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黃帝的功勞卓著,關于他的傳說將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上天賜書軒轅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因土是黃色,能生成物,故稱黃帝。他戰(zhàn)蚩尤,造神龍,統(tǒng)一了中原部落,建立了部落聯(lián)盟;又和臣民一道做衣冠,造舟車,務桑蠶;定算數(shù),制音律,創(chuàng)醫(yī)學,發(fā)明指南車等,普天之下國泰民安。
傳說有一次,天降大霧,整整三天三夜都不散去,天昏地暗。黃帝問大臣:“你們看這是怎么回事?”有位大臣說:“臣聽說,天地萬象都是上天的警示。
現(xiàn)在這個樣子,一定是上天有教誨給您,您一定不要冒犯。”黃帝便召來史官進行占卜,沒想到用來占卜的龜甲全都被燒焦了。
史官對黃帝說:“臣無法進行占卜了,請您還是問那些圣人吧。”黃帝說:“已經(jīng)問過很多人了,他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史官聽后就跪拜道:“龜甲也不能違背天意,透露秘密,所以才會燒焦。”此時,大霧已經(jīng)消失。
黃帝便到洛水上巡游,忽然看見一條大魚背著圖書。黃帝十分詫異,便命人殺牛、羊、豬、犬、雞進行祭祀。
忽然之間,天下大雨,一直下了七天七夜,最后那條大魚向東邊的大海游去,把自己背負的圖書留下了。一張《龍圖》從黃河中浮出來,一本《龜書》從洛水中浮出來,這就是著名的“河圖洛書”。
圖書上寫著紅色的文字,就是上天賜予黃帝的。黃帝舉行了接受上天恩賜的儀式,并按照圖書上的教誨治理國家。
從此,黃帝的國家變得更加欣欣向榮了。令人敬仰的結(jié)局黃帝晚年的時候,命人采首山之銅,在荊山下鑄造大鼎,以此來標志他治理天下功業(yè)的輝煌。
銅鼎鑄造好以后,天上游下一條巨龍,垂著龍髯,來迎接黃帝上天。當時他的群臣們不忍離開黃帝,有的抓住龍髯,有的抓住他的靴子和衣服,結(jié)果龍髯拔斷了,衣靴拉掉了,黃帝還是乘龍升天而去。
現(xiàn)在陜西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葬的是他的衣冠。
黃帝乘龍升天: 黃帝的晚年,發(fā)明了鼎。
當?shù)谝粋€鼎被鑄造出來時,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龍,那條龍有著威武的眼睛和長長的、閃著銀光的龍須,整個龍身透著金光,降臨時好像帶來萬匹的金鍛,籠罩了整個天空。 黃帝和大臣都很吃驚,那只龍慢慢靠近黃帝,眼神變得十分溫和,忽然開口對黃帝說:"天帝非常高興看到你促使中國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來帶你升天去覲見天帝。
“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就跨上龍背,并且對群臣說:"天帝要召見我了,你們多保重,再會了。”“請讓我們追隨您去吧!"大臣們說完,就一涌而上,希望爬上龍背,隨黃帝一起走。
可是那只龍卻扭動身軀,把那些人都摔了下來。 金龍戴著黃帝快速飛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云霧中了。
群臣沒有辦法,只好眼睜睜的看著黃帝升天而去。一位大臣看著天空,若有所思地說著:"并不是每個人都上得去的啊!只有像黃帝那樣偉大的人,才有資格呢!"后來的人為了紀念這位帝王,就把黃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
龍去鼎湖后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
騎龍弄鳳
編輯
①比喻成仙。②比喻騰達《后漢書·逸民傳·矯慎》:“足下審能騎龍弄鳳,翔嬉云閑者,亦非狐兔燕雀所敢謀也。”
中文名
騎龍弄鳳
出 處
《后漢書·逸民傳·矯慎》
拼 音
qí lóng nòng fèng
解 釋
①比喻成仙。②比喻騰達
【成語】騎龍弄鳳
成語典故
編輯
出處
《后漢書·逸民傳·矯慎》:“足下審能騎龍弄鳳,翔嬉云閑者,亦非狐兔燕雀所敢謀也。” 李賢注:“《列仙傳》曰:‘ 簫史,秦繆公 時,善吹簫,公女弄玉好之,以妻之,遂教弄玉作鳳鳴。居數(shù)十年,吹鳳皇聲,鳳來止其屋。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一旦皆隨鳳皇飛去。’又曰‘ 陶安公,六安 冶師。數(shù)行火,火一旦散上,紫色沖天。須臾赤雀止冶上,曰“ 安公, 安公,冶與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龍。”至時, 安公騎之而去’也。” 明·陳與郊 《義犬》第一出:“騎龍弄鳳之兆,這有何妨。”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兒愛上善于吹簫的簫史,跟他學起吹簫。秦穆公成全了他們的愛情,同時為他們建立一座宮殿鳳臺。弄玉很快學會了吹簫,他們在鳳臺吹簫,引來了一只鳳凰前來傾聽,并伴著優(yōu)美的樂聲飛舞,鳳凰把他們兩人接上天去。
降龍羅漢濟公(1130-1209),原名李修元,出生于天臺,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臺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求得子。濟公出生后,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元,從此與佛門結(jié)下了深緣。
有關濟公的故事傳說,在南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濟的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片斷故事在民間耳聞口傳,后來通過說書人的話本說唱,內(nèi)容逐漸豐富。在濟公故鄉(xiāng)天臺一帶流傳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戲佞、懲惡、扶困濟貧的故事,其中如“濟公出世”、“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凈寺”、“利濟橋”、“棒打壽聯(lián)”、“赭溪救童”、“修元出家”等廣為流傳。而在杭嘉湖一帶流傳的故事內(nèi)容更為廣泛,這是因為那里是濟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其中以“飛來峰”、“古井運木”、“戲弄秦相府”等故事最為膾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現(xiàn)了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跡的《濟公傳》。
