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又來到了,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而每個地方的過節(jié)習俗都各具特色。現(xiàn)在,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十堰過春節(jié)的習俗。
每到過春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lián)。春聯(lián)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最初人們是以桃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用以避邪,后來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的名字。春聯(lián)多用紅紙書寫,代表著吉祥、幸福。
每到過春節(ji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除夕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們則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整個城市的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一刻,有的人家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每到過春節(jié)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由掌廚的做出來,而且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砧板聲、爆竹聲,再夾雜著人們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合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我們這里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點。
一時間,十堰的過節(jié)習俗說也說不完,等你到了這里,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蓬萊水城導游詞 蓬萊水城,即登州古港,位于山東半島北端,位于蓬萊閣東側,與廟島群島構成海上鎖鏈,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古港原為自然港灣,水域面積比現(xiàn)在的蓬萊水城大三四倍。宋慶歷二年(1042年)在此修筑“刀魚寨”,駐扎水軍;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刀魚寨”的基礎上環(huán)筑土城,增設軍事設施,名曰“備倭城”,俗稱蓬萊水城。
第一┆范文網(wǎng) 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水城總面積27萬平方米,南寬北窄,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
它負山控海,形勢險峻,其水門、防浪堤、平浪臺、碼頭、燈塔、城墻、敵臺、炮臺、護城河等海港建筑和防御性建筑保存完好,是國內現(xiàn)存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1982年,水城與蓬萊閣一同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對外貿(mào)易口岸和軍港,與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寧波)和揚州,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通商口岸。
家鄉(xiāng)的春天,有漫山遍野的野花,在嫩綠小草的襯托下,充滿生機,香飄萬里;茂密的森林郁郁蔥蔥.那也是我小學上學時的必經(jīng)之路,每天都能看到鳥兒們在枝頭上跳著優(yōu)美的舞姿,聽著它們唱著歡快的歌兒;忙碌了一天的你如果走進綠色的海洋,聽聽鳥語,聞聞花香,定是你在嗅覺中產(chǎn)生愉快,能消除因整天的工作而帶來的疲勞,從而有效地調節(jié)人的精神和情緒.
家鄉(xiāng)的夏天,清澈的小河終年潺潺蜿蜒著從村旁流過;常常會看見小魚兒露出頭像頑皮的孩子在水里游來游去,時而吹出許多小泡泡.小河滋潤著沿途的數(shù)萬群眾.那是我們兒時的天然樂園,我和小伙伴們經(jīng)常去那里追逐嬉戲。
家鄉(xiāng)的秋天是豐收的季節(jié),一望無際的田野里是金燦燦的一片,一陣秋風拂過稻浪滾滾,那是農(nóng)民伯伯辛勤勞動的成果,他那掛滿汗珠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家鄉(xiāng)的冬天,山間、樹枝上、小河旁、田野里到處是雪茫茫的一片,仿佛是一朵朵盛開的梨花,點綴著那銀裝素裹的的鄉(xiāng)村.使人感受到一種晶瑩、潔白、充滿童話般的美麗.家鄉(xiāng)的氣候新鮮,使人感到無比的舒服,但可貴的還是那深厚而濃郁的風土人情,它無時不在.我愛家鄉(xiāng)的山,我愛家鄉(xiāng)的河,更愛家鄉(xiāng)的濃濃鄉(xiāng)情!
難忘的江南
沒有“北風吹雁雪紛紛”的豪情,沒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有的只是“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的恬靜。這便是江南。
難忘江南,難忘的是江南的水鄉(xiāng)。
春雨綿綿,絲絲清涼沁人心脾,獨自走在這石橋板上,深吸一口氣,淡淡的泥土的氣味,遠處的野花獨特的香味,酒家的菜肴味,讓人倍感舒適,好像那都市中的煩惱都和這幾股氣息飄向遠方,有的只是恬淡與靜謐。放眼望去,雨中的江南水鄉(xiāng)更加神秘了,薄薄的一層霧氣籠罩著整個小鎮(zhèn),像是給她穿上了一件紗衣。雨水落入清澈的小溪中,泛起點點漣漪,靜靜聆聽,像是一首動聽的歌謠。“桂花糕,好吃的桂花糕……”熱情的小販不停地吆喝著,拿起一塊,咬上一口,嗯……淡淡的桂花香加上絲絲清涼,這感覺妙極了!
