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陜西省禮泉縣。
墓旁祭殿兩側有廡廊,“昭陵六駿”石刻就列置其中。 石刻中的“六駿”是李世民經(jīng)常乘騎的六匹戰(zhàn)馬,它們既象征唐太宗所經(jīng)歷的最主要六大戰(zhàn)役,同時也是表彰他在唐王朝創(chuàng)建過程中立下的赫赫戰(zhàn)功。
六匹駿馬的名稱:一是颯露紫,二是拳毛騧,三是青騅,四是什伐赤,五是特勒驃,六是白蹄烏。石刻所表現(xiàn)的六匹駿馬三作奔馳狀,三匹為站立狀。
六駿均為三花馬鬃,束尾。這是唐代戰(zhàn)馬的特征,其鞍、韉、鐙、韁繩等,都逼真地再現(xiàn)了唐代戰(zhàn)馬的裝飾。
據(jù)傳說“昭陵六駿”石刻是依據(jù)當時繪畫大師閻立本的手稿雕刻而成。 昭陵六駿是原置于昭陵唐太宗北麓祭壇兩側廡廊的六幅浮雕石刻。
六駿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簡潔的線條,準確的造型,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出戰(zhàn)馬的體態(tài)、性格和戰(zhàn)陣中身冒箭矢、馳騁疆場的情景。每幅畫面都告訴人們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
“昭陵六駿”雕刻在高二點五米,寬三米的石板上,分兩組東西排列。 東面的第一駿名叫——“特勒驃”,黃馬白喙微黑,毛色黃里透白,故稱"驃","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職名稱,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贈。
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馬與宋金剛作戰(zhàn),史載:唐初天下未定,宋金剛陷澮州(在今山西境內),兵鋒甚銳,"特勤驃"在這一戰(zhàn)役中載著李世民勇猛沖入敵陣,一晝夜接戰(zhàn)數(shù)十回合,連打了八個硬仗,建立了功績。唐太宗為它的題贊是:"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
" 為李世民平定宋金剛時所乘。 東面第二駿名叫——“青騅”,蒼白雜色,為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時所乘。
竇建德原系隋軍麾下將領,據(jù)說還是李世民的母舅,乘亂自稱夏國王。當時,唐軍扼守虎牢關,占據(jù)有利地形。
李世民趁敵方列陣已久,饑餓疲倦之機,下令全面反攻,親率勁騎,突入敵陣,一舉擒獲竇建德。 石刻中的青騅作奔馳狀,馬身中了五箭,均在沖鋒時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馬身后部,由此可見駿馬飛奔的速度之快。
唐太宗給它的贊語是:"足輕電影,神發(fā)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馬的矯捷輕快,后一句道出這一戰(zhàn)役的關鍵性意義。
東面第三駿名叫——“什伐赤”. 什伐赤 "什伐"是波斯語"馬"的音譯,這是一匹來自波斯的紅馬,純赤色,也是李世民在洛陽、虎牢關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zhàn)時的坐騎。 王世充祖上西域人,隋末唐初自稱鄭王,據(jù)洛陽,與竇建德結好。
當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時,王向竇求救,但都被李世民擊敗。 石刻上的駿馬凌空飛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馬的臀部,其中一箭從后面射來,可以看出是在沖鋒陷陣中受傷的。
唐太宗贊語"澗末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在這一重大戰(zhàn)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傷亡三匹戰(zhàn)馬,基本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青旌凱歸"流露出他的興奮。
西面的第一駿名叫——“颯露紫”,色紫燕,前胸中一箭,為李世民平定東都擊敗王世充時所乘。牽著戰(zhàn)馬正在撥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駿中惟這件作品附刻人物,還有其事跡。
據(jù)《新唐書?丘行恭傳》記載,公元621年,唐軍和王世充軍在洛陽決戰(zhàn),李世民的侍臣猛將丘行恭,驍勇善騎射,在取洛陽的邙山一戰(zhàn)中,李世民有一次乘著颯露紫,親自試探對方的虛實,偕同數(shù)十騎沖出陣地與敵交鋒,隨從的諸騎均失散,只有丘行恭跟從。年少氣盛的李世民殺得性起,與后方失去聯(lián)系,被敵人團團包圍。
突然間,王世充追至,流矢射中了“颯露紫”前胸,危急關頭,幸好丘行恭趕來營救,他回身張弓四射,箭不虛發(fā),敵不敢前進。然后, 丘行恭立刻跳下馬來,給御騎颯露紫撥箭,并且把自己的坐騎讓給李世民,然后又執(zhí)刀徒步?jīng)_殺,斬數(shù)人,突陣而歸。
為此,唐太宗才特別將他的英雄形像雕刻在昭陵上。 丘行恭卷須,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戰(zhàn)袍,頭戴兜鍪,腰 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為馬撥箭的姿勢, 再現(xiàn)了當時的情景。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原物 太宗給颯露紫的贊語是:“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愚三川,威凌八陣”。 西面第二駿名叫——“拳毛騧”, 這是一匹毛作旋轉狀的黑嘴黃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為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時所乘。
劉黑闥本來是隋末瓦崗寨李密的裨將,竇建德失敗后,他占據(jù)了夏國的舊州縣,并勾結突厥人,自稱漢東王,后來也被李世民擊潰敗走。 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領唐軍與劉黑闥在今河北曲周一帶作戰(zhàn)。
劉軍主力渡河時,唐軍從上游決壩,趁機掩殺,奪得勝利。石刻上的拳毛袼身中9箭,說明這場戰(zhàn)斗之激烈。
唐太宗為之題贊:“月精按轡,天馬橫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自這場戰(zhàn)爭后,唐王朝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便宣告完成了。
西面第三駿名叫——“白蹄烏”,純黑色,四蹄俱白,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時所乘. 薛仁杲是唐初盤踞在今蘭州自稱秦帝的薛舉之子。薛舉曾率兵攻唐,謀取長安,事未成病死。
其子繼續(xù)在甘肅以東屯兵威脅唐朝,后來被李世民擊敗而投降。 公元618年,唐軍初占關中,立足不穩(wěn)。
割據(jù)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薛仁杲父子便大舉進攻,與唐軍爭奪關中。相峙兩月之后,李世民看準戰(zhàn)機,以少量兵力正面牽制誘敵,親率主力直搗敵后,使薛軍陣容大亂潰退。
