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圖判斷斷層性質
地層分界線延伸方向為南南東(sse),各系地層呈條帶狀分布;中間條帶為奧陶系(o),向兩側依次對稱出現(xiàn)石炭系(c)、二迭系(p)、三迭系(t)、白堊系(k);老地層在中間,向兩側地層變新,判斷為背斜構造。
斷層f切割o、c、p地層,斷層面傾向為北北西(nnw),且斷層北側即上盤的地層露寬度變大,斷定是本盤上升所致,即上盤上升。由此,斷層f為逆斷層。
2.畫剖面圖
畫a-a的高程網(高程為400、500、600、700、800);
讀出剖面線與地形線交點的高程,并標注到剖面圖對應的位置上,用光滑線連接得到地形線;
讀出剖面線與斷層線交點的高程,并標注到剖面圖對應的位置上,根據斷層傾向、傾角畫出斷層線;
讀出剖面線與地層分界線的高程,并標注到剖面圖對應的位置上,根據巖層傾向、傾角畫出地層分界線。(注意分析背斜與斷層的關系)
清圖上色。
不復雜的,試一二次,就能做好。
1.讀圖判斷斷層性質
地層分界線延伸方向為南南東(SSE),各系地層呈條帶狀分布;中間條帶為奧陶系(O),向兩側依次對稱出現(xiàn)石炭系(C)、二迭系(P)、三迭系(T)、白堊系(K);老地層在中間,向兩側地層變新,判斷為背斜構造。
斷層F切割O、C、P地層,斷層面傾向為北北西(NNW),且斷層北側即上盤的地層露寬度變大,斷定是本盤上升所致,即上盤上升。由此,斷層F為逆斷層。
2.畫剖面圖
畫A-A的高程網(高程為400、500、600、700、800);
讀出剖面線與地形線交點的高程,并標注到剖面圖對應的位置上,用光滑線連接得到地形線;
讀出剖面線與斷層線交點的高程,并標注到剖面圖對應的位置上,根據斷層傾向、傾角畫出斷層線;
讀出剖面線與地層分界線的高程,并標注到剖面圖對應的位置上,根據巖層傾向、傾角畫出地層分界線。(注意分析背斜與斷層的關系)
清圖上色。
不復雜的,試一二次,就能做好。
讀地質圖的步驟和方法
1.看圖名、圖幅代號、比例尺等圖名和圖幅代號可以告訴我們圖幅所在的地理位置。一幅地質圖一般是選擇圖面所包含地區(qū)中最大居民點或主要河流、主要山嶺等命名的。比例尺告訴我們縮小的程度和地質現(xiàn)象在圖上能夠表示出來的精確度。此外,還應注意圖的出版時間、制圖人等。
2.看圖例通過圖例可以了解制圖地區(qū)出露哪些地層及其新老順序等。圖例一般放在圖框右側,地層一般用顏色或符號表示,按自上而下由新到老的順序排列。每一圖例為長方形,左方注明地質年代,右方注明巖性,方塊中注明地層代號。巖漿巖的圖例一般在沉積巖圖例之下。構造符號放在巖石符號之下,一般順序是褶曲、斷層、節(jié)理、產狀要素等。
3.剖面線有時通過地質圖相對圖框上的兩點畫出黑色直線,兩端注有AA′或II′…等字樣,這樣的直線稱剖面線,表示沿此方向已經作了剖面圖。
4.分析圖內的地形特征如果是大比例尺地質圖,往往帶有等高線,可以據此分析一下山脈的一般走向、分水嶺所在、最高點、最低點、相對高差等。如果是不帶等高線的小比例尺地質圖,一般只能根據水系的分布來分析地形的特點,如巨大河流的主流總是流經地勢較低的地方,支流則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順流而下地勢越來越低,逆流而上越來越高;位于兩條河流中間的分水嶺地區(qū)總是比河谷地區(qū)要高,等等。了解地形特征,可以幫助了解地層分布規(guī)律、地貌發(fā)育與地質構造的關系等。
5.分析地質內容應當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方法,首先了解圖內一般地質情況,例如:(1)地層分布情況,老地層分布在哪些部位,新地層分布在哪些部位,地層之間有無不整合現(xiàn)象等;(2)地質構造總的特點是什么,如褶皺是連續(xù)的還是孤立的,斷層的規(guī)模大小,它發(fā)育在什么地方,斷層與褶皺的關系怎樣,是與褶皺方向平行還是垂直或斜交等等;(3)火成巖分布情況,火成巖與褶皺、斷層的關系怎樣。
6.在掌握全區(qū)地質輪廓的基礎上,再對每一個局部構造進行分析:(1)開始時最好從圖中老巖層著手,逐步向外擴展,以免茫無頭緒;(2)對每一種構造形態(tài),包括褶曲、斷層、不整合、火成巖體等逐一詳加分析。例如褶曲類型,斷層類型,各構造組合關系等。
7.把各個局部聯(lián)系起來,進一步了解整個構造的內部聯(lián)系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主要包括:(1)根據地層和構造分析,恢復全區(qū)的地質發(fā)展歷史;(2)地質構造與礦產分布的關系;(3)地質構造與地貌發(fā)育的關系,等等。
以上所述不過是讀圖的一般步驟和方法。至于如何具體分析某一幅地質圖和其中的每一種構造,具備基礎知識的情況,必須通過實踐來逐步掌握。
