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假字 1.辟:“避”,躲避 2.辯:“辨”,辨別 3.得:“德”,感激 4.與:“歟”,嗎 5.鄉(xiāng):“向”,從前 ? 二、一詞多義 ? 1.與 ?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歟”語氣詞,“嗎” ? 蹴爾而與之: 給予 ?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欣賞 2.而 ①修飾:蹴爾而與之 呼爾而與之 笑而應曰 雜然而前陳者 ②順接: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三、古今異義 1.鐘 古義:一種量器 今義:計時的器具或中空的響器 例句: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2.是 古義:代詞,這種 今義:判斷動詞,是 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四、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得: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歟 通 與;鄉(xiāng) 通 向;辟 通 避)譯文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道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
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呼喝著給人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它。
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注釋1、選自《孟子·告子上》。
2、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3、患:禍患,災難。
4、辟:通“避”,躲避。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7、勿喪:不丟掉。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恩惠,這里指感激詞類活用名詞作動詞得,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動詞作名詞生,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本文主旨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發(fā)展。他生活在諸侯互相攻伐“無義戰(zhàn)”的時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會現(xiàn)實,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
在此基礎上,發(fā)展了民本思想,明確提出“民為貴”、“君為輕”。政治上主張實行“王道”、“仁政”。
反對“霸道”、“暴政”。呼吁統(tǒng)治者重視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賦稅,減輕刑罰,使百姓“不饑不寒”。
這些觀點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進步意義,但卻脫離當時的社會實際,根本行不通。孟子還主張社會分工,這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但卻得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結論,為階級剝削和壓迫制造了理論依據(jù)。
孟子的哲學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小無有不下?!?/p>
還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知也。仁義禮智,非曲外鑠(給與)我也,我固有之也?!?/p>
孟子的人性說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別強調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以及自我修養(yǎng)的作用,認為“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要求人們反躬自求,“養(yǎng)浩然之氣”,做到“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终f:“義,路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萬章下》)孟子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
1.欲:想要,喜歡 。所欲:想要的東西。 2.熊掌:熊的腳掌,是極珍貴的食品。 3.得兼:即“兼得”,同時獲得。兼,同時進行幾件事或據(jù)有幾樣東西。得:得到。 4.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哼x取。 舍生而取義者也:?。呵笕 ?5.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過,勝過 ; 于:比。 6.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7.患:禍患,災難。 8. 辟:通“避”,躲避。 9.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義。 10.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者,……的辦法。 11.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12.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通過這個辦法獲得生存手段而不用的人。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 13.非獨:不單,不僅。獨,只,僅僅。 14.勿喪:不丟掉,不喪失。喪:喪失,丟失。 15.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16.豆:古代一種食器,高足,上呈圓盤形。有木制,陶制等,用來盛肉或其它食品。 17.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人吃。爾:助詞?!抖Y記·檀弓》記載,有一年齊國大饑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個饑餓的人用衣袖遮面而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就是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般地步的。這人始終拒絕侮辱性的施舍,后來餓死了。呼:吆喝、輕蔑地,對人不尊重。而,連詞表修飾。 18.蹴(cù)爾:踩踏食物的樣子。 蹴:用腳踢。 19.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20.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如果不辨別它是否合乎禮與義就接受高官厚祿。萬鐘,這里指高官厚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六斛四斗為一鐘。則,連詞,卻。辯,通“辨”,辨別。 21. 何加:有什么益處。 加:好處 22.奉:侍奉。 23.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助詞,譯為"嗎"。讀"yú"。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2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鄉(xiāng),通"向",原先,從前。 25. 已;停止,放棄。 26. 本心:天性,天良。 27.是故:因此 28.能:能夠。 29.行道之人:路上饑餓的行人
一詞多義
1. 與 通“歟”,語氣詞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給 例句:呼爾而與之 2.而 連接兩個動作,承接連詞 例句:蹴爾而與之 轉折連詞,卻 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對于 例句:萬鐘于我何加焉 4.是 這種 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種作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擁有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6.爾 助詞 例句:呼爾而與之 代詞,你 例句: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 7.為 為了 例句: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8 之 人之所欲 定語中心語之間結構助詞 的 皆有之 代詞 它 文中指羞惡的本心 得之 代詞 它 文中指一簞食一豆羹 與之 代詞 它 文中指行道之人 乞人 受之 代詞 它 文中指萬鐘的俸祿 為之 代詞 它 文中指接受俸祿的行為 此之謂失其本心 結構助詞 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辯”通“辨”,辨別。例句: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4.“與”通“歟”,語氣詞。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5.“鄉(xiāng)”通“向”,從前。例句: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古今異義
