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數(shù)學的人,都知道它有一門分科叫作“幾何學”,然而卻不一定知道“幾何”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
在我國古代,這門數(shù)學分科并不叫“幾何”,而是叫作“形學”?!皫缀巍倍郑谥形睦镌纫膊皇且粋€數(shù)學專有名詞,而是個虛詞,意思是“多少”。
比如三國時曹操那首著名的《短歌行》詩,有這么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里的“幾何”就是多少的意思。那么,是誰首先把“幾何”一詞作為數(shù)學的專業(yè)名詞來使用的,用它來稱呼這門數(shù)學分科的呢?這是明末杰出的科學家徐光啟。
徐光啟(1562-1633年)出生在上??h法華匯(今上海市徐家匯)一個小商人的家里。當時的法華匯還不是城市而是鄉(xiāng)村,四周都是種滿莊稼的農(nóng)田。
徐光啟小時候進學堂讀書,就很留心觀察周圍的農(nóng)事,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著濃厚的興趣。二十歲考中秀才以后,他在家鄉(xiāng)和廣東、廣西教書,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常常默對孤燈,廣泛閱讀古代的農(nóng)書,鉆研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
由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同天文歷法、水利工程的關系非常密切,而天文歷法、水利工程又離不開數(shù)學,他又進一步博覽古代的天文歷法、水利和數(shù)學著作 向下滾動上下滾動 1594年,徐光啟在韶州(今廣東韶關)教書的時候,認識了一個來中國傳播天主教的耶穌會土郭靜居。在郭靜居那兒,他第一次見到一幅世界地圖,知道在中國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個世界;又第一次聽說地球是圓的,有個叫麥哲倫的西洋人乘船繞地球環(huán)行了一周;還第一次聽說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遠鏡,能清楚地觀測天上星體的運行。
所有這些,對他來說,都是聞所未聞的新鮮事。從此,他又開始接觸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學,知識更加豐富了。
明朝末年,宦官專權,政治黑暗,人民的生活非常痛苦,農(nóng)民起義到處發(fā)生;正在東北崛起的滿洲貴族,又不時對明朝發(fā)動進攻,整個社會處在動蕩不安的狀態(tài)。象所有正直的知識分子一樣,徐光啟富于愛國的熱忱,他希望能夠利用科學技術幫助國家富強起來,使天下的黎民過上“豐衣食,絕饑寒”的安定富裕的生活。
因此,他認為不僅應該認真總結我國古代的科學成就,還應該很好地學習西方先進的自然科學,取長補短,使我國的科學技術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在同郭靜居交往的時候,徐光啟聽說到中國來傳教的耶穌會會長利瑪竇精通西洋的自然科學,就到處打聽他的下落,想當面向他請教。
1600年,他得到了利瑪竇正在南京傳教的消息,即專程前往南京拜訪。 利瑪竇是意大利人,原名叫瑪太奧·利奇。
他從小勤奮好學,對數(shù)學、物理學、天文學、醫(yī)學都很有造詣,而且擅長制作鐘表、日晷(gui鬼,日晷是古代一種測定時間的儀器),善于繪制地圖和雕刻。三十歲從神學院畢業(yè),利瑪竇被耶穌會派到中國來傳教。
他為了便于同中國人交往,刻苦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字和古代文化,換上中國的服裝,按照中國的禮節(jié)和風俗習慣進行活動,還為自己取了利瑪竇這樣一個中國名字。 徐光啟見到利瑪竇,對他表示了仰慕之情,希望向他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
利瑪竇看他是個讀書人,也想向他學習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并熱衷發(fā)展他為天主教徒,就同他交談起來。他們從天文談到地理,又談到中國和西方的數(shù)學。
臨別的時候,利瑪竇對徐光啟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的請求未置可否,卻送給他兩本宣傳天主教的小冊子。一本是《馬可福音》,講的是耶穌的故事,另一本是《天主實義》,是利瑪竇用中文寫的解釋天主教義的書。
徐光啟心里明白,這是要他先加入天主教,然后才肯向他傳播西方的科學知識。后來,他經(jīng)過三年之久的慎重考慮,為了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就全家加入了天主教。
加入天主教的第二年,四十二歲的徐光啟考中進士,擔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官職,在北京住了下來。而利瑪竇在同徐光啟見面的第二年,也來到了北京。
