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記敘文是通過記敘人物,事物來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文體。
二,敘述和描寫, 記敘文的基本表現(xiàn)手法。
1.“六要素”,就是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2.敘述的方法:順敘,倒敘,插敘,平敘。
三,人稱要通篇一致。在記敘文中,基本上只有兩種人稱,即“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前者是用“我”來作為敘述的主體,后者“他”來作為敘述的主體。用第一人稱使敘述顯得真切,而且標語表達細致的思想感情,用第三人稱則便于超越時空的界限,更便于敘述發(fā)生在不同時間與不同地點的事情。
四, 詳略適當。 按照敘述的作用分,敘述可分以下兩種:
詳敘:對人物或事件的敘述比較具體,詳盡,使人讀后能對事物有細致,具體的了解。
略敘:即對人物或事件作簡略的敘述,使人讀后只對事物有簡單的輪廓性的了解。
五,描寫。 描寫是一種形象化的一種寫作方法。由于它和敘述結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所以也可以把它稱為形象化的敘述。
從方法上來分,描寫可以分為細描和白描兩種 。
細描:就是運用較多的修飾詞語,對事物進行較細致的描寫。
白描,就是用較少的修飾詞語,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簡略的描寫。
從內容上來分,描寫又可分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兩種。
人物描寫:就是描寫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通過這些描寫,可以使文章中的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環(huán)境描寫:包括生活場景描寫與自然景物描寫兩種。這些描寫不僅僅是為了形象地表現(xiàn)環(huán)境本身,而且還能用來襯托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瀉染氣氛,抒發(fā)作者的感情。
記敘文知識要點 1、記敘文是指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等類的文章。
2、寫作記敘文的一般要求:一是交代明白。二是線索清楚。
三是人稱一致。 3、敘述的主要方式:順敘、倒敘、插敘、平敘等幾種。
●順敘是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進行敘述,依次從開端、發(fā)展寫到高潮、結局。 ●把人物、事件的結局,或人物經歷、事件過程中最突出的片斷,提到前面來寫,就是倒敘。
●在敘述進行中暫停一下,插入另外一段事,然后再把原敘述繼續(xù)下去,這就是插敘。 ●在一篇文章中,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fā)生的事情,是平敘,也是分敘。
4、寫好記敘文的功夫:一是記述要詳略得當;二是行文要多變化、有波瀾。 5、記敘文中的描寫:人物描寫和環(huán)境描寫。
6、人物描寫包括肖像描、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等。 ●肖像描寫也稱外貌描寫,包括容貌、姿態(tài)、神情、服飾等。
●除了以上直接描寫外,刻劃人物還常用側面描寫(側面襯托)。用描寫次要人物或旁人的反應來襯托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寫人要善于以“形”寫“神”,要善于抓住人物的個性特點,要善于描摹富于表現(xiàn)力的細節(jié)。 7、環(huán)境描寫包括自然風光描寫(景物描寫)和社會環(huán)境描寫。
●景物描寫是人物形象的陪襯。寫得好,能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能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社會環(huán)境描寫包括事件發(fā)生的場所、人物活動的背景,描寫它有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增強現(xiàn)實感、深化主題等多方面的作用。 ●環(huán)境描寫不是為描寫而描寫,描寫它們的目的和作用,往往和表現(xiàn)人物、反映主題、抒發(fā)感情有關,起著烘托、反襯、強化、深化等作用。
8、記敘文中的抒情: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間接抒情。 9、間接抒情的方法有: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借事抒情、寓情于事; ●借議論抒情、寓情于理。
10、抒情方法要遵循的三條基本原則:一是感情要有真情實意;二是感情要健康、高尚;三是感情有表現(xiàn)要具體生動。 10、記敘文中的議論:議論是一種穿插在敘述和描寫中的輔助手段。
要與敘述、描寫、抒情融為一體,做到景、事、情、理的和諧統(tǒng)一;議論安插得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這種融合是否自然、緊密、深切。 。
說明文 幾組概念的區(qū)別 1、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引用、對偶、設問、反問、(主要) 借代、反復、反語、通感(次要) 2、表達方式:敘述——(有什么、存在什么)如:《蘇州園林》中“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
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 描寫——(什么樣子)如:《蘇州園林》中“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 盤曲嶙峋的枝干” 說明——(是什么、特點、用途等)如:《蘇州園林》中“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 議論——(表達自己的觀點、立場等)如:《蘇州園林》中“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因為依據(jù)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 抒情——(表達自己的情感)如:《阿長與》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3、說明方法: 引用 ——引述別人的話或看法,增強文章說服力。 列數(shù)字 ——能使讀者對說明對象有準確的了解。