1.可以 古:能夠用來 今:能夠 2.是 古:這 指示代詞 今:判斷動詞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鐘 古:古代的量器 今:計時器具 5.加 古:益處 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shù)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例句:魚,我所欲也?!耙病保袛嗑錁酥?。 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東西。 2.省略句 例句: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盀椤焙竺媸÷粤私樵~的賓語“禮義”,“受”后面省略了賓語“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語“我”。 譯文:從前我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得: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動詞作名詞 生: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1.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的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才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么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呢?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拔?;卮疬^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jié)的內容進行質疑,教師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明確: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后,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說明,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轉,“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現(xiàn)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舍生”,現(xiàn)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
總之,這段文章是說,能做到“舍生取義”是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
3。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明確: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
比喻?!吧狒~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shù)卣f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yōu)而取?!耙缓勈常欢垢币彩潜扔?,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4、引導學生討論本文的論證方法。
明確:1).用類比論證法提出論點。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
2). 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顯出兩類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則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設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作對比,然后得出結論,使讀者心悅誠服 、
3)、總結:第一段首先用喻證法提出論點,然后進行分析論證,運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證、假設、因果三個層次進行說理,邏輯嚴密,善于借題發(fā)揮,因勢利導;最后用層進式作結。全段緊緊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在我們將要寫的議論文寫作中,要學習這些論證方法和段的結構形式。作文題:淺談義與利。還可回顧借鑒一下前些時大學生關于“義大于利”還是“利大于義”的電視辯論大賽。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釋 1. 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睹献印肥怯涗洃?zhàn)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軻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現(xiàn)存七篇。
2. 熊掌:熊的腳掌。古人認為珍貴的食品。
3. 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指的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4.患:禍患,災難。 5. 辟:同“避”,躲避。
6.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義。 7.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
“者”在這里指代辦法。 8.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9.由是則生而又不用也: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
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 10. 非獨:不單,不僅。
11. 勿喪:不丟掉。 12.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13. 豆:古代一種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4. 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
爾,助詞。《禮記·檀弓》記載,有一年齊國大饑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
有一個饑餓的人用衣袖遮面而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就是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般地步的。
這人始終拒絕侮辱性的施舍,后來餓死了。 15. 蹴cù:用腳踢。
16.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17.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種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
萬鐘,這里指高位俸祿。鐘,古代的量器,六斛四升為一鐘。
則,連詞,這里表示假設,翻譯成如果。辯,同“辨”,辨別。
18. 何加:有什么益處。 19.奉:侍奉。
20.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助詞。
讀"魚" 21.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鄉(xiāng),同“向”,從前。
22. 已:放棄,停止。 23. 本心:天性,天良。
24.是故:所以 25.能:保持 26.舍生而取義者也:而,表并列譯文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舍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大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舍棄生命而選取大義了。
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追求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追求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為什么不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為什么不采用呢?采用這種方法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這 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那是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是圣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圣人沒有失去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
可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別人吃,四處游歷的人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如果見了高位厚祿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因得好處而喪義),現(xiàn)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好處);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妻子與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
這種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嗎?(如果這樣做了,)這就叫做喪失了他的天性。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省鄒城市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對后來的宋儒影響很大,被認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圣”之稱。
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仁”學基礎上,提出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
在人性方面,因襲孔子“性相近。
全章可分為兩段。