他向明神宗貢獻禮品,得到明神宗的批準,在宣武門外置了一處住宅,長期留居下來,進行傳教活動。徐光啟在公余之暇,常常去拜訪利瑪竇,你來我往,彼此慢慢熟悉了,開始建立起較深的友誼。
1606年,徐光啟再次請求利瑪竇傳授西方的科學知識,利瑪竇爽快地答應了。他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希臘數(shù)學家歐幾里得的著作《原本》做教材,對徐光啟講授西方的數(shù)學理論。
利瑪竇每兩天講授一次,徐光啟總是準時到達,不論是朔風怒吼,還是大雪紛飛,從不間斷。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徐光啟完全弄懂了歐幾里得這部著作的內(nèi)容,深深地為它的基本理論和邏輯推理所折服,認為這些正是我國古代數(shù)學的不足之處。
他感到,我國的古代數(shù)學雖然也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但千百年來一直受到經(jīng)驗實證的限制,未能很好地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如果能把歐幾里得的這部著作介紹過來,對我國數(shù)學的發(fā)展將是很有好處的。
于是,徐光啟建議利瑪竇同他合作,一起把它譯成中文。開始,利瑪竇對這個建議頗感猶豫,因為歐幾里得的這部著作是用拉丁文寫的,拉丁文和中文語法不同,詞匯也很不一樣,書里的許多數(shù)學專業(yè)名詞在中文里都沒有相應的現(xiàn)成詞匯。
要譯得準確、流暢而又通俗易懂,是很不容易的。早先曾有一個姓蔣的舉人同利瑪竇合作試譯過,就因為這個緣故而不得不半。
◆圓周率的故事1.祖沖之、七位、世界第一,保持了一千年;“歷史上一個國家所算得的圓周率的準確程度可以作為衡量這個國家當時數(shù)學發(fā)展水平的一個標志”2.1427年,阿拉伯數(shù)學家阿爾·卡西、16位;1596年,荷蘭數(shù)學家盧道夫、35位;1990年,計算機4.8億位;2002年12月6日,東京大學,12411億位。
◆“0” 羅馬數(shù)字沒有0;五世紀時,“0”從東方傳到羅馬,當時教皇非常保守,認為羅馬數(shù)字可以用來記任何數(shù)目,已足夠用,就禁止用“0”,一位羅馬學者的手冊介紹了0和0的一些用法,教皇發(fā)現(xiàn)后,對它施以酷刑。 ◆以“規(guī)”、“矩”度天下之方圓 山東省嘉祥縣一座古建筑石室造像中,有兩位古代神化中我們遠古祖先的形象,一位是伏羲,一位是女媧。
伏羲手中物體就是規(guī),與圓規(guī)相似;女媧手中物體叫矩,呈直角拐尺形。古代中國的抽屜原理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有不少成功地運用抽屜原理來分析問題的例子。
例如宋代費袞的《梁溪漫志》中,就曾運用抽屜原理來批駁“算命”一類迷信活動的謬論。費袞指出:把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八字)作算命的根據(jù),把“八字”作為“抽屜”,不同的抽屜只有12*360*60=259200個。
以天下之人為“物品”,進入同一抽屜的人必然千千萬萬,因而結論是同時出生的人為數(shù)眾多。但是既然“八字”相同,“又何貴賤貧富之不同也?” 清代錢大昕的《潛研堂文集》、阮葵生的《茶余客話》、陳其元的《庸閑齋筆記》中都有類似的文字。
然而,令人不無遺憾的是,我國學者雖然很早就會用抽屜原理來分析具體問題,但是在古代文獻中并未發(fā)現(xiàn)關于抽屜原理的概括性文字,沒有人將它抽象為一條普遍的原理,最后還不得不將這一原理冠以數(shù)百年后西方學者狄里克雷的名字。 抽屜原理的應用 1947年,匈牙利數(shù)學家把這一原理引進到中學生數(shù)學競賽中,當年匈牙利全國數(shù)學競賽有一道這樣的試題:“證明在任何六個人中,一定可以找到三個互相認識的人,或者三個互不認識的人?!?/p>
這個問題乍看起來,似乎令人匪夷所思。但如果你懂得抽屜原理,要證明這個問題是十分簡單的。
我們用A、B、C、D、E、F代表六個人,從中隨便找一個,例如A吧,把其余五個人放到“與A認識”和“與A不認識”兩個“抽屜”里去,根據(jù)抽屜原理,至少有一個抽屜里有三個人。不妨假定在“與A認識”的抽屜里有三個人,他們是B、C、D。
如果B、C、D三人互不認識,那么我們就找到了三個互不認識的人;如果B、C、D三人中有兩個互相認識,例如B與C認識,那么,A、B、C就是三個互相認識的人。不管哪種情況,本題的結論都是成立的。
由于這個試題的形式新穎,解法巧妙,很快就在全世界廣泛流傳,使不少人知道了這一原理。其實,抽屜原理不僅在數(shù)學中有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到處在起作用,如招生錄取、就業(yè)安排、資源分配、職稱評定等等,都不難看到抽屜原理的作用。
兔同籠 你以前聽說過“雞兔同籠”問題嗎?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jīng)》中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
