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李廣將軍,隴西成紀人。
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時做過將軍,就是追獲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他們老家在槐里,后遷徙到成紀。
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殺敵斬首和虜獲多,做了漢朝的中郎。
李廣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們都是武騎常侍,俸祿八百石。李廣曾經隨從皇帝出行,有沖鋒陷陣抵御敵寇和與猛獸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說:“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時候,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哪還用說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廣任隴西都尉,后調為騎郎將。
吳楚起兵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敵人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
但因梁王授下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后,沒有給予封賞。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zhàn)。
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伏本領高查強,屢次與敵虜肉搏,恐怕會失去世他?!庇谑钦{他為上郡太守。
后來轉任邊郡太守,曾為陵西、雁門、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奮力作戰(zhàn)而出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天子派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整訓士兵,抗擊匈奴。
一次,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zhàn)。那三個人轉身射箭,傷了宦官,那幾十名騎兵也被射殺將盡。
宦官跑到李廣跟前,李廣說:“這一定是射雕的人?!崩顝V于是帶一百名騎兵,急追這三個人。
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行走,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騎兵散開,從左右兩面包抄,并親自射擊那三人,結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
待捆綁好俘虜上馬,望見匈奴有數(shù)干騎兵。他們看見李廣,以為是誘敵的騎兵,都吃一驚,上山布陣。
李廣的一百騎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馳轉回。李廣說;“我們離大軍幾十里,現(xiàn)在以一百騎兵這樣逃跑,匈奴一追趕射擊馬上就全完了。
現(xiàn)在我們若留下,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為大軍來誘敵,必然不敢來襲擊我們?!崩顝V命令騎兵說:“前進!”進到約離匈奴陣地二里許停了下來,又下令說:“都下馬解鞍!”他的騎兵說:“敵人多而且離得近,如果有緊急情況,怎么辦?”李廣說:“那些敵人以為我們會走,現(xiàn)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敵人更加堅持認為我們是來誘敵的錯誤判斷。”
于是匈奴騎兵就沒敢襲擊。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軍出陣監(jiān)護他的兵卒,李廣上馬與十幾名騎兵奔馳前去射殺了這個匈奴白馬將軍,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騎兵中間,解下馬鞍,命令士兵把馬放開,隨便躺臥。
這時剛好天黑,匈奴兵始終覺得很奇怪,不敢出擊。夜半時,匈奴兵還以為漢軍有伏兵在旁邊準備夜間襲擊他們,而全部撤走了。
天亮,李廣回到大軍駐地。大軍不知李廣在哪里,所以沒有派兵去接應。
過了很久,孝景帝死,武帝即位。左右大臣認為李廣是名將,于是將他從上郡太守調為未央宮衛(wèi)尉,而程不識也調為長樂宮衛(wèi)尉,程不識從前與李廣都當邊郡太守,屯兵駐防。
出擊匈奴時,李廣的部隊沒有嚴密的編組和隊列陣勢,只選擇有水草的地帶駐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冊很簡單,不過也派哨兵遠出偵察,部隊從未遇到危險。程不識就要求嚴格部隊編組和扎營布陣,晚上打更巡夜,士吏辦理公文表格必須清楚明細,全軍不得休息,這樣也未曾遇到危險。