走著走著,便看見遠處小河塘內停了幾艘烏篷船,像是供客觀光用的吧。收起油傘坐在這小船內,分外愜意,船娘那清脆干凈的嗓音夾雜著細雨的聲音,讓我仿佛有種來到世外桃源的感覺,所有的不如意與煩惱,此刻都已煙消云散了。
夜?jié)u漸深了,江南水鄉(xiāng)也已漸漸睡去了。
難忘江南,難忘江南的風土人情。
廟會想必大家不會太陌生吧。這在江南可是常見的。每逢大型的節(jié)假日,廟會就成了大家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端午節(jié),這里的人們會在廟會上表演舞龍舞獅的節(jié)目、包粽子比賽、賽龍舟,小孩子則會在小攤邊玩耍,捏小人、做糖人,分外熱鬧。
江南小鎮(zhèn)上的人們也分外熱情,拉著你去家里做客,品上一口太湖翠竹,別有一番滋味。
江南的水,江南的物,江南的人,都令我記憶深刻。
(原創(chuàng)作品 。 文中的太湖翠竹等同于碧螺春 , 是蘇南名茶 ,)你好,我是文科的,希望對你有用。
1、人生,就好似一只在涉途的駱駝,走在時間的長河里,無法止步,但卻能看見世間百態(tài),風云變幻,體驗人情冷暖,酸甜苦辣。在不斷的欣賞中,我們似乎越發(fā)的成熟穩(wěn)重和獨立。那就不要總是在意旅途的終點,多看看沿途的風景吧!被你所發(fā)現(xiàn)的美景往往是在路上的。
2、人們都說路上的風景才是最美的,無論是沿途的日出日落還是山間中的花開花謝,都值得我們欣賞。當你放慢腳步,用心賞,你會發(fā)現(xiàn)人生的路上也有美麗的風景。
3、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為各種目標努力的過程,但每當我們沖向終點時,又有沒有注意到最美的風景其實在路上。
4、一朵花朵在多彩的風景中綻放,異常美麗,香氣四溢。 這一路走來,風景變幻無窮,由黑暗到光明再到絢麗。路上的努力與堅持把這風景描繪得十分美麗。以后,我人生路上的風景,也會被它們渲染地多姿多彩。
5、不論是那些如陽光般燦爛溫暖照亮我前行道路的笑容,還是使我繼續(xù)向前的信念更加堅定的友誼,都是在這路上我所收獲的亮麗風景。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風景,我才得以毫無畏懼地勇往直前,去奔向未來的道路,去發(fā)現(xiàn),去追尋未來路上更多美麗的風景。
于忙碌處覓充實
福樓拜曾說:“我每天堅持寫作,每天看日出。”我被這句話猝然絆倒了:素以勤奮著書著稱的福樓拜,自然每日忙碌,何來“每天按時看日出”的閑暇?
