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有個當官的叫王篆,他出生在湖北夷陵(今湖北宜昌),人們叫他王天官。
他為了說明自己有才,就在夷陵河邊,豎了一塊牌坊,上書“唯楚有才”四個字。路過夷陵的外鄉(xiāng)人中,也有許多文人,看到牌坊上的字都不服氣,要難倒王天官,拆掉牌坊。
一天,一位趕考的讀書人看見這個牌坊很生氣,對王天官說:“倘若我在你們楚地找到?jīng)]有才的人,就要砸掉你這‘唯楚有才’的牌坊。”王天官說:“那當然可以。”
讀書人來到一個荷塘池邊,見一小孩放牛,就喊道:“喂,小孩,我出一上聯(lián)你能對嗎?”小孩見這外鄉(xiāng)人很有趣,便點了點頭。讀書人出上聯(lián)道:“荷花蓮蓬藕。”
小孩本沒有讀過書,聽到這句話,只搖搖頭咕噥道:“說的么之兒話?(湖北方言)”讀書人竟聽成了“筲(shāo)箕(jī)麥子瓜”,心想,雖然粗俗些,總算對著了。 他又來到一個寶塔邊,見一挑糞老漢,便指著寶塔說:“靈塔隱隱六角四方八面”,那老漢不懂什么之乎者也,也不想同他羅嗦,只一擺手扭頭便走。
讀書人見狀,回身趕到夷陵河邊,要雇人砸牌坊。王天官問明經(jīng)過,對讀書人哈哈大笑說:“哎呀,你差遠了,你豈知我們楚地,小孩多是明對,老人都是啞對。
剛才那老漢把手一擺,是對的:“孤掌搖搖五指二短三長”。說得讀書人無言以對,溜之大吉。
又有一天,王天官打聽到河邊停靠一只官船,也是為牌坊而來。便化裝成一個賣豆腐的老頭,挑著擔子來到江邊,喊道:“賣豆腐喲!”船艙里走出一位貴人說道:“賣豆腐的老頭,我出個對子你能對嗎?”王天官說:“對得不好請不要見笑。”
只聽貴人說道:“磨大眼小齒楞楞吞粗出細。”王天官笑道:“這是說我的買賣呀”,他對的是“秤直鉤彎星朗朗知輕識重”。
貴人大驚:“賣豆腐的也有這么好的才學,果然是‘楚地有才’呀!” 據(jù)說這塊牌坊一直還留在湖北宜昌呢。
意思是:楚國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書院更是英才齊聚之會所。
上聯(lián)“惟楚有材”,典出《左傳》。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下聯(lián)“于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于斯為盛。”
“惟楚有才”的出處:惟楚有材,同義詞有“惟楚有才”,出處源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岳麓書院“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名聯(lián)。這是一副典型的集句聯(lián),上聯(lián)“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lián)“于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于斯為盛”。傳說清嘉慶年間,時任山長袁名曜出上聯(lián),貢生張中階對下聯(lián)。“惟”在這里是個語氣詞,“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就是說“楚國出人才,而這里的人才又最為興盛”。
然而,既然說是“楚材”,則當然源自楚國,與楚國人才關(guān)系理應(yīng)很密切。“惟楚有材”是從“雖楚有材”轉(zhuǎn)化過來的,是因其意而引伸之。“雖”、“惟”雖有一字之差,在內(nèi)容上實際是一致的,都說的是楚國(地)有材,是很符合歷史事實和邏輯規(guī)律的,故已成定論。
“于斯為盛”的出處:泰伯篇載:“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
唐虞,以堯為首領(lǐng)的氏族是陶唐氏,稱唐堯;以舜為首領(lǐng)的氏族是有虞氏,稱虞舜。際,有兩種解法:一是中間、彼此之間、先后交接或局勢形成的時候,唐虞之際意思是堯舜那個時候;二是邊際,交界或靠邊的地方,引申為以下、以后,唐虞之際意思是堯舜以后,本文取后者。有學者說“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應(yīng)作一句讀,中間不逗;于斯,介詞結(jié)構(gòu),充當狀語,意為到武王那個時期。
