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受業(yè) 受:通“授”。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
砥礪琢磨 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比喻磨練自己的品德,在學業(yè)上不斷上進。
斷織之誡 孟子的母親用割斷織布機上的紗,使機上的紗不能成布的損失來告誡中途放棄學業(yè)的兒子。后用這個故事告誡中途。
斷杼擇鄰 孟母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廢學業(yè),用被割斷的紗不成布來做比喻;孟母三遷居處,選擇良好的環(huán)境,來影響孟。
馬齒徒增 馬的牙齒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齡有多大。比喻自己年歲白白地增加了,學業(yè)或事業(yè)卻沒有什么成就。
望子成龍 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學業(yè)和事業(yè)上有成就。
學無止境 指學業(yè)上是沒有盡頭的,應(yīng)奮進不息。
業(yè)精于勤 業(yè):學業(yè);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奮。學業(yè)精深是由勤奮得來的。
竿頭日上 竿頭:竹竿尖頭;上:上升。比喻學業(yè)進步很快。
內(nèi)助之賢 妻子能夠幫助丈夫,使丈夫的事業(yè)、學業(yè)、品格方面有了進展,增加丈夫在社會上的地位。
品學兼優(yōu) 兼:都。思想品德和學業(yè)都很優(yōu)秀。
十年讀書 指長期努力于學業(yè)。
授業(yè)解惑 授:教,傳授。惑:疑難。傳授學業(yè),解除疑難。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jīng)常關(guān)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fā)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fā),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xù)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fā)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fā)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fā)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fā)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fā)現(xiàn)自家的墻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墻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墻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墻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于他從小勤奮好學,后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jīng)學家。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后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車胤(yin)傳》,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于他勤學苦練,后來終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cè)向窗戶時,發(fā)現(xiàn)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后來,他也當了高官.
學海無涯
學無止境
不愧下學、不愧下學、博學多才、博學多聞、博學洽聞
不學無術(shù)、不學無識、飽學之士、長材茂學、才疏學淺
才學兼優(yōu)、村學究語、蟲魚之學、斗酒學士、篤實好學
道山學海、篤學不倦、獨學寡聞、篤學好古、篤信好學
頓學累功、鈍學累功、道學先生、篤志好學、斷織勸學
高才大學、高才絕學、孤學墜緒、高齋學士、邯鄲學步
鴻儒碩學、宏儒碩學、好學不倦、記問之學、鉅學鴻生
教學相長、家學淵源、績學之士、困而學之、口耳之學
困而不學、款學寡聞、臨池學書、力學不倦、力學篤行
敏而好學、末學膚受、貧不學儉、品學兼優(yōu)、詮才末學
青藜學士、青錢學士、曲學阿世、勤學好問、曲學诐行
勤學苦練、上當學乖、市民文學、宿學舊儒、碩學通儒
通才碩學、通儒碩學、調(diào)嘴學舌、文江學海、枉轡學步
