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61年,晉獻公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軍事擴張,先后吞滅了很多弱小的諸侯國。晉獻公將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國上,以便掃除障礙,向中原地區(qū)發(fā)展。晉獻公找借口說鄰近的虢國經(jīng)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jīng)過虞地。大臣荀息替晉獻公擬定了一條絕好的計策。他建議用良馬玉璧向虞公送重禮,行賄借道,去討伐虢國,破壞虞、虢的聯(lián)盟,然后各個擊破。
虞公過去只是聽說過這些寶物,但無緣親眼觀賞,時感遺憾。當時一見到這兩件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yīng)下來。一向力主聯(lián)虢拒晉的大夫?qū)m之奇急忙勸阻道:“晉使詞謙禮重,必然于我國不利,虞虢唇齒之鄰,久已結(jié)盟,方得國泰民安。俗話說得好:‘唇亡齒寒’。大王千萬不可答應(yīng)借道!”虞人家晉國是大國,現(xiàn)的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
虞公終于不聽勸諫,答應(yīng)了晉使借道的要求。最后導(dǎo)致領(lǐng)土被晉國侵占。
關(guān)于磷元素的發(fā)現(xiàn),還得從歐洲中世紀的煉金術(shù)說起。那時候,盛行著煉金術(shù),據(jù)說只要找到一種聰明人的石頭──哲人石,便可以點石成金,讓普通的鉛、鐵變成貴重的黃金。煉金術(shù)家仿佛瘋子一般,采用稀奇古怪的器皿和物質(zhì),在幽暗的小屋里,口中念著咒語,在爐火里煉,在大缸中攪,朝思暮想尋覓點石成金的哲人石。1669年,德國漢堡一位叫布朗特-漢寧(Brand H)的商人收集了50木桶人尿(尿液之所以吸引煉金術(shù)師是因為其金黃的顏色類似黃金),將其和沙子等物質(zhì)混合在一起加強熱,他沒有制得黃金,卻意外地得到一種像白蠟一樣的物質(zhì),發(fā)出耀眼的白光。這從未見過的白蠟?zāi)拥臇|西,雖不是布朗特夢寐以求的黃金,可那神奇的藍綠色的火光卻令他興奮得手舞足蹈。他發(fā)現(xiàn)這種綠火不發(fā)熱,不引燃其它物質(zhì),是一種冷光。于是,他就以“冷光”的意思命名這種新發(fā)現(xiàn)的物質(zhì)為“磷”。磷的拉丁文名稱Phosphorum就是“冷光”之意,它的化學符號是P,它的英文名稱是Phosphorus。
在古代,夏夜出現(xiàn)的“鬼火”就是在空氣中游離燃燒的磷化氫氣體,因磷化氫燃燒有藍綠色火焰,所以出現(xiàn)“鬼魂顯靈”的誤解。
陸績六歲,作客歸來。母性所愛,懷橘三枚。
漢陸績,字公紀,吳郡人。其父康,曾為廬江太守,與袁術(shù)交好。績六歲時,于九江見術(shù),術(shù)出橘待之。績懷其三枚,及歸拜辭,橘墮地。術(shù)笑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shù)大奇之。
情到真處,小節(jié)亦關(guān)至行,況六歲之兒,一橘不忘母乎,真千古美談也。今人席間懷果,欲娛其兒。夫一樣懷歸,盍易愛子之心以愛親。懷物與兒,識者賤之,懷物奉親,人皆敬之。奇哉陸郎,可以為法矣。
【白話解釋】
漢朝末年間時候,有個姓陸名績的,表字公紀,是吳郡地方的人。他的父親名叫陸康,曾經(jīng)做過廬江地方的知府,和袁術(shù)很要好。
陸績年紀還只有六歲的時候,便會到九江地方去拜見袁術(shù)。袁術(shù)就拿出許多橘子來,給陸績吃。陸績暗地里把三個橘子裝在袖子里,等到告別的時候,就向著袁術(shù)拜謝了一回。不料這三個橘子,撲陸的從袖子里跌到地上。
袁術(shù)笑著說,陸郎呀,你來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來偷橘子么。陸績便雙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親的性子,很喜歡吃這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想起帶幾只回去,給母親吃。袁術(shù)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大大的希奇。些東西。
巴尼是鄒族“卡那卡那富人”傳說中的大力士。在日本人還沒有占領(lǐng)臺灣之前,卡那卡那富人與大埔鄉(xiāng)的平埔族人,因為土地的問題,經(jīng)常爭吵不休,仇恨甚深。
二族人為了要明確的劃分土地界限,平息紛爭,就約定以比武的方式來解決;按約定的規(guī)則:地點訂在大埔鄉(xiāng)(現(xiàn)今大埔橋附近)。
