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講述《時代周刊》評選“年度新聞人物”的故事,然后導入本課教學。
二、初步感受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后暢談自己的心情。 三、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引導學生初步讀悟寫地球資源的兩段話和寫人類別無去處的兩段話,然后借助課文的最后一段來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四、回歸課文整體 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最后一段跟課文的內容、課文的結構、《時代周刊》評選地球為新聞人物等聯(lián)系起來,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第二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 (課件呈現(xiàn)“地球”圖片。)
二、品讀重點語段 1.從傾聽地球母親哭訴的角度切入,補充《地球上的一天》,引導學生品讀第4自然段。 2.從傾聽地球母親哭訴的角度切入,補充《生物圈2號》,引導學生品讀第8自然段。
三、傾訴讀后感 從向母親訴說的角度切入,引導學生寫話并朗讀。(播放滿文軍的《懂你》) 地球!我親愛的母親: 你的孩子: 四、點題結課 2003年4月10日,我的《只有一個地球》首次登臺亮相。
課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將與地球的對話轉換成與母親的對話,這個對話角度是新穎的、獨特的,為一般的老師所想不到。我以為,閱讀教學中的對話,基礎在教師與文本的對話。
倘若教師與文本的對話能夠“見人所之未見,發(fā)人所之未發(fā)”,那課的成功就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感情為主線構筑對話的流程,避免了常識課的嫌疑。
文本中的有關地球環(huán)保的知識點成了培植、激蕩、融化學生感情的支撐點,課有了活的氣韻和美的意境。 3.補充的兩個課外資料典型而具有震撼力,她們既是一種對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對文本的感悟。
4.遺憾的是,這個版本對課文的感悟缺乏層層剝筍似的深入和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因為缺乏點的開掘而顯得浮華、淺薄。語文意識、語文味道反而被知性的拓展和感性的激蕩給稀釋了。
承——桃花潭水深千尺 第二版的《只有一個地球》,在經過靈魂的涅槃之后,就這樣悄然再生了。 第一版的《只有一個地球》,誦讀占了它足夠的分量,寫話也有了它恰當的位置,缺的恐怕就是品詞了。
品哪些詞?為什么要品這些詞? 品詞的什么? 怎么引導學生去品好這些詞? 品詞與感情這條主線怎樣融合起來? 品詞與知性的拓展怎樣結合起來? 品詞能否使對課文的感悟層層深入? 思考是痛苦的,否定自我是痛苦的。這樣煎熬著達數月之久,直到2003年的9月18日,第二版的《只有一個地球》破繭而出,大體思路如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講述《時代周刊》評選“年度新聞人物”的故事,然后導入本課教學。
二、初步感受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后暢談自己的心情。 三、品讀1~4自然段 1.用反詰法引導學生品讀“很小很小”。
(跟茫茫宇宙比、跟浩浩大海比、跟蕓蕓眾生比) 2.品讀“生態(tài)災難”。說說你知道的生態(tài)災難,想象你看到的畫面,補充《地球上的一天》。
3.品讀“不加節(jié)制”。由這個詞你聯(lián)想到了哪些詞? 四、讀悟課文最后一段 1.面對生態(tài)災難,作者是怎樣呼吁的?(讀最后一段) 2.面對生態(tài)災難,《時代周刊》是怎樣呼吁的?(讀最后一段) 3.面對生態(tài)災難,我們又該做怎樣的呼吁呢?(讀最后一段) 第二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 (課件呈現(xiàn)“地球”圖片。)
二、品讀5~8自然段 1.品讀“四十萬億公里”。猜想:時速為一萬公里的宇宙飛船要飛多久? 2.品讀“移民基地”。
補充《生物圈2號》(播放課件) 三、再次讀悟課文最后一段 四、傾訴讀后感 從向母親訴說的角度切入,引導學生寫話并朗讀。(播放滿文軍的《懂你》) 2003年9月21日,第二版的《只有一個地球》粉墨登場。
課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咬文嚼字、濃墨重彩的處理,終于烹制出一堂語文味十足的課來。單就“生態(tài)災難”這一看似貌不驚人的詞語,就大有點石成金的味道。
正是字詞句篇,將語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了一起。 2.感情依然是那樣鮮明、那樣執(zhí)著。
有所不同的是,這一版的感情更深地植根于語文這片廣袤而肥沃的原野上。學生的感情是在品味和咀嚼文本的重點詞句后油然而生的,不架空、不做作、不淺薄、不浮華。
而教師充滿著強烈的抒情色彩的話語風格,也為課堂上詩化情感場的營造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架。 3.相比第一版的《只有一個地球》,第二版對1~8自然段的處理,采用了相對集中、層層深入的板塊策略,避免了第一版由于分散感悟、螺旋遞進帶來的不必要的重復和煩瑣。
而對課文最后一段的感悟,則采用了一唱三嘆、螺旋上升的復沓回環(huán)結構,大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課堂韻致。 4.問題呢?我茫然四顧,卻只見“竹影掃地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
等著瞧吧! 轉——驚風亂飐芙蓉水 本文轉自:中小學教育資源站( 。
本課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了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說明了保護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義。