文人學士、晚生后學、文宗學府、學步邯鄲、學而不厭
學而時習之、學而優(yōu)則仕、學富才高、學非所用、學富五車
學貫中西、學海無涯、學究天人、學老于年、效顰學步
學淺才疏、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學如穿井、學如登山、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學書不成,學劍不成、學疏才淺、學書學劍、學識淵博
學無常師、學無止境、下學上達、新學小生、學以致用
用非所學、一家之學、鸚鵡學舌、鸚鵡學語、以學愈愚
王羲之練字十分刻苦,十分用心。
連走著、坐著、睡著,都想著如何把字寫好。他多年如—日,臨帖不止。
臨誰的帖,字就寫得象誰的字,真是做到了臨摩得微妙微肖。一天晚上,他又練字練到很晚。
他夫人多次催他休息,他才上床睡覺;到了床上,躺在被窩里,他滿腦子還是字帖,就不由自主地在他夫人的肚皮上,用手指當筆,不停地寫了起來。 他夫人正閉著眼睛睡覺,被他手指劃來劃去,怎么也睡不著。
就推開他的手,生氣地說:“你有你體,我有我體,你想寫就往自己身體上寫吧。” 王羲之聽了夫人的話,心里一動:“對,對,你有你體,我有我體。
我不能老照著人家的葫蘆畫飄,我要創(chuàng)出自己的字體來。” 從此,他刻苦練字,不斷創(chuàng)新,終于創(chuàng)出了自己的字體,成了中國的一代書圣。
李白鐵杵磨成針 李白,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李白善于描繪壯麗的自然景色,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很不用功,天天在山中打獵玩耍。
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邊遇見一位白發(fā)婆婆在那里磨鐵杵,李白問她干什么?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杵也可以磨成針。”老婆婆向他講了這個道理后,李白頓時領(lǐng)悟,于是在山中好好學習,成為了大詩人。
魯班學藝 年輕的魯班告別了家鄉(xiāng),千里迢迢來到終南山學藝。彎彎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條,這樣沒有嚇倒魯班,他憑著毅力走出了山道。
他到了一個破屋前,斷定了這就是老師傅的房間。坐下來耐心的等。
太陽下山,老先生醒來。問了他幾個做木匠的基本問題,魯班靠著本領(lǐng)輕松的答對了。
老師傅收了他做徒弟。 可魯班的艱辛才剛剛開始,他把門后已長滿銹的斧子、刨子、鑿子依依不停的 磨,磨了七天七夜,一件件都磨的閃閃發(fā)亮。
隨后,魯班把自己磨的斧子去伐一棵參天大樹,然后砍成一個光滑大柁,用鑿子在大柁上鑿了兩千多個眼,魯班足足干了十二白天,十二個黑夜。把成果讓師傅看,師傅連聲叫好。
師傅看魯班這樣的好學,誠懇。就帶領(lǐng)魯班來到西屋。
原來西屋滿是精致的模型,魯班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手藝學好,于是認真的研究起模型來。往后,魯班茶不思,飯不想。
時時刻刻不放下手中的模型。三年后,魯班把所有的手藝都學會了。
他拿起了自己磨的刨子、鑿子和斧子,告別了師傅,下了山。永向人們奉獻出精致的木材。
而魯班在人們心中建起了深厚的位置,魯班學藝便成了后人磨練自己的目標。 傳說諸葛亮小時候是水鏡先生的弟子。
水鏡先 生隱居在襄陽城南水鏡莊,院子里喂了一只花頸公 雞。這公雞每到晌午總要叫三聲,水鏡先生一聽到 雞叫就下課散學了。
諸葛亮聽先生講天文地理和兵書陣法入了迷, 每次聽到雞叫就厭煩。后來他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 袋,每天裝上幾把米來上學,瞅著那只公雞要叫時, 就悄悄朝窗外撒一把米,快吃完時再撒一把,等公 雞把一口袋米吃完再叫時,也就聽先生多講了一個 時辰。
這樣過了一些時候,師娘天天餓著肚皮等水鏡 先生過晌,免不了要抱怨幾句: “你這位老先生真 的成仙了,每天過了晌午還不知道肚子餓!” 水鏡先生說: “你沒聽到公雞才叫喚?', 師娘是個精細人,第二天快到晌午時,她悄悄地 走到院子里,見那只花頸公雞伸長脖子剛要叫喚, 就有人從書房窗口撒出一把米。她走過去看了個仔 細,便不聲不響地轉(zhuǎn)回去了。
這天,水鏡先生覺得肚子特別餓,一進門就招 呼師娘快盛飯。師娘等他吃完飯,才笑著把餓肚子 的情由告訴他,并且說; “沒想到你這位老先生還 不如小諸葛!”水鏡先生一聽,好不生氣: “這個 頑童,竟敢捉弄師長,明日讓他回去!” 水鏡先生趕走諸葛亮后,師娘替他講情: “小 諸葛喂雞也是為了求學,我看就饒他—回吧。”
水 鏡先生知道諸葛亮聰明過人,十分好學,幾年寒窗 過后,必成蓋世奇才,咋舍得荒廢他的學業(yè)。但又 想到看樹看直,看人看品,奇才既能成為治國安邦 的俊杰,也能成為禍國殃民的奸雄,是收是退,還 要看看他的品行德操。
于是,就派書僮暗暗去隆中 察訪。 書僮到隆中暗暗訪了幾天,回來向水鏡先生談 了三件事:一是諸葛亮的母親冬天怕冷,諸葛亮就 上山割來水晶草鋪在床上,自己先睡上去把草焐熱 了,再讓母親安睡。
二是諸葛亮家離并臺只隔兩畦 菜地,他人小個頭矮,生怕水桶碰著人家的麻桿籬笆,每次挑水都多走許多路,繞過山腳邊再往回拐。
