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是歷史文化名城,長江沿岸著名城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名人輩出,是黃梅戲之鄉(xiāng),是京劇源頭徽劇發(fā)源地,是皖之源,是禪宗文化傳承與發(fā)揚之所,是新文化和近代工業(yè)的開創(chuàng)之地。在潛山周邊為皖公封地,皖國造就安徽簡稱來源,在桐城周邊有桐國,以桐國之地所建之城謂桐城。誕生“桐城派文學”。境內主要有兩大周朝初期封國即“皖國”“桐國”。后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經(jīng)吳楚之爭,時為吳國所占,最終楚統(tǒng)一了境內。
1、安徽省的由來: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因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期有古皖國而簡稱皖。
2、安徽的歷史:夏商周安徽分屬不同的部落(揚越、百濮)和諸侯國。西周出現(xiàn)了吳國、六國、舒國3個諸侯國。
東周出現(xiàn)了越國、楚國、吳國、蕭國、桐國5個諸侯國。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分屬宋國、楚國、蔡國、徐國。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屬泗水郡、碭郡、陳郡。
安慶在戰(zhàn)國時期屬于楚國。
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前,今安慶地域曾建立過眾多的氏族方國和西周分封的諸侯國,未形成統(tǒng)一的行政區(qū)。
春秋時期,西周為屏潘王室,先后分封過皖伯國、宗子國和桐子國。
《古今圖書集成》卷八十六載:“皖伯,史逸其姓氏。故只稱周大夫”?!爸艽蠓蛴谕?,而皖 之名始著?!薄暗嘏c山皆以大夫名天下,傳后世。”古皖方國在當時就具有較高文明,成為江北地區(qū)的大國,與中央王朝保持親善關系,西周武王定它為伯爵國,春秋時期,楚國北上使皖成為附庸國,以后在吳國與楚國的爭斗中,皖常叛楚而依附別國,楚借口將它消滅,建成皖邑,歸屬楚國。皖國的治所名叫皖城(即今潛山縣梅城)。后世習慣于稱呼安慶一帶的長江水域為“皖江”之名,合稱安慶為“八皖”之地。這就是清代以后安徽省簡稱“皖”的歷史來由。
宗子國今樅陽地,也是偃姓,與淮夷種族中的群舒部族關系密切。國都在今下樅陽鎮(zhèn)。春秋時,仍為宗子國,楚國北上后,為楚附庸。魯文公十二年(前615)春,群舒叛楚。夏,為楚來,故都廢為邑。戰(zhàn)國時期,仍屬楚國。
桐子國,偃姓,在今桐城市北,與群舒方國關系密切。春秋時期,先后為北上爭雄的南方大國吳、越、楚國的附庸。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子國叛楚,為楚滅,成楚邑。戰(zhàn)國時期,屬楚國。
還有一個舒國,地跨今廬江與桐城,都會在今廬江縣城池鄉(xiāng),偃姓。這個方國比較分散,有舒蓼、舒庸、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部落,皆同宗異國,統(tǒng)稱“群舒”。春秋后期,相繼被楚消滅。舒國成為舒邑(縣),是后來廬江郡的治所,縣城仍在今廬江縣西南40里的城池鄉(xiāng)城池村。
這四國,時而聯(lián)合,時而兼并,直到春秋中期相繼被崛起于江漢平原的楚國所滅。
top1、王
王姓是安徽第一大姓,共有538萬人口,占 安徽人口 的8.68%。在全國各省的王姓人口中來看,安徽排名第五,是王姓的第五大省,僅次于山東、河南、河北、和四川。王姓起源于北方,自隋朝開始向外遷徙。截止2014年,王姓人口共有9468萬,是中國姓氏人口數(shù)量排名第二的姓氏。
top2、張
張姓是安徽第二大姓,共有485萬人口,占安徽省總人口的7.82%。在全國各省的張姓人口數(shù)量中來看,安徽排名第六,位居河南、山東、河北、江蘇、四川之后。張姓是北方大姓,發(fā)源、聚集于山西。僅有少數(shù)人口在秦漢時期像四川、江蘇、浙江等地遷徙。截止2007年,人口總數(shù)為8750.2萬,僅此與李姓和王姓。
top3、李
