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理解詞語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據詞定義法。
有些詞有好幾種意思,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統(tǒng)統(tǒng)也不同,我們可以通過查字典,比較用哪個意思最合適就選哪一條解釋。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詞義的最好方法。
二、分解組合法。先逐個分析詞語中每個詞素的字義,然后再合起來理解。
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優(yōu)美”,合起來就是“健康而優(yōu)美”。 三、以舊帶新法。
有些新詞是以幾個舊字組合而成的,那么我們可以通過對舊字的理解帶出新詞的含義。如“無價之寶”,“無價”,沒有價錢,“之”是“的”,“寶”是“寶貝”,合起來的意思是“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貝”,指極為稀有的珍貴東西。
(也就是老師所說的“逐字解釋法”) 四、詞義引申法。有些詞有本來的意思,還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義,對這類詞的理解,我們要先弄清它的原來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義。
如我們即將在六年級的課文中學到的“碰壁”,它原指把頭撞在墻上,而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碰壁”指的是在黑暗的舊社會,革命者處處受迫害的意思,是引申義。(這種方法比較難,在我們的學習中目前還沒有接觸到,但在自己的閱讀中遇到可以借鑒使用) 希望同學們能在學習過程中多加運用、培養(yǎng)自己理解詞語的能力,千萬不能死記硬背詞語的解釋,要懂得活學活用,學會方法。
理解詞語的方法主要有:
1、聯系上下文。如果是一個句子中的詞語,應該遵循“詞不離句”的原則來理解,聯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確解釋。
2、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有些詞語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借助生活經驗理解詞語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3、找近義詞、說反義詞、換詞語等方法理解詞語。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一些詞語的理解,即通過具體可感的詞語進行換詞,可以讓大體明白詞語的含義。
4、拆分法。詞語一般是由幾個字組合而成的,我們可以先把詞先拆開理解,再把意思合起來就可以組合出詞語的含義。
一、定義法。
揭示詞語概念內涵的解詞方法。二、舉例歸類法。
通過列舉相同的事物,從而概括歸類和理解詞義的方法。三、組詞合并法。
即先把構成詞語的關鍵字或詞拆開,分別注解,然后再綜合起來確定整個詞語的意義。四、近義詞替換法。
即找出與所要解釋的詞語相應又比較常見的同義詞來代替。五、反義詞否定法。
即用反義詞加“不”或“沒有”的否定形式來解釋詞義。六、抓關鍵詞法。
一個詞語中,常常有一、兩個關鍵性的或疑難的字,只要理解好這一兩個字的意思,整個詞語就不難理解了。七、分析綜合法。
把詞語拆開來,先解釋每個字,再把每個字的意思組合起來表示詞語的意思。八、描繪法。
即對所要解釋的詞語加以具體的描繪。九、比喻法。
即用具體、形象的比喻說法來解釋詞語。十、隨文法。
先查工具書掌握詞的基本意思,然后深入課文中,結合語言環(huán)境具體分析詞語特定內容的解詞方法。十一、就地取材法。
用文中句子解釋詞語。十二.語境聯系法。
指聯系上下文,結合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來解釋詞義。理解簡意為了解、明白。
所謂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
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于詞的語言單位。成語大多由四字組成。
特點:①結構的相對定型性。②意義的整體性。
③時間和空間的習用性。④形成的歷史性。
⑤內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來源:①歷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③神話或其他傳說。
④古典文學作品。 成語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詞組或句子,絕大部分是由四個字組成的。
例如"空中樓閣""鼎鼎大名""青出于藍""有聲有色""歡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語。少于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多于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在成語中都占絕對少數。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諺語、歇后語、引語和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從某些方面看來,也有相似之出。譬如專名和科學術語都是固定詞組;諺語、歇后語、引語不僅是固定詞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與成語相似;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比較簡煉,形式跟絕大多數的成語一樣,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之類,但是這些都不是成語。
把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等的區(qū)別搞清楚,這就有助于斷定什么是成語,什么不是成語?,F在簡單地就這方面作些說明。
成語跟專名不同:專名和成語雖然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詞組,但是專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莊小學"只是一個學校獨有的名稱(當然,可能有重名),"廣安人民公社"只是一個公社獨有的名稱。成語則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這個成語,既可以用來形容開敗了的花朵,又可以用來形容被打敗的軍隊,也可以用來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
又如"津津有味"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任何一個人對于某些事物特別感覺有興趣。 成語跟科學術語不同:科學術語是表示科學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
