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么多了吧。
【李牧】(?—前229年),戰(zhàn)國時期趙國人,戰(zhàn)國時期趙國杰出的軍事家、統帥。官至趙國相,大將軍銜,受封趙國武安君。
李牧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御秦國為主。趙國在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時期,下令國中“胡服騎射”,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軍事力量逐漸強大。
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時期,匈奴各部落軍事力量逐步恢復強大起來,并不斷騷擾趙國北部邊境。趙王便派李牧帶兵獨當北部戍邊之責。
李牧常年駐守北部代郡、雁門郡(今山西代縣西北)邊境地區(qū)防御匈奴。他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軍隊的戰(zhàn)斗力,有效地防備了匈奴的侵擾,贏得士兵們的愛戴。
他的措施是:首先,任用自己認為能干的人為官,同時把收來的貨物,稅款掌握在自己的駐軍公署,充當士卒的日常開銷。其次,每日宰殺數頭牛采犒賞將士,優(yōu)待士兵。
第三,加緊練習騎馬射箭,重視警報系統,增設偵察人員。在軍事上,嚴明法規(guī):“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史記·李牧列傳》)。
所以匈奴每次入侵,嚴密的警報系統發(fā)揮威力,士兵迅速退回營壘固守,不敢擅自出戰(zhàn)。使匈奴擄掠無所得,趙國軍隊卻因此保存了實力,多年來在人員、物資上沒有多少損失,為以后的伺機反擊奠定了物質基礎。
但匈奴人卻認為李牧這是膽怯,就連趙國邊境上的士兵也認為自己的將軍是膽小害怕。趙王因此而責備了李牧。
但李牧依然如,我行我素。終于激怒了趙王,把他召回,另派將領替代他。
新任將領到職一年多,每當匈奴兵來犯,他都命令部隊出戰(zhàn),往往受挫失利,損失傷亡慘重。使邊境地區(qū)不能按時耕種、放牧。
于是趙王又請李牧復出,李牧閉門不出,堅持說自己有病,趙王一再懇請,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史記·李牧列傳》)。趙王答應了他。
李牧再次到邊境后,仍按原來的規(guī)約行事。幾年當中,匈奴來犯一無所獲,但始終認為李牧膽怯不敢出戰(zhàn)。
戍邊的將士日日受到犒賞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請求愿與匈奴決一死戰(zhàn)。李牧看準了時機,準備經過挑選的兵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zhàn)馬一萬三千匹。
獲賞百金的勇士五萬人,優(yōu)秀射手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加以訓練。并大縱牲畜,讓人民滿山遍野地放牧。
匈奴見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戰(zhàn)后,李牧佯敗,丟下幾千人給匈奴。
單于聞之,率大軍入侵趙地,李牧則出奇兵,以兩翼包抄戰(zhàn)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軍,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余萬人。接著又乘勝滅檐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遠遠逃走。
其后十多年,趙國北邊穩(wěn)固,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的城邑。李牧也因此成為繼廉頗、趙奢之后趙國的最重要的將領。
由于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后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并戰(zhàn)爭,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斗爭上的每一個勝利,都有李牧的協作支持在內。李牧到朝中任職,約在前246年以后。
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兩年后悼襄王繼位。
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他國,李牧成為朝中重臣。趙悼襄王元年(前244年)趙國派李牧攻打燕國,拔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
此時,秦國迅速地兼并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臣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對向趙國。趙王遷三年(前233年)趙將扈輒為秦將桓齮(又稱樊于期)所敗,喪師十萬。
秦又自北路進攻趙的后方,形勢危急,趕任命李牧為大將軍,率兵南下反擊秦軍,在宜安(今河北蒿城縣西南二十里)大破秦軍,10萬余秦軍,全部被殲?;庚t僅率少量親兵沖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
此戰(zhàn)給秦國以沉重打擊,李牧因功被封武安君。公元前232年,秦復攻趙番吾(今河北省平山縣南),李牧出兵迎戰(zhàn),再次重創(chuàng)秦軍,但趙國的軍力損失也很大。
當時韓、魏已聽命于秦,隨秦軍攻趙,李牧為此又向南進軍,抵御韓、魏的進攻。公元前229年,秦派王翦攻趙,趙以李牧、司馬尚抵抗。
