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黃山西部飛來峰上。此石巨大,寬7米,厚1.5-2.5米,高約10多米,直立在一塊長12-15米、寬8-10米的平頂巖石之上。兩石之間的裂隙面比較平整,接觸點很小,使人認為好像是從外地或天外“飛來的”的。其頂部略尖,自北眺望,酷似一枚仙桃,故又稱蟠桃峰。登上飛來石,可以眺望西海諸峰,遠近景色盡收眼底。《紅樓夢》電視連續(xù)劇即以此峰作為“青梗峰”攝入鏡頭。關于飛來石的成因問題,經過專家仔細考察,認為并非由外地或天外飛來,該石與底座原是一個整體,皆由相同成分的花崗巖構成,由于巖石中具有三組近于互相垂直的裂隙(即節(jié)理),后來長期受到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巖石順著裂隙解體崩落,乃殘存形成現(xiàn)在的樣子。
飛來石位于安徽省黃山風景區(qū)平天矼的一塊平坦巖石上,為自然風化生成。兩大巖石之間的接觸面很小,上一石似從天外飛來,故名"飛來石"。
地質學家認為,飛來石這一奇觀是地質變化過程中形成的,真可謂天設地造。
在天柱峰前,有一座海拔1400多米高的天柱山第二高峰,下粗上細,就像是一只錐子,倒插在地上.頂端有一圓形巨石壓在錐子尖頂,這就是飛來峰.無論是近觀,還是遠眺,它都似是一個仙人,穿著法衣,戴著冒子,端莊肅立,作法鎮(zhèn)妖.所以飛來峰又名仙人戴帽.
天柱山原是茫茫大海,各種妖怪為爭奪領域,各自故弄玄虛,顯示自己的一技之長,攪得波濤洶涌,狂風大作,巨浪翻天.即使是風平浪靜的天氣,也常出現(xiàn)巨龍騰空似的水柱此起彼伏,害的生活在海上的漁民和周邊百姓叫苦連天.忽有一天,太上老君乘仙鶴云游,在空中看到海里一些蝦兵鱉將,興風作浪,殘害人民,怒不可遏 ,即回天庭,奏請玉帝,調來天兵天將,降妖滅怪,經過激烈的交戰(zhàn),把妖怪一網打盡,壓在巨石底下,然后太上老君找到龍王從東海運來一塊鎮(zhèn)妖石,穩(wěn)穩(wěn)當當的放在巨石上,使妖怪永遠不能再出來為非作歹.
飛來峰自從它升騰地面,就以其獨特的景觀受到世世代代人們的欽羨.每逢晴天的早晨,彩霞映著朝露,似是一條金色的玉帶系在腰間;若是夏天的一場暴雨過后,山風吹著云霧,上下飛奔,穿崖越壑,此時的飛來峰忽隱忽現(xiàn),仿佛是一位仙翁,頭戴桂冠,站在云海里,探視人間煙火,洞察世態(tài)炎涼.這種勝境也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立志向往.相傳,清代乾隆皇帝,早慕天柱山風光秀美,來到潛山就一個勁地到了試心橋,當望到飛來峰更是贊不絕口,并提出要蹬上飛來峰頂,領略一番"神仙"滋味.隨從極力勸阻,均無濟于事.于是通過左查右訪,終于找到一位能飛檐走壁的藥農,可送他上飛來峰,乾隆無比興奮.經過精心準備,一天上午,旭日高照,晴空萬里,藥農很順利地把乾隆送上飛來峰.藥農說:"啟稟萬歲!這就是飛來石."乾隆蹬在上面不敢站立,東張西望,南眺北觀,想著這周長二十多丈的巨石怎能飛得動?便隨口吟道:
飛來未必是飛來,定是凡人亂疑猜;
飛來為何不飛去?不能飛去怎飛來?
話剛一說完,突然狂風大作,飛砂走石,濃云密布,電閃雷鳴,飛來峰搖搖晃晃.藥農急忙稟報:"定是萬歲的金口御言得罪了仙石."乾隆知道情況緊急,來不得半點猶豫,雙膝往下一跪,改了口吟道:
飛來一定是飛來,不是凡人亂疑猜;
飛來若如又飛去,何必當初要飛來?
話音剛落,風息云散,天空有是一片晴朗.
傳說天柱山在26億年前是一片茫茫無際的西海,西海里許多蛇妖鱉精在興風作浪,擾得民不聊生。后一太上老君路見不平,運用法力從東海龍王處借來一塊鎮(zhèn)妖石壓在飛來峰上,用來鎮(zhèn)妖,后來此石就被取名飛來石。
飛來石:飛來石,位于安徽省黃山風景區(qū)平天矼的一塊平坦巖石上,為自然風化生成。兩大巖石之間的接觸面很小,上一石似從天外飛來,故名“飛來石”。黃山風景區(qū)光明頂平天矼西端的群峰中,有一巨石聳立在巖石平臺上。巨石高12米、長7.5米、寬2.5米;其下的巖石平臺長12至15米,寬8至10米,厚1.5至2.5米,重約360噸,形態(tài)奇特,如此巨石卻被豎立在一塊長約12-15米,寬8-10米的平坦巖石上,令人驚嘆不已!兩大巖石之間的接觸面很小,上一石似從天外飛來,故名“飛來石”。
以上就是關于飛來石的由來 ,黃山飛來石怎么形成的的全部內容,以及飛來石的由來 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到您。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7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