例如"主觀能動性""革命樂觀主義""無限花序""平行四邊形"這些科學術語,盡管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詞組,可是并不是成語。 成語跟諺語不同:諺語絕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詞組。
諺語經常用在人民大眾的口語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較少。諺語往往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不象成語那樣具有文言色彩。
諺語的形式,不象成語那樣整齊。例如"坐山觀虎斗""天下烏鴉一般黑"之類的諺語,都不是那么整齊。
當然,如果把這些諺語一定說是成語,也是可以勉強的。 成語跟歇后語不同:歇后語是一種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兩部分構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從正面作說明。
寫文章為了收到鮮明、形象、生動、具體的表達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語似的引用歇后語。如"泥菩薩過河 自身難保。
"狗拿耗子 多管閑事。""泥菩薩洗臉 越洗越難看。
""蜜餞黃連 先甜后苦。"這些話,都是"歇后語"而不是"成語"。
成語跟引語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個別語句,如"勾心斗角"(見杜牧《阿房宮賦》)"水落石出"(見蘇軾《赤壁賦》)等,因為時常被人們使用,后來就成了成語。但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兩句詩。這兩句詩不是人們時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而被引用了。
因此這類語句應該稱之為"引語",不能看做是成語。 成語跟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也不一樣,因為成語由四個字組成的占絕大多數,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較濃厚的普通詞組,也看做是成語。
應當指出:凡是一個詞組里的詞可以抽換的,就應該把它看做普通詞組。例如"根本改變""這個詞組,在某種場合,也可以改為"徹底改變"、"基本改變"或"大大改變"。
又如"密切合作"這個詞組,可以改為"緊密合作","肆意揮霍",可以改為"任意揮霍"或"隨意揮霍"。這幾個詞組改了以后,并不影響內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適。
象這樣可以自由改動的詞組,都是普通詞組。至于成語,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組成成語的詞,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來替換。
例如"虎口余生"這個成語,就不能改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個殖民主義者怎樣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也掩蓋不了他們的侵略本質。
"在這個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改為"花言地侈談和平",或"巧語地侈談和平",就是改為"巧語花言地侈談和平"也是非常勉強的。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和歇后語的不同,看起來相當明顯。
成語跟引語、普通詞組、諺語的區(qū)別,一般說來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們應該承認有些固定詞組或相當固定的詞組是介于成語與諺語、引語或普通詞組之間的,對這類詞組,不必一定去劃分它的界限。
例如"一文不值",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普通詞組,因為把它該為"不值一文"、"不值一錢"或"一錢不值"都毫不勉強。但是,這個詞組畢竟有相對的固定性,極象成語,把它看作成語,也未嘗不可以。
又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把它看做成語或諺語皆無不可。
出風頭 (chū fēng tóu) 解釋:出:顯露。表現自己,自鳴得意地顯示自己比別人行
唱高調 唱高調 chàng gāodiào 發(fā)表似乎高明但脫離實際的論調;說得很好聽而不實際去做
出洋相 指某些人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表情,使人發(fā)笑,也喻指要求你做出你不熟悉、不熟練的事情或
動作,使人尷尬。
唱贊歌 唱贊歌:表揚,稱贊,頌揚
動手術 基本解釋:.1給某人做手術。2.被做手術。
唱黑臉 唱黑臉:黑臉的人又勇敢又直爽,常指紅臉代表嚴厲。
扣屎盆子 扣屎盆子;栽贓,敗壞對方名聲
唱白臉 唱白臉:白臉代表溫和,當好人,哄著人說
執(zhí)牛耳 執(zhí)牛耳;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的代表拿著盛牛耳朵的盤子。故稱主盟國為
執(zhí)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權威的地位。
唱雙簧 唱雙簧:現在常把兩人一唱一和比喻為唱雙簧,有諷刺意。
壓馬路 壓馬路;逛街,或逛馬路,大連人在70年代以前用得比較多而現在相對。
唱獨角戲 唱獨角戲:一個人,沒人響應。唱對臺戲:現多比喻為反對對方而采取的對抗和競爭行動
夸???夸海口:夸張或吹虛、吹牛的意思
唱對臺戲 唱對臺戲:現多比喻為反對對方而采取的對抗和競爭行動。
成泡影 成泡影:結果一場空,一無全部。
唱空城計 唱空城計:比喻掩飾自己力量空虛、騙過對方的方法;比喻某單位的人員所有或大部不在;形容
肚子餓
當兒戲 當ㄦ戲:不慎重,亂來。
做手腳 做手腳:弄虛作假,或謀害的意思
吊胃口 吊胃口:用好吃的東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讓人產生欲望或興趣
做小動作 做小動作:指為了個人目的在背地里搞不正當的活動。在集體性強的活動中偷偷地做出不協(xié)調的
動作。引申指為了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在背地里搞不正當活動,如播弄是非、弄虛作假等。
吃悶棍 吃悶棍:比喻吃le虧確不曉得或不能說
做文章 做文章:比喻為達到某種目的,在某些難題上橫生枝節(jié),或借題發(fā)揮,擴大事態(tài)。
闖紅燈 闖紅燈:比喻超越法現有的規(guī)則辦事
做表面文章 做表面文章: 做做樣子,不是實干,沒處理實際問題。
吹喇叭 吹喇叭:有一飲而盡的意思,還有說話夸張,說大話
敲邊鼓比喻從旁幫腔或助勢。
沒戲唱 沒戲唱:事進行不下去,被發(fā)現或拆穿不能在繼續(xù)表演了,也比喻壞事敗露。
橋竹杠 敲竹杠:憑著惡勢力,或利用他人弱點,或以某種借口,勒索訛詐人家錢財。
抬轎子 抬轎子:比喻為別人的利益奔走效勞或奉承吹捧
敲警鐘 敲警鐘:警告,用警示作用。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