雙方各推派一名勇士,以迭石板決定勝負,勝者即有作主發(fā)言及劃分土地的權(quán)力。于是兩族人按規(guī)定的時間赴約進行比賽,第一塊石板先由平埔族人順利的迭到了指定的石塊上,接著巴尼也不負眾望的把第二塊石板迭到了第一塊石板上,第三塊石板輪到由平埔族人迭到第二塊石板上,那知石板又大又重,平埔族人因力量不足而無法成功。
就在這個時候,巴尼向前一步,馬步一蹲,兩手一抬,并大叫一聲:喝!很輕松的就把第三塊巨石迭到第二塊石板上了。
因此,卡那卡那富人便做了如下的規(guī)定:以累堆的石塊為界限,達那歐茲(現(xiàn)稱為青山段)及裱糊山以東至瑪雅峻(今日的三民鄉(xiāng))為卡那卡那富人的耕地狩獵區(qū),平埔族人不可越雷池一步;大埔臺地(原為卡那卡那富人耕地)租給平埔族人耕種,附帶條件是每逢節(jié)慶或原住民到大埔狩獵或路過時,平埔族人須準備豐盛酒菜或禮物接待。這附帶條件還沿用到臺灣光復(fù)后的50年代!由于巴尼替卡那卡那富人爭了一口氣,也使卡那卡那富人與平埔族人的紛爭自此平息,兩族人從此得以安居樂業(yè)。
毛公鼎的銘文有32行499字,是現(xiàn)存最長的銘文,是一個周宣王時代的完整的冊命。
1、政治歷史價值:
銘文共五段:其一,此時局勢不寧;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內(nèi)外;其三,給毛公予宣示王命之專權(quán),著重申明未經(jīng)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預(yù)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誡勉勵之詞;其五,賞賜與對揚。這段銘文敘事完整,記載詳實,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材料。
2、鼎文化價值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圓腹,整個造型渾厚而凝重,飾紋也十分簡潔有力、古雅樸素,標志著西周晚期,青銅器已經(jīng)從濃重的神秘色彩中擺脫出來,淡化了宗教意識而增強了生活氣息。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與其他殷商時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銅器可說是天差地遠,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銘文卻是當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銘文青銅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銅器之最,相當具有研究價值。
3、書法價值
鼎身銘文的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 ,結(jié)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整。李瑞清題跋鼎時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費聲騫在《古代碑帖鑒賞》這樣介紹毛文:筆致謹嚴,字形整齊有致。相異于一般金文的豪放逸縱,結(jié)字略帶長形,顯得勁挺瘦勁,全文布局氣象溫和,歷來被視為周代篆文的正宗,金文的瑰寶。
上演圍魏救趙的李秀成事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zhàn)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zhàn)。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后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
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yè)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zhàn)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于齊國,并許諾解圍后以中山相贈。
齊威王應(yīng)允,令田忌為將,并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lǐng)兵出發(fā)。這孫臏曾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于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并在他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于見人。
