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美術課一般都教孩子們懂得什么叫美,能夠欣賞美,能夠在日常司空見慣的東西里見到美。
美術對于豐富人的修養(yǎng),開發(fā)人的智力,培養(yǎng)動手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從事任何職業(yè)的人都應該有美術方面的修養(yǎng),美術應該是其知識結構的一部分,在一個人的工作中發(fā)揮作用,在生活中發(fā)揮作用.
小學美術課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依照教學目的認真?zhèn)湔n。在美術課上要教學生什么,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教師心中要有底,要培養(yǎng)學生什么方面的技能,這就要備好課。例如:四年級的《我的小天地》一課的教學。首先要讓學生描述出自己的小天地是什么樣的,并且用自己的方式把小房間的樣子帶來給老師和同學們看。有的學生請家長拍照后帶來,有的學生把自己畫的小天地的畫帶來。通過學生自己介紹圖片,既豐富了孩子們的思維,又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激發(fā)興趣,巧妙引入新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快樂、輕松的課堂,能使學生處于最佳狀態(tài)。在課堂教學方法上要注意直觀形象性和游戲活動性,使用多種手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一種新奇有趣的感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利用學生優(yōu)秀作品展,教師講點小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根據課本內容利用多媒體穿插一些音樂,使學生有興趣學習這門課,將聽課視為一種樂趣,就會主動去學習這門課。
三、培養(yǎng)情感,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一堂小小的美術課,滲透了美術教師對學生的濃濃情意和關愛。沒有感情的課堂是失敗的課堂,而且感情是雙方面的,要求學生有情感,教師首先要有豐富的情感,對學生充滿深厚的愛,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積極調動學生課堂情緒,有利于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潛能,促進智力的發(fā)展。
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小學生不容易畫出富有自己想法的畫,這是他們長期模仿而產生的結果,下筆程式化,思維過程化,不是自己觀察畫出來的畫,而是不動腦筋的記憶結果,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動腦讓學生去思維去想象,例如:通過去郊外寫生,調動小學生作畫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去表現所看到的內容,使學生心情舒暢,激發(fā)創(chuàng)作欲望,并對他們的作品及時給予表揚,使他們增強創(chuàng)作信心。
五、多元評價,使學生更好發(fā)展。在小學美術課堂,老師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贊美,因為你的贊美,你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可能會塑造一個畫家。在評價學生的美術作品時,要講究方式,隨著教學觀念的不斷更新和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的評價也要進行改革,評價要及時,雖然不吝嗇,但也勿濫,否則效果適得其反。首先,評價要多方面,教師要積極善于發(fā)現每個學生每個作品中的閃光點,加以肯定,鼓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在評價學生作品時切記使用打擊學生積極性的語言,教師要肯定作品優(yōu)點,再提出不好的地方讓學生去改正。
美術是一門綜合性科目,一堂好的美術課,應該是既傳授應掌握的美術知識,同時又培養(yǎng)學生一些良好品德,生活習慣。
它與許多學科有著密切聯系。美術課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一樣,要以提高學生總體素質為目標,不能單純地認為美術課僅僅是教學生繪畫,教學生依葫蘆畫瓢,具體地說,美術課上,也要教書育人,既要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巧的訓練,也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與思維能力。
兒童天生對任何事都有興趣,什么都想去學一學、做一做,模仿一下,從他們對世界還只有淡淡認識的時候,他們就開始了涂鴉,然后隨著認識的提高,技能的增加,年齡的增長,這些興趣都會發(fā)生變化,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美術的熱情截然不同,對不同的學生,我們都要用心去感悟,從基礎從學生的根本出發(fā),讓學生們的身心技能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發(fā)展,下面我談談我在低年級美術課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備好學生、備好課 上好一堂課首先一點你對你所要教育的對象要了解,他們是什么樣的學生,年齡、生理、心理各有什么特點,有所了解,你才能上好這節(jié)課,低年級學生有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他們活潑好學,注意持久性差,具體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概括水平處于概括事物直觀的具體形象的外部特征階段,兒童早期的繪畫是天真爛漫的,在他們的想象中,我們既看不到細節(jié),也看不到透視變形,只看到一種原始的大概的外部形狀,畫出的東西飄忽不定,不能準確地到達應有的位置,但他們也能用他們所認識的方法表達出物體的樣子來,因此,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上,不要刻意去叫學生什么,怎么畫,而是讓他們發(fā)揮想象力隨便畫。