課文從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接著,從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類活動范圍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或隨意毀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后,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證明,當地球資源枯竭時,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蛔詈?,得出結論:人類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對句子的理解. ①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這是作者對地球的贊美,突出了地球的可愛與美麗,體現(xiàn)了作者對地球的熱愛之情.句中將地球比作“母親”“搖籃”,說明了地球是人類及萬物生存繁衍的地方,簡單明了的講了地球與人類及萬物生存的密切聯(lián)系.比喻的運用使句子在表達上通俗易懂又生動形象,讀起來極富感染力. ②同蒼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葉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見,人類的活動范圍是非常有限的.從而說明了地球對于人類而言是多么的珍貴,人類應該珍惜和保護地球. ③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作貢獻的. “本來”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準確地點明了可再生資源已遭受破壞,強調了“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現(xiàn)在的不可再生性,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嚴謹性.結合前文“礦物資源”的闡述,再一次證實了自然資源的有限及面臨的危機,從而給讀者以警示、提醒. ④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 這句話引用了科學家的研究成果,“40萬億千米”直觀地表明了范圍之大,大到人類根本無法到達.“至少”一詞是強調了目前的研究成果還只限于這個范圍,“40萬億千米”以外的情況還不能確定,體現(xiàn)了說明的嚴謹性.同時,“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進一步說明了距離的遙遠,從而簡潔有力地證實:目前還找不到第二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易于理解,又讓人信服.。
《只有一個地球》一書,是受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秘書長莫里斯·斯特朗委托,為這次大會提供的一份非正式報告。雖說是一份非正式報告,但卻起了基調報告的作用,其中的許多觀點被會議采納,并寫入大會通過的《人類環(huán)境宣言》。因此,本書是世界環(huán)境運動史上的一份有著重大影響的文獻。
本書的兩位作者,芭芭拉·沃德是一位經濟學家,勒內·杜博斯是一位生物學家,他們廣博的知識背景使他們能夠勝任編寫本書這樣的工作。不僅如此,正像大會秘書長莫里斯·斯特朗先生所說,他們還應該被看成是一項合作事業(yè)的創(chuàng)造性組織者,因為本書是在58個國家152位成員組成的通訊顧問委員會的協(xié)助下完成的。
書中不僅論及最明顯的污染問題,而且還將污染問題與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工藝技術影響、發(fā)展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圍的城市化困境等聯(lián)系起來,作為一個整體來探討環(huán)境問題。書中始終將環(huán)境與發(fā)展結合在一起論述,在談到發(fā)展中國家的問題時,作者指出:“貧窮是一切污染中最壞的污染。”發(fā)展中國家面臨發(fā)展資金不足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發(fā)展中國家政府,還應該注意到發(fā)達國家對抗污染設計和技術上的發(fā)展,對那些效果好、花錢少的方法,通過法令或合同使所有國內外新投資者采用這些技術……經過仔細的計劃工作,當前的一部分工業(yè)增長可以繞過工業(yè)化污染的原始階段,而把新工藝設備納入最初的整體設計之中”。本書對環(huán)境及相關問題的看法是在歸納、總結各方面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形成的,因而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只有一個地球”,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huán)境會議提出的響亮口號,本文以此為題,采用科學小品文(文藝性說明文)的形式,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了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吁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課文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先從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接著從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或隨意毀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后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證明,當地球資源枯竭時,人類目前無法移居到第二個適合的星球上;最后告訴讀者:人類應該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課文采用了列數字、舉例子等多種說明方法,科學地介紹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識,有力地說明了“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用詞嚴謹,表達生動,是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
同時,課文多處采用比喻、擬人等手法,體現(xiàn)了科學小品文語言的生動形象性。全文融科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于一體,在介紹科學知識的同時,又能激發(fā)讀者的情感,啟迪讀者的思想。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內容,了解地球的有關知識,懂得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二是引導學生學習“聯(lián)系實際,深入思考”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情感;三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用詞的準確,領悟文章的說明方法。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明白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難點是通過聯(lián)系實際思考問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將保護地球的意識付諸行動。