程不識說:“李廣治軍非常簡單省事,然而敵人如突然襲擊他,他就無法阻擋了;可是他的土卒也很安逸痛快,都樂意為他去死。我抬軍雖然繁忙,但敵人也不能侵犯我。”
這時漢朝邊郡李廣、程不識都是名將,然而匈奴怕李廣的謀略,士卒也大多樂于跟隨李廣而以跟隨程不識為苦。程不識在孝景帝時因為幾次直諫調任太中大夫,他為人清廉,認真執(zhí)行朝廷的法令條文。
后來漢朝用馬邑城引誘單于,派大軍埋伏在馬邑城旁邊的山谷里,而由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受護軍將軍統(tǒng)領。這時單于發(fā)覺了這個策略,就撤走,漢軍都沒有立功。
過了四年,李廣從王尉調為將軍,出兵雁門攻擊匈奴。匈奴兵多,打敗了李廣的部隊,活捉了李廣。
單于一向聽說李廣賢能,下令說;“一定把李廣活著送來!”李廣當時受傷生病,匈奴騎兵就把李廣放在兩馬之間的網(wǎng)兜里躺著。走了十幾里,李廣裝死,瞥見旁邊有一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躍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推下匈奴少年,奪下他的弓,鞭馬向南奔馳幾十里,又遇到他殘余的部隊,便領著進入關塞。
匈奴派了幾百騎兵追捕他,李廣一邊跑一邊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所以得以逃脫。于是回到京師,漢朝廷把李廣交給執(zhí)法官吏。
執(zhí)法官吏判決李廣折損傷亡人馬多,又被匈奴活捉,依法當斬,經納粟贖罪,成為平民。 轉眼之間,李廣已在家居住了幾年,李廣與前潁陰侯的孫子一起隱居在藍田南山射獵。
有一天夜間他帶一名騎從出去,與人在鄉(xiāng)下飲酒,回來走到霸陵驛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騎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
亭尉說:“現(xiàn)任將軍尚且不能夜行,何況前任的呢!”便讓李廣住在亭下。過了不久,匈奴入侵殺了遼西太守,打敗韓安國將軍,韓將軍調任右北平后病死,于。
司馬遷主要精選了四件事來烘托李廣的品質
1.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天子派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整訓士兵,抗擊匈奴。一次,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zhàn)。那三個人轉身射箭,傷了宦官,那幾十名騎兵也被射殺將盡?;鹿倥艿嚼顝V跟前,李廣說:“這一定是射雕的人?!崩顝V于是帶一百名騎兵,急追這三個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行走,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騎兵散開,從左右兩面包抄,并親自射擊那三人,結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待捆綁好俘虜上馬,望見匈奴有數(shù)干騎兵。他們看見李廣,以為是誘敵的騎兵,都吃一驚,上山布陣。李廣的一百騎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馳轉回。李廣說:“我們離大軍幾十里,現(xiàn)在以一百騎兵這樣逃跑,匈奴一追趕射擊馬上就全完了。現(xiàn)在我們若留下,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為大軍來誘敵,必然不敢來襲擊我們?!崩顝V命令騎兵說:“前進!”進到約離匈奴陣地二里許停了下來,又下令說:“都下馬解鞍!”他的騎兵說:“敵人多而且離得近,如果有緊急情況,怎么辦?”李廣說:“那些敵人以為我們會走,現(xiàn)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敵人更加堅持認為我們是來誘敵的錯誤判斷。”于是匈奴騎兵就沒敢襲擊。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軍出陣監(jiān)護他的兵卒,李廣上馬與十幾名騎兵奔馳前去射殺了這個匈奴白馬將軍,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騎兵中間,解下馬鞍,命令士兵把馬放開,隨便躺臥。這時剛好天黑,匈奴兵始終覺得很奇怪,不敢出擊。夜半時,匈奴兵還以為漢軍有伏兵在旁邊準備夜間襲擊他們,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廣回到大軍駐地。大軍不知李廣在哪里,所以沒有派兵去接應。
2.元光六年(前129),任驍騎將軍,領萬余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于兩馬間,李廣佯死,于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shù)年不敢來犯。
3.李廣出獵,看到草叢中的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張弓而射,一射箭去把整個箭頭都射進了石頭里。仔細看去,原來是石頭,再射,就怎么也射不進石頭里去了。李廣一聽說哪兒出現(xiàn)老虎,他就常常要親自去射殺,居守右北平時一次射虎,惡虎撲傷了李廣,李廣帶傷也終竟射死了這只虎。