要備好課,教師要教什么,在這節(jié)美術課上要教學生什么,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教者心中要有底,要培養(yǎng)學生什么方面的技能,這就要備好課,例如:一年級的《春天的色彩》一課的教學,這堂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然后,讓學生在用手中的畫筆表現出春天美麗的色彩,為了讓學生更好了解春天大自然的美麗,通過讓學生自己觀察,發(fā)現春天的美,我就把學生帶到校園的小樹林,花圃旁,讓學生去觀察草、花、樹的色彩,再到公園里了解,藍天、白云、小河、小路、綠樹等,去找春天的色彩,加深對春天的認識,同時激起繪畫的興趣,調動積極性,再通過對一些優(yōu)秀作品的欣賞,讓學生體會春天的美。
二、激發(fā)興趣,興趣是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快樂、輕松的課堂,能使學生處于最佳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其主體作用,如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讓學生心理處于最佳狀態(tài)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低年級課堂教學方法上要注意直觀形象性和游戲活動性,使用多種手段激發(fā)興趣,給學生一種新奇有趣的感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美術這門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因此,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在不影響教學的情況下,不防課前活躍課堂氣氛,如課前小律活動,利用學生優(yōu)秀作品展,教師講點小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根據課本內容利用多媒體穿插一些音樂,使學生有興趣學習這門課,將聽課視為一種“樂趣”,就會主動去學習這門課。例如:在《辦年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由于本課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動手制作的能力,我在課中就問,你們家過年需要哪些年貨?這下課堂氣氛就活躍起來了,因為低年級小學生就喜歡過年了,說什么的都有:“新衣服、壓歲錢、好吃的、貼對聯”,結果學生的熱情使我驚奇萬分,在學生的思維充分活躍的情況下,我讓學生們自己用橡皮泥、廢舊物品、水彩筆來制作或畫你喜歡的年貨,學生興趣高漲,積極性很高,不會兒許多有新意的作品就出現在課桌上,不少學生還不停地向同學介紹自己的作品,相互在介紹自己作品的如何如何好,可以看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已經達到了高潮。
三、培養(yǎng)情感,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一堂小小的美術課,滲透了美術教師對學生的濃濃情意和關愛,美術教師在課上既教書又育人,他們就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教學活動是一種情感的互動過程,不是機械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一種充滿情意的交流過程,充滿濃郁的情感色彩。
沒有感情的課堂是失敗的課堂,而且感情是雙方面的,要求學生有情感,教師首先要有豐富的情感,對學生充滿深厚的愛,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情感也是學生學習的強烈驅動力,它能使人思維積極而活躍,使人執(zhí)著進取,學生課堂積極情緒調動,有利于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潛能促進智力的發(fā)展。
要主動去學習,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師生積極的相互作用下,才能產生一個完整現象的教學過程。 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低年級學生在繪畫創(chuàng)作時,開始不知該畫什么,好似斗大的饅頭無從下口,這時你千萬不要告訴學生什么東西怎么畫,而是告訴他們所有的東西都是美的,讓他們盡情的畫,小學階段不需要畫出多好的素描、速寫,而是培養(yǎng)好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在美術教學過程是,創(chuàng)作畫對小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它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展智力開拓思維。
【美術】 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tài)的、訴之于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
