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在句中臨時改變了它的基本職能,充當了別的詞類這種語法現(xiàn)象。
詞類活用是從語法角度來說的,而不是從詞匯角度來談的。一般來說,一個詞的基本的語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種臨時性的功能,離開了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這種臨時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
《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水”受助動詞“能”修飾,作謂語,由名詞活用為動詞,它的基本語法功能是作主語、定語、賓語,而本句中功能改變,成了別的詞類。
由于這種功能是臨時性的,離開了這種環(huán)境,活用就不存在了。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詞類活用就很少了。
詞類活用與詞的兼類不同,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于是入朝見威王。”“朝”是名詞,朝庭。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朝”是動詞“朝拜”。
詞的兼類是詞義引伸的結果,是一個詞所固有的。詞類活用是一個詞的臨時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詞、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一)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詞的意義,又具有動詞的功能。名詞活用為動詞后,譯為現(xiàn)代漢語,有的譯為述賓短語,[動+名]如: 后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
《呂氏春秋?上農》 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國矣。” 《左傳?哀公十六年》 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有的譯為狀中短語,([介+名]+動),如: 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
《史記?商君列傳》 上無衣,下無履,手弓而腰矢。 《聊齋志異.妖術》 不惟舉之于其口,而又筆之于其書。
韓愈《原道》 有的完全譯為動詞,如: 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 《報任安書》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吾不能以春風風人,以夏雨雨人。 《說苑?貴德》 (二)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活用后具有動詞的功能。
有的譯為狀中短語,[形+動],如: 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馮婉貞》 適自相公家來,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韓非子.說林》 有的完全譯為動詞,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莊子?盜跖》 三、使動用法 (一)什么是使動用法 指主語使賓語施行謂語所表示的動作這種詞類活用現(xiàn)象。
譯為“使(讓,叫)……。” 齊威王欲將孫臏。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將”是名詞的使動用,齊威王想讓孫臏作將。“作將”這個行為不是齊威王所發(fā)出的,而是齊威王讓孫臏發(fā)出的。
使動句與一般的主謂賓句式不一致。一般賓語是謂語動詞涉及的對象,使動句中賓語卻是動作的發(fā)出者;一般句中,謂語是陳述主語的,使動句中謂語卻是陳述賓語的。
使動句翻譯為主使賓動。使動用法,它用的是述賓短語的形式表達的是兼語式的內容。
但它又與兼語式不一,兼語式中要出現(xiàn)使令性動詞:使、令、命等。使動句中無。
使動用法中,有的是由形容詞、名詞、動詞、數(shù)詞活用而來。由于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為使動詞時,它們所表示的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二)名詞的使動用法 主語使賓語成為(或產生)謂語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
《史記?淮陰侯列傳》 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馮離而亡其國。 《韓非子?問田》 明主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zhàn)之士。
曹操《論吏士行能令》 專有名詞、名詞性的詞組也能活用為使動詞。如: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劉豫我也。
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 公若曰:“爾欲吳王我乎?” 《左傳.定公十年》 方位名詞的使動用:主語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按照作謂語的方位名詞所表示的方向發(fā)出動作。 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
《史記.蘇秦列傳》 驅之不前,卻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 《韓非子?外右上》 筑室百堵,西南其戶。
《詩經?小雅?斯干》 名詞用作使動詞,其后賓語也有省略的。 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荀子?天論》 同一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還是使動詞,無形式上的區(qū)別。 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讓背其主而臣智伯。
《淮南子?主術》 故以義則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勢則哀公臣仲尼。 《韓非子?五蠹》 (三)動詞的使動用 主語使賓語產生謂語動詞所具有的行為或動作,其中不及物動詞用如使動詞最為常見。
如: 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史?淮陰侯列傳》 公能出我,我必厚謝公。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臥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賈誼《治安策》 予,天下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