此章譯成現(xiàn)代漢語,大意是:孔子說:“舜有五位(能干的)大臣,因而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周武王說:‘我有十個(同心同德)造紂王反的謀士和將領(lǐng)(不愁戰(zhàn)勝不了紂王而一統(tǒng)天下)。’”孔子接著評論說:“(古人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堯舜以后到周武王那個時期(人才)才稱得上興盛。(不過周武王說的十個人中)有一名婦人(白注:主管內(nèi)務(wù)的武王夫人邑姜),實際不過九個人而已。”
意思是:楚國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這里人才鼎盛。惟,語助詞,沒有意義。這句相當于“楚有才”,“惟”并不是簡單的和“唯”對應(yīng)的。至于“斯”,是這里的意思。
其中上聯(lián)“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卿不如楚,……雖楚有材,晉實用之。”意指楚地出人才。常用于湖南湖北地區(qū)。以湖南省長沙市的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對聯(lián)“惟楚有材,于斯為盛”聞名于世。
擴展資料
至于“斯”,是這里的意思
清嘉慶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書院山長。門人請其撰題大門聯(lián),袁以“惟楚有材 ”囑諸生應(yīng)對。正沉思未就,明經(jīng)(貢生的尊稱)張中階至,眾人語之,張應(yīng)聲對曰:“于斯為盛”。這幅名聯(lián)就此撰成。
1655年,林天擎到武昌府學(今武昌解放路西,大成路北)祭孔,諸生向他反映,武昌府學為鄂省鄉(xiāng)學之冠,但校舍破敗不堪。
后之龍攄鵬奮,何可數(shù)量?” 自林天擎后,武昌府學“嗣是代有修葺”,而且重視培養(yǎng)“楚材”的文字屢見于湖北方志。1732年,湖北巡撫王士俊說“楚材號天下久矣”,并希望“從此楚材輩出”。
“因人成事”,是毛遂譏諷不頂用的同伴的話。
平原君一行到楚國后,平原君馬上求見楚王,要求楚王迅速派出援軍,和趙國聯(lián)合抗秦。可是楚王懼怕秦國,不肯答允。兩個人從清早談判到中午,也沒談出結(jié)果。毛遂等三十人,在殿前階下,等得焦急起來。那十九人就對毛遂開玩笑說:“毛先生,上殿去露露錐尖吧!”毛遂二話不說,提劍登階,從容上殿,對平原君說:“趙楚聯(lián)合抗秦的利害關(guān)系,兩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為什么說了這么半天還決定不下來呢?”楚王問平原君:“這是什么人?”平原君說:“是我的家臣,也是我的隨員。”楚王便轉(zhuǎn)向毛遂呵斥道:“還不快給我下去!我正在同你們君主談話,你算個什么?”毛遂按劍而前,對楚王說:“你仗著楚國是個大國,就這樣隨意呵斥人?你要知道,眼前在這十步之內(nèi),大國也沒有,你的性命全在我的手里。你叫嚷什么!”楚王不作聲了。毛遂接著說:“我聽說商湯以七十里的地方取得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的地方臣服了諸侯,難道他兵多嗎?只不過能發(fā)揮他的優(yōu)勢,振奮他的威力罷了。現(xiàn)在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雄兵百萬,這是稱霸天下的本錢。象楚國這樣盛強,天下各國都不能對抗。白起,小娃娃罷了,帶了幾萬兵來和楚國打仗,一戰(zhàn)就奪去了你們的鄢、郢等地;再戰(zhàn)就燒掉了夷陵的楚先王墓;三戰(zhàn)干脆俘虜了大王你的先人,這是百輩的仇恨啊,連趙國都感到羞恥,而大王卻不知道好歹!軍事聯(lián)盟是為了楚國,不是為趙國。在我主人面前,你叫嚷什么?!”楚王又害怕又慚愧,連連稱是,滿口應(yīng)承說,“確實象先生說的,愿意把全國的兵力參加同盟。”毛遂又逼問:“聯(lián)合抗秦的事定了吧?”楚王忙說:“定了。”毛遂就招呼楚王的左右說:“快拿雞、狗、馬的血來!”血來了,毛遂捧著銅盤跪獻給楚王說:“請大王先用手指蘸血涂在唇邊,這是定盟的儀式;接著是我的主人,最后是我。”涂完血,毛遂左手拿著血盤子,用右手招喚殿外的十九個人說:“喂!你們接著在堂下涂血吧。你們這些老爺碌碌無能,就象所說的依靠別人成事的!”