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shù),有35個頭;從下面數(shù),有94只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 你會解答這個問題嗎?你想知道《孫子算經(jīng)》中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嗎? 解答思路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只雞、每只兔一半的腳,則每只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只兔就變成了“雙腳兔”。
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shù)就由94只變成了47只;(2)如果籠子里有一只兔子,則腳的總數(shù)就比頭的總數(shù)多1。因此,腳的總只數(shù)47與總頭數(shù)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shù),即47-35=12(只)。
顯然,雞的只數(shù)就是35-12=23(只)了。 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shù)學家贊嘆不已。
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瘹w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jīng)解決的問題。
普喬柯趣題 普喬柯是原蘇聯(lián)著名的數(shù)學家。1951年寫成《小學數(shù)學教學法》一書。
這本書中有下面一道有趣的題。 商店里三天共賣出1026米布。
第二天賣出的是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賣出的是第二天的3倍。求三天各賣出多少米布? 這道題可以這樣想:把第一天賣出布的米數(shù)看作1份。
就可以畫出下面的線段圖: 第一天為1份;第二天為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為第二天的3倍,也就是第一天的2*3倍。 列綜合算式可求出第一天賣布的米數(shù): 1026÷(l+2+6)=1026÷9=114(米) 而 114*2=228(米) 228*3=684(米) 所以三天賣的布分別是:114米、228米、684米。
請你接這種方法做一道題。 有四人捐款救災。
乙捐款為甲的2倍,丙捐款為乙的3倍,丁捐款為丙的4倍。他們共捐款132元。
求四人各捐款多少元? 鬼谷算 我國漢代有位大將,名叫韓信。他每次集合部隊,只要求部下先后按l~3、1~5、1~7報數(shù),然后再報告一下各隊每次報數(shù)的余數(shù),他就知道到了多少人。
他的這種巧妙算法,人們稱為鬼谷算,也叫隔墻算,或稱為韓信點兵,外國人還稱它。
基本的平面圖形有:直線、射線、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形等等。
平面圖形是幾何圖形的一種,平面幾何圖形可分為以下幾類:
(1)圓形:包括正圓,橢圓等;
(2)多邊形:三角形、四邊形等;
(3)弓形:優(yōu)弧弓、拋物線弓等;
(4)多弧形:月牙形、太極形、葫蘆形等。
擴展資料
常見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公式
1、長方形:面積=長*寬,周長=(長+寬)*2;
2、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周長=邊長*4;
3、三角形:面積=底*高÷2,周長=三邊之和;
4、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周長=(長邊+短邊)*2;
5、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周長=上底+下底+腰長+腰長;
6、菱形:面積=對角線之積÷2或面積=底*高÷2,周長=邊長*4;
7、圓形:面積=半徑*半徑*π,周長=2*π*半徑;
8、扇形:面積= 半徑*半徑*π*(角度/360),周長=半徑*2+ 2*π*半徑*(角度/360);
9、組合類圖形
面積計算:先分割成上述圖形之和或差,然后分別求面積,最后求和或差。
周長計算:先分割成上述圖形之和或差,然后分別求周長,最后減去重復的和不應該有的部分。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平面圖形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幾何圖形
傳說當年劉伯溫接了永樂皇帝興建紫禁城的圣旨后,就犯了難。
皇上只在圣旨上恩準了在北京興建紫禁城,但要建成什么樣子,沒有細說,這么大的工程應從何著手呢!于是劉伯溫就連忙去找工部、內(nèi)務府的大臣們商議。 工部大臣想了想說:“這得先畫出圖形來,讓萬歲過目,只有他恩準了,咱們才能開工,要不然咱建完了,萬歲不滿意,那麻煩就大了。
”內(nèi)務大臣也說:“這個工程浩大,咱們把各方面都要想周全了,免得出錯?!眲⒉疁芈犓麄冞@么一說,連連點頭,于是就過了兩個多月,圖形畫出來了,可劉伯溫左看右看都不滿意,心里說,這些圖形有的畫得過于零亂,像個村子;有的畫得太小氣了,像個財主的大宅院,沒有皇家的氣派。
