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朗讀的技巧,正是指朗讀者為了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而對有聲語言所進行的這種設計和處理。
這些設計和處理是從作品內容出發(fā)的,它將正確處理語言的斷和連(停頓),輕和重(重讀),揚和抑(語調),不僅使語言生動、形象,還使語言具有表現(xiàn)力和音樂性。 00朗讀技巧之如何全神貫注、進入作品。
00所謂全神貫注,就是在朗讀中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擾,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朗讀中,傾注在朗讀的作品中,這是很容易理解的。 所謂進入作品,就是把作品內容、語言,化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為自己的思維過程心理活動;要主動去揭示語言本質及邏輯鏈條,要設身處地、寓情于景,加強形象感受;要盡力引發(fā)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tài),緊緊抓住與聽者的對象交流;要在整體運籌之中具體加以把握。
這樣,朗讀都就沒有心力去考慮其他,連注意的邊緣也少有興奮點的干擾了。 00當然,進入不是陷入。
陷入,就會失去主動,失去自由。就像伯思斯坦所說:“運動就是一切,目的是沒有的”,失去方向,不分主次。
進入則不同,它是一種清醒的、自制的狀態(tài),能在體味作品中也覺察自我,能在情動于衷時還可以調節(jié)檢驗,時時評價,不會神不守舍,不會貿然失態(tài)。 00為什么不能進入呢?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有時是某種與朗讀內容無關的思維活動闖入腦海,侵犯了注意中心,改變了思維內容與思維方向,因而與朗讀需要背道而馳造成的。
北京編導培訓覺得有時,是朗讀者以主觀隨意性強加于朗讀內容和作品形式;有時是忽進忽出,全無主動性;有時是強迫自己進入而不得,是為了進入而進入,喪失了內在的依據性。諸如此類,都應具體分析,具體解決。
猶如演員進入角色,有第一自我(被引動方面)、第二自我(能調節(jié)方面)的問題一樣,朗讀應該學會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使自己在進入朗讀內容時,有足夠的、適度的控縱能力,既不游離于外,也不陷入其中,真正掌握和行使朗讀的主動權、自主權。
1. 排除雜念
在臨考試前,考生一般練習時都是一個人,很少有很多觀眾在臺下聽你朗誦。但是真正到了考場上就不一樣了。一組入場的學生20人左右,一個一個站在臺中間,緊張是在所難免的。但是,越是在這個時候,考生越要做到沉著冷靜,有自信,排除一切雜念。把自己的表現(xiàn)如何,朗誦的文章萬一考官不喜歡聽怎么辦、自己會不會通過一關、考官會不會喜歡我等等擔心都拋開。想象自己就是最好的、最優(yōu)秀的。只要你專心投入到你的朗誦中,態(tài)度真誠,準備充分,就一定會取得好的成績。
2. 切品“課文調”朗誦
所謂的“課文調”,指的是對朗誦的作品缺少真情實感而故意去找朗誦的腔調。如故意去拖腔、甩調、拉長音等等,這些問題都是要杜絕的。在考場上,考生從開始朗誦的那一刻起,不需要朗誦完全文,考官就可以很快地了解到你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到底有沒有認真地分析過你要朗誦的作品,有沒有認真了解過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時代背景,有沒有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如果前期工作沒有做好,那么你的朗誦必然是不走心的,也就是沒有感情的朗誦。
3. 形體動作需與朗誦的作品有機結合
在朗誦考試中,沒有規(guī)定考生只能機械地站著不動朗誦。有些作品是可以通過適當?shù)男涡輨幼鬏o助朗涌的。但是現(xiàn)在的考試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考生亂加一些手勢和動作,這樣不但不會給朗誦加分,還會令考官感到多余,眼花繚亂。朗誦中的形體動作是需要的,但是它們只是對你的朗誦起到輔助或強調的作用,不能讓形體動作喧賓奪主,也不能進行圖解式的形體動作表演。那么,怎樣才能正確地把形體動作與朗誦作品有機地結合呢?這非離不開規(guī)定情境的影響。
朗誦前的準備 朗誦是朗誦者的一種再創(chuàng)作活動。
這種再創(chuàng)作,不是脫離朗誦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讀音的簡單活動,而是要求朗誦者通過原作的字句,用有聲語言傳達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藝術美感。不僅要讓聽眾領會朗誦的內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朗誦者在朗誦前就必須做好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一)選擇朗誦材料 朗誦是一種傳情的藝術。
朗誦者要很好地傳情,引起聽眾共鳴,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選擇。選擇材料時,首先要注意選擇那些語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適于上口的文章。
因為形象感受是朗誦中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干癟枯燥的書面語言對于具有很強感受能力的朗誦者也構不成豐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據朗誦的場合和聽眾的需要,以及朗誦者自己的愛好和實際水平,在眾多作品中,選出合適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內容 準確地把握作品內容,透徹地理解其內在含義,是作品朗誦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固然,朗誦中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離開了準確透徹地把握內容這個前提,那么,藝術技巧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一種純粹的形式主義,也就無法做到傳情,無法讓聽眾動情了。
要準確透徹地把握作品內容,應注意以下幾點: 1.正確、深入的理解 朗誦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需要透過字里行間,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首先要清除障礙,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詞、成語典故、語句等的含義,不要囫圇吞棗。望文生義。
其次,要把握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題和情感的基調,這樣才會準確地理解作品,才不會把作品念得支離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內容。以高爾基的《海燕》為例,掃除文字障礙后,就要對作品進行綜合分析。
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過暴風雨來臨之前。暴風雨逼近和即將來臨三個畫面的描繪,塑造了一只不怕電閃雷嗚,敢于搏風擊浪,勇于呼風喚雨的海燕一--這一“勝利的預言家”的形象。
而這部作品誕生之后立即不脛而走,被廣大工人和革命群眾在革命小組活動時朗誦,被視作傳播革命信息,堅定革命理想的戰(zhàn)歌。綜合分析之后,朗誦時就不難把握其主題是:滿懷激情地呼喚革命高潮的到來。
進而,我們又不難把握這部作品的基調應是對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細致的感受 有的朗誦,聽起來也有著抑揚頓挫的語調,可就是打動不了聽眾。
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誦者對作品的感受還太淺薄,沒有真正走進作品,而是在那里“擠”情、“造”性。聽眾是敏銳的,他們不會被虛情所動,朗誦者要喚起聽眾的感情,使聽眾與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須仔細體味作品,進入角色,進入情境。
3.豐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時,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想象,這樣才能使作品的內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動起來,就好象親眼看到、親身經歷一樣。以陳然(我的自白書)為例,在對作品進行綜合分析的同時,可以設想自己就是陳然(重慶《挺進報》的特支書記),當時正處在這樣的情境中:我被國民黨逮捕,在獄中飽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動搖,最后,敵人把一張白紙放在我面前,讓我寫自白書,我滿懷對敵人的憤恨和藐視,滿懷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自豪地寫下了“怒斥敵酋”式的《我的自白書》。
