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 - 詩詞原文《送友人》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友人》 - 詩詞解釋
譯文: 蒼山翠嶺橫臥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環(huán)繞東城流。此地一為別,你將如蓬草孤獨行萬里。游子的行蹤似天上浮云,落日難留,縱有深深情誼。揮手告別,你我各奔東西。蕭蕭長嗚,馬匹也怨別離。 注釋: ①郭:外城。 ②一:助詞,加強語氣。孤蓬:蓬草遇風吹散,飛轉無定,詩人常用來比喻游子。征:征途。 ③茲:此,現(xiàn)在。蕭蕭:馬鳴聲。班馬:離群的馬。 《送友人》 - 作品譯文
青山橫對著北邊外城,水繞行到東邊的城池。此地即刻辭別之后,(您)就像孤獨的飛蓬一樣踏上了萬里征程。飄浮的云影好似您此時的意緒,落日的余緒恰如故人的留戀之情。揮手之間就從此時此地離開了,連離別的坐騎也發(fā)出了(讓人銷魂的)嗚叫聲! 《送友人》 - 寫作背景
作者送友人,送客地點多在城東堯祠一帶,此地是水陸通衢,交通要沖,又多酒肆,便于宴飲餞別,加之景色宜人,易發(fā)詩興?!端陀讶恕芬鄬懺趫蜢羟般羲叺氖T路上。北望二十公里處九仙山嶂列,合“青山橫北郭”。泗水從曲阜向西流來,入兗州境即轉向南,又朝西南流,是謂“白水繞東城?!?《送友人》 - 作者簡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ń袼拇ń停┣嗌忇l(xiāng)。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游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xù)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fā)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fā)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yǎng),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fā)人深思的現(xiàn)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之評,是屈原之后我國最為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梗?《調張籍》 )。有 《李太白集》 。
大歷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峽,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
這時他已五十六歲,北歸無望,生計日蹙。此詩以首句頭兩字“江漢”為題,正是漂泊流徒的標志。
盡管如此,詩人孤忠仍存,壯心猶在,此詩就集中地表現(xiàn)了一種到老不衰、頑強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江漢”句,表現(xiàn)出詩人客滯江漢的窘境。
“思歸客”三字飽含無限的辛酸,因為詩人思歸而不能歸,成為天涯淪落人。“乾坤”代指天地。
“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負”這樣兩層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憂社稷,乾坤之內,此腐儒能有幾人?”(《杜詩說》)黃生對這句詩的理解,是深得詩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緊扣首句,對仗十分工整。通過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寫,詩人把他“思歸”之情表現(xiàn)得很深沉。
他由遠浮天邊的片云,孤懸明月的永夜,聯(lián)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與云、月共遠同孤一樣。這樣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為一片。
詩人表面上是在寫片云孤月,實際是在寫自己:雖然遠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卻象孤月一樣的皎潔。昔人認為這兩句“情景相融,不能區(qū)別”,是很能說明它的特點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詩人積極用世的精神?!吨芤住吩疲骸熬右宰詮姴幌??!?/p>
這恰好說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純是詩人對自己的鄙薄。上聯(lián)明明寫了永夜、孤月,本聯(lián)的落日,就決不是寫實景,而是用作比喻。
黃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齒”,是詠懷而非寫景。否則一首律詩中,既見孤月,又見落日,是自相矛盾的。
他的話很有道理。落日相當于“日薄西山”的意思。
“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猶壯”。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步出夏門行·龜雖壽》)的詩意,是一致的。
就律詩格式說,此聯(lián)用的是借對法。“落日”與“秋風”相對,但“落日”實際上是比喻“暮年”。
“秋風”句是寫實?!疤K”有康復意。
詩人飄流江漢,而對颯颯秋風,不僅沒有悲秋之感,反而覺得“病欲蘇”。這與李白“我覺秋興逸,誰云秋興悲”的思想境界,頗為相似,表現(xiàn)出詩人身處逆境而壯心不已的精神狀態(tài)。
胡應麟《詩藪·內篇》卷四贊揚此詩的二、三聯(lián)“含闊大于沉深”,是十分精當?shù)摹?這兩聯(lián)詩的意境,蘇軾曾深得其妙,他貶謫嶺外、晚年歸來時,曾有詩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韻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擊迫害,而改變自己匡國利民的態(tài)度。
“孤月此心明”實際上就是從杜詩“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猶壯”兩句化用而成的。 “古來”二句,再一次表現(xiàn)了詩人老當益壯的情懷。
“老馬”用了《韓非子·說林上》“老馬識途”的故事:齊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馬之智可用”的建議,放老馬而隨之,果然“得道”。
“老馬”是詩人自比,“長途”代指驅馳之力。詩人指出,古人存養(yǎng)老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
我雖是一個“腐儒”,但心猶壯,病欲蘇,同老馬一樣,并不是沒有一點用處的。詩人在這里顯然含有怨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個毫無可取的腐儒,連一匹老馬都不如么?這是詩人言外之意,是從詩句中自然流露出來的。
此詩用凝煉的筆觸,抒發(fā)了詩人懷才見棄的不平之氣和報國思用的慷慨情思。詩的中間四句,情景相融,妙合無垠,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歷來為人所稱道。
杜甫給人們印象多是悲愁嘆老,感時傷懷,嗟病怨苦,憂國憂民,你很難想象杜甫也有清狂得意、壯志凌云的時候,這不,他的五言律詩《江漢》就是這樣一首悲而能壯、氣勢磅礴的沉雄之作,品讀、玩味之余,我為老杜的孤寂落寞而悲哀,更為老杜的壯心不已而驚嘆。不管飛黃騰達還是窮愁潦倒,杜甫都是利國利民,忠心不移,這份執(zhí)著一念、孤注一擲的毅力,這份百折不屈、堅貞不渝的意志,足以催人淚下,動人心魄。
