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是專研「名實」關系的學術派別,偏好辯說理論,對邏輯學的思惟方式饒有貢獻,惠施、公孫龍等專研解析名相,不過其中含有混淆辯證的矛盾觀念。
★☆惠施的“遍為萬物說” ★☆惠施,宋人,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公元前三三四年至前三二二年間(魏惠王后元元年到十三年)做魏的相國,主張聯(lián)合齊、楚,尊齊為王,以減輕齊對魏的壓力,曾隨同魏惠王到齊的徐州,朝見齊威王。
他為魏國制訂過法律。到公元前三二二年,魏國被迫改用張儀為相國,把惠施驅逐到楚國,楚國又把他送到宋國。
到公元前三一九年,由于各國的支持,魏國改用公孫衍為相國,張儀離去,惠施重回魏國。 ★☆惠施也和墨家一樣,曾努力鉆研宇宙間萬物構成的原因。
據(jù)說,南方有個奇人叫黃繚的,曾詢問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風雨雷霆發(fā)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應對,“遍為萬物說”(《莊子·天下篇》)。莊子曾說惠施“以堅白鳴”(《莊子·德充符篇》),批評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莊子·齊物篇》)。
可知惠施的論題,主要的還是有關宇宙萬物的學說。他的著作已經(jīng)失傳,只有《莊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個命題。
★☆含有辯證因素的觀察和分析 ★☆惠施的十個命題,主要是對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辯證的因素。他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
“大一”是說整個空間大到無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說物質(zhì)最小的單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內(nèi)部。這和后期墨家一樣認為物質(zhì)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質(zhì)粒子所構成。
萬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質(zhì)粒子構成,同樣基于“小一”,所以說“萬物畢同”;但是由“小一”構成的萬物形態(tài)千變?nèi)f化,在“大一”中所處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說“萬物畢異”。在萬物千變?nèi)f化的形態(tài)中,有“畢同”和“畢異”的“大同異”,也還有事物之間一般的同異,就是“小同異”。
他把事物的異同看作相對的,但又是統(tǒng)一在一起的,這里包含有辯證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題是和后期墨家爭論的。
后期墨家運用數(shù)學和物理學的常識,對物體的外表形式及其測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義。《墨子·經(jīng)上》曾說:“厚,有所大。”
認為有“厚”才能有體積,才能有物體的“大”。而惠施反駁說:“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認為物質(zhì)粒子(“小一”)不累積成厚度,就沒有體積;但是物質(zhì)粒子所構成平面的面積,是可以無限大的。后期墨家曾經(jīng)嚴格區(qū)分空間的“有窮”和“無窮”,《墨子·經(jīng)說下》說:“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
認為個別區(qū)域前不容一線之地,這是“有窮”;與此相反,空間無邊無際,這是“無窮”。而惠施反駁說,“南方無窮而有窮”,就是說南方盡管是無窮的,但是最后還是有終極的地方。
后期墨家認為“中”(中心點)到相對的兩邊的終點是“同長”的。《墨子·經(jīng)上》說:“中,同長也。”
而惠施反駁說:“我知天下之中央,燕(當時最北的諸侯國)之北,越(當時最南的諸侯國)之南是也。”因為空間無邊無際,無限大,到處都可以成為中心。
后期墨家認為同樣高度叫做“平”,《墨子·經(jīng)上》說:“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駁說:“天與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與澤平。”
因為測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樣。站在遠處看,天和地幾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頂上的湖泊邊沿看,山和澤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處于變動之中,例如說:“日方中方睨(“睨”是側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陽剛升到正中,同時就開始西斜了;一件東西剛生下來,同時又走向死亡了。
這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事物矛盾運動的辯證過程。但是他無條件地承認“亦彼亦此”,只講轉化而不講轉化的條件,這樣就否定了事物的質(zhì)的相對穩(wěn)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對主義的泥坑中去。
公孫龍 (公元前320-250)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公孫龍,相傳字子秉,趙國人,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20年至前250年間。
他的生平事跡已經(jīng)無從詳知。他可能較長時間作平原君的門客。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說,“平原君厚待公孫龍”。約于公元前248年至前279年間,公孫龍曾從趙國帶領弟子到燕國,《呂氏春秋·應言》載,是為了說燕昭王以“偃兵”。
燕王雖然表示同意,公孫龍卻當面對燕王說,當初大王招納欲破齊、能破齊的“天下之士”到燕國來,后來終于破齊。目前“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盡善用兵者”,所以我認為大王不會偃兵,燕昭王無言應答。
公孫龍又曾游魏,與公子牟論學。 在趙國,《呂氏春秋·審應覽》載,公孫龍曾與趙惠文王論偃兵。
趙王問公孫龍說:“寡人事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孫龍回答說:“趙國的藺、離石兩地被秦侵占,王就穿上喪國的服裝,縞素布總;東攻齊得城,而王加膳置酒,以示慶祝。這怎能會偃兵?” 《呂氏春秋·淫辭》說:秦國跟趙國訂立盟約:“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
過了不久。秦興兵攻魏,趙欲救魏。
秦王使人責備趙惠文王不遵守盟約。趙王將這件事告訴平原君。
公孫龍給平原君出主意說,趙可。
.宋代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他兩歲便失去父親,母親貧困無依,就改嫁到長山一位姓朱的人家。
范仲淹稍微懂事之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泣別了慈母,到南都學舍不分晝夜地苦讀,5年中間竟沒有解開衣服好好地睡過覺。有時困倦已極,便用冷水沖洗一下頭臉。
他連稠粥都不夠吃,所以常常忍饑挨餓熬到下午才吃飯。就這樣,他勤奮地學習,《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jīng)之旨,便都領會并精通了,從而慷慨激昂地表達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志向,不僅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而且成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毛遂自薦 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軍隊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救,平原君的門下食客行遂非常自信,自我推薦,要求前往,結果,他終于勸說楚王同意援救趙國。
后人就用"毛遂自薦"來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這個故事亦反映了毛遂是個有信心的人。
.晏子使楚 春秋時期,齊國和楚國都是大國,有一回,齊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國去,楚王仗著自己國勢強盛,想乘機侮辱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
晏子來到楚國,楚王叫人把城門關了,讓晏子從這個洞鉆進去。晏子看了看,對接待的人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
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話傳給了楚王。