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時,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五四”前后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時,也具有相當于整個藝術的涵義。
例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云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
隨后不久,我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愛忒”,“美術”一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 【造型表現手段】 造型藝術中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的手法和手段。
如繪畫借助于色彩、明暗、線條、解剖和透視;雕塑借助于體積和結構等。這些手法和手段,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這些造型藝術各自獨具的特殊的藝術語言,并決定了這些藝術各不相同的表現法則,關系到塑藝術形象的成敗,以及藝術作品的感染力。
藝術家對造型表現手段的規(guī)律性的不斷探索,精益求精,是使藝術創(chuàng)作能夠表現新的生活內容和滿足人們不斷發(fā)展的審美愛好的必要條件。 【黃金分割】 亦稱黃金律、黃金比例。
在一條線段上,按照最佳長短比例,將此線段分割為長段與短段,或按此最佳長短線段的比例構成一個矩形的最佳的長邊與短邊的比例,即構成黃金分割。 【二度空間】 繪畫術語。
指由長度(左右)和高度(上下)兩個因素組成的平面空間。在繪畫中為了真實的再現物象,往往借助透視、明暗等造型手段,在二度空間的平面上造成縱深的感覺和物象的立體效果,即以二度空間造成自然對象那種三度空間的幻覺。
有些繪畫,如裝飾性繪畫、圖案畫等,不要求表現強烈的縱深效果,而是有意在二度空間中追求扁平的意味,來獲得藝術表現力。 【三度空間】 繪畫術語。
指由長度(左右)、高度(上下)、深度(縱深)三個因素構成的立體空間。繪畫中, 為真實地再現物象,必須在平面上表現出三度空間的立體和縱深效果。
【質感】 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在作品中表現出各種物體所具有的特質,如絲綢、肌膚、水、石等物的輕重、軟硬、糙滑等各各不同的質的特征,給予人們以真實感和美感。 【量感】 借助明暗、色彩、線條等造型因素,表達出物體的輕重、厚薄、大小、多少等感覺。
如山石的凝重,風煙的輕逸等。繪畫中表現實在的物體都要求傳達出對象所特有的分量和實在感。
運用量的對比關系,可產生多樣統(tǒng)一的效果。 【空間感】 在繪畫中,依照幾何透視和空氣透視的原理,描繪出物體之間的遠近、層次、穿插等關系,使之在平面的繪畫上傳達出有深度的立體的空間感覺。
【體積感】 繪畫術語。指在繪畫平面上所表現的可視物體能夠給人以一種占有三度空間的立體感覺。
在繪畫上,任何可視物體都是由物體本身的結構所決定和由不同方向、角度的塊面所組成的。因此,在繪畫上把握被畫物的結構特征和分析其體面關系,是達到體積感的必要步驟。
【透視】 繪畫法理論術語。“透視”一詞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
最初研究透視是采取通過一塊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將所見景物準確描畫在這塊平面上,即成該景物的透視圖。后遂將在平面畫幅上根據一定原理,用線條來顯示物體的空間位置、輪廓和投影的科學稱為透視學。
【明暗】 繪畫術語。指畫中物體受光、背光和反光部分的明暗度變化以及對這種變化的表現方法。
物體在光線照射下出現三種明暗狀態(tài),稱三大面,即:亮面、中間面、暗面。三大面光色明暗一般間面、暗面。
三大面光色明暗一般又顯現為五個基本層次,即五調子:① 亮面一直接受光部分;②灰面一中間面,半明半暗;③明單間交界線一亮部與暗部轉折交界的地方;④暗面一背光部分;⑤反光一單間面受周圍反光的影響而產生的暗中透亮部分。依照明暗層次來描繪物象,一直是四方繪畫的基本方法。
文藝復興時期瓦薩里在其《美術家列傳》中就曾論述:“作畫時,畫好輪廓后,打上陰影,大略分出明暗,然后在單間部又仔細作出明暗的表現,亮部亦然。”歐洲畫家中倫勃朗是擅長明暗法技巧的大師。
【輪廓】 造型藝術術語。指界定表現對象形體范圍的邊緣線。
在繪畫和雕塑中,輪廓的正確與否,被視為對作品的成敗至關重要。 【構圖】 造型藝術術語。
指作品中藝術形象的結構配置方法。它是造型藝術表達作品思想內容并獲得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色彩】 繪畫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各種物體不同程度地吸收和反射光量,作用于人的禮堂所顯現出的一種復雜現象。
由于物體質地不同,和對各種色光的吸收和反射的程度不同,使世間萬物形成千變萬化的色彩。 【色相】 色彩可呈現出來的質的面貌。
自然界中各各不同的色相是無限豐富的,如紫紅、銀灰、橙黃等。 【色度】 指顏色本身固有的明度。
如七種基本色相中,紫色色度最深暗,黃色色度最明亮。 【色調】 亦稱調子。
在一定的色相和明度的光源色的照射下,物體表面籠罩在一種統(tǒng)一的色彩傾向和色彩氛圍之中,這種統(tǒng)一的氛圍就是色調。 【色性】 色彩的沒屬性。
色彩基本分為暖色(也稱熱色)和冷色(也稱寒色)兩類。紅、橙、黃為暖色,給從以熱烈、溫暖、外張的感覺。
畫近處物體,筆觸宜顯現
畫遠處物體,筆觸宜含蓄
畫亮部,筆觸宜清晰
畫暗部,筆觸宜模糊
先遠后近,先深后淡
先灰后艷
先濕后干
先整體后局部
構圖美,黑白灰,大對比,五層次,三因素
如:畫蘋果暗部用普藍,深紅,熟褐等
反光用中綠色等
中間色用大紅,深紅,白,少量橘黃等
受光色用大紅,朱紅加白加黃等
投影用群青,紫,土黃,白色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