下面對《江漢》稍作剖析。 全詩是這樣寫的:“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鼻八木溲浴氨?,“悲”中有“壯”。
“江漢”是詩題,也是詩歌首句開頭用語,還是一個極易引發(fā)人們廣泛聯(lián)想的地名,寓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漂泊流徙,四海為家之意,暗示了詩人客滯江漢的窘境?!八細w客”三字飽含無限辛酸,因為詩人思歸而不能,成為天涯淪落人,而且這種客居異地、顛沛流離的生活由來已久,仍將延續(xù),似江漢流水綿綿不盡,如瑟瑟秋風哀哀不絕。
“乾坤一腐儒”句,在“腐儒”前置一“乾坤”,頓覺天荒地老,風云變色,人世蒼桑,感慨萬千。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負”這樣兩層意思。
天高地闊反襯出人生的孤單渺小,微不足道;浩浩長天,茫茫宇宙,人生與之想比的確是蒼海一栗,短暫而脆弱,這與杜甫詩句“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意味頗為相似。另外,“腐儒”一詞別有深意,杜甫身在草野,心憂社稷,孤忠永存,癡心不改,此等到老不衰、頑強不息的愛國思想,在常人看來,也許是冥頑不化,迂腐至極,可在老杜看來卻是恪守不疑,矢志不移。
試想,如此不分窮達,不顧流俗,殫精竭慮,效命盡忠,乾坤之內,能有幾人?此腐儒頗有頂天立。
[編輯本段]詩詞概述: 《春夜洛城聞笛》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游歷洛陽期間創(chuàng)作的一首經(jīng)典七絕,曾被引用為我國2002年高考語文題目和上海教材。
《春夜洛城聞笛》[編輯本段]詩詞原文: 春夜洛城聞笛 (唐)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編輯本段]詩詞注釋: ①洛城:洛陽(現(xiàn)在河南洛陽)。 ②玉笛:精美的笛。
③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 ④春風:一本作“東風”。
⑤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四:“《樂府雜錄》云:‘笛者,羌樂也。
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皆言《折楊柳》曲也?!鼻斜磉_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⑥故園:指故鄉(xiāng),家鄉(xiāng)。[編輯本段]詩詞譯文 陣陣悠揚的笛聲,是從誰家中飄出?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折楊柳》, 有誰會不勾起思鄉(xiāng)之情呢?[編輯本段]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當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聽到笛聲而引起思鄉(xiāng)之情。
王堯衢《唐詩合解》:“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
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于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
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
《春夜洛城聞笛》 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東都(洛陽)?!洞阂孤宄锹劦选芬辉姡敿催@次客東都有感而作。
詩人在客居洛陽的一個夜晚,聽到笛子吹奏《折楊柳》的曲調。此時此地聽到這首曲子,誰能不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或親人呢? 《春夜洛城聞笛》一詩創(chuàng)作的地點在洛城,也就是洛陽,它是唐代的東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p>
喧嘩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種喧囂至此已經(jīng)平靜下來了,千家萬戶大大小小的燈盞,也漸次熄滅了,偌大的城市已經(jīng)進入了睡夢。然而就在這個萬籟俱寂的、燈火闌珊的時候,不知從什么地方突然傳出了一陣玉笛之聲。
笛子,原來是羌族的樂器,到了唐朝時,已經(jīng)在廣大中原地區(qū)非常流行了。詩人在這里著意刻畫的就是題目中的“聞”字。
在一開始,詩人并沒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調,但是慢慢地細聽,這凄清婉轉的笛聲隨著春風在夜幕中聽得越來越清楚了,原來是一曲思鄉(xiāng)懷家的《折楊柳》呀,“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故園,即是故鄉(xiāng)。本來李白只是在被動地欣賞著一曲從不知什么地方傳來的悠揚的笛聲而已,但當他一旦聽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楊柳》的情調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沉思,是誰人在這連空氣中都蘊含著無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這令人感傷的曲調呀!這笛聲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無限的離愁別緒灑向城中,灑向夜空,這就是“暗飛聲”,是“隨風潛入夜”,也許有的人會無動于衷,那是因為她或他,此時正在與家人同處一室,甚至已經(jīng)安然入夢,當然無由聽得,但是“滿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遠離故園、客居他鄉(xiāng)的人啊,這不期而遇卻送入耳中的《折楊柳》,真的是在“暗中”撥動了許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們再也無法安眠。
從折柳,回憶起離別時的情景;從春風,想起家人的親情。“何人不起”,這是一個用否定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心態(tài)的句式,口氣反而更加強烈,也就是說,只要是聽了這春夜中的玉笛之聲,每一個離家的人都會被它勾起對家的懷念。
中華民族是一個故土難離的民族,李白也是一個和你、和他、和我們大家一樣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這首詩也就使得那些不論是古時,還是現(xiàn)代的游子們,經(jīng)常掛在嘴邊心頭的詩篇之一了。[編輯本段]詩詞鑒賞: 這首詩寫鄉(xiāng)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fā)。
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jié)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
已經(jīng)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xù)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