楚王只好吩咐大開城門,把晏子迎接進去。
周恩來思鄉(xiāng)的故事------- “現(xiàn)在,我們奪取了全國的勝利,淮安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他的講話最后被一陣熱烈的掌聲淹沒。
7年后,他在西花廳接見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時又說: “是啊,我何嘗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我在南京梅園新村時,有一回夢見自己又在文渠里劃船,醒來后便想,將來全國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這些年多少事情等著我去做。有時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難遣的煩惱,緊張得飯都顧不上吃,覺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約幾位童年時代的朋友,爬爬鼓樓(即今鎮(zhèn)淮樓),放放風箏……” 王汝祥雖然能體會周恩來的話,但仍不忘臨來時縣委常委們的囑托: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工作再忙,有時間也要回家看看啊!” 周恩來微笑著回答說:“老王,你是‘父母官’,我心里話對你不隱瞞,我講個故事你聽聽,你給裁判裁判:有這么一個擺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劃到河中心,這時,他感到很疲勞,而對岸是旅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說,這個擺渡的該怎么辦?” 是的,在周恩來的心目中,他只是個擺渡的艄公,他要拼命“搖櫓”,把全國人民載向富裕的“彼岸”,那么,他也就只能舍“小家”而顧“大家”了。
周恩來思念家鄉(xiāng),多次說過自己要回家看看。為此,淮安縣領導曾悄悄修繕了他的故居,并拓寬了南門大街等城區(qū)主要幾條街道,維修了他放過鴿子的鎮(zhèn)淮樓、攀登過的文峰塔,還疏浚了他劃過小船的文渠。
然而,這樣的準備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沒有回來。于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淮安人傳起了周恩來曾在飛機上看過淮安的故事。
一說是1956年,周恩來的八嬸楊氏去世時,周恩來為報答老人家當年的撫育與監(jiān)護之恩,在無法回家奔喪的情況下,曾專門乘坐飛機飛臨淮安上空,在淮安師范的那段城墻上扔下一封祭嬸母的信。為此,當年的淮師學生還被學校領導組織起來去尋找這封信。
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因為根本沒有這回事。 一說是1958年大躍進時,淮安的林集公社聯(lián)盟大隊獲得全國農(nóng)業(yè)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加之那年夏天王汝祥副縣長進京當面請他,所以周恩來專門乘飛機飛臨淮安上空,在飛機上向家鄉(xiāng)人民揮手。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zhàn)國時代,諸侯王國都采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zhàn)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游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zhàn)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zhàn)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zhàn)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zhì)相同的做法。
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zhàn)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xiàn)在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么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么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jīng)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jù)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后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人。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zhàn)國時代,諸侯王國都采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zhàn)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游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zhàn)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zhàn)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zhàn)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zhì)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zhí)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qū)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諸子百家之中最為流傳的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雜家、農(nóng)家、小說家 、縱橫家。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yǎng)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diào)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吁恢復「周禮」,并認為「周禮」是實現(xiàn)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zhàn)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 ”,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zhàn)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xiàn)。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
作品:《道德經(jīng)》、《莊子》、《列子》 道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于「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zhì)、本源、構成和變化。
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內(nèi)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chuàng)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
「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jīng)濟上主張強本節(jié)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diào)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
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為三派。至戰(zhàn)國后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shù)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后學」(亦稱「后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zhàn)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故稱之為法家。
春秋時期,管仲、子產(chǎn)即是法家的先驅。戰(zhàn)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chuàng)了法家學派。