李姓是安徽第三大姓,共有425萬人口,占 安徽人口 的6.86%。相比于王姓和張姓,李姓的分布非常分撒,僅在云南省有內李姓人口的高度密集地區(qū)。而在全國范圍內,河南、山東、四川、河北等都是主要分布地,安徽的李姓人口在全國各省中排名第九。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總人口超9500萬。
top4、劉
劉姓是安徽第四大姓,共有332萬人口,占安徽省總人口的5.38%。劉姓的分布也非常廣泛,在東北、渤海灣、四川東南較為密集。劉姓起源于河南,主要在北方繁衍發(fā)展,戰(zhàn)國后期開始向東南、西南遷徙。目前是中國第四大姓,總人口超7000萬。
top5、陳
陳姓是安徽第五大姓,共有274萬人口,占安徽省總人口的4.42%。陳姓起源河南,宋朝時朝廷將陳氏分流至江西、浙江、湖北、廣西、福建、上海等東南地區(qū)省份,后成為南方第一大姓。目前中國總人口7138.4萬,總人口超過9800萬。
top6、楊
楊姓是安徽第六大姓,共有162萬人口,占 安徽人口 的2.61%。楊姓比較早源于春秋時期的楊國,得姓始祖為楊伯僑。目前主要分布于四川、河南、云南等地,總人口超過了4000萬,是中國第六大姓氏。
top7、吳
吳姓是安徽第七大姓,共有157萬人口,占安徽省總人口的2.53%。吳姓起源于江蘇省無錫縣,秦漢時期開始向南遷徙,以江南為中心發(fā)展。目前吳姓主要分布于廣東、福建、江蘇、安徽、浙江、中國臺灣等地,中國大陸吳姓總人口達3300萬。
top8、徐
徐姓是安徽第八大姓,共有142萬人口,占安徽省總人口的2.29%。徐姓起源于嬴姓,得姓始祖為夏朝的徐若木,始祖為夏朝徐若木。截止2010年總人口約2000萬,約占全國人口的1.43%。目前主要分布在江西、浙江、山東、江蘇等地。
top9、周
周姓是安徽第九大姓,共有137萬人口,占安徽省總人口的2.21%。周姓起源于姬姓,目前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江蘇、湖北等地,全國總人口超2400萬,是中國第九大姓。
top10、朱
王姓是安徽第十大姓,共有128萬人口,占 安徽人口 的2.07%。朱姓得姓始祖為朱襄氏,發(fā)源于河南商丘,后遷徙至安徽、江蘇等地,遍布中原和華東。截止2013年朱姓總人口超過1500萬。
人口約 7 千〔 稀有姓氏 〕
產(chǎn)氏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據(jù)史料記載中國大陸南北皆有分布。
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一千六百七十二位,多以彭城為郡望。
產(chǎn),為我國眾多姓氏中較為生僻的一個,讀作sà(ㄙㄚˋ)或shàn(ㄕㄢˋ)。一般認為,其起源分兩支:一支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諸侯國鄭候薩,屬于避難減筆改姓為氏;另一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政治改革家公孫僑,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今安徽省的安慶市懷寧縣石牌鎮(zhèn)、臘樹鎮(zhèn)居多,重慶市的大渡口區(qū)、沙坪壩區(qū),天津市,上海市,陜西省,江西省、四川省、江蘇省和浙江省等地,均有產(chǎn)氏族人分布。
人口約 7 千〔 稀有姓氏 〕
產(chǎn)氏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據(jù)史料記載中國大陸南北皆有分布。
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一千六百七十二位,多以彭城為郡望。
產(chǎn),為我國眾多姓氏中較為生僻的一個,讀作sà(ㄙㄚˋ)或shàn(ㄕㄢˋ)。一般認為,其起源分兩支:一支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諸侯國鄭候薩,屬于避難減筆改姓為氏;另一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政治改革家公孫僑,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今安徽省的安慶市懷寧縣石牌鎮(zhèn)、臘樹鎮(zhèn)居多,重慶市的大渡口區(qū)、沙坪壩區(qū),天津市,上海市,陜西省,江西省、四川省、江蘇省和浙江省等地,均有產(chǎn)氏族人分布。