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神化就從他的出世開始。《西域志》載:“天臺山石梁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跡往往稱著。”而
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里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于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圣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濟成為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后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
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他懂醫(yī)術,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癥。他曾經(jīng)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毀的寺院。他經(jīng)常游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所以,在人們看來,“濟顛”的“濟”字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道濟善走圍棋,喜斗蟋蟀,更寫得一手好詩文。他每寫一篇疏狀,臨安滿城爭相哄傳。他徜徉山水,自得其樂,游履所至,揮毫題墨,文詞雋永。
濟公性狂而疏、介而潔,不同凡響。有與他同時代的詩僧居簡及其詩文選集《北澗集》為其作證。居簡是濟公的師侄,在游覽赤城山時把山上的一塊摩崖稱作“書記巖”。濟公圓寂后,居簡寫了一篇《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這“湖隱”、“方圓叟”都是濟公的別號。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干、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他還具有民間游俠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并受到“臺州式硬氣”的民風陶冶有關。
《創(chuàng)龍傳》中提到,龍泉鄉(xiāng)是在青海省某處地方,事實上青海省又有沒有龍泉鄉(xiāng)呢?前段已有說過,差不多每個省都有以「龍」命名的地方,而以龍泉為名的地方亦有好幾個。那龍泉在什么地方?一般認為是現(xiàn)在浙江省的龍泉縣,在唐朝以前,此地稱為龍泉鄉(xiāng),唐朝開始在此建縣。龍泉的名字,是因一柄「龍泉寶劍」而來。據(jù)春秋時代越國的史書《越絕書》上有這樣的記載∶楚王聽說吳國有個干將,越國有個歐冶子,都是鑄劍名家。于是派人用重金請兩位名家為楚國鑄幾把鐵劍。二人應聘之后,鑿通了茨山,把山中的溪水排乾,找到了鐵礦精華,鑄成三柄寶劍,一曰龍淵,一曰太阿,一曰工布。后來因避唐高祖李淵的諱,龍淵劍便改稱為龍泉劍。剛才說到的浙江省龍泉縣,縣城以南有一劍池湖,相傳就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也稱為龍淵,因此此地才稱為龍泉。
但是還有幾處地方也叫龍泉。浙江省除了剛才的龍泉縣外,亦有一處龍泉在永嘉縣。據(jù)《水經(jīng)注》說,泉眼之中水紋成為蛟龍的形狀,牲畜都不敢在這里飲水。河南省西平縣也有個龍泉。古書上說此泉水可以砥礪刀劍,使刀鋒堅利。江西有一龍泉場,南唐時曾立為龍泉縣,現(xiàn)在叫遂州。貴州有一龍泉坪,明清時也稱為龍泉縣,后來改為鳳泉縣、鳳崗縣。那么,青海省有沒有龍泉鄉(xiāng)?在可考的數(shù)據(jù)中,沒有。也許有小村小鄉(xiāng)是這樣叫也說不定,但是否真能通往昆侖就不得而知了。
龍王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qū)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qū)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qū)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游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云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云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diào),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愿,以求龍王治水,風調(diào)雨順。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zhèn)涓鞣N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征,在古時則是帝王統(tǒng)治的化身
白龍魚服
乘龍快婿
打鳳撈龍
得婿如龍
二龍戲珠
風從虎,云從龍
風虎云龍
虎斗龍爭
虎踞龍盤
虎臥龍?zhí)?/p>
虎穴龍?zhí)?/p>
畫龍點睛
來龍去脈
老態(tài)龍鐘
鯉魚跳龍門
麟鳳龜龍
龍肝鳳髓
龍駒鳳雛
龍馬精神
龍蟠虎踞
龍蛇飛動
龍蛇混雜
龍?zhí)⑴P
龍驤虎步
龍驤虎視
龍行虎步
龍血玄黃
龍吟虎嘯
前怕龍,后怕虎
強龍不壓地頭蛇
喬龍畫虎
群龍無首
人中之龍
蛇化為龍,不變其文
神龍見首不見尾
生龍活虎
尸居龍見
臥虎藏龍
匣里龍吟
降龍伏虎
藥店飛龍
葉公好龍
游云驚龍
魚龍混雜
魚龍曼衍
元龍高臥
云龍井蛙
云起龍驤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