比如,說某同學個子“比較高”,這“比較高”究竟是多高,各人的理解可能相差甚遠,所以不如說該同學身高1、76米來得明了 作圖表 ——除了準確外還更直觀。 舉例子 —— 一般先介紹某種現(xiàn)象或某種道理,然后舉具體的例子,增加可信度。
分類別 —— 分類,是從特定的目的出發(fā),按照一定的標準,通過比較事物各構成成分之間的異同所作的劃分與組合。一般有明顯的語言標志“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 打比方 —— 等同于“修辭手法”中的“比喻”,同樣為使事物更形象可感。
作比較 —— 為了說明某事物的特征,可以把這個事物同另一事物作比較,在比較中更易于突出說明對象的特征。一般有“比”、“相當于”、“與……相類似”等字眼。
例如,為了說明水的性質,可以拿它同冰比形狀,同豆?jié){比顏色,同酒精比氣味。一比,就比出水的特點:無色、無味、透明的液體。
摹狀貌 —— 等同于“表達方式”中的“描寫”,為了使說明對象生動、形象、清晰。 下定義 ——通過下定義,指出事物的性質特點,使它與別的事物區(qū)別開來。
作詮釋 ——由于下定義要求很嚴格,所以有時用詮釋的方法來闡明事物的某些特點。 作詮釋比下定義自由靈活,例如,《向沙漠進軍》中對沙漠的說明: 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
(補:“下定義”與“作詮釋”形式上基本相似,一般都有“……是……”、“……叫作……”或“:”等字眼表示解釋說明。判斷的依據(jù)是把前后詞語調換位置看是否唯一指向,正確就是下定義,不正確就是作詮釋。
如上例變?yōu)椤叭祟愖铑B強的自然敵人之一是沙漠”,則沙漠并非唯一指向) 二、說明文基礎知識 1、說明方法:如上列舉 2、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遠到近、游覽順序等)、邏輯順序(總分總、并列、由表及里、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從主要到次要等) (注:答題只需寫三大類之一,無須分小類) 3、說明的特征:指說明對象所具有的特點,也是文章的主干部分以及文章的寫作目的。 (比較:說明文的特征是準確性、知識性、科學性) 4、說明的語言:第一要求準確、客觀(分析模糊性詞語如“大概”、“比較”、“左右”等一定要往準確性方向思考,同時也要對句子本身作出具體分析,切忌只寫空話) 第二不排除有生動形象的語言存在,分析此類語言時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思考:①語言本身所反映的客觀情況;②文采、情感色彩、渲染的氣氛等 議論文 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tài)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
議論文有三要素,即論點、論據(jù)和論證。論點的基本要求是:觀點正確,認真概括,有實際意義,恰當?shù)鼐C合運用各種表達方式;論據(jù)基本要是:真實可靠,充分典型;論證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須符合邏輯。
寫議論文要考慮論點,考慮用什么作論據(jù)來證明它,怎樣來論證,然后得出結論。 它可以是先提出一個總論點,然后分別進行論述,分析各個分論點,最后得出結論;也可以先引述一個故事,一段對話,或描寫一個場面,再一層一層地從事實分析出道理,歸納引申出一個新的結論。
這種寫法叫總分式,是中學生經常采用的一種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開頭先提出一個人們關心的疑問,然后一一作答,逐層深入,這是答難式的寫法。
還要以是作者有意把兩個不同事物以對立的方式提出來加以比較、對照,然后得出結論,這是對比式寫法。 議論文是用邏輯、推理和證明,闡述作者的立場和觀點的一種文體。
這類文章或從正面提出某種見解、主張,或是駁斥別人的錯誤觀點。新聞報刊中的評論、雜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屬于議論文的范疇。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fā)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以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
議論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jù)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 詳細說明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 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
1。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分論點是用來補充或證明中心論點的,。
1、記敘文的概念: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 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文章。
中學階段,為了教學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訊、人物傳記、回憶錄、寓言、童話、小說等,都劃歸到記敘文教學中。 2、記敘文的分類:從寫作內容與方式看,可分為兩類:簡單的記敘文和復雜的 記敘文。
從寫作對象的不同, 可分為四類: 1.寫人的記敘文; 2.敘事的記敘文; 3.寫景的記敘文; 4.狀物的記敘文。 3、記敘的要素:記敘文有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4、記敘的順序 :常用的有三種——順敘、倒敘、插敘 。 5 、記敘的線索 :一般有以下幾種——人線、物線、情線、事線、時線、地線。