4.漠北之戰(zhàn),李廣迷路被責,對他的部下說:“廣結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筆利如刀的主辦文案的官吏)?!毖援呉蔚蹲载亍@顝V部下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無論認識與不認識他的,無論老者青年,皆為之流淚。
一是與匈奴射雕者的對比。
匈奴射雕者射技非常高明,他們雖僅三人,但與中貴人及所率數(shù)十騎兵交戰(zhàn),“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但李廣出馬后,不讓別人援手,只身與三人對射,結果,“殺其二人,生得一人”。
真是強中還有強中手。作者以射雕者這樣的射箭強手與李廣比較,使他們的驚人射技在李廣面前相形見絀,就非常有利的突出了李廣神射,天下罕見其匹。
二是與程不識的對比。程不識與李廣俱為武帝時抗擊匈奴的名將,私交也很不錯,但治軍風格迥然不同。
程不識帶兵,法度謹嚴,“正部取行伍營陣,擊刁斗,士吏至軍簿至明”。而李廣治兵卻極簡易,不講部行伍陣,“省約文書事”,甚至“不擊刁斗以自衛(wèi)”。
然而,由于他待部下寬厚,甚得士卒擁護,士卒“咸樂為之死。”李廣振臂一呼,士卒無不奮勇向前,加上他膽略過人,所以盡管治軍不講法度,匈奴卻對他依然深懷畏懼。
通過對比,作者描繪了程、李二人的帶兵作風。而李廣治軍之簡易隨便,在與程不識之嚴謹認真的比較中顯得更為獨特、富于個性。
妙處還在于,他這樣違反常規(guī)帶兵,居然也“未嘗遇害”,這就更加顯示出了他的膽略和才氣超人,反映出了匈奴對他的畏懼之深。 三是同部下吏士的對比。
右北平之戰(zhàn),李廣所部被匈奴左賢王率四萬騎兵包圍,“漢兵死者過半”,而且箭矢也快用完。這時,“吏士皆無色”,而李廣卻“意氣自如”。
通過對比,益發(fā)突現(xiàn)了李廣臨危不懼的英雄虎膽。 四是與李蔡的對比。
李蔡論才能“在中下”,論名聲則“出廣甚遠”,然而官運亨通,平步青云,身為列侯,“位至三公”。李廣智勇、才略、軍功、威望,無一不強過李蔡,卻始終“賞不行”、“無賞”,“官不過九氰”,身不得封侯。
作者以李蔡為鏡,映照出了李廣所受待遇之不公不平。而且還以這鮮明的對比,指責了朝廷賞罰不明,刻薄寡恩,致使英雄抱恨,揭示了李廣所以含憤自殺的根本原因。
《李將軍列傳》。西漢司馬遷作。載于《史記》。通過描寫西漢“飛將軍”李廣的機智勇敢、廉潔寬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劇英雄的形象。文章敘事突出重點,多細節(jié)描寫,是《史記》中的傳記名篇。
夜讀《李將軍列傳》,二千年前的故人故事在燈下猶如活過來一般。讀第一遍,便為李將軍功勛卓著,卻長期遭受壓抑,最終被迫自殺的不幸遭遇而扼腕痛惜。讀第二遍,又被李將軍的美好德行而深深感染。讀第三遍,不覺出了一身的冷汗,一代名將李廣的高風亮節(jié)足以使我輩凡夫俗子永生景仰。
李廣作為將軍,一生征戰(zhàn)沙場,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他英勇善戰(zhàn),智勇雙全,帶兵有道,常常為兵士做出表率。當李廣帶著百來騎兵追擊射雕者的時候,憑著自己高超的射術,殺死兩個,活捉一個。把他捆綁上馬之后,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這樣的緊急關頭,李廣的百名騎兵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可李廣卻鎮(zhèn)定自若,出奇謀退了敵兵,保全了部隊。真可謂有勇有謀,緊急關頭現(xiàn)大智,在士兵前做出了表率。
李將軍又是一個重情重義、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將軍。李廣的俸祿為兩千石,四十余年,家里卻沒有多余的錢財。每受賞賜,他總是和士兵們一起分享。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都甘愿在他麾下,“咸樂為之死”。所以每次戰(zhàn)斗,李廣的部下總能擰成一股繩,奮不顧身,英勇殺敵。
李將軍還是一個敢于負起責任的人。在最后一次和衛(wèi)青共同對付匈奴的時候,衛(wèi)青讓朋友公孫敖和自己一起攻打單于,而把李廣調開,讓他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回繞遠,最終迷失道路。衛(wèi)青派長史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而李廣卻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xiàn)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比チ酥?,因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而拔刀自刎了。一代名將,就這樣含冤而死。
掩卷沉思,從李廣的品性和遭遇延伸開去,我們可以獲益良多。一個人一身中會或多或少地遇到困難和挫折,如何去處理和面對這些事情和問題呢?是冷靜的沉著,不以個人得失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準繩,還是斤斤計較功名利祿的索取和獲得?