秦軍不得進,就以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他在趙王面前散布李牧、司馬尚想謀反,趙王中計,派趙蔥和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從命,趙國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并斬殺了他,撤換了司馬尚。
趙國臨戰(zhàn)而親佞臣誅良將。三個月后,秦將王翦乘勢急攻,大破趙軍,殺趙蔥,虜趙王遷及顏聚,趙國滅亡。
點評:李牧是戰(zhàn)國末年東方六國最杰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
在一系列的作戰(zhàn)中,他屢次重創(chuàng)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zhàn)和肥之戰(zhàn),前者是中國戰(zhàn)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zhàn)例,后者則是圍殲戰(zhàn)的范例。
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后人無不扼腕嘆恨,其經歷與秦國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胡三省注《通鑒》時,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系在一起:“趙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p>
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貿》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索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司馬遷因趙王而遷怒其母,可見其何等義憤。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
1. 唐代:李涉《牧童詞》: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譯:早晨去放牛,趕牛去江灣。傍晚去放牛,趕牛過村落。
2. 唐代:高適《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譯:冰雪融盡,入侵的胡兵已經悄然返還。月光皎潔,悠揚的笛聲回蕩在戍樓間。
3. 唐代:劉禹錫《漢壽城春望》:田中牧豎燒芻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譯:田里的牧童燒化著丟棄的芻狗,路上的行人在觀看墓前的石麟。
4. 唐代:無名氏《胡笳曲》:漢家自失李將軍,單于公然來牧馬。
譯:漢朝自從沒有了李廣將軍,胡人單于明目張膽到邊境挑釁。
5. 唐代:白居易《東城桂三首》:蘇之東城,古吳都城也。今為樵牧之場。
譯:蘇州的東城,是古代吳國的都城,現在是砍柴放牧的場所。
6. 宋代:陳亮《送文子轉漕江東二首》:昔嘆當年無李牧,今知江左有夷吾。
譯:先前感嘆當年沒有李牧將軍這樣的人物,現在才知道江南有夷吾。
7. 唐代:陳子昂《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應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
譯:勇猛的應龍它已經不見,牧馬的童子也離開塵世。
8. 唐代:李白《雉朝飛》:錦衣繡翼何離褷,犢牧采薪感之悲。
譯:雌鳥的新羽毛剛剛長出,色彩鮮亮,我這個老而無妻的人看到這情景心中感到一片凄涼。
9. 唐代:王維《宿鄭州》:田父草際歸,村童雨中牧。
譯:老農從青草叢生的地邊歸來,村童還在濛濛細雨中放牧。
10. 唐代:孟浩然《高陽池送朱二》:此地朝來餞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馬。
譯:此處雖然蕭條了,但是一大早就來此為送別餞行的,并在這里放牧將要遠行的馬匹。
1. 牧童詞
唐代: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2. 塞上聽吹笛
唐代: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
3. 漢壽城春望
唐代:劉禹錫
漢壽城邊野草春,荒祠古墓對荊榛。
田中牧豎燒芻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華表半空經霹靂,碑文才見滿埃塵。
不知何日東瀛變,此地還成要路津。
4. 胡笳曲
唐代:無名氏
月明星稀霜滿野,氈車夜宿陰山下。
漢家自失李將軍,單于公然來牧馬。
5. 東城桂三首
唐代:白居易
蘇之東城,古吳都城也。今為樵牧之場。
有桂一株,生乎城下,惜其不得地,因賦三絕句以唁之。
子墮本從天竺寺,根盤今在闔閭城。
當時應逐南風落,落向人間取次生。
霜雪壓多雖不死,荊榛長疾欲相埋。
長憂落在樵人手,賣作蘇州一束柴。
遙知天上桂花孤,試問嫦娥更要無。
月宮幸有閑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http://so.gushiwen.org/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兩條是戒驕躁,勸皇帝要恪守職分,不驕不躁,虛懷若谷,從諫如流。
原文: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偞耸迹肫澗诺?。