《孟子?萬下》 (虞卿請趙王曰)人之情,寧朝人乎,寧朝于人也?趙王曰:“人亦寧朝人耳,何故寧朝于人也?” 《戰(zhàn)國策?趙策四》 夫樂不過以聽耳,而美不過以觀目。 《國語?周語下》 1、使動雙賓語 動詞的使動用,不僅可以帶一個賓語,還可帶兩個賓語,一個賓語指人,一個指物。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
《左傳.宣公二年》 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 。
古 漢 語 常 識 (為文言翻譯10分題下細功夫!) 一、古今異義詞 1. 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今,行裝。
2. 夫人:古,那個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 師徒:古,軍隊士兵,如"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師傅與徒弟。
4. 左右:古,動詞,調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詞,表示大約,不確定。 5. 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今,導致死亡。
6. 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 其次:古,進駐,如"余何面目以視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 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今,國家機關的管理工作。 9. 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樣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圓,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區(qū)域。 11.東面:古,臉朝東,如"東面而視",今,東邊。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達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到。
結局,如"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到。
時候,如"至于今,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專家、學者,內行的人,如"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今,對財物不計較,言談舉止自然。 15以致:古,兩個詞,而招致,有動詞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今,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
16山東:古,崤山以東,如"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東省。 17非常:古,意外的變故,如"以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不尋常,作形容詞,如"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今,程度副詞。
18細說:古,小人的讒言,如"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今,詳細說明。 19足下:古,對人的尊稱,如"再拜奉大將軍足下";今,腳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無儲粟";今,形容頭腦簡單或缺乏經驗。 21人事:古,做官,如"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
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攙扶老人。 23懷抱:古思想抱負,如"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今,懷里抱著。
24縱情:古,驕傲,如"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今,盡情。 25見機:古,看到細微的預兆,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今,看機會,看形勢,如"見機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禮法,不含貶義,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今,肆無忌憚。 27學者:古,求學的人,如"古之學者必有師";今,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從而:古,兩個詞,"從"是"跟從"的意思,"而"是連詞,如"吾從而師之";今,連詞,表示目的或結果。 29眾人:古,一般人,如"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師";今,不需要。 31氣候:古,天氣,如"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今,一定地區(qū)內經過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氣候情況,或比喻動向、情勢等。
32經營:古,收藏,名詞,如"韓魏之經營";今,動詞,計劃或管理。 33可憐: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今,對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謝憐憫。
34從事:隨從人員,名詞,如"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今,干某項事業(yè)。 35其實:古,它的真相,如"自以為得其實";今,承上文轉折,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
36方丈:古,一丈見方,如"室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 37往往:古,到處,如"墻往往而是";今,相當于"每每""常常"。
38顏色:古,臉色,如"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今,色彩。 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今,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組織機構等籌備成功,開始存在。 41洗馬:古,太子的侍從官,如"尋蒙國恩,除臣子洗馬";今,給馬洗身。
42上報:古,報答皇恩,如"非臣隕首所能上報";今,向上級報告。 43告訴:古,申訴苦衷,如"則告訴不許";今,說給人聽,使人知道。