三是諸葛亮以前向附近一個后生求教時,開口就稱 “先生”,每天大清早都去那家打掃庭院:如今, 諸葛亮的才學超過了那后生,那后生有空就來向諸 葛亮討教,可諸葛亮還稱他為“先生",每天照舊 跑去打掃庭院。 水鏡先生聽罷這三件事,點頭說: “小諸葛日 后必為俊杰!”當下就催書僮帶路,親自到隆中接 諸葛亮回來上學。
諸葛亮回到水鏡莊,水鏡先生還要親自試他一 試,就讓諸葛亮一邊讀書,一邊到廚房做飯。 一天,水鏡先生叫諸葛亮清燉一條鯉魚。
魚燉 好了,接著又叫挑水。挑水這事兒,諸葛亮在家天 天干,肩膀有勁兒,很快就挑著滿滿一擔水回到廚 房。
一進門,卻見水鏡先生正對著一班弟子發(fā)脾氣 原來,燉好的魚,不知被哪個弟子偷吃了一半。十 幾個弟子誰也不承認自己偷吃了魚。
諸葛亮眼。
戰(zhàn)國七雄中,秦國仗著強盛不斷發(fā)兵進攻鄰國,占領(lǐng)不少地方。
其它六國都很害怕,想方設(shè)法去對付它。當時有一個人,叫蘇秦,他提出“合縱”抗秦,意思是六國聯(lián)合起來共同抗秦。
因為六國位置是縱貫?zāi)媳保媳睘榭v,所以稱為“合縱”。 蘇秦是洛陽人。
洛陽是當時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為,曾求見周天子,卻沒有引見之路,一氣之下,變賣了家產(chǎn)到別的國家找出路去了。
但是他東奔西跑了好幾年,也沒做成官。后來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
家里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付狼狽樣。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
蘇秦受了很大刺激,決心爭一口氣。從此以后,他發(fā)憤讀書,鉆研兵法,天天到深夜。
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 雖然很疼,但精神卻來了,他就接著讀下去。傳說,他晚上念書的時候還把頭發(fā)用帶子系起來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頭向下栽,揪得頭皮疼,他就清醒過來了。
這就是后來人們說的“頭懸梁,錐刺股”,用來表示讀書刻苦的精神。就這樣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識比以前豐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開始,他到六國去游說,宣傳“合縱”的主張,結(jié)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六國諸侯訂立了合縱的聯(lián)盟。
蘇秦掛了六國的相印,成了顯赫的人物。 這消息傳到了蘇秦的家鄉(xiāng),他的父母兄嫂都后悔以前對蘇秦的態(tài)度不好。
聽說蘇秦要去趙國經(jīng)過洛陽,全家人特地趕到洛陽城外30里的地方,把路掃得干干凈凈,準備了豐盛的酒宴,跪著迎接他。蘇秦看到這情景,前后對比,百感交集。
可是“合縱”很快就被蘇秦的同學張儀的“連橫”策略破壞了,蘇秦也被刺客刺死,“合縱”宣告徹底破產(chǎn)了。
1、傳道受業(yè):受:通“授”。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
2、傳道授業(yè):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
3、砥礪琢磨: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比喻磨練自己的品德,在學業(yè)上不斷上進。
4、斷杼擇鄰:孟母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廢學業(yè),用被割斷的紗不成布來做比喻;孟母三遷居處,選擇良好的環(huán)境,來影響孟子的成長。
5、竿頭日上:竿頭:竹竿尖頭;上:上升。比喻學業(yè)進步很快。
6、高業(yè)弟子:高業(yè):高才,對別人學生的敬稱。學業(yè)優(yōu)異的學生。
7、根柢未深:根柢:樹木的根。樹根還沒有扎得很深。比喻事業(yè)或?qū)W業(yè)的基礎(chǔ)不牢,底子尚薄。
8、家傳之學:學:學業(yè)。家中世代相傳的學業(yè)或知識
9、馬齒徒增:馬的牙齒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齡有多大。比喻自己年歲白白地增加了,學業(yè)或事業(yè)卻沒有什么成就。
10、內(nèi)助之賢:妻子能夠幫助丈夫,使丈夫的事業(yè)、學業(yè)、品格方面有了進展,增加丈夫在社會上的地位。
11、品學兼優(yōu):兼:都。思想品德和學業(yè)都很優(yōu)秀。
12、窮老盡氣:一直到了很大年紀,用盡了一生氣力。形容一個人把畢生精力都消耗在某種學業(yè)之上。
13、十年讀書:指長期努力于學業(yè)。
14、授業(yè)解惑:授:教授,傳授;惑:疑難。教授學業(yè),解除疑難。
15、望子成龍:望:盼望。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學業(yè)和事業(yè)上有成就。