出自《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疏。諫,直言規(guī)勸,使改正錯誤,一般用于對上。疏,奏疏,是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文章分三段,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第一段作者先打了兩個比方,使主要觀點更加顯豁,得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接下來,從反面論證,如果國君不積德義,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一樣,國家是不會安定的。第二自然段從歷史的角度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舉史實,告誡太宗“謁誠以待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分析了“竭誠待下”的兩種結果。第三段從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開頭直接分條列出十條建議,最后指出,總結“十思”,發(fā)揚“九德”,選拔人才,從諫如流,文武并用,則可垂拱而治。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哥舒歌 西鄙人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迕?杜牧
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fā)丹心盡漢臣。——河湟 杜牧
那知牧民者,不肯報災傷?!拇?于謙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村晚 雷震
丹青舊誓相如札,禪棍經時杜牧情?!信f 黃仲則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詩經
腰鐮刈葵藿,倚杖牧雞豚?!鷸|武吟 鮑照
主意思政理,牧人官不輕。——送田使君牧蔡州 馬戴
立君牧民,為之軌則——度關山 曹操
疑是徐方牧,既是復疑非?!洀埿熘葜q 范云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掳怖?杜甫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戌樓間。——塞上聽吹笛 高適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母?韓愈
君不見驪山茂陵盡灰滅,牧羊之子來攀登?!歉咔鸲h 李白
夠了不?不夠HI我
《牧豎》又名《牧豎捕狼》,收錄在蒲松齡《聊齋志異》一書中。牧童的智慧與勇氣、狼的急迫焦躁與疲于奔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白話譯文
有兩個牧童,在山里發(fā)現了一個狼穴,里面有兩只小狼。牧童商量好了,每人捉了一只各自爬到一棵樹上,兩棵樹之間大約相隔幾十步遠。一會兒,大狼回來了,進洞一看,兩只小狼不見了,非常驚慌。一個牧童在樹上扭小狼的爪子和耳朵,故意讓小狼嗥叫。大狼聽見后,仰起頭尋找,憤怒地奔到樹下,一邊嚎叫著一邊抓爬著樹干。另一棵樹上的牧童也扭著小狼讓它哀鳴。大狼聽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環(huán)顧,發(fā)現了另一棵樹上的小狼,于是便丟下這個,急奔到另一棵樹下連抓帶嚎。這時,前一棵樹上的小狼又嚎叫起來,大狼又急忙轉身奔到第一棵樹下。就這樣,大狼不停地嚎叫,不停地奔跑,來回跑了幾十趟,漸漸地腳步慢了,嚎叫的聲音也弱了,最后奄奄一息地僵臥在地上,很久不再動彈。兩個牧童從樹上爬下來細看,大狼已經斷氣了。
當今世上豪強的人,怒目猙獰,手按寶劍,彷佛要和別人搏斗甚至恨不得吃掉他人,而那些逗他們發(fā)怒的人,卻關上門離去。這個豪強聲嘶力竭后,由于沒有人和他爭辯,豈不得意,自以為了不起?殊不知這是禽獸的威風,人家不理他,實在戲弄他而已。
西漢大臣卜式,河南(今河南洛陽東)人。
少時以田畜為業(yè),歷十余年,羊至千余頭,置田宅,由此致富。武帝時匈奴屢犯邊,他上書朝廷,愿以家財之半捐公助邊。
武帝授以官職,辭而不受。又以二十萬錢救濟家鄉(xiāng)貧民。
朝廷聞其慷慨愛施,賞以重金,召拜為中郎,仍布衣為皇家牧羊于山中。武帝詔令其治縣,有政績,賜爵關內侯,官至御史大夫。
后因反對鹽鐵官營,又兼不習文章,貶為太子太傅。他在上林苑中為皇家牧羊時,身著布衣,腳穿草鞋,羊個個長得都很肥壯。
武帝在上林苑中見他如此精心牧羊,對他進行夸獎。他說:“不僅牧羊如此,治理百姓也是這樣。
起居有時,存優(yōu)去劣,不讓不好的害群?!蔽涞塾X得他的話很有見解,便堅持讓他去做官治民。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兩條是戒驕躁,勸皇帝要恪守職分,不驕不躁,虛懷若谷,從諫如流。
原文: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得。
出自《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疏。諫,直言規(guī)勸,使改正錯誤,一般用于對上。
疏,奏疏,是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文章分三段,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
第一段作者先打了兩個比方,使主要觀點更加顯豁,得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接下來,從反面論證,如果國君不積德義,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一樣,國家是不會安定的。
第二自然段從歷史的角度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舉史實,告誡太宗“謁誠以待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分析了“竭誠待下”的兩種結果。
第三段從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開頭直接分條列出十條建議,最后指出,總結“十思”,發(fā)揚“九德”,選拔人才,從諫如流,文武并用,則可垂拱而治。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