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檢舉 基本成分主謂賓,附加成分定狀補:謂前為狀謂后補,定語必居主賓前 主語是句子敘述的主體,可由名詞、代詞、數(shù)詞、名詞化的形容詞、不定式、動名詞和主語從句等來承擔。
謂語說明主語所發(fā)出的動作或具有的特征和狀態(tài)。 謂語由動詞來承擔。
賓語是動作的對象或承受者,常位于及物動詞或介詞后面。賓語可由名詞、代詞、數(shù)詞、名詞化的形容詞、不定式、動名詞、賓語從句等來擔任。
漢語中一個完整的句子,其句子成分的排列順序如下:(定語)主語 (狀語)謂語(補語) (定語)賓語(補語)由這個順序可以看到,定語是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成分主要是主語和賓語)前對其進行修飾和限制的成分,狀語是在謂語(包括動詞和動詞性短語及形容詞和形容詞性短語)前對其修飾和限制的成分。 例:1定語:我的書 美麗的花(以上兩個句子中“我”和“美麗”是定語。)
2狀語:狠狠地打 多么美麗(以上兩個句子中“狠狠”和“多么”是狀語)從形式上看,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用“的”字,狀語和中心詞之間用“地”字,這是標志。 狀語是置于謂語中心或句子前,以修飾、限定謂語中心或句子的句法成分。
在句法分析中,狀語以〔 〕標示,與其相應的謂語動詞、謂語形容詞以——標示。 補語是位于動詞、形容詞之后,對動詞、形容詞加以補充、說明的成分 希望采納,謝謝。
英語的時態(tài)是靠動詞的變化和時間狀語來表達的。
英語中的時態(tài)共有十六種,但是常考的或較常用的只有8種,而且重點測試完成時態(tài)。 要掌握英語的時態(tài)和語態(tài),必須掌握好英語中的助動詞(do, be, have)和時間狀語這兩個核心問題。
1、一般現(xiàn)在時 主要用來表示人、事物的現(xiàn)在狀況和特點;表示經常或習慣性的動作,句子中常有often, always, from time to time 等時間狀語; 表示客觀規(guī)律和永恒真理等。 He usually goes to work at 7 o'clock every morning. She has a brother who lives in New York. The earth goes around the sun. Guangzhou is situated in the south of China. 考點一:表示永恒的真理,即使出現(xiàn)在過去的語境中,仍用一般現(xiàn)在時。
如: I learned that the earth goes around the sun when I was in primary school. 考點二:在時間和條件狀語從句中,代替一般將來時;常用的引導詞有: 時間:when, until, after, before, as soon as, once, the moment/the minute, the day; 條件:if, unless, provided. If he accepts the job, he will get more money soon. 考點三:在make sure (certain), see to it, mind, care, matter +賓語從句, 從句用一般現(xiàn)在時代替一般將來時。 So long as he works hard, I don't mind when he finishes the experiment. 只要他努力工作, 我不介意他什么時候做完試驗。
考點四:在the more… the more … (越……越……) 句型中, 若主句是一般將來時, 從句通常用一般現(xiàn)在時。 The harder you study, the better results you will get. 2、現(xiàn)在進行時 表說話時或目前一段時間內正在進行的活動:或表感情色彩,加強語氣。
與頻率副詞,如always,constantly,continually,again等連用表示說話人的某種感情色彩(贊嘆、厭煩、埋怨等)。 We are having English class. The house is being built these days. The little boy is always making trouble. 考點一:在時間狀語或條件狀語從句中表示將來正在進行的動作。
Look out when you are crossing the street. Don\'t wake him up if he is still sleeping at 7 tomorrow morning. 考點二: 表示在最近按計劃或安排要進行的動作(這時多有表示將來的時間狀語)。 Marry is leaving on Friday. 3、現(xiàn)在完成時 表示動作發(fā)生在過去,完成在過去,但強調與現(xiàn)在情況仍有聯(lián)系,其結果或影響仍存在。
現(xiàn)在完成時有一些標志性的時間狀語: 考點一:for + 時間段;since + 時間點 They have lived in Beijing for five years. They have lived in Beijing since 1995. I have learned English for ten years. 考點二:常見的不確定的時間狀語:lately; recently, just, already, yet, up to now; till now; so far, these days, Has it stopped raining yet? 考點三:在表示“最近幾世紀/ 年/ 月以來……”時間狀語中,謂語動詞用現(xiàn)在完成時。 in the past few years/months/weeks/days;over the past few years; during the last three months; for the last few centuries, through centuries; throughout history 等 考點四:表示“第幾次做某事,”或在 “It is the best (worst, most interesting ) +名詞 +that” 后面跟現(xiàn)在完成時。
