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記載,許汜曾向劉備抱怨陳登看不起他。劉備批評許汜在國家危難之際只知置地買房。
許汜說“我當年路過下邳,去登門拜訪陳登,可他根本沒有招待客人的意思,自己在床上睡大覺,只讓我睡下床。”
劉備嘲諷許汜“你有國士之名,這天下大亂,就指著你思考國事,拯救亂世呢。可你倒好,就知道四處買賣田舍,陳登當然不喜歡你這樣的做派,憑什么理你?要是我我就睡在百尺高樓上,讓你打地鋪。”
這句話出自南宋文學家辛棄疾創(chuàng)作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原文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翻譯
別提家鄉(xiāng)的鱸魚肉精細味美,盡管秋風吹不會像季鷹不歸?更不想許汜只顧謀私利。那將羞于見雄才大氣的劉備。借時光如水憂愁國勢如風雨,樹猶如此倩人誰能去換來啊?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辛棄疾從二十三歲南歸,一直不受重視,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納。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于是寫下一首《水龍吟》詞。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一生力主抗金。其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現(xiàn)存詞600多首,條陳戰(zhàn)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有時候,人們?yōu)榱宿k一件事情,需要朋友幫忙,如果對方不表態(tài)或者拒絕相見,這樣的情況,你常常會聽到求助者笑著說:“吃了閉門羹啦!”
我們知道,羹在古代是指羊肉制成的糊狀食品。后來慢慢的素食也作羹。凡是將糧食、果品和蔬菜煮成有濃汁的食品,都可以稱為羹,如我們吃過的粟米羹、蓮子羹等,到如今人們連普通的濃汁食品也稱為羹了。
“閉門羹”是什么樣的“羹”呢?其實,這不是什么特殊種類的食品,而是從古代閉門拒客的一個故事中流傳下來的掌故。
相傳在我國唐代,宣城女子史夙長得如花似玉,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于是很多年輕的男子,便慕名紛紛來拜訪她,希望與她成為朋友,但是不少人卻因為很難見到她,而不能如愿。
為什么很難見到她呢?因為她會客時,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她首先要求客人獻上一首詩,她看中詩文后,才愿意與客人一見,然后才有可能談到交朋友。
如果客人不會作詩,或者獻上的詩文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家里人在門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絕會客。
天長日久,來訪的客人們見了羹,也就心領神會,便主動地告辭了。
以羹待客就是拒絕會見的意思,所以人們便把這羹,稱為史夙的“閉門羹”。這個故事流傳下來之后,人們便把“閉門羹”作為拒絕的代名詞,只取“閉門”之意而無羹招待
嗯,你選我的答案為滿意答案,謝謝了。
齊桓公不計前嫌用管仲
春秋時期,齊國發(fā)生了內亂,國君被殺.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護送下,返回齊國,當了國君,及齊桓公.齊桓公在回國途中,曾遭到護送公子糾回國強奪王位的管仲的暗殺.這次暗殺沒有得逞,公子糾和管仲只好躲到魯國去了.后來齊桓公發(fā)兵攻打魯國,要求魯國殺死公子糾,交出管仲,否則不退兵.魯國只好答應條件.
管仲被押送回國,鮑叔牙親自到城門外迎接他,還把他推薦給齊桓公.桓公說:“管仲用箭射我,想要我的命,我恨不能剝了他的皮,吃了他的肉,你還想叫我征用他?”鮑叔牙說:“那會兒他是公子糾的人,自然要幫公子糾.論本領,他比我強得多.主公要是能夠重用他,他將為您取得天下.”齊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推薦,管仲果然不負重托.鮑叔牙反倒做了他的助手.
意思:不管以前發(fā)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現(xiàn)在都不計較,再白話一點就是過去的就讓它過去,過好現(xiàn)在就行了.
