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jīng)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chengyu.itlearner.com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有好幾種說法,請看: 二百五的來歷 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quán)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
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一員,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后來,喝道伍佰增為二員,但長安群眾并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yōu)槎捵印?/p>
今天,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說明了唐長安群眾對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 -------------------------------------------------------------------------------------------------- /dispbbs.asp?boardID=9&ID=11608 二百五的來歷 二百五的來歷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jīng)、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一說來源于戰(zhàn)國故事。蘇秦是戰(zhàn)國時的一個說客,他身佩六國相印,一時很是威風,但也結(jié)下了很多仇人。
后來,他終于在齊國被人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可一時拿不到兇手,于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尸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nèi)*,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
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干的。
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還有另一種說法,與推牌九有點關(guān)系。 原來,牌九(舊時一種賭具)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
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
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 /s?ct=0&ie=gb2312&bs=%BE%B5%CF%F1%B5%C4%D2%E2%CB%BC&sr=&z=&wd=250%B5%C4%C0%B4%C0%FA&cl=3&f=8 /s?ct=0&ie=gb2312&bs=250%B5%C4%C0%B4%C0%FA&sr=&z=&wd=%B6%FE%B0%D9%CE%E5%B5%C4%C0%B4%C0%FA&cl=3&f=8 二百五的來歷(共6則) 1、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fā)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
到了晚年,老秀才終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于是喜得貴子,晚年膝下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于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
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和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的寫三百,小的寫二百。”
秀才趕集回來之后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兩個都是二百五!” 2、蘇秦是戰(zhàn)國時的一個說客,他身佩六國相印,一時很是威風,但也結(jié)下了很多仇人。后來,他終于在齊國被人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
可一時拿不到兇手,于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尸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nèi)奸,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
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干的。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
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一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3、牌九(舊時一種賭具)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
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
揠苗助長
有個擔憂自己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十分疲憊地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我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他兒子小步奔去看那些禾苗的情況,禾苗卻都枯萎了。天下不犯這種錯誤的人是很少的。以為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就像拔苗助長的人,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危害了它。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nóng)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只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nóng)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nóng)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農(nóng)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因為沒能再次得到兔子,農(nóng)民自己淪為了宋國的笑柄。
東郭先生
有一位書生東郭先生,讀死書、死讀書,十分迂腐。一天,東郭先生趕著一頭毛驢,背著一口袋書,到到一個叫“中山國”的地方去謀求官職。 突然,一只帶傷的狼竄到他的面前,哀求說:“先生,我現(xiàn)在正被一位獵人追趕,獵人用箭射中了我,差點要了我的命。求求您把我藏在您的口袋里,將來我會好好報答您的。” 東郭先生當然知道狼是害人的,但他看到這只受傷的狼很可憐,考慮了一下說:“我這樣做會得罪獵人的。不過,既然你求我,我就一定想辦法救你。”說著,東郭先生讓狼蜷曲了四肢,然后用繩子把狼捆住,盡可能讓它的身體變得小些,以便裝進放書的口袋中去。
不一會兒,獵人追了上來,發(fā)現(xiàn)狼不見了,就問東郭先生:“你看見一只狼沒有?它往哪里跑了?” 東郭先生說:“我沒有看見狼,這里岔路多,狼也許從別的路上逃走了。” 獵人相信了東郭先生的話,朝別的方向追去了。 狼在書袋里聽得獵人的騎馬聲遠去之后,就央求東郭先生說:“求求先生,把我放出去,讓我逃生吧。” 仁慈的東郭先生,經(jīng)不起狼的花言巧語,把狼放了出來。不料,狼卻嗥叫著對東郭先生說:“先生既然做好事救了我的命,現(xiàn)在我餓極了,你就再做一次好事,讓我吃掉你吧。”說著,狼就張牙舞爪地撲向東郭先生。
東郭先生徒手同狼博斗,嘴里不斷對狼喊著“忘恩負義”。 正在這時,有一位農(nóng)民扛著鋤頭路過,東郭先生急忙拉住他,向他講述自己如何救了狼,狼忘恩負義要傷害自己的事,請農(nóng)民評理。可是狼卻一口否定東郭先生救過它的命。老農(nóng)想了想說:“你們的話,我都不相信,這只口袋這么小,怎么可能裝下一只大狼呢。請再裝一下,讓我親眼看一看。” 狼同意了,它又躺在地上,蜷作一團,讓東郭先生重新用繩子捆起來,裝進了口袋里。老農(nóng)立即把口袋扎緊,對東郭先生說:“這種傷害人的野獸是不會改變本性的,你對狼講仁慈,簡直太糊涂了。”說罷,掄起鋤頭,把狼打死了。
東郭先生恍然大悟,非常感謝農(nóng)民及時救了他的命。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