6 、記敘的人稱 :一般采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個別時候使用第二人稱。 7 、記敘的中心與詳略: 整體感知, 準確把握文章中心。
分析材料與中心的關系, 理解材料的詳略安排。 8 、記敘文所用的表達方式 :常見的是五種—— 記敘、描寫、說明、議論和抒情 。
比較復雜的記敘文往往綜合運用幾種表達方式。
1主題 引題 副題 提要題 小標題 也可以分實題--新聞標題中敘述事實的部分,或表述事實的標題。
虛題--新聞標題中發(fā)表議論的部分,或表明意見的標題。 2看門見山 循循善誘 等 3 1.比喻: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來比況另一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格,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打比方”。
比喻的常見類型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比喻的表達作用主要有:①可以使語言形象化;②可以把深奧的道理說得淺顯易懂;③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并鮮明地表達作者的感情,表明作者的立場。
2.比擬: 是把物擬作人、把人擬作物或者把甲物擬作乙物的一種修辭格。擬人又分擬人和擬物。
比擬的表達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敘述的形象性和生動性;②可以增加敘述的諷刺意味,抒發(fā)強烈的感情;③可以對靜態(tài)的事物作動態(tài)的描寫;④可以有利于創(chuàng)造氣氛,表現(xiàn)主題。 3.借代:是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借”同要說的人或事物有密切關系的其他的人或事物來“代”的一種修辭格。
借代的表達作用主要有:①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強調重點,增強語言的形象性;②可以使文筆簡練;③可以使敘述有變化,不死板;④可以充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鮮明地表現(xiàn)作者的立場。 4.夸張:是特意對某些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數(shù)量等方面加以夸大或縮小的一種修辭格。
夸張的表達作用主要有:①便于揭示主觀的感受,增加語言的感染力,給人以深刻的印象;③可以把感情淋漓盡致地抒發(fā)出來;④可以啟發(fā)讀者的想像力,加深印象。 5.雙關:是讓一個(或幾個)詞語,一句(或幾句)話同時關涉到兩個方面的一種修辭格。
雙關又分諧音雙關、語義雙關和對象雙關。雙關的表達作用主要有:①可以使語言含蓄,耐人尋味;②可以使表達生動而又深刻。
6.反語:是用相反的話來表達的一種修辭格。反語的表達作用主要有:①可以用來揭露、批判、諷刺消極的方面,增加語言的戰(zhàn)斗力;②可以鮮明地表示說話人的態(tài)度和立場;③可以使語言有變化,不死板;④可以把話說得幽默詼諧,有風趣。
7.對偶:是把一對結構相同(或相似)、字數(shù)相等的句子(或詞組)連接一起來表達相關或相對的意思的一種辭格。對偶的表達作用主要有:能鮮明地揭示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反映事物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形式整齊,結構勻稱,看起來醒目,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便于記憶,便于傳誦。
8.排比:是用三個(或更多)結構相似、字數(shù)大體相等的句子(或詞組)來表達較復雜意思的一種修辭格。排比的表達作用主要有:可以增加語言的節(jié)奏感、旋律美;可以加強語勢,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可用以抒發(fā)強烈的感情。
9.反復:是有意識地重復使用某些詞語或句子的一種修辭格。反復又分為連續(xù)反復和間隔反復。
反復的表達作用主要有:可以強調、突出重點;可以抒發(fā)強烈的感情;可以增強敘述的條例性和生動性;可以加強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旋律美,可以起到標明層次、段落的作用。 10.設問:是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回答的一種修辭格。
設問的基本特點是無疑而問。設問的表達作用主要在于引人注意,啟發(fā)思考。
11.反問:是為了加強語氣,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的一種辭格。它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反問的表達作用主要是加強語氣,突出其無可辯駁的力量;激發(fā)讀者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12.對比:是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并舉出來,相對比較的一種修辭格。
對比的表達作用主要在于突出差異、強化矛盾,使褒貶、好惡之情表達得更為鮮明。 13.通感:是把一種感官的感覺移用到另一種感官上,使二者溝通起來,從而獲得更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辭格。
通感的表達作用主要在于豐富形象,深化意境,啟發(fā)讀者聯(lián)想,體味余韻 4表現(xiàn)手法:烘托(襯托)、對比、對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揚先抑。(聯(lián)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諷刺、象征、聯(lián)想、想象、以小見大、類比 5特點: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如:《皇帝的新裝》愛新裝,做新裝,試新裝,穿新裝。6一、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 2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7、白描 漫畫式勾勒 人物描寫,根據(jù)描寫的對象,可以分為外貌描寫(肖像、衣著、神態(tài))、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 8記敘 倒敘 順序文章的 這是結構的 空間 時間 9 總結 反問 首尾呼應 設置懸念 作用 1.總領全文,點名主題2.承接上文欲揚先抑的手法3.畫龍點睛4.與首段相照應使結構嚴謹。