44區(qū)區(qū):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今,數(shù)量少,不重要。 45辛苦:古,辛酸斯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今,身心勞苦。
46僥幸:古,幸運,如"庶劉僥幸,保卒余年";今,企求非分,意外獲得成功。 47成家:古,安家,如"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今,娶妻。
48少年:古,青年,如"吾與當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今,少年兒童。 49志氣:古,心志和氣力,如"毛血日益衷,志氣日益微";今,做成某事的決心和勇氣。
50強者:古,身體強壯的人,如"少而強者不可保";今,多指精神意志方面強的人。 51錯置:古,相互交錯,如"嘉木異石錯置";今,放錯了地方。
52牢籠:古,包羅,如"漱滌萬物,牢籠百態(tài)";今,關住鳥獸的東西。 53同歸:古,一樣的歸宿,如"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今,一同回去。
我是中文系畢業(yè)的,中文最難修的是古代漢語,訓詁、格律、音韻什么的,很復雜,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古代漢語研究生很少人報名,甚至,有的招考單位招兩個,也許只有一個人報名。
大專院校也缺少古漢語老師的。不過,就業(yè)范圍不寬。
下面是一些書目,你可以挑選著看。《古代漢語》課程參考書目 《古代漢語》課程以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5月校訂重排本,共四冊)為教材。
為了幫助學生開闊眼界,特開具如下參考書目,供選擇閱讀。一、教材1. 郭錫良 唐作藩 何九盈等《古代漢語》 商務印書舘出版 上下 2001年2. 周秉鈞《古漢語綱要》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1月第1版3. 王力《漢語史稿》 中華書局 上中下 1980年6月第1版4. 郭錫良 李玲璞 《古代漢語》 上下 語文出版社1992年 5. 楊寶忠 《古代漢語詞語考證》 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7年6. 蕭泰芳 張儒等 《古代漢語注釋商榷》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年7.牟維珍等《王力古代漢語注釋匯考》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 二、工具書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年2.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康熙字典》 中華書局 1958年1月第1版4. 楊樹達 《詞詮》 中華書局 19655. 裴學海 《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 1954年6.《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商務印書館2005年7月7. 王力 《王力古漢語字典》 中華書局2000年6月第1版8.《辭源》 商務印書舘9.《辭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0.《漢語大字典》 四川辭書出版社 湖北辭書出版社11.《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2. 楊伯峻 《古漢語虛詞》中華書局 1981年13. 王海棻等 《古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年14. 中國社科院語言所古代漢語研究室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商務印書舘 三、文字類1. 唐蘭 《中國文字學》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9月第1版 2. 胡樸安 《中國文字學史》 上海書店 1984年3月第1版3. 經本植 《古漢語文字學知識》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4年9月第1版4. 高亨 《文字形義學概論》 齊魯書社 1981年2月第1版5. 梁東漢 《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2月第1版6.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 商務印書舘 1988年8月7. 蔣善國 《漢字學》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年8月第1版8. 楊五銘 《文字學》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9. 羅君惕 《漢字學要籍概述》 中華書局 1984年5月第1版10. 陸宗達 《說文解字通論》 北京出版社 1981年10月第1版 四、詞匯類1. 趙克勤 《古漢語詞匯概要》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2. 何九盈 蔣紹愚 《古漢語詞匯講話》 北京出版社 1980年10月第1版 3. 蘇寶榮 宋永培《古漢語詞義簡論》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4. 洪成玉 《古漢語詞義分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第1版5. 高守綱 《古代漢語詞義通論》 語文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1版 五、語法類1. 馬漢麟 《古漢語語法提要》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0年出版2. 張之強 《古代漢語語法知識》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出版3. 劉學林 劉天澤 遲鐸《古漢語語法》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第1版4. 劉誠 王大年 《語法學》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5. 何樂士 《古代漢語語法》 6. 鄭奠 麥梅翹 《古漢語語法學資料匯編》 中華書局 1964年7.《文言語法》 楊伯峻 著 北京出版社 1956年11月第2版8. 馬建忠 《馬氏文通》 商務印書舘 1983年 六、虛詞類1. 何樂士等 《文言虛詞淺釋》 北京出版社 1979年7月第1版2. 楊伯峻 田樹生 《文言常用虛詞》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10月第1版3. 陜西師大 《常用文言虛詞詞典》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3年3月第1版4. 