戶是先前的主人,其余的早因各種原因而人去屋空,物是人非了。 還有樓前那個很大的院子,曾經(jīng)種了幾棵大槐樹,孩子們總在樹下抓天牛、玩耍,跳起來摘槐花吃,每天晚上院子里都熱鬧非凡,成群的孩子跑著叫著,是那么快樂,而昔日的那些情景早已不見了,孩子們失去了玩的場所,大樹沒了,天牛沒了,歡笑聲也沒有,只能看見院中停著十幾輛豪華轎車,還有一堆廢棄的磚頭中偶爾“冒”出幾只大老鼠。
時間已悄悄印證了一個事實:我們曾經(jīng)擁有過的,現(xiàn)在卻沒有了。池莉?qū)戇^一段極富哲理的文字:“人越來越大,心越來越小;腦袋越來越大,夢幻越來越小;笑容越來越多,天真越來越少;天地越來越大,自我越來越小……”對我來說,是年紀越來越大,過去擁有的越來越少;回憶越來越深,現(xiàn)實越來越縹緲。
當一切都成為回憶時,生活就簡單得只剩下單薄了。 懷念往昔有多少舊事已被雨打風吹去,有多少情愫依舊在心頭縈回。
逝去的人、事、物仿佛一塊塊幽黃的琥珀,在我們的記憶里凝結(jié),保留了他們瞬息的優(yōu)美,而當我們一次次以懷念的方式去撫摸他們的時候,悲欣交集之感總是迤邐而來。(開頭化用辛棄疾、弘一法師的名句,顯示出作者的文學積淀。)
在精神文化如同核爆炸一樣的時代,我們遺忘得太多,棄擲得太多。我們醉心于新世界新事物的斑斕色彩,而忽視了對舊有事物之美好的懷念。
懷念,不是沉迷于故紙堆,不是一般意義的因循守舊。 懷念,是對舊有美好的依戀與肯定,也是對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一脈相承的理性思索。
如同一位詩人所說:“我在仰望未來浩渺的天空時,同時深愛著這承載過去的大地”,道理其實很簡單,只要你站得足夠高,你會發(fā)現(xiàn)大地原本是天空的一部分。 學會懷念,其實就是學會認識歷史,認識人生。
今年是中法文化年。我想,大多數(shù)中國人會把“法國”與“浪漫”聯(lián)系在一起,但你知道法國人是以怎樣的方式來“懷念”一種文化的嗎?也許法國人是最樂于懷念,也最擅長懷念的。
(“也許”用得好!)走在街上,你若作為一個外國人向警察問路,請務必使用法語;與商店店員交涉,你也要講法語:法國人即使熟諳英語表達技巧,也會不遺余力地堅持使用本國語言。打開收音機,你會聽到一個專題欄目,名字就是《懷舊》;望望塞納河畔,舊書攤上飄揚著百年文化的芬芳;法郎紙幣上,印著伏爾泰、孟德斯鳩等啟蒙時代的偉人像;一座破敗得如同兩河文明遺址的博物館依舊被法國人小心地保存。
就是這樣, 這樣充滿血緣之愛 , 民族之愛 , 理性之愛地懷念一種文化一種精神才是真正地懷念。 學會懷念,我們不能單單模仿懷念的形式而無視懷念之實質(zhì)。
甚至,我們連懷念的形式也沒有做到。聽說,紹興的沈園中商家又建設(shè)了“連理園”, 供現(xiàn)代有情人拍攝婚紗照,讓古人的悲情為現(xiàn)代人的愛情服務,沈園,實不應失卻它的滄桑。
還有一座座將欲坍塌的古城墻,還有“唐詩一樣的美麗”的北京、西安,還有逐漸失卻安寧的江南古鎮(zhèn)……當一個個曾被古人今人的歌謁洇潤,被漢文化填充,被時間渲染,被記憶強化的意象悄然失色時,當我們從不會懷念到無可懷念時,一種民族的悲哀將“世代相傳”。 請為心靈留下空間,讓我們靜靜地尋找過去,尋找過去的美好,為現(xiàn)在,為將來留下物質(zhì)與情感的依托,莫在燈殘漏盡時無奈嘆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結(jié)尾比開頭更好些。) 點評:本文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切入角度好,二是緊扣“學會”議論。
寫得大氣、有深度,體現(xiàn)作者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可貴的人文情懷。文章從文化的視野,深刻闡釋了懷念的內(nèi)涵和方法。
主體結(jié)構(gòu)正反論證,正面以法國為例,列舉他們堅持。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寫作基礎(chǔ) | 作文指導 |
寫作經(jīng)驗 | 寫作方法 |
文學常識 |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9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