元豐八年十二月日朝奉郎前知登州軍州事蘇軾狀奏:右臣竊聞議者謂近歲京東榷鹽,既獲厚利,而無甚害,以謂可行。以臣觀之,蓋比之河北淮浙,用鹽稀少,因以為便。不知京東舊日販鹽小客,無以為生,大半去為盜賊。然非臣職事所當言者,故不敢以聞。獨臣所領登州,計入海中三百里,地瘠民貧,商賈不至,所在鹽貨,只是居民吃用。今來既榷入官,官買價賤,比之灶戶賣與百姓,三不及一,灶戶失業(yè),漸以逃亡,其害一也;居民咫尺大海,而令頓食貴鹽,深山窮谷,遂至食淡,其害二也;商賈不來,鹽積不散,有入無出,所在官舍皆滿,至于露積,若行配賣,即與福建、江西之患無異,若不配賣,即一二年間舉為糞土,坐棄官本,官吏被責,專副破家,其害三也。官無一毫之利而民受三害,決可廢罷。竊聞萊州亦是元無客旅興販,事體與此同。
欲乞朝廷相度,不用行臣所言,只乞出自圣意,先罷登萊兩州榷鹽,依舊令灶戶賣與百姓,官收鹽稅。其余州軍,更委有司詳講利害施行。謹錄奏聞,伏候敕旨。
八拜之交的典故:知音之交 八拜之交的典故。
“八拜之交”原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jié),舊時也稱異姓結拜的兄弟姐妹。后來八拜之交指:管鮑之交、知音之交、刎頸之交、舍命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1)八拜之交的典故: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 (2)八拜之交的典故:知音之交--伯牙和鐘子期 (3)八拜之交的典故:刎頸之交--廉頗和藺相如 (4)八拜之交的典故:舍命之交--角哀和伯桃 (5八拜之交的典故:)膠漆之交--陳重和雷義 (6)八拜之交的典故:雞黍之交--元伯和巨卿 (7)八拜之交的典故:忘年之交--孔融和禰衡 (8)八拜之交的典故:生死之交--劉備、張飛和關羽 八拜之交的典故之一:知音之交 俞伯牙,是楚國郢都人,在晉國任上大夫。晉侯想與楚國通好,就派俞伯牙訪問楚國。
俞伯牙到楚國辦完公事,拜辭楚王,楚王贈給黃金彩緞,高車駟馬。俞伯牙離楚國一十二年,想走水路繞大圈而回,飽覽楚國江山勝景。
就假奏楚王說:“臣身患小恙,不能騎馬乘車,想坐船回去,以便醫(yī)藥。”楚王答應了他的要求,命令水師撥一只大船送俞伯牙回晉國。
俞伯牙乘著官船,不一日,到了漢陽江口。正當八月十五,中秋之偶然風狂浪涌,大雨傾盆,官船不能前進,停靠山腳下。
不一會兒,風平浪靜,云散月現(xiàn)。那雨后之月,更加光亮。
俞伯牙坐在艙中悶得慌,就走到船頭上,一邊觀賞月色,一邊捧起瑤琴,輕輕彈奏。忽然,俞伯牙發(fā)現(xiàn)有人在偷偷地贊賞他的琴音,立刻叫人去找,當場找來了一個樵夫。
俞伯牙見是個砍柴的人,就笑著說:“山中砍柴之人,也能聽琴?叫他走吧。”那個樵夫不僅不走,還高聲說:“大人錯了!豈不知‘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負山野中無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山腳下也不應該有彈琴之客了。”
伯牙見他出言不凡,就問他:“他既是聽琴的,我剛才所彈何曲?”樵夫答:“剛才大人所彈的是孔子嘆顏回。對不對?”伯牙一聽回答,非常高興地說:“先生果然是聽琴者。”
就吩咐手下的人把那位先生請上船細談。 那樵夫上得船來,伯牙手下的人見他頭戴斗笠,身披蓑衣,腳穿草鞋,手拿尖擔,腰插板斧。
就囑咐他說:“喂,你見了我老爺要下跪叩頭。問你什么,要小心答應。”
那樵夫說:“諸位不用粗魯,待我解衣相見。”說完脫下蓑衣斗笠,解下板斧、放下尖擔,下船艙向伯牙作了個長揖而不下跪叩頭,說:“小人施禮了。”
俞伯牙是晉國大臣,眼中哪里有這樵夫?慢慢舉手說:“賢友免禮罷。”叫書童搬一個凳子放在下席讓他坐。
那樵夫見伯牙全無客禮,也不謙讓,儼然坐下。伯牙既不叫人奉茶,也不問姓名,劈頭就問:“剛才岸上聽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正是。”
伯牙說:“既來聽琴,必知琴之出處。此琴何人所造?彈它有甚好處?”樵夫答:“此琴是伏羲氏所琢,是瑤池之樂,故名瑤琴……”伯牙聽見他對答如流,熟知樂理,非常高興,但又懷疑他是死記的這些話,想再試他一試。
就對他說:“有一次,孔子正在室內彈琴,他的學生顏回從外面進來,忽聽琴音中有兇殺之意,不免一驚,問明之后,才知剛才有一只貓,想捕捉一只老鼠,孔子見了,不由得在感情上受到一點影響,并在琴音中不知不覺地表現(xiàn)了出來。象顏回這樣,真可算得是知音了!假如下官彈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聞而知之否?”樵夫說:“大人試彈一下,小子盡心猜度。
若猜不著,大人休得見罪。”伯牙望望高山彈琴,在琴音中表現(xiàn)山的高聳之狀。