時下人們生活的疲勞與困惑與此問是緣起同一的:“因為終日忙碌,失去了生命的閑暇。”他們這么報怨著。殊不知,當我們開始抱怨起“忙碌”,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閑暇”的可能。
私以為,“忙碌”與“閑暇”并非有對立的概念之分,而只是個人的心態(tài)之別。正如海斯利特和西塞羅所言,“忙碌”與“閑暇”是相伴而來的。也許,這個“忙碌”所指的,是充實。
生命的充實,正來源于人的心態(tài)。所謂的“忙碌”,在有些人看來,是生命的折磨與壓榨,這樣,其人當然會有暴戾之氣,即使偶遇“日出”想必也是感慨一句:“忙碌的一天又開始了”吧?而絕不會真正如福樓拜把日出視作風景與感動。
于是,生命便只剩下流汗與“忙碌”的苦難。
我想,昆德拉“此處”與“彼處”的概念是極契合“忙碌”與“空閑”的,這里蘊藏的深意也是生命的出路。因為“生活在別處”與人們對“空閑”的追求是一致的,太多焦慮不安的人往往是把“彼處”作為對“此處”的否定。然而,昆德拉的本意并非如此,沒有“此處”的存在,是無法尋到彼處的,一味把“忙碌”當成痛苦,“空閑”也便成為天方夜譚。兩者本是生命的兩種風景、兩種狀態(tài)、兩種美,割舍了任何一種,都會是缺失甚至是缺憾。惟有正視,平靜地對待所謂的“忙碌”,將它演繹為“充實”與“滿足”,才有可能在生命中找到“閑暇”,并感悟它,享受它,感謝它!
我們的心需要慢下來,不再被生活的瑣瑣屑屑牽著走,不再焦躁著趕路,不再抱怨生活。慢下來,也許無法改變所有,但至少,我們改變了自己的心態(tài),不再緊張與困惑。
我想,海斯利特的話也許應該改為:“越是能感受忙碌給人們帶來的充實,就越會有閑暇。”如此這樣,從今天開始,好好去品味屬于自己的“忙碌”,品味這充實的點點滴滴,偷得閑暇處,也不會因為空閑的短暫而患得患失,而是真正地感受歲月,感受風景,感受愛。
生命本是忙碌,我卻用它
傣族服飾,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黑色或白色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
紋身的習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歲時,即請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上各種動物、花卉、幾何紋圖案或傣文等花紋以為裝飾。婦女傳統(tǒng)著窄袖短衣和筒裙。
傣族婦女的服飾以美觀大方著稱,民族特點濃郁,而且各地不同。但束發(fā)、筒裙和短衫這三樣則是相同的。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后改羊對襟短衫,黑色筒裙。
傣族婦女的束發(fā)不同于苗、瑤等族的束發(fā),她們是將頭發(fā)打成發(fā)髻頂于腦后,或稍偏于腦的一側,這種發(fā)髻一般不束帶,有的僅鵯 梳子或頂塊花頭巾。傣族婦女的筒裙,式樣象水桶一樣,與景頗族、佤族、布朗族等族不同的是,以長到腳背為特點。
傣族婦女的短衫,尤其是西雙版的窄袖短衫,更獨具民族風格,袖管又長又細,僅夠穿進一只胳膊;衫身,除緊身外,長僅及腰部,后擺還不及腰部,少許脊背外露,時隱時現(xiàn),為整個服裝增色不少。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qū)性特點,往往被其他民族呼為“花腰傣”、“大袖傣”等。
染齒,將牙齒用黑煙染成黑色,被傣族婦女認為是一種美,如同男女紋身一樣。在西雙版納外,隨處可見黑齒的老年婦女,但在青年人中已不見了。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夸張。
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tài)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于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
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tǒng)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
現(xiàn)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tǒng)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tǒng)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
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經(jīng)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征著五谷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xiàn)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文的開頭決定了一篇文章的主題。
《我的家鄉(xiāng)》開頭要說明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要介紹我的家鄉(xiāng)是哪里的,在介紹一下家鄉(xiāng)帶給我的記憶是什么,例如:我的家鄉(xiāng)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一想起我的家鄉(xiāng)——福建,就使我心花怒放,心久久不能平靜。家鄉(xiāng)存儲了我天真爛漫的童年。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的家鄉(xiāng)》結尾要對整篇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做一個總結。例如:家鄉(xiāng)存儲了我快樂的時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家鄉(xiāng)的美麗風景給我們帶來歡樂。每次想的家鄉(xiāng),我就不禁想起童年在家鄉(xiāng)過的快樂時光。這樣美麗的家鄉(xiāng),難道不使我去愛它嗎?