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鞍怠弊譃橐痪潢P鍵。
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tài),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p>
(《唐人七絕詩淺釋》)可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確當。
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
全句表現(xiàn)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所謂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xù)、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
“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
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吧ⅰ弊钟玫妹?。
“散”是均勻、遍布。笛。
【標題】:長歌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樂府 【內容】:桃李待日開,榮華照當年。
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枯枝無丑葉,涸水吐清泉。
大力運天地,羲和無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
桃李務青春,誰能貫白日。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
金石猶銷鑠,風霜無久質。畏落日月后,強歡歌與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智锕?jié)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解題】 這首詩選自《樂府詩集》卷三十,屬相和歌辭中的平調曲。
《樂府解題》說這首古辭“言芳華不久,當努力為樂,無至老大乃傷悲也?!卑选芭Α崩斫鉃椤芭闃贰?,顯然是一種曲解。
漢代的五言古詩,許多是慨嘆年命短促、鼓吹及時行樂的。這首詩從整體構思看,主要意思是說時節(jié)變換得很快,光陰一去不返,因而勸人要珍惜青年時代,發(fā)奮努力,使自己有所作為。
其情感基調是積極向上的?!稑犯娂肥撬未痪幍囊徊繕犯娍偧珪话倬?,分十二類。
上起漢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謠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樂章外,還保存了大量民間入樂的歌詞和文人創(chuàng)造的新樂府詩。
全書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對各種歌辭、曲詞的起源和發(fā)展,均有考訂?!咀⒃u】 青青園中葵,朝(zhāo)露待日晞(xī)。
園;園圃,種蔬菜、花果、樹木的場所??何覈糯匾卟酥弧?/p>
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為勝。大葉小花,花紫黃色。
朝露:清晨的露水.待:動詞,等待。日:太陽。
晞:曬干?!鹈枥L葵的形象。
托物起興。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陽春:溫暖的春天。布:動詞,這里是散布的意思。
德澤:恩惠。春天把陽光、雨露帶給萬物,因而說是一種恩惠。
萬物:大地上的各種生物。生光輝:形容萬物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樣子。
○對春天的禮贊。 ??智锕?jié)至,焜(kǖn)黃華葉衰。
常:副詞,表示情況或時間的持續(xù)和一貫性。時常。
恐:動詞,擔心。秋節(jié):秋季。
至:動詞,到。秋氣肅殺,萬物多因長成而趨于衰敗、死亡,故爾擔心。
焜黃:顏色衰敗的樣子。華:同“花”。
衰:衰老,衰敗?!鹩纱憾?,植物完成一次生命過程。
不由得生出種種感觸。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百川:泛指所有的河流。
東: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表示朝東、向東的意思。海:大海。
何:疑問代詞,用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前,起修飾作用。常用來表示對時間、處所、事物的詢問。
時:名詞,時候。復:副詞,用在動詞前,表示‘某種情況的再現(xiàn)。
可譯作“重新”“又”。西:方位名詞用作動詞,向西、朝西。
歸:動詞,回。這句意思是光陰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由季節(jié)轉換聯(lián)想到日月不居??鬃诱f;逝者如斯,不舍晝夜。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少:少年時期。
壯:成年時期。合起來指人生命力旺盛的前半生。
努力:把力量盡量使出來。意即勤奮。
老大:指人生命力衰敗的時期。徒:副詞,表示動作的施行沒有取得成效一。
可譯為“空”。傷悲:悲傷。
○歸結為關于生命價值的感悟,情景動人?!咀g文】 園中有碧綠的葵菜,晶瑩的朝露在陽光下曬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灑滿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生機。只擔心瑟瑟的秋天來到,樹葉兒枯黃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萬條大河奔騰著東流入大海,什么時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時不努力,到老來只能是空空悔恨了?!竞單觥?這是一首詠嘆人生的歌。
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托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著露珠,在朝陽下閃著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
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贊,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贊歌。
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jīng)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fā)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jīng)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
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智锕?jié)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一個“恐”字,表現(xiàn)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凋謝的不可避免。