第一段(從開頭至“乞人不屑也”)論述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從開頭至“舍生取義者也”)從比喻入手引出中心論點。如所欲之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較之二者,于是舍魚而取熊掌。這是以魚與熊掌比喻生與義。緊接著就說生與義都是“我所欲”,當二者不可得兼時,如同對待魚和熊掌那樣,取其上者,即“舍生而取義”。這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進一步以生雖為所欲但不為茍得,死雖為所惡但患有所不避來論證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
第三層(從“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賢者能勿喪耳”)從反面提出假設,繼續(xù)證明自己的論點。如果所欲沒有什么超過生,那么凡是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用,但卻有人不用。如果所惡沒有什么超過死的,那么凡是可以避禍的手段都可以用,但卻有人不用。這里固為他們所欲的是有甚于生的義、所惡是有甚于死的不義。孟子指出:“是心也,人皆有之”,只不過“賢者能勿喪耳”。
第四層(從“一簞食”至“乞人不屑也”)以行人寧死不吃“呼爾”之食、乞人不接受“蹴爾”之食為例,進一步論證舍生取義是人所共有的本心。同時開啟下文,導出下文的“失其本心”。
第二段(從“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至“此之謂失其本心”)從反面立論,論述舍義取利就是表失本心??煞譃閮蓪?。
第一層(從“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至“所識窮乏者得我歟”)以“萬鐘”與上段之“一簞食,一豆羹”照應,說明不辨禮義接受它是沒有什么益處的,只不過能得到華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及所認識的家人的感激而已。以義去換取這些東西是見利忘義。
第二層(從“向為身死而不受”至結尾)繼續(xù)與前面的“舍生取義”相照應,并運用排比句,以“向”與“今”比較,指出不能為了宮室華美、妻妾侍奉、家人感激之類的目的而忘義,明確指出不這樣做,就是“失其本心”。這是本段的結論。
1、“故患有所不辟也”中的“辟”通“避”,躲避。
翻譯:所以我不會躲避災難。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中的“辯”通“辨”,辨別。
翻譯:(可是有的人)見了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中的“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翻譯:因為給了所認識的窮朋友以好處而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嗎?
4、“魚,我所欲也”中的“與”通“歟”,語氣詞。
翻譯:魚是我所想要的
5、“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中的“鄉(xiāng)”通“向”,從前。
翻譯: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
擴展資料
通假字的分類: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
其中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
1、古今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為長期工。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異體字
是指讀音、意義相同,但寫法不同的漢字。如“淚”和“涙”,“睹”和“覩”。
3、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因為古代的字很貧乏,所以用有限的字來表達意思。
《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 魚我所欲也》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⑵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⑶ 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⑷ 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 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 比喻、對比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論證層次,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這是文言文教學最實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如默讀、齊讀、跳讀、精讀、美讀等。
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熏陶。 2、質疑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問,或對文章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 或就論證過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大膽質疑。
鼓勵學生自主質疑, 有利于發(fā)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學課時】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這天寒地凍的時節(jié),同學們來還在上課,真不容易!但如果讓你們自己做出選擇的話,你 們仍然會選擇上課嗎?在人的一生中,我們要做出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選擇,尤其是在對待象 “生”和“死”這樣重大的問題上。當我們必須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的時候,這對任何人都是一 個嚴肅的人生考驗。
今天學習的《魚我所欲也》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我們應 怎樣作出選擇。(多媒體顯示課題) 二、作家作品簡介(多媒體顯示) 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 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 說,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 丑等著書立說。
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 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 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三、解題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 不使這些 “善心” 喪失, 就在道德方面具備 “仁義禮智” 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fā), 。
闡明了 “義” 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
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 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
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 不要失去 “本心” 。
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xiàn)了《孟子》一書的 文筆特點。
四、朗讀課文 要求: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jié)奏和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 情。(多媒體顯示字音及部分句子節(jié)奏) 1、故不為茍得也(wéi) 2、今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6、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五、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質疑解疑, 1、你問我答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問師答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多媒體顯示)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故患有所不辟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⑵ 辨析黑體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魚,我所欲也 欲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賢者能勿喪耳 喪 蹴爾而與之 萬鐘于我何加焉 萬鐘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受 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 妻妾之奉 奉 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與 ⑶ 翻譯下列句子: ①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②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④ 此之謂失其本心。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梳理本文論證思路,列出提綱。 第二課時 一、檢查課文背誦情況 二、導入新課學習 上節(jié)課,我們已翻譯了全文,疏通了文意。
這節(jié)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內容,文 章主題和寫作特色。 1、分析第一段: ⑴ 學生劃出層次,教師點撥可以分成四個層次。
討論并歸納: 第一層 “魚, ( 我所欲也” —— “舍生而取義者也” 。 ) 第一句話以魚和熊掌比喻 “生” 與“義”這一對概念。
魚是美味,人。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