我愛藍田我愛家鄉(xiāng)
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如畫,這里盛產(chǎn)美玉遠銷海外,這里美食佳肴.種類繁多,這里的人們淳樸好客。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藍田。
藍田風景名勝數(shù)不勝數(shù)。有古代女詩人蔡文姬之墓,有猿人遺址,有輞川王維故居,有佛教圣地——庵,有風景秀麗的王順山,有………
家鄉(xiāng)美食也名不虛傳。“神仙粉”“土豆糍粑”……,土豆糍粑,先把土豆洗凈,蒸熟,然后再剝皮,再用大木錘在石板上砸,砸成糊狀就行了,再配上調料。可涼調也可熱燴。吃上一口,“香得很”“嘹咋了”。
家鄉(xiāng)不僅風景好,美食也好,玉石在全國也是出了名的。
藍田玉地溫潤柔和,色彩較多,有黃,黑,綠,白等。據(jù)說,秦始皇的玉璽就是用藍田玉做成的。關于玉石還有一個傳說——玉種藍田。相傳一個淳樸善良的藍田青年在家門口遇到了一個因口渴而暈倒的老婆婆,青年救了老婆婆。老婆婆很感謝他,送給他一包種子,這便是玉的種子。從此藍田便有了玉。
藍田人好客也是出了名的。藍田人開朗的性格,親切的話語。讓外地游客感覺像回到了自己的家。另外,藍田人會盡其所能,給別人提供幫助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美麗藍田。
彩燈舞,主要流行贛北語系各縣,其中九江、瑞昌、武寧、永修等地廣為盛行.古代的彩燈舞,大都表演在人們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時.今天每逢佳節(jié)喜慶之日,人們或在長街廣場,或在村頭灣邊,舞起各式各樣的彩燈,以增添歡樂氣氛.
彩燈種類繁多、名稱各異,其主要有:龍燈、獅燈、蚌燈、車力燈、茶籮燈、跑馬燈、采蓮燈等等.
九江“龍燈”又稱“龍舞”,俗語“玩龍燈”.其形象各有特色,多用竹、木、布、紙等扎成,節(jié)數(shù)多則近百數(shù),少則二、三十,但均為單數(shù).軀體內能燃燭者稱為“火龍”,不燃者稱“布龍”、“沙龍”.“龍舞”套路甚多,常見為一手舉紅色綢珠,在兩條“龍”之間戲其作舞.“龍”隨紅珠或騰躍、或滾動、或盤起、或穿插,使觀者目不睱接.
九江各縣“船燈”又稱“采蓮船”.它用竹篾扎成一小船,蒙以彩布或彩紙,用綠色綢布表示水紋遮住少女雙腳.船外有艄公艄婆,艄公撐篙(槳),艄婆撐舵,手搖大蒲扇;三人動作協(xié)調,模擬上灘下灘、順風擱淺等行船動作,船中少女唱各種小調,并配以鑼鼓,艄公艄婆不時插話幫腔,詼諧滑稽.
湖口漁鼓 湖口漁鼓,流行在湖口及鄱陽湖濱地區(qū),它以豐富的鄱陽湖漁歌和民間小曲為基調,既能一曲單用、一曲多用、多曲聯(lián)用;又能以唱為主、說唱結合.演唱時,表演者左手持用河豚魚皮蒙的竹制鼓筒.右手執(zhí)一根精致小木棍,同時拍擊鼓面和小跋,發(fā)出清脆、渾厚的“二響”聲.其聲似漁舟披風拍浪,旋律流暢,曲調婉轉,有濃郁的水鄉(xiāng)生活氣息.
儺 舞 儺舞,又叫“大儺”、“跳儺”,俗稱“鬼戲”或“跳鬼臉”.它淵源于上古氏族社會中的圖騰信仰,以后發(fā)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種儀式,并逐步演變成有固定目的和內容的節(jié)令祭儀.這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一般有兩種表演形勢:一種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頭戴面具如冠,身著獸皮,手執(zhí)戈盾,口中發(fā)出“儺儺”之聲.另一種由十二人組成,每人朱發(fā)畫皮,手執(zhí)數(shù)尺長麻鞭,甩動作響,并高呼各種專吃惡 鬼、猛獸之神名,起舞時各有音樂伴奏.