接著又從時序的更替聯(lián)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一去不復返。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復生。
在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豈不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曬干了嗎?豈不就像青青葵葉,一語秋風就枯黃凋謝了嗎?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于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fā)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的過程,字面上沒有寫出來,但讀者可循著詩人思維的軌跡,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補足: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
百科名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早年的作品。
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讀書。一次去拜訪山中一位道士,卻沒有見到他,便寫下了這首景美情深的五言律詩。
目錄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釋義 作品譯文 作品鑒賞 作者簡介編輯本段作品信息 【名稱】《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年代】盛唐 【作者】 李白 【體裁】 五言律詩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1] 編輯本段釋義 【戴天山】 四川昌隆縣北五十里 【不遇】 沒有遇到 【吠】 狗叫 【帶露濃】 掛滿了露珠 【樹深】 樹叢深處 【靄】 云氣 【倚】 靠 編輯本段作品譯文 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桃花帶露,濃艷耀目。在林間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
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人不知去了哪里,我倚松再三覺得非常惆悵。
[2]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讀書,這首詩大約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yōu)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 詩的開頭兩句展現(xiàn)出一派桃源景象。
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詩人正是緣溪而行,穿林進山的。
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連忘返,且讓人聯(lián)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處世外桃源,超塵拔俗。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字,除了為桃花增色外,還點出了入山的時間是在早晨,與下一聯(lián)中的“溪午”相映照。
頷聯(lián)“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是詩人進山的第二程。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
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jīng)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
既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
環(huán)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與首聯(lián)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銜接。這兩句景語又含蓄地敘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鐘”暗示道院無人。
頸聯(lián)“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lián)“不聞鐘”,可以想見詩人距離道院尚有一段距離。
這一聯(lián)寫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詩人用筆巧妙而又細膩:“野竹”句用一個“分”字,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一片綠色;“飛泉”句用一個“掛”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
由于道士不在,詩人百無聊賴,才游目四顧,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所以,這兩句寫景,既可以看出道院這一片凈土的淡泊與高潔,又可以體味到詩人造訪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懷。
結尾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詩人通過問訊的方式,從側面寫出“不遇”的事實,又以倚松再三的動作寄寫“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回,感情亦隨勢流轉,久久不絕。 前人評論這首詩時說:“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p>
(王夫之《唐詩評選》)“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吳大受《詩筏》)道出了此詩妙處。
[1]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李白像李白[3]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亞碎葉城(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
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ń袼拇ń停┣嗌忇l(xiāng)。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游中度過。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
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xù)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fā)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與肅宗發(fā)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失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yǎng),集中提高而形成獨特風貌。