《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只有一個地球》教學設計之二佚名 第一課時 目的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2.分段、總結段意。 3.學習課文一、二段。
重點: 1.分段、總結段意。 2.學習課文一、二段。
難點: 了解地球有關知識,受到初步的保護環(huán)境的教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理解題意。
1.導入新課。 我們學過了>,知道太陽與人類關系十分密切,地球上的光明和溫暖都是太陽送來的,如果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
今天我們再學一篇課文,也是講和我們人類關系十分密切的--地球。(單擊課題) 2.理解題意。
(單擊課前預習--答問輔導欄--問題1) 本文為什么以“只有一個地球”為題? 二.默讀課文,找出生字新詞,利用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單擊課前預習--字詞學習欄)(生查后,師總結) 三.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單擊課前預習--答問輔導--問題2) 四.學習第一段。 1.理解詞語。
(單擊課文分析--品句析段欄) 宇航員(圖片)、遨游、遙望、晶瑩透亮、水藍、和藹可親、半徑、一葉扁舟、很小很小。 2.理解句子。
(單擊熱句) (1)為什么作者把地球比作“母子”和“搖籃”?在量詞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2)課文從哪些方面說明了人類活動的范圍?。?3.總結。 這一段從三個方面介紹地球:一是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
二是地球的大小。三是人類生活的陸地在地球中的比例。
這一段主要是強調它的小,說明我們要更加愛護它。 五.學習第二段。
1.理解詞語。(單擊然詞) 上帝的恩賜、甚至、再生、生態(tài)、基地、火星(圖片)、月球(圖片)。
2.理解句子。(單擊熱句) (1)請找出第四自然段的關聯(lián)詞語,理解句與句之間內容上有什么聯(lián)系。
(2)比較兩個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a.……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了嗎? b.再說,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 (3)單擊課前預習--答問輔導--問題4、5、6。
問題4: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破壞,課文講了哪幾個方面? 問題5:礦產資源為什么不能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 問題6:人們毀壞自然資源,濫用化學藥品導致了怎樣的后果? 3.小結:這一段從兩個方面介紹地球的資源情況,一是地球的自然資源形成困難,如果對礦產資源不加節(jié)制開采,資源必將越來越少。二是人類生活需要的某些資源本來可以不斷再生,因為人類濫用化學藥品,破壞生態(tài),給人類帶來威脅。
這就要求我們應該保護自然資源。 六.課題練習。
(單擊鞏固練習--多音字--詞語補充欄) 七.布置作業(yè)。 1.抄寫課后第三題。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目的要求: 1.通過了解地球和人類的關系,懂得應該精心保護它。
2.學習這一課怎樣圍繞中心把意思說清楚。 重點:通過了解地球和人類的關系,懂得應該精心保護它。
難點:學習這一課怎樣圍繞中心把意思說清楚。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課文一、二段講了什么? 2.思考回答課后第一題。 二.學習第三段。
1.理解詞語。(單擊課文分析--品句析段欄) 破碎、目睹。
2.理解句子。(單擊課前預習--答問輔導。)
問題7:課文哪些方面說明人類不要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后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 3.小結:除地球外,人類沒有其它星球可住。 三.學習最后一段.(單擊熱句) (1)地球真的會“破碎”嗎?它的真正含義是什么?為什么用“破碎”這個詞? (2)“別無去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如果地球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 (3)為什么要精心保護地球?(單擊課前預習--答問輔導問題8) (4)小結:這一段說明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
四.總結課文內容和寫法。 1.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單擊課前預習--答問輔導問題9) 2.課文的中心內容是什么? 3.填空,理解課文各段和中心的關系. (1)因為地球美麗壯觀、很小,所以()。
(2)因為地球資源有限,所以()。 (3)因為地球資源可以不斷再生,所以()。
(4)沒有別的星球可以供人類居住,所以()。 五.漫談體會。
學到這里,我們對地球有了一定的認識,對地球、資源和人類的關系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大家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說說你看到或聽到那些是破壞地球的行為,為什么?那些是保護地球的行為? 六.課堂練習。(單擊鞏固練習--辨字組詞--選字填空欄) 七.總結。
1.學習了這一課,理解了地球和人類的關系,懂得了應該精心保護它。 2.學習這一課怎樣圍繞中心把意思說清楚。
八.布置作業(yè)。(單擊鞏固練習--練筆欄) 附板書設計: 27.只有一個地球 地球 可愛 其他星球(?。?易碎 精 不 造 心 適 福 保 合 后 護 生 代 活 資源 破壞 災難 (有限) 保護 生存 人類。
本課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了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說明了保護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義。
課文從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接著,從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類活動范圍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或隨意毀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后,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證明,當地球資源枯竭時,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最后,得出結論:人類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