This is my first time that I have visited China. This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film I have ever seen. That is the only book that he has written. 4.一般過去時 表在過去某個特定時間發(fā)生且完成的動作,或過去習慣性動作,不強調對現(xiàn)在的影響,只說明過去。常跟明確的過去時間連用,如:yesterday; last week; in 1945, at that time; once; during the war; before; a few days ago; when, 注意: 考點一:used to + do,表示過去經常但現(xiàn)在已不再維持的習慣動作。
to為不定式,后接動詞原形。 be/become/get used to + doing,表示習慣于 He used to smoke a lot. He has got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 考點二:在時間和條件狀語從句中,代替過去將來時。
He promised to buy me a computer if he got a raise 5. 過去進行時 表示過去某個時間點或某段時間內正在發(fā)生的動作。 The boy was doing his homework when his father came back from work. He was taking a walk leisurely by the lake when he heard someone shouted for help. What were you doing at nine last night? The radio was being repaired when you called me. 6. 過去完成時 表示過去某個時間之前已經完成的動作,即過去完成時的動作發(fā)生在“過去的過去”,句中有明顯的參照動作或時間狀語,這種時態(tài)從來不孤立使用 ( before, after, by, up till ) There had been 25 parks in our city up till 2000. By the end of last term we had finished the book. They finished earlier than we had expected. 考點一:用于hardly/scarcely。
when; no sooner 。than 句型中,主句用過去完成時,從句用一般過去時。
I had hardly finished my work when he came to see me. I had no sooner got into the room than it began to snow. No sooner had I arrived home than the telephone rang. (注意主謂倒裝) 考點二:表示“第幾次做某事”,主句用過去時,從句用過去完成時。 That was the second time that she had seen her grandfather. It was 3 years since we had parted。
主就是主語,一個動作發(fā)生的主體,即誰或什么。謂語就是主語的動作,狀態(tài)或特征等。而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定語就是在句中修飾名詞或代詞的成分。狀語就是修飾動詞,形容詞,副詞以及全句的句子成分。補語用來說明賓語或主語所處的狀態(tài)或正在進行的動作。例如:“我認真讀好這篇課文”,就包含了主謂賓定狀補。“我”,主語;“認真讀好這篇課文”,謂語。謂語中的“認真”是狀語,它修飾動詞“讀”;“好”是補語,它給動詞“好”作了補充;“這篇課文”是“讀”的賓語,而“這篇”又是“課文”的定語。
主:主語
主謂賓結構wo。
主謂賓結構為一種文法的語序,即語法順序為主語—謂語—賓語的結構,像英文的"I eat apples"就是一個例子,在此范例中I為主詞(主語),eat為動詞(謂語),apples為受詞(賓語)。
漢語也是以主謂賓結構表達。“我愛你”這三個字,我是主語,愛是謂語,你就是賓語。
雖然使用主謂賓結構的語言在事實上沒有使用主賓謂結構的
語言種類多,但是也是相當多的,且許多克里奧爾語都使用主謂賓結構為主要語序。
1、主語
主語表示句子主要說明的人或事物,一般由名詞,代詞,數(shù)詞,不定式等充當。
He likes watching TV. 他喜歡看電視。
2、謂語
謂語說明主語的動作,狀態(tài)或特征。
一般可分為兩類:
1)簡單謂語
由動詞(或短語動詞)構成。
可以有不同的時態(tài),語態(tài)和語氣。
We study for the people.我們?yōu)槿嗣駥W習。
2)復合謂語:情態(tài)動詞+不定式
I can speak a little English.我可以說一點英語。
、賓語
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跟在及物動詞之后,能作賓語的有名詞,代詞,數(shù)詞,動詞不定式等。
We like English.我們喜歡英語。
有些及物動詞可以帶兩個賓語,往往一個指人,一個指物,指人的叫間接賓語,指物的叫直接賓語。
He gave me some ink.他給了我一點墨水。
有些及物動詞的賓語后面還需要有一個補足語,意思才完整,賓語和它的補足語構成復合賓語。如:
We make him our monitor.我們選他當班長。
注:這里默認你說的是英語里的。..