16、望子成名:望:盼望。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學業(yè)和事業(yè)上有成就。
17、學如牛毛,成如麟角:牛毛:比喻多;麟角:麒麟的角,比喻少。學的人很多,學成的人極少。形容要學業(yè)有成極不容易。
1. 鑿壁偷光: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xiāng)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匡衡能夠講解《詩經(jīng)》,人們?yōu)樗帉懥艘皇赘柚{說:“沒有人會講解《詩經(jīng)》,請匡鼎來。匡鼎來講授《詩經(jīng)》,能解除人們的疑問和憂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們竟是如此敬佩他,聽他講解詩經(jīng)的人都開顏歡笑。鎮(zhèn)上有個人講解《詩經(jīng)》,匡衡前去聽講。同這個人討論《詩經(jīng)》的疑難問題,這個人辯論不過他,對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著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說:“先生請留步,聽我和你討論剛才的問題。”那個人說:“我講不出什么來了。”不顧匡衡而去。
2. 囊螢映雪:
晉代孫康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cè)向窗戶時,發(fā)現(xiàn)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后來,他當了一個大官。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于他勤學苦練,后來終有成就,官至御史大夫。
3. 懸梁刺股:東漢的時候,有個名叫孫敬的人到洛陽太學求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廢寢忘食。時間久了,也會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房梁上,一頭束在頭發(fā)上,當他讀書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扯住頭發(fā),弄疼頭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繼續(xù)讀書學習。從此,每天晚上讀書時,他都用這種辦法,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蘇秦,字季子,戰(zhàn)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是東周洛陽乘軒里(洛陽李樓鄉(xiāng)太平莊)人,少時便有大志,隨鬼谷子學習多年。為求取功名,他變賣家產(chǎn),置辦華麗行裝,去秦游說秦惠王,欲以連橫之術(shù)逐步統(tǒng)一中國,未被采納。由于在秦時日太久,以致盤纏將盡,只好衣衫襤褸地返回家中,親人見他如此落魄,都對他十分冷淡。蘇秦羞愧難當,下決心用功學習,便拿出師傅送給他的《陰符》一書,晝夜苦讀起來。讀書時他準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便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強迫自己清醒過來,專心讀書。如此這般堅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國。這次終于說服齊、楚、燕、韓、趙、魏“合縱”抗秦,并手握六國相印。蘇秦締約六國,聯(lián)合抗秦,投縱約書予秦,使秦王不敢窺函谷關(guān)達15年之久。
4. 目不窺園:西漢時期,廣漢學者董仲舒年少時讀書非常刻苦,經(jīng)常是夜以繼日地讀書。他的書房緊靠著姹紫嫣紅的花園,而他三年都沒有進過花園,甚至連一眼都沒瞧過。后來他被征為博士,公開聚眾講學,弟子遍布四方。“目不窺園”這個詞語比喻埋頭鉆研;不為外事分心。形容專心致志,埋頭苦讀。
映雪囊(náng)螢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
他家里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
(孫康映雪苦讀)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yin),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里,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
(車胤囊螢夜讀)負薪(xīn)掛角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里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