這樣通過深入的理解、真摯的感受和豐富的想象,使己動情,從而也使人動性。 (三)用普通話語音朗誦 要使自己的朗誦優(yōu)美動聽,必須使用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朗誦,因為朗誦作品一般都是運用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即普通話)寫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話語音朗誦,才能更好地更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同時,普通話是漢民族共同語,用普通話朗誦;便于不同方言區(qū)的人理解。
接受。因而,在朗誦之前,首先要咬準字音,掌握語流音變等普通話知識。
一、停頓
朗讀時,有些句子較短,按書面標點停頓就可以。有些句子較長,結構也較復雜,句中雖沒有標點符號,但為了表達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暫的停頓。
1. 標點符號停頓。
2. 語法停頓。
3. 感情停頓。
二、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達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詞或短語在朗讀時要加以強調的技巧。重音是通過聲音的強調來突出意義的,能給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詞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幾種情況:
1. 語法重音。
2. 強調重音。
3. 感情重音。
三、語速
應試者在朗讀時,適當掌握朗讀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緒和氣氛,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朗讀的速度決定于作品的內容和體裁,其中內容是主要的。
1. 根據內容掌握語速。
2. 根據體裁掌握語速。
四、語調
語調指語句里聲音高低升降的變化,其中以結尾的升降變化最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語氣緊密結合的。應試者在朗讀時,如能注意語調的升降變化,語音就有了動聽的腔調,聽起來便具有音樂美,也就能夠更細致地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語調變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幾種:
1. 高升調。
2. 降抑調。
3. 平直調。
4. 曲折調。
1、停連
“│” 一般停頓
“║” 句群停頓
“ -↓-”連起來讀(忽略標點)
2、重音
“. ”輕讀
“?!敝刈x
“。.”連續(xù)輕讀
“。。。?!边B續(xù)重讀
“───”尾音拉長
“─。─”兩頭低,中間高
“○─○”兩頭重,中間輕
3、節(jié)奏(語速)
“※”快
“⊙”慢
4 、語調
“一”平調
“↑”升調
“↓”降調
“↗”曲調
“↘”曲調
““>”漸弱
5、特殊技巧
“﹋” 顫音
“▽” 頓音(短促有力,富有彈跳性)
詩詞常識
韻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后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于要說明什么是韻,那卻不太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拼音字母,對于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于漢語拼音中所謂的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拼音字母拼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聲母,ōng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后面的。我們再看“東”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聰”c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試看下面一個例子: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掃凈無苔(t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lái)。
△
這里“苔”、“栽”和“來”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繞字不押韻,因為“繞”字拼起來是rào,它的韻母是ao,跟“苔”、“栽”、“來”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象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還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這種i、u、ü叫做韻頭,不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也可以押韻。例如: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má),
△
村莊兒女各當家(ji?。?。
△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gu?。?/p>
△
“麻”、“家”、“瓜”的韻母是a、ia、ua。韻母雖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是同韻字,押起韻來是同樣諧和的。
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樂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復,這就構成了聲音回環(huán)的美。
但是,為什么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覺得它們的韻并不十分諧和,甚至很不諧和呢?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語言發(fā)展了,語音起了變化,我們拿現(xiàn)代的語音去讀它們,自然不能完全適合了。例如:
山 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
△
白去深處有人家(ji?。?。
△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hu?。?/p>
△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xiá(s讀濁音),和現(xiàn)代上海“斜”字的讀音一樣。因此,在當時是諧和的。又如:
江面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賈,
朝朝誤妾期(qī)。
△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ér)。
△
在這首詩里,“期”和“兒”是押韻的,按今天的普通話去讀,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韻了。如果按上海的白話音念“兒”字,念象ní音(這個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諧和了。今天我們當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不過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至于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諧和的。
古人押韻是依照韻書的。古人所謂“官韻”,就是朝廷頒布的韻書。這種韻書,在唐代,和口語還是基本上一致的,仿照韻書押韻,也是較合理的。宋代以后,語音變化較大,詩人們仍舊依照韻書來押韻,那就變?yōu)椴缓侠淼牧?。今天我們如果寫舊詩,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韻書來押韻。不過,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卻又應該知道古人的詩韻。在下文律詩的韻、詞韻及古體詩的韻里,我們還要回到這個問題上來講。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7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