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為: 定語(修飾主語)主語 狀語 謂語 補語定語(修飾賓語)賓語 句子成分符號:主語 = 謂語 - 賓語 ~ 定語( ) 狀語 [ ] 補語 順口溜 主干成分主謂賓,枝葉成分定狀補。
定語必居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后補。 狀語有時位主前,逗號分開心有數(shù)。
前置狀語目(的)時(間)地(點), 意義不變能復位。補語從后說前謂,定語才和后賓配。
介賓短語多狀補, 不能充當賓主謂。的定地狀與得補,語言標志定是非。
名詞: 人和事物各有名,萬千名目可辨清。表示名稱即名詞,具體抽象有不同。
時間空間和地點,方向位置有專稱。主賓定謂都可作,名詞具有多功能。
動詞: 世間萬物皆運動,于是動詞相應生。行為動作和發(fā)展,存在消失與變更。
心理活動及判斷,一概可作謂語用。能愿趨向兩動詞,配合謂語意更明。
形容詞: 人有特征物有形,修飾動名靠形容。事態(tài)動作有性狀,描摹性狀用形容。
形容詞語極豐富,準確修飾需深功。形容詞語功能多,主要充當狀謂定。
數(shù)詞: 數(shù)詞即為表數(shù)目,確數(shù)概數(shù)和序數(shù)。確數(shù)包括整分倍,不定數(shù)目是概數(shù)。
整數(shù)前加老第初,排列順序是序數(shù)。分數(shù)倍數(shù)表增加,減少只能用分數(shù)。
量詞: 表示單位量詞全,單位各異按習慣。事物行動作統(tǒng)計,物量動量分兩款。
量詞數(shù)詞相結合,數(shù)量短語功能全。動量短語居動后,物量短語在名前。
代詞: 代詞代替人事物,按照作用分三族。人稱代詞我你他,咱們自己和大家。
疑問代詞誰什么,進地性狀數(shù)如何。提示代詞這和那,每名某另別其它。
副詞: 副詞修飾動與形,范圍程度與時間。肯否估計與情態(tài),語氣頻率用法全。
稍微沒有全都偏,簡直僅僅只永遠,已經曾經就竟然,將要立刻剛偶然, 漸漸終于決忽然,難道連續(xù)又再三,也許必須很非常,最太十分更馬上, 越極總挺常常再,屢次一定也不還。時名副名看加在,名前可加副不來。
前很后名都不行,單獨回答更不能。 介詞: 自從以當為按照,由于對于為了到;和跟把比在關于,除了同對向往朝; 用在名詞代詞前,修飾動形要記牢。
助詞: 結構助詞的地得,時態(tài)助詞著了過,語氣助詞啊吧呢,他詞后邊附加義。 連詞: 成分連詞難分辨,換位不變才是連。
句子成分 1、主語 主語是謂語陳述的對象,指明說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國人民 志氣高。
(2)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 是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事業(yè)。 2、謂語 謂語是陳述主語的, 說明主語的說明主語“是什么”或怎么樣“。
例如: (1)滿天烏云 頓時消散了。 (2)樹葉 黃了。
(3)小王 今年十六歲。 (4)魯迅 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
(5)明天 星期日。 (6)什么書 他都看。
3、賓語 賓語在動語后面,表示動作、行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誰”或“什么”一類問題。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門口圍關一群看熱鬧的。
(3)馬克思認為知識是進行斗爭和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yè)服務的手段。 4、定語 定語是名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名詞表示人或事物性質、狀態(tài)、數(shù)量、所屬等。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壟壟(全黃)的珍珠。 (2)(三杯)美灑敬親人。
(3)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 (4)(中國)的歷史有(自己)的特點。
5、狀語 狀語是動語或形容詞前面的連帶成分, 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動作的狀態(tài)、方式、時間、處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經]走了。
(2)咱們[北京]見。 (3)歌聲[把王老師]帶入深沉的回憶。
(4)科學[終于以偉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戰(zhàn)勝了神權。 副詞、形容詞經常作狀語,表時間、處所的名詞經常作狀語,一般名詞不作狀語。
動詞中除助動詞外,一般動詞很少作狀語,介詞短語常作狀語。一般狀語緊連在中心詞的前邊,但表時間、處所、目的的名詞或介詞 短語作狀語時,可以放在主語的前邊,如,[在杭州]我們游覽了西湖勝景。
6.補語 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后面的連帶成分, 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程度、趨向、時間、處所、數(shù)量、性狀等。例如: (1)廣大人民干得〈熱火朝天〉。
(2)他寫的字比原來不是好〈一點〉,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顏色是那么濃,濃得〈好象要流下來似的〉。