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朱買臣負薪讀書)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李密牛角掛書)懸梁刺股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jīng)常關(guān)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
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fā)很長。
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fā),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xù)讀書學習。
(孫敬懸梁苦讀)鑿壁借光匡衡年輕時十分好學。他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晚上想讀書的時候,常因沒有亮光而發(fā)愁。
后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就在墻壁上悄悄地鑿了一個小孔。讓隔壁人家的燭光透過來。
就這樣,他經(jīng)常學到深夜,后來成了西漢著名的學者,曾做過漢元帝的丞相。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huán)境和條件)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于一舉成員。
這就說明內(nèi)因才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據(jù)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頭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nèi)因才能起作用。(匡衡鑿壁偷光)以荻畫地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
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
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歐陽修以荻畫地)韋編三絕韋:熟牛皮。
韋編: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條把竹簡編編聯(lián)起來,做“韋編”。三:多次。
絕:斷。反復研讀,以致編聯(lián)竹簡的的皮繩斷了多次。
指讀書勤奮刻苦。(孔子韋編三絕)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
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決心,發(fā)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蘇秦刺股苦學)〔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fā)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fā)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廢寢忘食學以致用囊熒映雪懸梁刺骨鑿壁借光持之以恒程門立雪牛角掛書穿壁引光刺股讀書冬寒抱冰夏熱握火鈍學累功頓學累功攻苦食淡攻苦食儉刮摩淬勵積雪囊螢堅苦卓絕艱苦卓絕聚螢積雪聚螢映雪絕甘分少刻苦耐勞刻苦鉆研口不絕吟匡衡鑿壁臨池學書埋頭苦干磨礪自強磨礱淬礪駑馬十駕勤學苦練深自砥礪十年寒窗十年磨劍孫康映雪鐵面槍牙臥薪嘗膽銜膽棲冰宵旰攻苦雪天螢席引錐刺股飲膽嘗血圓木警枕鑿壁借光枕戈嘗膽枕戈飲膽志堅行苦孫康映雪鐵面槍牙全神貫注專心致志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老驥伏櫪敝帚自珍不得要領(lǐng)學如登山宿學舊儒力學篤行力學不倦鈍學累功幼學壯行學如穿井學海無涯下學上達文江學海晚生后學通才碩學敏而好學篤志好學勤學好問學無止境學以致用學而不厭牙牙學語學貫中西學究天人勤學苦練臨池學書困而學之教學相長好學不倦頓學累功斷織勸學篤學好古篤學不倦篤信好學篤實好學道山學海不愧下學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艱苦奮斗驕傲自滿兢兢業(yè)業(yè)精益求精聚精會神腳踏實地堅持不懈漫不經(jīng)心鍥而不舍勤勤懇懇勤學苦練程門立雪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學習不刻苦,不如回家賣紅薯。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8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