安慶是屬于安徽省。安徽和今天江蘇省歷史上曾經(jīng)屬于一個省。清康熙年間分為安徽省和江蘇省。安徽取境內安慶府和徽州府首字命名。安慶從建省起就是安徽重要一個府,曾經(jīng)在建省初期安徽省機構還留在南京,部分機構在安慶。乾隆年間安徽省會正式確立設在安慶。直到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遷離安慶。戰(zhàn)爭結束后省會隨內戰(zhàn)爆發(fā)沒有遷回安慶。解放后又考慮合肥處在安徽中部,方便皖北人到省城辦事,確定安徽省會設在合肥。至此安慶結束近300年安徽省會地位。
安慶是春秋皖國所在地,安徽簡稱“皖”也因此而來。安慶是黃梅戲發(fā)祥地,是京劇誕生地之一。其境內有被漢武帝封為五岳之一南岳的天柱山(今天南岳衡山是后來改的,天柱山被稱古南岳)是太平天國運動重要戰(zhàn)場,發(fā)生過安慶保衛(wèi)戰(zhàn)。也是近代工業(yè)基地,洋務運動活動地。桐城派文學形成地。安慶是山川秀美,人文薈萃,歷史悠久長江城市。
安慶在戰(zhàn)國時期屬于楚國。
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前,今安慶地域曾建立過眾多的氏族方國和西周分封的諸侯國,未形成統(tǒng)一的行政區(qū)。
春秋時期,西周為屏潘王室,先后分封過皖伯國、宗子國和桐子國。
《古今圖書集成》卷八十六載:“皖伯,史逸其姓氏。故只稱周大夫”?!爸艽蠓蛴谕?,而皖 之名始著?!薄暗嘏c山皆以大夫名天下,傳后世。”古皖方國在當時就具有較高文明,成為江北地區(qū)的大國,與中央王朝保持親善關系,西周武王定它為伯爵國,春秋時期,楚國北上使皖成為附庸國,以后在吳國與楚國的爭斗中,皖常叛楚而依附別國,楚借口將它消滅,建成皖邑,歸屬楚國。皖國的治所名叫皖城(即今潛山縣梅城)。后世習慣于稱呼安慶一帶的長江水域為“皖江”之名,合稱安慶為“八皖”之地。這就是清代以后安徽省簡稱“皖”的歷史來由。
宗子國今樅陽地,也是偃姓,與淮夷種族中的群舒部族關系密切。國都在今下樅陽鎮(zhèn)。春秋時,仍為宗子國,楚國北上后,為楚附庸。魯文公十二年(前615)春,群舒叛楚。夏,為楚來,故都廢為邑。戰(zhàn)國時期,仍屬楚國。
桐子國,偃姓,在今桐城市北,與群舒方國關系密切。春秋時期,先后為北上爭雄的南方大國吳、越、楚國的附庸。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子國叛楚,為楚滅,成楚邑。戰(zhàn)國時期,屬楚國。
還有一個舒國,地跨今廬江與桐城,都會在今廬江縣城池鄉(xiāng),偃姓。這個方國比較分散,有舒蓼、舒庸、舒鳩、舒龍、舒鮑、舒龔等部落,皆同宗異國,統(tǒng)稱“群舒”。春秋后期,相繼被楚消滅。舒國成為舒邑(縣),是后來廬江郡的治所,縣城仍在今廬江縣西南40里的城池鄉(xiāng)城池村。
這四國,時而聯(lián)合,時而兼并,直到春秋中期相繼被崛起于江漢平原的楚國所滅。
安徽歷史更悠久。
安徽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份,地處華東、長江三角洲腹地。橫跨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水系。省會為合肥。安徽地域多元,兼有南北色彩。
安徽清初屬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而正式建省,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得名。境內有皖山、皖水,即現(xiàn)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時曾被封為伯國,稱為皖國,故安徽簡稱皖。
四川的風土人情要勝于安徽,兩地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川菜和徽菜也都是全國八大菜系之一,安徽有其黃梅戲,有源遠流長的徽商文化。而四川也有其豐富的地域文化,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真將兩地拿來比較,高下難判。補充: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37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