提綱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題目;2.中心思想;3.內容要點及寫作順序(段落、條理);4.詳寫、略寫的提示。
列提綱可以使中心明確,條理清楚,脈絡分明,重點突出------------------------------以下是關于提綱的詳細知識:一、編寫提綱的意義在畢業(y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指導教師一般都要求學生編寫提綱。從寫作程序上講,它是作者動筆行文前的必要準備;從提綱本身來講,它是作者構思謀篇的具體體現(xiàn)。
所謂構思謀篇,就是組織設計畢業(yè)論文的篇章結構。因為畢業(yè)論文的寫作不像寫一首短詩、一篇散文、一段札記那樣隨感而發(fā),信手拈來,用一則材料、幾段短語就表達一種思想、一種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資料,較多的層次,嚴密的推理來展開論述,從各個方面來闡述理由、論證自己的觀點。
因此,構思謀篇就顯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須編制寫作提綱,以便有條理地安排材料、展開論證。有了一個好的提綱,就能綱舉目張,提綱摯領,掌握全篇論文的基本骨架,使論文的結構完整統(tǒng);就能分清層次,明確重點,周密地謀篇布局,使總論點和分論點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也就能夠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組織、利用資料,決定取舍,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資料的作用。
有些學生不大愿意寫提綱,喜歡直接寫初稿。如果不是在頭腦中已把全文的提綱想好,如果心中對于全文的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步驟還是混亂的,那么編寫一個提綱是十分必要的,是大有好處的,其好處至少有如下三個方面:第一,可以體現(xiàn)作者的總體思路。
提綱是由序碼和文字組成的一種邏輯圖表,是幫助作者考慮文章全篇邏輯構成的寫作設計圖。其優(yōu)點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論文結構的全局,層次清楚,重點明確,簡明扼要,一目了然。
第二,有利于論文前后呼應。有一個提綱,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fā),在檢驗每一個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間是否有邏輯聯(lián)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與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稱,各個部分之間的比例是否恰當和諧,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絲絲入扣、相互配合,成為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都能為展開論題服務。
經過這樣的考慮和編寫,論文的結構才能統(tǒng)一而完整,很好地為表達論文的內容服務。第三,有利于及時調整,避免大返工。
在畢業(yè)論文的研究和寫作過程中,作者的思維活動是非?;钴S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從表面看來不相關的材料,經過熟悉和深思,常常會產生新的聯(lián)想或新的觀點,如果不認真編寫提綱,動起筆來就會被這種現(xiàn)象所干擾,不得不停下筆來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寫的從頭來過;這樣,不僅增加了工作量,也會極大地影響寫作情緒。畢業(yè)論文提綱猶如工程的藍圖,只要動筆前把提綱考慮得周到嚴謹,多花點時間和力氣,搞得扎實一些,就能形成一個層次清楚、邏輯嚴密的論文框架,從而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返工。
另外,初寫論文的學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寫成提綱,再去請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較易提出一些修改補充的意見,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導。二、編寫提綱的步驟編寫提綱的步驟可以是這樣:(一)確定論文提要,再加進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論文提要是內容提綱的雛型。
一般書、教學參考書都有反映全書內容的提要,以便讀者一翻提要就知道書的大概內容。我們寫論文也需要先寫出論文提要。
在執(zhí)筆前把論文的題目和大標題、小標題列出來,再把選用的材料插進去,就形成了論文內容的提要。(二)原稿紙頁數(shù)的分配寫好畢業(yè)論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據(jù)論文的內容考慮篇幅的長短,文章的各個部分,大體上要寫多少字。
如計劃寫20頁原稿紙(每頁300字)的論文,考慮序論用1頁,本論用17頁,結論用1—2頁。本論部分再進行分配,如本論共有四項,可以第一項3—4頁,第二項用4—5頁,第三項3—4頁,第四項6—7頁。
有這樣的分配,便于資料的配備和安排,寫作能更有計劃。畢業(yè)論文的長短一般規(guī)定為5000—6000字,因為過短,問題很難講透,而作為畢業(yè)論文也不宜過長,這是一般大專、本科學生的理論基礎、實踐經驗所決定的。