樵夫聽了,稱贊說:“美哉!巍巍乎,意在高山!”伯牙又對著江水彈琴,在琴音中表現(xiàn)水的奔流之勢。樵夫聽了,又稱贊說:“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俞伯牙聽見樵夫說出了自己的心事,大吃一驚,趕忙放下瑤琴與樵夫施賓主之禮。
連聲說:“失敬,失敬!真是石中有美玉之藏,若衣貌取人,豈不誤了天下賢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躬身而答:“小子姓鐘,名徽,字子期。”說完,又轉問:“大人高姓?在何處為官?”伯牙拱手說:“下官俞瑞,在晉國做官,是訪問楚國而來。”
伯牙推子期坐到客位上,自己坐主席相陪,叫書童奉茶。喝完茶,二人上席飲酒。
伯牙又問:“聽先生口音,是楚國人了,但不知尊居何處?”子期說:“小人寒舍就在離此不遠的鐘家村。”又說:“實不相瞞,小子上有雙親在堂。
為贍養(yǎng)父母,在此砍柴度日。雖三公之尊也不能使我離開父母。”
伯牙見他這樣有孝心,愈加敬重。又問:“青春多少?”子期說:“虛度二十有七。”
伯牙說:“下官年長一歲。子期若不嫌棄,愿與先生為知音之交,以兄弟相稱。”
子期笑著說:“大人是上國名公,我鐘徽是窮鄉(xiāng)賤子,怎敢高攀!”伯牙年長為兄,子期為弟。拜罷,二人繼續(xù)飲酒,彼此談心。
鐘子期同俞伯牙談得興趣正濃,不覺月淡星稀,東方發(fā)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準備開船。
子期起身告辭。伯牙緊握子期的手說:“賢弟,我與你相見何太遲,相別何太早!想請賢弟與愚兄同行數(shù)日,未知可否?”子期說:“只因雙親在堂,不敢遠游,小弟只好失陪。”
伯牙沉默了一會兒,說:“也罷,明年中秋節(jié)還是我來看賢弟。”子期說:“既如此,。
“不為良相,愿為良醫(yī)”的典故出自范仲淹。
據宋人吳曾的《能改齋漫錄》卷十三《文正公愿為良醫(yī)》記載: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簽,問以后能否當宰相,簽詞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簽,祈禱說:“如果不能當宰相,愿意當良醫(yī)”,結果還是不行。
于是他長嘆說:“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該做的事。” 后來,有人問他:“大丈夫立志當宰相,是理所當然的,您為什么又祈愿當良醫(yī)呢?這是不是有一點太卑微了?” 范仲淹回答說:“怎么會呢?古人說,‘常善用人,故無棄人,常善用物,故無棄物’。
有才學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輔佐明君治理國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個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溝中一樣。要普濟萬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現(xiàn)在簽詞說我當不了宰相,要實現(xiàn)利澤萬民的心愿,莫過于當良醫(yī)。
如果真成為技藝高超的好醫(yī)生,上可以療君親之疾,下可以救貧賤之厄,中能保身長全。身在民間而依舊能利澤蒼生的,除了良醫(yī),再也沒有別的了。”
這是后世相傳“不為良相,愿為良醫(yī)”的由來。那些胸懷大志的儒者,把從醫(yī)作為僅次于致仕的人生選擇,正是因為醫(yī)藥的社會功能與儒家的經世致用(即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比較接近。
擴展資料: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北宋時期名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yǎng),改回本名,歷遷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fā)起“慶歷新政”。新政受挫后,貶出京城,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扶疾上任,逝世于途中,時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一生政績卓著,曉暢軍事,文學成就突出。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jié)操,對后世影響深遠 。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于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不為良相,愿為良醫(yī)”的由來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