當今這個時代,李廣這樣的品質是十分欠缺的。他的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現(xiàn)代人的正好相反;他的重情重義、大智大勇,現(xiàn)代人的薄情寡義、膽小怕事;他的寧可自刎,也不愿受辱,現(xiàn)代人的鮮廉寡恥、虛偽透頂。
記得父親曾對我說起過他的青年時代。當時我們農場里不管是干部還是群眾,大家都一起勞作,甚至一起吃睡,相處十分融洽。但是現(xiàn)在不同了,場里的領導干部一年也難得去幾趟下面各個村子里,更別說是一起勞動了。偶爾去一趟,也只是隔著車窗向外望一下,沒有深入了解。前后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想,不管什么年代,干群關系、干部作風都應該是關鍵的問題吧。倘若做干部的能有李將軍的表率作用,能有愛民如子的品性,我們親愛的祖國是不是會前進得更快些?農村經濟的狀況是不是會大有好轉?
現(xiàn)代人很少有少有能負起責任的。一個公司里出了問題,主管就會說,這是張經理的錯,是李經理的錯。一個小孩偷了別人的東西,被人抓住后,他會說,這是我媽媽的錯,她沒有給我買最好的。一個學生成績下滑,她會說,這是我爸爸的錯,他沒有給我請家教。這就是沒有負起責任。
日本有家三菱公司,在上海開了一家分店。進入上海市場之后,市場占有額迅速增加,沒過多久,就搶占了大部分的電梯市場。上海原先那家最大的電梯公司尋找原因,一直沒有找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是這樣的:三菱公司的員工都能負起責任,這已經成為了他們公司的文化。當顧客打電話說電梯出了問題,三菱公司的員工說的第一句話是,這是我們的錯,我馬上趕來。便開始找原因,開始維修。結果發(fā)現(xiàn)是使用電梯不當造成的。然而我們來聽聽別人是怎么說的:“這是我們的錯,是我們沒有讓您很清楚電梯的使用?!苯Y果用戶很不好意思。
上海電梯公司不是這樣的。當顧客要求維修時,他們首先會反問幾次,不是吧?怎么會呢?上次不是好好的嗎?然后極不情愿地緩慢過去,檢查完之后,他們告訴顧客,這是那些該死的裝電梯的錯。顧客于是問,你們是干什么的?我們是修電梯的。他們回答。
所以,負起責任,講究誠信不僅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是一張通行證,在經濟領域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和諧。
李廣的品性值得我們學習,也促使我們反思。
參考資料:高中語文網(wǎng)
兩千多年來,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把《李將軍列傳》寫得文采飛揚,而且司馬遷因為為李廣的嫡孫李陵出擊匈奴敗北一事說了一番符合客觀實際的公道話而慘遭宮刑,所以后來郁郁不得志的遷客騷人同情隴西的李氏,悵恨千古,借著李廣的名字,澆自己終生不遇的塊壘。
其實呢,李廣雖然從漢文帝起經漢景帝一直到漢武帝時期,親自與匈奴打了四十多年的仗,經歷70多次戰(zhàn)役,固然是轉戰(zhàn)沙漠、草原的三朝戰(zhàn)將,但他終生都不符合封侯的“資格”,最后落得個“引刀自剄”的結局,的確讓人惋惜。遂有無盡的詩歌與文章為這位老將軍鳴不平,例如唐朝的王維“獨坐幽篁里”,在《隴頭歌》中“彈琴復長嘯”:“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余戰(zhàn),麾下偏裨萬戶侯……蘇武才為典屬國,節(jié)旌落盡海西頭?!保üP者按:海,指貝加爾湖)這就是說,李廣流落隴西,蘇武回來也待遇不高,而那些“混子”卻爬上了高位。
其實,這是文人墨客在借歷史人物說自己的不遇時呢! 從司馬遷與班孟堅留下的資料看,老李廣的確是忠勇的、值得后人崇敬的,但他的特點或者說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近來有一種說法,叫做性格決定命運,此言不虛! 李廣的缺點不外乎有這么幾點:他能打仗,適合率領小股兵馬作戰(zhàn),而沒有作為統(tǒng)帥的大略,當然更談不上有雄才了。他帶領的軍隊,真是具有李廣特色的,打仗只顧眼前的勝負卻不管全局,他率領的軍隊一般是三四千人,幾乎是不靠謀略,而是與匈奴力戰(zhàn),他愛護士卒但放任士卒,打起仗來卻身先士卒,有一介武夫的特色而全無大戰(zhàn)略意識,假如他處在衛(wèi)青的職位上,那么漢朝北擊匈奴的歷史就不會是現(xiàn)在的樣子了。
李將軍俠肝義膽,但義氣用事,個人英雄主義的氣味很濃,即使在“國舅爺”衛(wèi)青面前也不服氣,在情緒沖動的時候不惜“干上”,幸虧衛(wèi)將軍大度。他一時沖動,與望氣王朔說:沒有尺寸之功的人封了邑,難道我沒有那個運氣不成?我只是后悔以前殺了800多個投降的羌兵!我們看望氣王朔怎么說的吧:“禍莫大于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p>
殺俘虜在中國古代就是不得人心的,如果拿到現(xiàn)在,那還了得! 飛將軍的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屢戰(zhàn)屢敗而又濾敗屢戰(zhàn),而漢家的制度是沒有軍功的人不能封侯。所以他不得其平則鳴,后人也跟著借李廣之名而鳴自己的“不平”了。