呂叔湘 《文言虛詞》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七、修辭類1. 趙克勤 《古漢語修辭簡論》 商務印書舘 1983年3月第1版2. 李維琦 《修辭學》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3. 楊樹達 《漢文文言修辭學》 中華書局 1980年9月新1版4. 鄭子瑜 《中國修辭學史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5月第1版 八、古代文獻1.楊伯峻 《論語譯注》 中華書局 1980年2.劉寶楠 《論語正義》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3.楊伯峻 《孟子譯注》 中華書局 1960年4.焦循 《孟子正義》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5.孫詒讓 《墨子閑詁》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6.郭慶藩 《莊子集釋》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7.王先謙 《荀子集解》 中華書局 《諸子集成》本8.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學林出版社 1984年9.陳奇猷 《韓非子新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0.司馬遷 《史記》 中華書局點校本11.班固 《漢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12. 洪誠 《中國歷代語言文字學文選選注》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2年 九、古書注解和詩詞格律1. 楊樹達 《古書句讀釋例》 中華書局 1954年12月第1版2. 俞樾等 《古書疑義舉例五種》 中華書局 1956年1月第1版3. 王力 《詩詞格律》 中華書局 1977年4. 陸宗達 《訓詁簡論》 北京出版社1980年 十、雜志1.《古漢語研究》2.《中國語文》3.《漢字文化》。
現(xiàn)代漢語、古代漢語、寫作、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學語文教材教法、語言文學概論、美學。古代漢語
現(xiàn)代漢語
教學內容包括緒論、語言、文字、詞匯、語法、修辭六章。緒論簡介語言文學的基礎知識及現(xiàn)代漢語的基本特點。其它五章,分專題闡述有關理論,交聯(lián)系實際分析各方面具體的語言文學現(xiàn)象。
寫作
寫作通論:包括主題、題材、結構、表達方式、語言等基本理論與基礎理論與基礎知識。寫作文體論:講授消息、通訊、散文等記敘類文體、思想評論、文學評論、雜文等認識論類文體,以及科普小品、調查報告等應用類文體的寫作理論和操作技巧。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含作品選)
根據(jù)中國現(xiàn)代文學自身發(fā)展和我國新民主義革命形勢展的特點,分三個時期。第一編:“五四運動”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文學(1917-1927);第二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文學(1927-1937);第三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時期文學(1937-1949)。先概述每個時期的文學史,然后重點講述每個時期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文學概論
本課程包括導論、文學活動、文學生產、文學消費與接受五大部分,導論論述了文學理論的性質以及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建設問題。其余四部分分別對文學的性質及文學現(xiàn)象各環(huán)節(jié)進行論述,從不同側面揭示了文學及文學現(xiàn)象的基本特征。
中國當代文學(含作品選)
本課程以1949年建國以來的中國文學為主要研究對象,重視文學自身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與文學自身的特點,著意通過文學觀念的演變,對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小說、戲劇文學、影視文學這六大文學體裁各自的文本,在當代中國4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作面面觀,從而形成縱橫交織的開放式史論構架。
古代漢語課程內容包括:古漢語語音、語法、詞匯、修辭、古書的標點、注解、翻譯、古代文化常識。按時代和文體講授先秦諸子的散文、韻文、唐宋詩詞等文選,要求掌握一千多個常用詞,掌握古漢語語音、語法知識,能閱讀古代漢語文獻。
中國古代文學(含作品選)
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歷史及其規(guī)律,掌握中國古代文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選講各個歷史時期主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外國文學(含作品選)
該課程內容分歐美與亞非兩部分,以歐美文學為主。這部分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從古代到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文學;中篇為十九世紀中、后期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下篇介紹二十世紀前半期的歐美文學。該課程以略古詳近,重點突出為講授原則,著重講授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歐洲近代文學,對其中成就較高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又給以更多的篇幅;在注意介紹文學史的單位知識的同時,著重分析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以培養(yǎng)學生理解、分析文學現(xiàn)象和文學作品的能力。
語言學概論
語言學的定義、分類、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語言的本質、發(fā)生、發(fā)展、分化統(tǒng)一、相互影響;語言的交際功能、與思維、與社會的關系,語言的系統(tǒng)性、符號性,語言和言語、音位、語義、語言學方法論;語音、語法、詞義、文字和書面語。
美學
1、美學的哲學基礎;2、美感結構分析;3、審美發(fā)生;4、美感形態(tài);5、審美欣賞與批評;6、審美教育;7、美學史上有重要意義的理論框架的分析(美的本質論)。
語文教學論
語文教學論的性質與教學任務、體系與研究;中學語文科的性質、目的和任務;中學語文教學的師生觀;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與教材;閱讀教學;作文教學;聽說教學;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備課與編寫教案;中學生課外活動指導。