至戰(zhàn)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jīng)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nóng)抑商、獎勵耕戰(zhàn);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tǒng)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tǒng)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jù)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名家是戰(zhàn)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后人稱為名家。
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六、陰陽家: 代表人物:鄒衍 陰陽家是戰(zhàn)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于上古執(zhí)掌天文歷數(shù)的統(tǒng)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zhàn)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
鄒衍綜合二者,根據(jù)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chuàng)「五德終始說」,并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guī)律,為新興的大一統(tǒng)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jù)。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
成于戰(zhàn)國后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七、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chuàng)始人:鬼谷子。
主要言論傳于《戰(zhàn)國策》 縱橫家是中國戰(zhàn)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zhàn)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
他們的活動對于戰(zhàn)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
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小說各大“家”——儒家 儒家的 百家爭鳴之孔子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現(xiàn)在山東曲阜)人,被后人尊稱為“萬世師表”。他的理論的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要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xiàn)‘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體現(xiàn)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克己復禮”。孔子首創(chuàng)私人教學,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同時也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節(jié)用而愛人",使百姓"足食",國家"足兵",取得"民信".這種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和倫理觀。
重視道德教育,特別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關愛別人,用社會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行為。 著作:《春秋》 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五種教本,連同《春秋》被后人稱為"六經(jīng)"。
《詩》、《書》、《禮》、《易》、《春秋》被稱為“五經(jīng)”。 儒家學派在孔子以后發(fā)生分裂,至戰(zhàn)國中期孟子成為代表人物。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是孔子的嫡孫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亞圣”之稱。孟子的主張是復古倒退的,當時許多國王都認為不合時宜。
他主張“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的倫理觀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還有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他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
也哲學方面堅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這就形成了人們"好利"好聲色"的本性需求。
但是,通過學習禮儀,通過法治,可以使小人變?yōu)榫樱胀ㄈ俗優(yōu)槭ト耍髯拥倪@種主張,被稱為"性惡論"。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的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的完整,儒家的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zhàn)國后期的儒學發(fā)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編輯本段各大“家”——墨家 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是墨子。
墨子名翟,是戰(zhàn)國初期魯國人。 墨子的主張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
反對世卿世祿制度,主張尚賢,任用官吏要重視才能,打破舊的等級觀念,使“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書,是他的弟子根據(jù)受課筆記編撰而成的。
他主張“兼愛”,消除親屬,貴賤的分別,同等的去愛所有的人、“非攻”,譴責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尚同”,“明鬼”、“尚賢”等。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百家”中,以儒墨兩派最有實力,當時有“非儒即墨”之說。
墨家創(chuàng)始人墨翟,戰(zhàn)國初期魯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特別是手工業(yè)者的利益。
墨子主張“兼愛”(愛一切人,分“王公大人”和“萬民”的階級差別)“非攻”(反對戰(zhàn)爭,在當時主要是發(fā)對不正義戰(zhàn)爭,反映了小生產(chǎn)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尚賢”(主張任人唯賢,反對王公貴族的任人唯親)。墨子創(chuàng)立嚴密的組織,墨者團體的領導者成為巨子,墨者行動必須遵守巨子的指揮。
墨家思想一度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顯學,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收征用,戰(zhàn)過后逐步不受重視。 編輯本段各大“家”——道家 道家 百家爭鳴之老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約與孔子同時,出身于沒落貴族。反映他思想的書為《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大約是戰(zhàn)國人編纂的。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未普遍的無所不包的最高哲學概念。在他看來,道是凌駕于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
他還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絕對權威。 老子的哲學里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兩方可以互相轉化,轉化的途徑是“守靜” 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無為是指不妄為,不胡作非為,為所欲為。
道家在戰(zhàn)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周。莊周是宋人,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的小官。