還是那句話:性格決定命運,馮唐、李廣的性格決定了他們“不封”的必然。而沒有被“封”欲望的人,懷著“逍遙游”的心態(tài),當然就更難“封”了。
李廣將軍,隴西成紀人。
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時做過將軍,就是追獲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他們老家在槐里,后遷徙到成紀。
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建元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殺敵斬首和虜獲多,做了漢朝的中郎。
李廣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們都是武騎常侍,俸祿八百石。李廣曾經隨從皇帝出行,有沖鋒陷陣抵御敵寇和與猛獸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說:“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時候,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哪還用說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廣任隴西都尉,后調為騎郎將。
吳楚起兵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敵人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
但因梁王授下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后,沒有給予封賞。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zhàn)。
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伏本領高查強,屢次與敵虜肉搏,恐怕會失去世他。”于是調他為上郡太守。
后來轉任邊郡太守,曾為陵西、雁門、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奮力作戰(zhàn)而出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天子派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整訓士兵,抗擊匈奴。
一次,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zhàn)。那三個人轉身射箭,傷了宦官,那幾十名騎兵也被射殺將盡。
宦官跑到李廣跟前,李廣說:“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廣于是帶一百名騎兵,急追這三個人。
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行走,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騎兵散開,從左右兩面包抄,并親自射擊那三人,結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
待捆綁好俘虜上馬,望見匈奴有數(shù)干騎兵。他們看見李廣,以為是誘敵的騎兵,都吃一驚,上山布陣。
李廣的一百騎兵也非??只?,想奔馳轉回。李廣說;“我們離大軍幾十里,現(xiàn)在以一百騎兵這樣逃跑,匈奴一追趕射擊馬上就全完了。
現(xiàn)在我們若留下,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為大軍來誘敵,必然不敢來襲擊我們?!崩顝V命令騎兵說:“前進!”進到約離匈奴陣地二里許停了下來,又下令說:“都下馬解鞍!”他的騎兵說:“敵人多而且離得近,如果有緊急情況,怎么辦?”李廣說:“那些敵人以為我們會走,現(xiàn)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敵人更加堅持認為我們是來誘敵的錯誤判斷。”
于是匈奴騎兵就沒敢襲擊。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軍出陣監(jiān)護他的兵卒,李廣上馬與十幾名騎兵奔馳前去射殺了這個匈奴白馬將軍,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騎兵中間,解下馬鞍,命令士兵把馬放開,隨便躺臥。
這時剛好天黑,匈奴兵始終覺得很奇怪,不敢出擊。夜半時,匈奴兵還以為漢軍有伏兵在旁邊準備夜間襲擊他們,而全部撤走了。
天亮,李廣回到大軍駐地。大軍不知李廣在哪里,所以沒有派兵去接應。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8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