首先是讀框外的內容:包括閱讀圖名、比例尺、圖例和地層柱狀圖。通過這一步,我們就可以了解圖幅區(qū)的地理位置、范圍大小和制圖精度。特別是可了解本區(qū)有哪些時代的地層、巖石類型、巖性特點、地層接觸關系,即對地質圖幅有一總體的概念。
第二步是讀圖框內的內容 在深入分析圖的各個細節(jié)之前,首先要大致將地質圖的內容通讀一遍。在通讀時,先根據地形等高線、水系及標高點的分布情況,了解本區(qū)的地形特點、山脈、水系分布的主要方向,地形和巖性、構造的關系,然后對照圖例了解各時代地層的分布和產狀,主要褶皺和斷層構造的分布方向,巖漿巖體的分布和產狀等,查明本區(qū)總的地質構造輪廓。在這基礎上,便可對地層、褶皺、斷層、巖漿巖、變質巖及礦產等方面的細節(jié),逐一按步進行詳細分析。
第三步是綜合歸納和提出問題 地質圖中的地質構造不是孤立的東西。這些地質現(xiàn)象是這個地區(qū)歷史演變發(fā)展的結果,實質上說是這個地區(qū)所經受的各種地質作用的結果。因此,它們之間是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通過對地質現(xiàn)象逐一的分析之后。應該進一步找出這些地質現(xiàn)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分析它們是怎樣演變發(fā)展成現(xiàn)在所見的情況,即綜合本區(qū)的地質發(fā)展概況。最后提出問題。
擴展資料
大部分地質圖上都用一定的符號表示出斷層的產狀要素和斷層類型;在沒有用符號表示斷層產狀及類型的地質圖上,也畫出了斷層線。此時,首先要注意斷層的大致傾向及傾角,然后判斷兩盤相對位移方向。關于斷層的存在,我們還可以撇開斷層符號來檢驗。
當?shù)刭|圖上某一地層界線沿走向突然中斷,說明該處有傾向斷層或斜交斷層存在;如圖面上沿地層傾向發(fā)現(xiàn)地層有不正常的缺失(這從與地層柱狀圖的比較可以鑒別),或不對稱的重復出現(xiàn),則往往有走向斷層存在。
在上述褶皺、斷層構造判讀時,參閱所附圖切地質剖面圖是有益的,但本次實習應側重于根據地質圖面的判讀。
1)看圖名、圖2113幅代號、比例尺。
了解圖幅所5261在的地理位置、范圍大4102小、精度要求以1653及出版時間、制圖人等。2)看圖例。
了解圖幅區(qū)內出露的地層、巖體,它們的巖性、時代、代號及色標。了解區(qū)內的構造、礦產,它們的性質、類型、符號及色標。
3)分析圖內的地形特征。根據圖中地形等高線,分析區(qū)內山脈的走向變化、地勢分布(最高點、最低點、相對高差)、水系發(fā)育情況等。
有的地質圖上沒有地形等高線(多為小比例尺地質圖,如圖13-46),一般可根據水系的分布來分析地形的特點,如河流的主流總是流經地勢較低的地方,支流則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順流而下地勢越來越低;位于兩條河流中間的分水嶺地區(qū)總是比河谷地區(qū)要高等。了解地形特征,可以幫助了解地層分布規(guī)律、地貌與地質構造的關系等。
4)粗讀地質內容。從整體上了解圖區(qū)內一般地質情況:①地層分布情況,老地層分布的部位,新地層分布的部位。
結合地層柱狀圖了解區(qū)內地層時代、巖性、化石、地層厚度及接觸關系等。②巖漿巖的性質及分布,巖體與地層、構造、礦產的關系。
③地層、巖體的變質程度,變質巖的分布范圍及特征。④褶皺、斷層的性質、類型及展布情況,斷層與褶皺的關系等。
⑤礦產種類及分布情況,與地層、巖體、構造的關系。5)閱讀剖面圖。
了解深部地質構造特征。從剖面上了解地形起伏變化,以及地層、巖體、構造等在地下的延伸狀況和組合形態(tài)。
結合地質圖上平面特征,加深對區(qū)內地質特征的了解。6)詳細閱讀。
在掌握全區(qū)地質構造概況的基礎上,再對每一個局部地質構造進行詳細分析。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所要重點了解的某一塊段或某方面內容,進行詳細閱讀分析。
7)歸納總結。把區(qū)內所有的地質特征聯(lián)系起來,分析總結它們的形成機制和內在聯(lián)系以及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恢復全區(qū)的地質發(fā)展歷史,闡明礦產成因與分布規(guī)律。
本章要點1.構造運動是指由地球內力引起地殼乃至巖石圈變形、變位的機械運動。構造運動是由地球內能引起的,屬于內力地質作用,是引起地殼升降、巖石變形、變位,以及地震作用、巖漿作用、變質作用乃至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主要因素。