由于儺舞流傳地區(qū)不同,其表演風格也各異,既有場面變化復雜,表演細致嚴謹,生活氣息濃厚,舞姿優(yōu)美動人的“文儺”流派;又有氣勢威武磅礴,情緒奔放開朗,節(jié)奏勢烈明快,動作剛勁有力的“武儺“流派.這種古老傳統(tǒng)儺舞之花,至今仍流行于德安、武寧、都昌等縣的舞臺、廳堂和村鎮(zhèn)田頭.
瑞昌船鼓 船鼓,舊稱“龍船鼓”.原為濱湖水鄉(xiāng)居民在端陽節(jié)龍舟競渡時的演唱小曲,清代乾隆年間傳入瑞昌.在逐步吸收當?shù)孛耖g曲調的基礎上,得以豐富和發(fā)展.伴奏樂器除原來的小鼓、馬鑼之外,又增添了歡樂的嗩吶,形成獨具風采的瑞昌船鼓.
船鼓的演唱形式原為一人站唱,后來發(fā)展成眾人幫腔,演唱時在木橙上將裝一只木刻的 “龍舟”,船頭系一單面鼓和小馬鑼,敲敲擊鑼,以唱為主,兼插說白,唱詞為驛偶句,有五、七、十字不等句.傳統(tǒng)曲目有《鬧端陽》、《花朝調》、《拜新春》等.
瑞昌剪紙 剪紙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裝飾藝術的一種,瑞昌素有“剪紙之鄉(xiāng)”的美譽.
瑞昌剪紙以簡練優(yōu)美、構圖勻稱、造型生動、剪法明快為特點.以剪刀為工具,陰、陽剪法俱用.題材多取民間傳說、花卉鳥獸、戲劇人物等.一幅好的剪紙,既可作門窗、頂棚、筐籮、家俱的裝飾;也可作枕套、鞋面、門簾、桌布的繡樣.給人以美的享受,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
武寧采茶戲 地處幕阜山區(qū)的武寧縣,境內盛產(chǎn)茶葉.由于當?shù)赜胁刹韪枇餍校瑵u漸形成了采茶小戲, 名為“三角班”,大約在清代乾隆年間,武寧采茶戲就流傳到湘、鄂、贛部分地區(qū),后經(jīng)許多藝人的創(chuàng)造、革新、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武寧采茶戲;并以縣城為中心,在修河上游稱“上河派”,修河下游稱“下河派”.前者受漢劇、湘劇、寧河戲等大型劇種影響,長于做功.后者受湖北黃梅、陽新采茶戲影響,側重唱功.
武寧采茶戲現(xiàn)有大小型劇目150余種,多數(shù)為民間傳說題材的文戲,其中也有少量的武戲.該戲的唱腔可分正腔、花腔、雜調三大類,它們是民間音樂語言和民間文學語言的有機結合,唱腔優(yōu)美、通俗易懂、有濃郁的地方氣息.
武寧鋤山鼓 鋤山鼓,又稱“催工鼓”、“打鼓歌”.至今武寧縣船灘、溫湯、南岳、東林、里溪、揚州等鄉(xiāng)甚為流行.它是民間獨具地方風格的傳統(tǒng)藝術,也是集體勞動中以歌助興,擊鼓作氣,寓娛樂于勞動的一種活動.
鋤山鼓多出現(xiàn)于集體挖茶山、鋤油茶林、開荒墾地等勞動場地.幾十人一字排開,由一人擊鼓領歌;眾人一面揮鋤勞動,一邊搭號相和,節(jié)奏快慢有致,旋律粗獷,格調高昂.
鋤山鼓點一般分為三番:初番弛而慢,二番漸轉快,三番急而捷.隨著鼓點節(jié)拍的起落,歌調節(jié)奏的悠揚,但見很鋤飛舞,陣陣“喔唿”之聲鏗鏘作響.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98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