學習古代漢語,首先是要多讀,只有讀背才可以讓自己有語感。
最好是能做到倒背如流,那樣下來,只要積累三五十篇古文,自己的功底就有了。很多人拿著古文,一不看注解,而不明詞義,就是仰天長讀,結果讀了很多破句,也讀錯了很多字的讀音。
這樣不但無益,反而貽害。首先要理解文義,把古文從頭到尾一字一句解析一遍。
包括寫這篇古文的作者,作者所處的時世,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和意義,以及正文中的任何疑難詞義和年號、干支、地名、職官等等一切都要弄清楚,查個明白;所有似是而非的字詞讀音全部翻閱一下字典確證一下。這樣相當于自己重新注釋了一遍,做到對古文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接下來就是動手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其實有了上面的注釋工作,翻譯這一步倒是不必要了。
如果是對古文感悟力強,也就是說學完三五十篇古文之后,只要做了注釋,心里頭就有了翻譯的腹稿,無須動手翻譯。接下來就是讀和背。
讀的時候要如李陽的瘋狂英語一樣,使勁的放聲朗讀,同時要抑揚頓挫,感情充沛。這是一個很好的加深記憶的過程。
但是讀的時候,首先通讀一遍全文,然后分段朗讀背誦最好。一小段一小段的來,再串聯(lián)起來通背。
還有一個更好的加深記憶的方法,就是抄寫,注釋完古文之后,動筆抄寫古文,邊抄邊讀,這樣通過手、口、腦三者結合,既記住了音,也記住了字,相得益彰。千萬要做好注釋這一步,把所有要弄懂的地方全部弄明白,把所有有疑問的地方全部查清楚,會要省心很多。
如果是按照上述步驟來的,一篇五百字的古文,在認真做好注釋后,只消讀上三遍,就可以背誦了。每天一篇古文,經年積累下來,日后看《四庫全書》,就可以做到如同看白話文一樣一目十行。
古漢語用反切的注音方法,如:該,古哀切。
古字是切上字,哀字是切下字,取上字的聲母,下字的韻母和聲調。除了反切,還有直譯,也就是說,用一個字注音另一個字。
總體來說,古代的漢字注音是建立在認識一定字音的基礎之上的,那樣的話,為了認識一個字而先認識許多字是不方便也是不經濟的,而且語音這部分在語言的歷史演變中變化很大,基本上是處于時時變化的,因此古代的許多字的讀音和今天的差異很大,反切的話如果不知道反切規(guī)則會很難,如東,德紅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現(xiàn)代漢語是采取的漢語拼音注音法。
也有采取字母注音法的,那是民國時期的,形式就有點像日語字母。漢語拼音是法定的拼寫字母。
五音和七音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這個“音”大致相當于今天的音階,五音就是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近似現(xiàn)代音樂簡譜中的1、2、3、4、5、6。后來又加上二變,即變宮、變徵,變宮近似現(xiàn)代音樂簡譜中的“7”,變徵近似現(xiàn)代音樂簡譜中的“4”。我國傳統(tǒng)的音樂中沒有和“4”相當?shù)囊簟N逡艏佣儯掀饋斫凶觥捌咭簟被颉捌呗暋保@樣就形成了一個七聲音階:宮(1)、商(2)、角(3)、變徵(4)、徵(5)、羽(6)、變宮(7)。
古人常把五聲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
因此,在古書上常可見到寫某季節(jié)時連帶寫到和這個季節(jié)相配的音名和方位,如歐陽修《秋聲賦》:“商聲,主西方之音;……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就是把秋季、商音和西方相配合的。這種配合反映了古人對事物的認識,其實并沒有什么科學道理。
wl5_3q}g!Ad0 (這個五音不是“五音不全”的五音,“五音不全”的五音是指音韻學上按照聲母的發(fā)音部位所分唇音,舌音,牙音,齒音,喉音五類音,余只懂磨牙匝舌,五音實難全),再加上變宮、變徵,就構成了七音,與今天的七音階對比是: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變宮
1 2 3 4 5 6 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為主(即作為樂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構成了一個調式,不同的調式有不同的感官色彩和表達功能,因而也能產生不同的音樂效果。
例如《荊軻刺秦王》敘述荊軻一行出發(fā)時,“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變徵之聲”就是變徵調式,這種調式旋律蒼涼悲壯,適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復為羽聲慷慨”,“羽聲”就是羽調式,這種調式高亢激越,所以聽后“士皆嗔目,發(fā)盡上指冠”。
我就不說書本概念了,白話說吧。
1.介詞就是介紹進來一個動作的地點、時間、工具、方式、辦法等的詞,后面通常跟名詞。比如“于”: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這個“于”就是“向”。又如“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就是拿或用的意思。
2.介賓就是介詞+后面的賓語(名詞),如上面的于孔子,以子之矛,都是介賓結構。
3.動賓就是一個動詞加一個賓語,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代詞動詞等。這個就是一般的吃飯,喝水這樣的詞都是動賓。
4.意動,是詞類活用的一種方式。可以是一個名詞做動詞用也可以是形容詞做動詞。意思是把……當成或看做……。
例如:公子乃自驕而功之。這句里的“功之”就是意動。功本來是名詞,功勞。這里當作,認為自己有功。這就是意動用法。
又如形容詞意動:民各甘其食。這里的甘是形容詞,甜美的意思。意動作動詞,是民認為或覺得食物香甜。
5.賓語前置:賓語前置是古漢的一種語法。古代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和否定句中的代詞常常放在動詞前面。
例:舉以敗國,將何賀焉? 這里“賀”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做賓語,放在動詞“賀”的前面。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有”是動詞,“之”是代詞。這句是否定句,所以“之”放在“有”的前面。就是“沒有這樣的情況”的意思
6.復指前置賓語:就是除了賓語外,還有一個代詞(一般是“之” 或“是”)放在動詞前面,這個代詞和前面的賓語指的是同一件事同一個東西,動詞一般是一個字的。
例:姜氏何厭之有? “有”是動詞,何厭是賓語,那個“之”就是復指,這句的意思是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啊?
例:唯利是圖。這句話的意思是唯圖利,就是只想要利益。那個“是”就是復指利益的“利”
7.副詞:修飾動詞的詞,表示動詞的程度方式等。忽然 偶爾 很 非常 只 都是副詞
8.反詰:就是反問。在古漢語里有一些表示反問的句型。
如“不亦……乎?”“得無……乎?”