這件外交大事,就這樣靠著毛遂的口才而終于取得了成功。平原君因此很稱贊毛遂,其余十九人也更信服他了。
平原君定盟后回到邯鄲,感慨地說:“我不敢再鑒別人才了!毛先生到了楚國一次,就使趙國的聲望提高了百倍。毛先生的三寸長的舌頭,比百萬雄兵還強啊!”后把毛遂奉為上等門客。
以后,人們就把自己沒本事,而靠別人的力量辦成事的叫作“因人成事”。用“三寸之舌”來形容人的能說會道、善于辯論
最早出自元代劉岳申《申齋集》中的《王遵墓志銘》。
原文:“生于斯,死于斯,銘于斯,其魂氣無不之也,其死而有不澌者矣。”
譯文:生在這里(廬陵即今江西吉安),死在這里,(葬在這里),(他的)銘文也刻在這里,他的魂魄也應(yīng)該在這里,這樣,他雖然死了,也算是死而不朽吧。
"斯”假借為“此”,意思是這、這個 、這里等等。在這句話里是“這、這里”的意思。
擴展資料
古人評鑒《申齋集》
今此鈔帙僅存,亦可云希覯之本矣。岳申文宗法韓、蘇,故其氣骨遒上,無南宋卑冗之習。《豫章人物志》稱所作簡約峻潔,殆非虛語。至集中碑志之作居什之四五,尤可據(jù)以考證史事。
如《文天祥傳》,比《宋史》所載為詳。《夏貴墓志》,稱其出奇計,立戰(zhàn)功甚悉,而貴之失節(jié)偷生,絕不為諱,且深致惋惜之詞,亦非曲筆諛墓者可比。觀其不妄許與,其文品之矜貴可知也。
作者介紹
岳申字高仲,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曾經(jīng)因為薦召為遼陽儒學副提舉不就,后就任授泰和州判。在念書的時候,就被劉辰翁、吳澄所推重。大多數(shù)人稱為申齋先生。有文章各類文二百余篇。申文以韓、蘇古文為范,氣骨超然,無當時卑冗之習。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申齋集》
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中的結(jié)草,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春秋左丘明所著)記載的歷史典故:
晉國大夫魏武子臨死的時候,囑咐他的兒子魏顆,把他的遺妾殺死以后殉葬。魏顆沒有照他父親說的話做。后來魏顆跟秦國的杜回作戰(zhàn),看見一個老人把草打了結(jié)把杜回絆倒,杜回因此被擒。到了晚上,魏顆夢見結(jié)草的老人,他自稱是沒有被殺死的魏武子遺妾的父親。后來就把“結(jié)草”用來作為報答恩人心愿的表示。
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這句話出自《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
全文(節(jié)選)如下: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祖母 一作:祖母劉)
譯文如下:
我現(xiàn)在的年齡四十四歲了,祖母現(xiàn)在的年齡九十六歲了,這樣看來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jié)的日子還很長,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很短。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yǎng)老送終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白知曉的,天地神明,實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憐憫我的誠心,滿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我活著應(yīng)當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jié)草銜環(huán)來報答陛下的恩情。我懷著像犬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來使陛下知道這件事。
擴展資料:
結(jié)草與銜環(huán)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說。前者講一個士大夫?qū)⑵涓傅膼坻硇屑奕耍皇寡吃幔瑦坻阉廊サ母赣H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jié),絆倒恩人的敵手而取勝;后者講有個兒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huán)四枚,聲言此環(huán)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
后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也說“銜環(huán)結(jié)草”。
后以“結(jié)草銜環(huán)”為感恩圖報之典。 元 李行道 《灰闌記》第一折:“多謝大娘子,小人結(jié)草銜環(huán),此恩必當重報。”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舅老爺及撫臺衙門各位老爺關(guān)照救護之恩,不惟敝友將結(jié)草銜環(huán)以報,即愚弟亦感激不盡。”亦作“ 結(jié)草銜環(huán) ”。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陳情表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結(jié)草銜環(huán)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左傳·宣公十五年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4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