后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到齊國。這是一段關(guān)于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逼趙國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jié)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現(xiàn)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
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
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zhàn)于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于戰(zhàn)場,龐涓復(fù)又陷于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zhàn)術(shù)。
這道菜的誕生在上百年前,地點在黃山西南麓的黃山區(qū)郭村鄉(xiāng)的小村落扁擔鋪。話說有一年,徽州府調(diào)來了個姓苗的酷吏當知府。此人嗜魚成性,食不離魚,且愛吃活蹦亂跳的鮮魚,尤其是鱖魚,這可就難壞了他手下的衙役們。因為徽州境內(nèi)重巒疊嶂,水流湍急,難產(chǎn)大魚,徽州人吃鱖魚都要從貴池、銅陵等沿江地區(qū)靠肩挑運進,往返一趟要六七天時間。由于當時沒有保鮮設(shè)備,魚一腐爛就只好丟棄,使得一些商人因此折本而破產(chǎn)。商人只有在氣候轉(zhuǎn)涼時,才到江邊去購鱖魚,用木桶盛裝,雇挑夫沿池州至徽州的府際干道挑往徽州山區(qū)販賣。
扁擔鋪地處池州至徽州府際干道的中段。一出扁擔鋪就到了徽州地界,翻過上七里下八里的羊棧嶺古道,就是古黟的宏村。這一年,經(jīng)常給苗知府運送鱖魚的衙役王小二看天氣轉(zhuǎn)涼了,就雇了八個楊家莊的楊姓挑夫到江邊去收購活鱖魚,然后趕緊往回趕,一則是交差,滿足苗知府的食魚欲,二則自己也想賺一筆錢好好過個年。可是天公不作美,上路后天氣熱了起來,鱖魚在桶中開始窒息。王小二只好催挑夫日夜兼程往前趕,到了扁擔鋪住店后,王小二打開桶蓋看看,不少魚已經(jīng)窒息而死了,散發(fā)出一股臭味。王小二著了急,受堂杖只是皮肉之苦,可要返回貴池重買,錢由哪個出?自己要血本無歸了。所幸這王小二腦瓜子靈活,情急生智,忙叫挑夫把魚刮鱗剔腮,剖肚剔腸,然后在魚身上抹上一層食鹽殺殺臭味,這樣不至于虧本。為試鱖魚“腌鮮”的味道如何,王小二提出幾條大鱖魚叫扁擔鋪一飯店廚師煎燒。廚師放了佐料紅燒后,大家試著嘗了嘗。真是不吃不知道,吃了嚇一跳。大家認為雖與鮮鱖魚味道相差很大,卻別有一番風味。王小二笑了,主意已定,叫眾挑夫飯后繼續(xù)趕路,將“臭”鱖魚盡快挑到徽州府,眾人均不解其意。
王小二的兄長王老大是府前街一家名餐館的廚師。王小二一到徽州府,沒有忙著去衙門復(fù)命,而是將八個挑夫挑的16桶臭鱖魚全部交給了王老大。王老大雇請來城里的諸多廚師,洗凈臭鱖魚,然后配姜、蒜、椒、醬、酒、筍等佐料精燒細制,又寫了一條“徽菜珍品風味鱖魚應(yīng)市,本店免費品嘗”的橫幅拉出來,立即吸引了許多顧客,不少達官貴人、市井人家應(yīng)約而來,品嘗“風味鱖魚”。大家吃過魚后,都連連道好,問王家兄弟是用什么神奇的佐料燒制的,王家兄弟笑而不答。
再說苗知府沒有如期吃上王小二去貴池購買的鮮鱖魚,早已對魚饞涎欲滴,正在這時,王小二從府前街端了一鍋“風味鱖魚”送到苗知府的餐桌上,苗知府顧不了多問,張口一嘗,道:“風味鱖魚,名不虛傳!”原來這“風味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既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肉質(zhì)又醇厚入味,同時骨刺與魚肉分離,肉成塊狀。苗知府吃了還想吃,不再向王小二追問要吃鮮鱖魚的事了。臭鱖魚由此聲名遠揚,一躍而登上徽菜譜。
自此以后,王家兄弟便在徽州府的市中心開了一家“風味鱖魚館”,做販賣烹飪一條龍生意,用“風味鱖魚”品牌招攬顧客,生意紅紅火火。而那八位楊姓挑夫,也因為熟悉和掌握了臭鱖魚的腌制方法,在扁擔鋪這個地方開設(shè)了一家楊記鱖魚館,從此一開就是百年歷史。
“舉案齊眉”就是東漢賢士梁鴻的妻子孟光(四大丑女之一)的故事。相傳孟光隨梁鴻至吳地為人傭工。梁鴻歸家,孟光每為具食,舉案齊眉,以表示對丈夫的敬重。但這位賢婦的模樣卻“粗陋無比”,“肥丑而黑”,能“力舉石臼”。據(jù)說梁鴻未婚前,就名氣很大,許多人家都要把女兒嫁他,他都不答應(yīng)。孟光未嫁時,有人給她做媒,她都不肯嫁,說是“必嫁梁鴻”。
夫婦婚后第七天,孟光就脫去新娘綺羅之服,換上粗布衣衫,操持家務(wù)。后隨梁鴻拋棄孟家的富裕生活,隱居霸陵山中,男耕女織,吟詩彈琴,夫婦唱和,過著清貧而和諧的生活。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