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fā)人深思的現(xiàn)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繼屈原之后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
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詩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4]。
<> 據(jù)《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
結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詩人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迫害。
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后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
“同根”一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么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這首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
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tǒng)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 <> 漢樂府《長歌行》 作品簡介: 漢樂府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
秦及西漢輝帝時都設有“樂府令”。漢武帝時的樂府規(guī)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
魏晉以后,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tǒng)統(tǒng)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則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漢書·藝文志》)。
它繼承《詩經(jīng)》現(xiàn)實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xiàn)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xiàn)在它的敘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選取典型細節(jié),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chǎn)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shù)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原文: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jié)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注釋: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guī)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本詩是其中的一首。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古代的一種蔬菜。 晞:曬干。
陽春:就是春天,是陽光和露水充足的時候。 布:散布,灑滿。
德澤:恩澤。 秋節(jié):秋季。
節(jié),時節(jié),節(jié)令。 焜黃:枯黃。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
百川:無數(shù)條江河。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 ??帜敲C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fā)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
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jié)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后悔也來不及了。
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
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里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后,曬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
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fā)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
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
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 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ń袼拇ń停┣嗌忇l(xiāng)。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游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
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xù)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fā)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與肅宗發(fā)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失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
與杜甫齊名,世稱“大李杜”。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⑵,煙花/三月/下?lián)P州⑶。
孤帆/遠影/碧空盡⑷, 惟見/長江/天際流⑸。 注釋譯文 注釋 ⑴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于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原樓已毀,最新一次修葺黃鶴樓,竣工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
之:到達。廣陵:即揚州。