皇上要問起圖形有何說辭,其中各含何意,我怎么說呀?不成,這圖形自己看著都不滿意,那皇上也滿意不了。工部、內(nèi)務府的大臣們也覺得這圖形畫得不太好,劉伯溫想了想,打算自己親手畫這圖形。
他把自己關在屋子里,苦思苦想了三天,不分晝夜地畫了二十多天,圖紙畫出了有百十來張,可還是沒有一張最滿意的圖紙。 這天他找了本《周易》隨便翻著看,忽然被那上面的“陰陽五行圖”吸引了,自古以來,這陰陽五行與皇家關聯(lián)甚多,從兩漢到隋唐,再到宋、金、遼、元,在大興土木時,都以它為源,講究很大,何不就依著這五行設置一番呢?經(jīng)過一番仔細琢磨,在原來圖形的基礎上,劉伯溫不到三天就畫出了一張比較滿意的“皇宮圖”來,讓工部、內(nèi)務府的大臣們一看,都說好,然后就呈給了朱棣。
可這永樂皇帝看了大半天,也沒看出個所以然來,劉伯溫只好照著圖形給他解釋一遍?!叭f歲您看,這是內(nèi)廷之設計,”劉伯溫指著圖形的上半部說,“內(nèi)廷為萬歲、皇后、皇妃起居、議事之地,《周易》中以‘乾’表示天和明,以‘坤’表示地和陰,南北一溜三間大殿,南建乾清宮,北建坤寧宮,中間是交泰殿,它處于乾(天)坤(地)之間,故為乾坤之交感,天地為萬歲所統(tǒng),大明朝江山永固。
”“言之有理! ”朱棣點了點頭。劉伯溫又說道:“在這兩間大殿之左右再設殿堂樓閣幾百間,詳圖待來日畫出圖形后,再請萬歲一覽。”
“好,好! ”永樂皇上又點了點頭。劉伯溫又指著“皇宮圖”下半部說:“萬歲您再看這外朝之設置,外朝為萬歲召見大臣,處理朝政,舉行大禮之地,是以五行之論而定。
這里建三座大殿,均設在一座平面呈‘土’字形的三層基臺上,前為奉天殿(清朝改名為太和殿),后為謹身殿(清朝改名為保和殿),中間為華蓋殿(清朝改名為中和殿),按五行之說,金、木、水、火、土之中,‘土’為中央,把三殿建在‘土’字形的周圍,表示這里是天下的中心,而三臺的中心為華蓋殿,正好位于‘風水’中的‘龍脈’上,屬明堂之位。 ”“好,好! ”永樂皇上聽了連聲稱道,“那這宮墻為何為紅色的呀?”“這代表五行中的火,紅乃是火之本色,火示光明,含指我大明朝紅紅火火,如日中天。
紅為朱色,也含指大明朝為朱姓的天下!”這一句說得永樂皇帝眉開眼笑?!皠矍渲庹黼扌闹胙剑 薄霸僬f這‘水’,午門之內(nèi)挖一金水河,水從西山而來,萬歲乃是真龍?zhí)熳?,真龍離不開水,天子離不開銀河,故這金水河也含表那天上的銀河之意。
”“此‘水’設置得甚佳!”“最后再看這‘木’和‘金’,在紫禁城正南設置‘左祖’、‘右社’,‘祖’為太廟,為祭祀先祖的家廟,既為歌頌祖宗之陰德,又益于子孫之延續(xù),望后輩叢生如林,故為‘木’位?!纭癁樯琊?,乃指國家,五行之中‘金’為首,萬歲一統(tǒng)大明之國,永握金印在手。
”“劉愛卿的設置正合朕的心思,就依此圖形而建吧!” 永樂皇帝對劉伯溫的這張“皇宮圖”大為贊賞,連忙再傳圣旨,立即按劉伯溫畫的“皇宮圖”開工。 幾年以后,一座金碧輝煌的皇宮,按照劉伯溫的“皇宮圖”興建起來。
從此明清兩朝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在這里執(zhí)政近五百年。
一:三角形
原因:三角形可以是看做有一條直線的一部分(線段)和該直線外的一點所行成的圖形,而由“一條直線與該直線外一點確定一唯一平面”得,三角形是平面圖形、
二:圓形
原因:我們知道,圓形可以由任意三點唯一確定,于是,我們就可以將圓形是平面圖形的原因用上面的定律來回帶了(其實它們是一回事)、
三:線段
原因:我們知道,像“點,線”這些集合基本要素也是圖形,而且,線段是由兩個點連線所組成的圖形,即它是一條直線的一部分,且直線一點是在一平面內(nèi)的,所以,線段也是平面圖形、
小結:由兩平面相交必得一直線,而如果該圖形同時在兩個平面內(nèi),則該圖形必有四個或四個以上的點(或是棱--曲面圖形除外),所以可以根據(jù)這個條件來回答這個問題、
長方形:2組相對的邊長度相同,它們互相平行,具有不穩(wěn)定性,它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有2條對稱軸。
正方形:4條邊完全相等,有不穩(wěn)定性,是特殊的長方形。
平行四邊形,有不穩(wěn)定性,沒有對稱軸。
三角形:分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有1條對稱軸。
2.等邊三角形3條邊都完全相等,3條對稱軸。
三角形還分 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1.銳角三角形三個角都是銳角
2.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直角,另外兩個角是銳角。
3.有一個角是鈍角,兩個角是銳角。
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3條線段怎樣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三角形任意兩邊的長度大于第三邊!
圓:有無數(shù)條對稱軸,有無數(shù)條直徑,無數(shù)條半徑,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處處相等,直徑所在的直線就是它的對稱軸!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5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