(三)編寫提綱論文提綱可分為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兩種。簡單提綱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論文的要點,如何展開則不涉及。
這種提綱雖然簡單,但由于它是經過深思熟慮構成的,寫作時能順利進行。沒有這種準備,邊想邊寫很難順利地寫下去。
以《關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勞動力市場的思考》為例,簡單提綱可以寫成下面這樣:一、序論二、本論(一)培育建筑勞動力市場的前提條件(二)目前建筑勞動力市場的基本現(xiàn)狀(三)培育和完善建筑勞動力市場的對策三、結論詳細提綱,是把論文的主要論點和展開部分較為詳細地列出來。如果在寫作之前準備了詳細提綱,那么,執(zhí)筆時就能更順利。
下面仍以《關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勞動力市場的思考》為例,介紹詳細提綱的寫法:一、序論1.提出中心論題;2,說明寫作意圖。二、本論(一)培育建筑勞動力市場的前提條件1.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建筑勞動力市場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宏觀環(huán)境;2.建筑產品市場的形成,對建筑勞動力市場的培育提出了現(xiàn)實的要求;3.城鄉(xiāng)體制改革的深化,為建筑。
寫作及閱讀基礎知識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xiàn)手法: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后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lián)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jié)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shù)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jié)四部分: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具體環(huán)境
十六、環(huán)境描寫分為: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
十八、論據(jù)分類為:事實論據(jù)、道理論據(jù)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jù)、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遞進式。
詩詞藝術手法:
又稱表現(xiàn)手法,是文藝創(chuàng)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xiàn)手法。如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各種敘述、描寫、抒情的方法(基本藝術手法)以及諷刺、象征、比喻、對比、烘托、渲染等。其中有些屬于寫作手法(設置懸念、欲揚先抑)。
古詩詞鑒賞術語:意象:藝術家以主觀情感去感受外在物象,呈現(xiàn)于藝術作品中的形象。詩歌中的人、物、花、鳥等都是意象。意境:藝術家的主觀情意與客觀形象融成一體之后形成的境界。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
詩歌鑒賞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
(一)襯托、反襯、渲染、對比、動靜結合、正側結合、白描、細節(jié)描寫、虛寫、想象、虛實結合、用典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比、興、象征、托物言志、借古諷今、抑揚等。
(二)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反復、對比、雙關、通感、互文等。
敘述,議論,說明,描寫,抒情。作用:1)敘述。敘述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
作用:令讀者了解故事情節(jié)、人物等各方面。
(2)描寫。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tài)描繪出來,再現(xiàn)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zhèn)魃?、生動形象?
作用:渲染氣氛,調動讀者積極性,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
(3)抒情。抒情就是抒發(fā)和表現(xiàn)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作用:表達抒發(fā)作者情感,渲染氣氛,服務于文章主旨,深化主題。
(4)議論。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fā)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作用: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
(5)說明。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征、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yǎng)、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作用:使讀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環(huán)境,狀物的細節(jié)等,從而細化文章或狀物,助于更好地深刻了解。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59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