黃鶴樓 ⑵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
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 ⑶煙花: 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
下:順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盡:在碧藍的天際消失。
盡:沒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陸游的《 入蜀記》云:“八月二十八日訪黃鶴樓故址,太白登此樓送孟浩然詩云:‘孤帆遠映碧山盡,惟見長江天際流?!w帆檣映遠,山尤可觀,非江行久不能知也?!?/p>
⑸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
天際:天邊。 (6)辭:辭別。
譯文 老朋友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鮮花爛漫的三月去往揚州。孤帆的影子遠去,在碧空中漸漸模糊消逝,只能看見浩浩蕩蕩的長江向天邊流去。
詩詞鑒賞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于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
這首詩,表現(xiàn)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jié)、繁華的地區(qū)相聯(lián)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jīng)詩名滿天下。
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p>
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jié)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到揚州,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qū)最繁華的都會。
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
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jīng)常流連聚會之所。
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成一種聯(lián)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huán)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蒙,繁花似錦。
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煙花在揚州的另一種解釋為柳絮。
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盁熁ㄈ隆?,不僅再現(xiàn)了那暮春時節(jié)、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
此句意境優(yōu)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的后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jié)?!肮路h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jīng)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
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jīng)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體現(xiàn)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
江漢唐·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江漢:指長江和漢水。此詩為杜甫在歷三年(768)秋漂泊于江陵時所作。江陵屬于江漢流域地區(qū),故取以為題。/ 思歸客、腐儒:均作者自謂。腐儒:迂腐無用的儒生(讀書人)。/乾坤:天地。/ 遠:遙遠,遠浮。/ 永夜:長夜。/ 孤:孤獨,孤懸?!捌啤倍?,言自己與片云同在遠天,與孤月共度長夜,處境寂寞凄涼。/ 落日:日薄西山的意思,這里比喻自己已近暮年。/ 蘇:復蘇。此有康復意?!扒镲L”一句,化用李白的“我覺秋興逸,誰云秋興悲?”以表現(xiàn)自己身處逆境而壯心不已的思想。/ 存:收養(yǎng)。/ 老馬:作者自比,用《韓非子·說林上》“老馬識途”的故事?!肮艁怼倍?,通過說對于老馬應該取其善于識途的長處,而不必要它效奔馳
這是一首詠懷詩,抒發(fā)了詩人懷才見棄的不平之氣和報國思用的慷慨情思。首聯(lián)自敘身份,寫自己漂泊流徙的窘境,思歸未得、淪落天涯的辛酸?!案濉蹦顺劣魬嵓ふZ,含有“自鄙兼自卑”之意。頷聯(lián)繪景,舉目但見片云遠飄天涯,孤月高懸夜空。詩人借片云孤月比喻自己寂寞凄涼的處境。頸聯(lián)明志,自己雖至垂暮之年,身處逆境,依然雄心猶壯,面對颯颯秋風,非但無悲秋之感,反覺病身似欲康復。詩人積極用世的精神何其昂揚!尾聯(lián)提出希望,詩人自比為“老馬”,以古人收養(yǎng)老馬以用其善于識途之智而非用其長途驅馳之力,希望朝廷能給予自己竭智效國之機,詩人在抒發(fā)老當益壯的情懷之時,何嘗沒有懷才不遇的深沉怨憤呢?詩人雖懷才見棄、淪落天涯,依然孤忠仍在、壯心猶存,其老當益壯、頑強不息的精神,令人敬佩。詩中名句“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在如何對待人才問題上給人以深刻啟示:人非完人,用人者應善于揚長避短,最大限度發(fā)揮各類人才的積極作用,以促進事業(yè)的發(fā)展、進步。
詩人由遠浮天邊的片云,孤懸明月的永夜,聯(lián)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與云、月共遠同孤。此聯(lián)表面上寫片云孤月,實則寫詩人自己:雖然遠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卻象孤月一樣的皎潔。
“落日”比喻“暮年”,“秋風”是寫實。年老的詩人飄流江漢,面對颯颯秋風,不僅沒有悲秋之感,反而覺得病快要好了,詩人身處逆境而壯心不已的拳拳之心已表露無遺。
由遠浮天邊的片云,孤懸明月的永夜,聯(lián)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與云、月共遠同孤一樣。見“落日”( 比喻“暮年”)而雄心猶壯。臨“秋風”,反覺“病欲蘇”,表現(xiàn)出詩人身處逆境而壯心不已的精神狀態(tài)?!捌啤?、“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將詩人的感情和身外景物融為一體,表明了詩人雖然遠在天涯,一片忠心卻象孤月一樣皎潔的報國思用之情。2、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3、老當益壯,愿為國效力。4、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達了作者思歸之情。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9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