7.獨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與其他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產生結構關系,但意義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種成分,用來表示稱謂呼叫,對事物原推測、估計、注釋、補充、感嘆、摹擬語氣等。例如: (1)事情明擺著,你看,我們能不管嗎? (2)十分明顯,不大大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四個現(xiàn)代化就是一句空話。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絢麗燦爛的秋色! (4)砰,砰,一陣槍聲傳來。
充當獨立成分的,有的是一個詞,有的是短語, 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較靈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復指成分 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或短語指同一事物,作同一個句子成分。
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書。 (2)國家要獨立,民。
簡單地說,一個句子的主干是謂語,也就是“動作”;主語是謂語的施動者,也就是“動作”的執(zhí)行人;賓語是謂語的受動者,也就是“動作”的作用對象。
例如:我買書,主語“我”,謂語“買”,賓語“書”。
在某些句子中是可以缺省主語或賓語而獨立成句的。例如:下雨啦!(省略主語)、我們走(省略賓語)、一起走!(主、賓都省略)
定語是用來修飾主語和賓語的。例如:(英勇的)我軍打垮了(囂張的)敵人。“()”內為定語。
狀語是用來修飾謂語的。例如:我軍[迅速地]打垮了敵人。“[]”內為狀語。
狀語種類有很多,只要是表明動作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方式等的,都是狀語。
補語是用來補充說明謂語的效果的。例如:我吃了。“”內為補語。
上面是從語法結構來分析,實際上區(qū)分主謂賓定狀補還可以從詞性角度上來講,主語、賓語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來充當 ;謂語一般用動詞來充當;定語用形容詞來充當(如白色的、柔軟的等);狀語用副詞、名詞、介賓短語等來充當(如慢慢地、1949年、在閣樓上等);補語一般用形容詞來充當。
作文中要想使文章華美最好采用長句,即將所有的句子成分盡量多使用,而且不同的句子成分又可以加以擴充成為獨立的短句,并使用關聯(lián)詞使單句變?yōu)閺途洹_@樣會使文章變地旖旎柔美,比較適合于抒情散文的寫作。
而要想使文章有力則最好使用短句,句子成分要簡約。這樣才能使句子節(jié)奏明快,便于朗讀,給人以鏗鏘有力之感,比較適合議論文的寫作。
無論寫什么樣的文章,對于句子的運用必須要靈活,不能完全按照正常的語法構造結構來寫,那樣的文章是沒有色彩的。比如:我們可以將狀語前置、,將主語省略、將主語獨立,甚至可以借鑒古文的寫作方法:將賓語提前。一句話,句子是為我們的表達所服務的,不要拘泥于其固定的規(guī)則。
但是,很多時候不少人會寫病句,原因在于缺乏統(tǒng)籌概念,雖然句子可以靈活多變,但是不能發(fā)生角色錯誤:不能將主語當謂語使、不能將狀語當補語使、也不能發(fā)生詞性錯誤等等
語文主謂賓的劃分練習 劃分句子成分 一、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詞或詞組構成的,是具有一定語調并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語言運用單位。
根據(jù)用途和語氣,句子可以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根據(jù)結構可分為單句和復句。
二、句子成分說明 1、主語 主語是謂語陳述的對象,指明說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國人民志氣高。
(2)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是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事業(yè)。 2、謂語 謂語是陳述主語的,說明主語的,說明主語“是什么”或“怎么樣”。
例如: (1)滿天烏云頓時消散了。 (2)樹葉黃了。
(3)小王今年十六歲。 (4)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書他都看。
3、賓語 賓語在動語后面,表示動作、行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誰”或“什么”一類問題。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門口圍著一群看熱鬧的。
(3)馬克思認為知識是進行斗爭和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yè)服務的手段。 4、定語 定語是名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名詞表示人或事物性質、狀態(tài)、數(shù)量、所屬等。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壟壟(全黃)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親人。
(3)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 (4)(中國)的歷史有(自己)的特點。