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意思就是“不是……嗎?”
著作 《說文解字》的內容十分豐富,包羅萬象,它的價值不僅限于解說漢字,研究漢字本身,可以說《說 《說文解字》文解字》是東漢末以前的百科全書。
正如許慎的兒子在《上說文解字表》里面所說:“慎博問通人,考之于逵(賈逵),作《說文解字》,六藝群身之詁皆訓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 《說文解字》不僅在體例上和過去的啟蒙識字的字書不同,即在所收字數(shù)上,也比這些字書都多,如漢初把《倉頡》、《愛歷》、《博學》三書合編為《倉頡篇》,共3300字。
西漢末,揚雄的《訓纂篇》共5340字,東漢賈魴的《謗喜篇》共7380字。《說文解字》里面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共10506字,比《謗喜篇》還多了1973字。
不論《爾雅》對于漢字的訓詁,《方言》對于漢語方言的研究,或《釋名》的音訓,《切韻》、《廣韻》的聲韻,無一不在《說文解字》的范圍之內。 編輯本段定義六書 關于漢字的結構,傳統(tǒng)有“六書”的說法。
“書”古代指寫字,也指寫下的字,故“六書”從字面上講就是六種字的意思,六書說就是關于六種漢字的學說。“六書”之稱,最早見于《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yǎng)國子以道。
乃教之以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至于六書的細目,到漢代才有記載。
漢代記述六書細目的有三家: 一為鄭眾,《周禮·地官·保氏》注中引鄭眾的話“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 許慎一為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云:“周官保氏,掌養(yǎng)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一為許慎,其《說文解字·敘》云:“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不僅指出了六書各書的名稱,還給每一書下了定義,舉了例子。據(jù)唐蘭先生考證,三家之說同出于一源,因為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是根據(jù)西漢末古文經學創(chuàng)始大家劉歆的《七略》刪節(jié)而成的,所列六書名目、次序也應本于劉歆所述,而鄭眾、許慎的學術師承又與劉歆有淵源,鄭眾之父是劉歆的學生,許慎之師賈逵的父親賈徽也是劉歆的學生。
然而三家的細目有兩點不同:一為指事、會意、形聲的稱謂不同,二為各書次第不同。后世研究者認為,稱謂不同反映三家對這三書的認識可能有差異,各書次第不同反映三家對各種字產生的先后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后人在闡述六書理論時,多依朱宗萊的主張,從許慎六書的名稱而遵班固六書的次序,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漢代三家,只有許慎為六書下有定義,故要正確理解古人的六書說,必須弄清許慎六書說的原意。
編輯本段說文與六書象形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意思是說,象形字就是字形畫成字義所表示事物的形狀,隨著物體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筆畫,日字、月字就是這種字。
“日”字篆文象太陽形,中間一短橫是填空隙的飾畫,無實義;“月”字篆文象弦月形,中間一畫,也是飾畫。 指事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
意思是說,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認識,仔細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它的意義,上字和下字就是這種字。 由于許慎定義的說解含混而籠統(tǒng),“視而可識”可作為對六書每一書文字,乃至世界上一切文字的要求,“察而可見”適合假借字以外的各書文字,因而后世學者對指事的認識難免有異。
今人于省吾、梁東漢對指事的闡釋,應最接近許慎指事說原意,在眾說中最為合理。他們認為,指事是一種用抽象符號來指示字義所要表達事物的字。
會意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說,會意字是并列字類即兩個以上的字,會合它們的意義,來表現(xiàn)該字義所指向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這種字。
“武”字篆文由止戈二字組成,許慎引《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止戈為武”,把“武”的本義解釋為制止干戈(即戰(zhàn)爭)。“信”字篆文由人言二字會合成意,許慎釋其本義為誠實,人言必須誠實。
而按現(xiàn)代學者研究,“止”本象人的腳,在別的會意字中多表人的行走前進,所以止戈會意是持戈前進,即征伐用兵的軍事行動之意;“信”字是以“言”作形符以“人”作聲符的形聲字,而非會意字。 形聲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意思是說,形聲字是用與字義所表事物有關的字來作形符造字,取比擬新字讀音的字即讀音與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跟它合成新字,江字、河字就是這種字。 “江”字許慎認為其本義是長江,“從水,工聲”。
“河”字許慎認為其義是黃河,“從水,可聲”。二字是用與其字義所表事物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1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