后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莊子》一書,是由他和門人編成的。
又名《逍遙游》是與《道德經(jīng)》齊名的道家經(jīng)典。 莊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為學說為基礎而發(fā)展的。
《莊子》一書更像是以故事的形式對道家學說加以解說。其中的語言形式對中國的古代小說和傳奇的文本表達有重大的影響。
道家思想講究一切講究自然,不可強求,與儒家思想相反。 編輯本段各大“家”——法家 法家學派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
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韓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集大成者。 韓非是荀子的大弟子,與李斯同學,出身于韓國的貴族家庭。
《韓非子》一書是他總結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韓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學派的長處,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
韓非是戰(zhàn)國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韓非子認為歷史是向前發(fā)展的, 韓非子(12張)當。
1、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自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典故: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fā)現(xiàn)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后形容書法極有筆力。
現(xiàn)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2、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典故: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俞伯牙很擅長彈琴,他到楚國馬鞍山遇到鐘子期,兩人談論琴律很投機。
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彈奏一曲,鐘子期高興地說泰山江河。兩人結為知己。
第二年伯牙去拜會鐘子期,得知鐘子期病故,就在墳前傷心地毀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3、墨守成規(guī)(墨子)出自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典故:戰(zhàn)國時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張兼愛與非攻,到處推廣他的學說。
楚國要去攻打宋國,魯班為楚軍設計攻城的云梯。墨子急忙去勸阻這場戰(zhàn)爭,楚王讓墨子與魯班比試比試攻防演習,墨子善于防守,魯班敗北。
楚王只好放棄攻打宋國。后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guī)矩不肯改變。
4、一字之師(鄭谷)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shù)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
典故:鄭谷在袁州,齊己因攜所為詩往謁焉。有《早梅》詩曰:“前村深雪里,昨夜開數(shù)枝。”
谷曰:“‘數(shù)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則佳。
齊己矍然不覺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為齊己‘一字之師’。”
后指能夠給別人糾正一個錯別字或者指出哪一個字在文章語句中欠佳的老師。比喻從別人那學到一點東西也是自己的老師。
5、口蜜腹劍(李林甫)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典故: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書李林甫,雖做官卻不正正誠誠的辦事,而是一味遷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觸。
也總是在外貌上表現(xiàn)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說盡所有可以說的好聽的、善意的話。可是實際上,他是一個非常狡猖陰險,常常使壞主意來害人的人。
日子久了,人家就發(fā)現(xiàn)了地這種偽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說他“口有蜜、腹有劍”。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
指嘴上甜,心里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蝎心腸的人。
6、一字千金(呂不韋)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典故:戰(zhàn)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不惜散盡千金扶持秦國王子異人為秦國國君。
異人當了秦王之后,封呂不韋為丞相。為了提升名望讓眾人服氣,呂不韋命三千門客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
書寫成后,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并發(fā)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沒趣。
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后用來稱贊詩文精妙,價值極高,也指書法作品的珍貴。
7、一飯千金(韓信)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典故:韓信出身貧困,父母早逝,沒有別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邊去釣魚,用魚來充饑。有一天,韓信碰到一個老婆婆。
老婆婆見他餓得骨瘦如柴,面無血色,便把自己的飯分一些給他吃。一連幾天,這位老婆婆每天都給韓信飯吃,韓信十分感激,便對老婆婆說:“您這樣照顧我,將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您。”
韓信被封為楚王后特意回故鄉(xiāng)見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謝,并送給她一千兩黃金。后指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8、東山再起(謝安)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典故: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jīng)常在會稽東山游覽山水,吟詩談文。
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寧愿隱居在東山,不愿做官。
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么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后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后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9、圖窮匕見(荊軻)出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
典故:戰(zhàn)國末年,燕國太子丹物色荊軻與秦舞陽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于期的人頭及燕國的地圖讓荊軻他們進獻給秦王,秦王十分高興。荊軻展開燕國地圖,露出鋒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劍抵抗,衛(wèi)兵乘機上。
名家在名實關系上取儒家之名,墨家之實,專決于名,
惠施喜歡從絕對超越的角度去強調(diào)事物的“同”;公孫龍則喜歡從絕對超越的角度去強調(diào)事物的“異”。能跳出常理的觀點,對事物的性質(zhì)作抽象的思考。名家的思想有令人難以茍同的地方,但對于知識的進展,邏輯學的形成有其重要的貢獻。
名家平等主張是獨樹一幟的,甚至比孟子的民本更為激進。孟子的民本主張是站在君王的立場上,為穩(wěn)固君王地位而著眼的,名家的邏輯出發(fā)點則是黔首,即萬物都是平等的,所以要無厚、要泛愛,不能厚此薄彼,這就是類平等的思想,這種基于平等的政治倫理思想對法家產(chǎn)生了較深遠的影響。
我也是一知半解,回答的不好,互相學習,僅供參考。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