5、狀語 狀語是動語或形容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動作的狀態(tài)、方式、時 間、處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經]走了。
(2)咱們[北京]見。 (3)歌聲[把王老師]帶入深沉的回憶。
(4)科學[終于以偉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戰(zhàn)勝了神權。 副詞、形容詞經常作狀語,表時間、處所的名詞經常作狀語,一般名詞不作狀語。
動詞中除助動詞外,一般動詞很少作狀語,介詞短語常作狀語。一般狀語緊連在中心高速的前邊,但表時間、處所、目的的名詞或介詞短語作狀語時,可以放在主語的前邊,如,[在杭州]我們游覽了西湖勝景。
6、補語 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后面的連帶成分,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程度、趨向、時間、處所、數(shù)量、性狀等。例如: (1)廣大人民干得〈熱火朝天〉。
(2)他寫的字比原來不是好〈一點〉,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顏色是那么濃,濃得〈好像要流下來似的〉。
7、獨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與其他成分(主、謂、賓、定、狀、補)產生結構關系,但意義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種成分,用來表示稱謂呼叫,對事物原推測、估計、注釋、補充、感嘆、摹擬語氣等。例如: (1)事情明擺著,你看,我們能不管嗎? (2)十分明顯,不大大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四個現(xiàn)代化就是一句空話。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絢麗燦爛的秋色! (4)砰,砰,一陣槍聲傳來…… 充當獨立成分的,有的是一個詞,有的是短語,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較靈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復指成分 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或短語指同一事物,作同一個句子成分。
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書。 (2)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這已經成為。
擋不住的歷史潮流。 (3)這就是朝鮮戰(zhàn)場上一次最壯麗的戰(zhàn)斗——松骨峰戰(zhàn)斗。
狀——修飾全句的]+(定)主+[狀]謂+(定)賓+。 [每當有外地人來],(好客的)天津人[總是][眉飛色舞地]談(天津的)小吃 區(qū)分參考: 其一,細推敲兩種概念,從回答問題入手。
賓語是動詞中心語的支配對象,補語是對動詞、形容詞中心詞起補充說明作用的成份,根據(jù)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知道賓語是動詞的連帶成分,它與動詞之間是被涉及與涉及的關系,回答的是“誰”或“什么”一類的問題;而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后邊的連帶成分,它與動詞、形容詞之間是補充和被補充,說明和被說明的關系,回答的“怎么樣”的問題。例如: (1)他打球。
(2)他打〈輸〉了。 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對象,回答“什么”的問題,所以是賓語:例(2)中“輸”是補充說明“打”的結果,回答的是“怎么樣”的問題,所以是補語。
從概念和回答不同問題兩個方面進行比較是區(qū)分賓語和補語的最基本方法。 其二,依詞性類別判定,細辨認數(shù)量結構。
用分辨詞性的辦法進行對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賓語作為動詞所涉及的對象,經常用名詞、代詞或其他名詞性短語來充當;而補語則經常用形容詞、動詞、介詞結構或其他動詞、形容詞性的詞語來充當。
例如: (1)他看書。 (2)他看〈完〉了。
(3)他看什么? (4)他看得〈很認真〉。 (5)他去新華書店。
(6)他來〈自南方〉。 以上(1)(3)(5)句子分別以名詞、代詞和名詞短語來充當賓語,而(2)(4)(6)句則以動詞、形容詞或介詞結構充當補語。
數(shù)量結構在句子中既可以充當賓語,也可以充當補語,這時我們就要從詞的意義上去區(qū)分。 例如:他寫了三篇;他唱了〈三遍〉。
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類的東西,是以定語代替中心詞,故而是賓語;而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數(shù),是補充說明“唱”這個動詞的,故而是補語。 又如:他浪費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
以上兩個句子都出現(xiàn)了“三天”這個“數(shù)詞+時間名詞”的結構,“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98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