李世。
典故:傳說中周穆王用來駕車的八匹駿馬,可以日行三萬里。
周穆王是周朝第五代君王,在位55年,是周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他年輕時就喜歡修煉成仙的道術,一心要學黃帝乘車馬游遍天下的名山大川。
為他駕車的是當時有名的馭手造父,周穆王這個首席馬車夫的家世頗為顯赫,可以一直追溯到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孫女——女修。造父的祖上有好幾位都是周王的馬車夫,為了讓周穆王的西游更有派頭,造父專門跑到桃林,即那個追趕太陽的夸父死去的地方,為他挑選了八匹駿馬。
這些野馬,原是穆王的祖父定了天下后散放在夸父山的戰(zhàn)馬的后代子孫,在野性中還保留著祖先的英武氣概。而且造父不僅善于駕馬,還善于養(yǎng)馬,這八匹駿馬都是他一手調養(yǎng)出來的。它們有的奔跑起來都足不踐土,有的比飛鳥還快,有的能夜行千里,有的背上生有翅膀,神奇非凡。
造父把這八匹駿馬獻給穆王之后,穆王就叫人把這些馬養(yǎng)在東海島的龍川附近,那里有一種草,名叫“龍芻”,那些駿馬吃過之后,更是神奇無比,天下無雙。
擴展資料
唐代詩人李商隱《瑤池》原文: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譯文:
瑤池上西王母的雕花窗戶向東敞開,只聽見《黃竹歌》聲震動大地人心悲哀。八匹駿馬駕車一天能走三萬里,周穆王你為什么沒有能再來?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以神話傳說為背景寫成的詩。詩里寫到了兩個很不一般的人物,一個是西王母,一個是周穆王。這兩個人一個是天上神仙,一個是人間君王。
在最早記載西王母的《山海經(jīng)》中,她是個神、人、獸合體的怪物。有專家推測王母娘娘的原型是青海一帶游牧部落的女酋長,只是后來在人們的傳說中才變成美麗迷人的東方女神,最后合成并成道教玉皇大帝的王母娘娘,天界傳說中,在玉皇大帝之前是帝俊,因為道教才有了玉皇大帝,帝俊的妻子是日母羲和。
周穆王與西王母的神話故事本以男女情感為主題,但李商隱卻并未借此來寫情詩,而是寫了一首頗有政治意味的諷刺詩。
李商隱所生活的晚唐時期,國勢日衰,皇帝昏聵。好幾個皇帝迷信神仙之道,服食傳說中的丹藥,妄求能讓自己長生不老,結果非但未得長生,反中毒而亡。李商隱是借穆王的故事諷刺這些妄求長生不老的昏君。
當然他的寫法很高明,詩中沒有一個字的議論與評價,完全不著痕跡地化在了王母娘娘的動作與心理活動中,構思可謂十分巧妙。
本詩末句不是由詩人直接提出的反詰之語,而是王母娘娘心中自然產生的疑問,因此,詩內含的諷刺雖然犀利尖刻,表現(xiàn)方式卻委婉含蓄,不動聲色,這正是李商隱最擅長的諷刺詩的處理方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瑤池
昭陵六駿是指陜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
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罢蚜炅E”造型優(yōu)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
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騎過的戰(zhàn)馬,分別名為“拳毛?”、“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zhàn)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zhàn)馬列置于陵前。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xiàn)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zhàn)役中的所乘戰(zhàn)馬的英姿。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xiàn)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其余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xiàn)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羅振玉在其著作《石交錄》中記載袁世凱之子袁克文令文物商人將昭陵六駿運往洹上村,文物商因石體重大不便,先將“颯露紫”、“拳毛?”二石剖而運之。
袁克文“怒估人之剖石也,斥不受?!敝蟊获v京美國文物商購得運往美國。
六駿什伐赤:虎牢之戰(zhàn)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一箭,后體四箭。
特勒驃:白里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并為颯露紫拔箭。
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备〉窭锔揭蝗?,仿丘行恭拔箭。
拳毛?:黃皮黑嘴,身布連環(huán)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
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白蹄烏:平薛仁杲時所乘,無箭傷。
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昭陵六駿是指陜西禮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騎過的戰(zhàn)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zhàn)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zhàn)馬列置于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yōu)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xiàn)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xiàn)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xiàn)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zhàn)役中的所乘戰(zhàn)馬的英姿。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huán)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關大戰(zhàn)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特勒驃:白里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一箭,后體四箭。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并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备〉窭锔揭蝗?,仿丘行恭拔箭。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