2.構造運動按其運動方向分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水平運動表現(xiàn)為巖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擠壓或拉張,產生變形、變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斷裂和地塹、裂谷等,又稱為造山運動;垂直運動表現(xiàn)為大規(guī)模的緩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區(qū)上升成為高地或山嶺,另一些地區(qū)下降為盆地或平原,又稱為造陸運動。
構造運動的方向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往往表現(xiàn)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兼而有之。3.構造運動是巖石圈的一種長期而緩慢的運動,但是經過漫長的地史時期,構造運動會使地球產生巨大的變化。
構造運動表現(xiàn)出強烈的區(qū)域性特征與周期性。4.巖石的產狀由三要素走向、傾向和傾角三個數(shù)值來確定。
巖層的產狀要素在野外直接用羅盤測量,一般只記錄傾向和傾角兩個數(shù)據,記為:傾向∠傾角。5.巖石變形和變位的產物稱為地質構造,是構造運動的結果,是研究和恢復地球發(fā)展歷史的重要依據,是地殼中普遍存在、最常見的地質現(xiàn)象。
最基本的地質構造有褶皺和斷裂。褶皺具有以下要素:核、翼、軸面、樞紐、轉折端。
褶皺的基本類型是背斜與向斜。背斜核部為老巖層,向兩翼巖層越來越新;向斜核部是新巖層,向兩翼巖層越來越老。
5.巖石受到力的作用發(fā)生破裂,稱為斷裂構造,是地殼中普遍發(fā)育的構造形式之一。通過節(jié)理的研究,了解區(qū)域性構造應力場的特點和各種應力的分布規(guī)律,有助于研究斷層、褶皺的形成機制和力學性質。
根據斷裂巖塊相對位移的程度,斷裂構造分為節(jié)理和斷層兩大類。6.按照產生節(jié)理的力學性質不同,節(jié)理分為張節(jié)理和剪節(jié)理。
張節(jié)理是在拉張應力作用下產成的,剪節(jié)理實在在剪切應力作用下產生的。7.根據兩盤相對位移方向和力學性質,斷層劃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平移斷層。
由兩條或多條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傾斜的正斷層可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汾渭河地塹以及國外著名的貝加爾湖地塹、萊茵河地塹、東非裂谷地塹等;逆沖推覆構造可形成飛來峰與構造窗;平移斷層分為左旋與右旋兩類。8.斷層的識別標志有:擦痕、階步、斷層角礫巖、斷層泥、不連續(xù)的地質體(不同地質體或同一地質體的不同部分直接接觸)、某些地層重復出現(xiàn)或缺失、拖曳褶曲、伴生節(jié)理、斷層崖、負地形等。
9.斷層形成時代主要是依據切割、充填、上覆地層等關系來判斷?;驹瓌t為:(1)斷層發(fā)生的年代晚于被斷層切割的最新地層的年代,早于覆蓋在斷層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層的年代;(2)若斷層切斷巖體,則斷層形成于巖體侵入之后;若斷層被巖體、巖脈所填充,則斷層形成于巖體侵入之前。
10.接觸關系共有五種類型,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有:整合接觸、假整合接觸、角度不整合接觸;地層與侵入體之間有:侵入接觸、沉積接觸。整合接觸表明該地區(qū)構造運動相對較為穩(wěn)定,處于持續(xù)下降或持續(xù)上升的狀態(tài)。
假整合接觸是地殼升降運動的重要標志,底礫巖是判斷假整合的重要標志。角度不整合接觸表示該地區(qū)遭受了強烈的構造。
斷層可分為三種類型:正斷層,逆斷層,平移斷層。(正斷層: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的斷層。其兩側的相當層相互分離。主要是收到張力和重力作用形成。逆斷層:上盤相對上升、下盤相對下降的斷層,主要是受水平擠壓力作用形成的。平推斷層:斷層兩盤沿斷層面定向作水平相對位移,斷層面陡直,又稱平移斷層。此類斷層形成于較強烈的水平擠壓作用下。
答案:圖3是逆斷層,(收到擠壓,D跟D錯位,上盤上升,DOS為上盤),圖4圖四正斷層。收到拉力,T跟T撕開,錯位,上盤下降。TPC為上盤。判斷上下盤根據垂直方向,在上的為上盤,在下的為下盤。很簡單的。注意地壘跟地塹又不是這樣判斷的。應該不是高中地理的吧?不懂的繼續(xù)追問吧。謝謝。中國國家地理團隊阿哲為您解答。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7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