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衰愛弛
【拼音】sè shuāi ài chí
【出處】《韓非子·說難》: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wèi)君。衛(wèi)國之法:竊駕君車者刖。彌子瑕母病,人間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教哉!為母之故,亡其刖罪。“異日,與君游於果圍,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亡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馀桃。“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后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于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后說焉。
分桃
《韓非子·說難》:
彌子名瑕,衛(wèi)之嬖大夫也。彌子有寵于衛(wèi)。衛(wèi)國法,竊駕君車,罪刖。彌子之母病,其人有夜告之,彌子轎駕君車出,靈公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犯刖罪。”異日,與靈公游于果園,食桃而甘,以其余鮮靈公。靈公曰:“愛我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彌子瑕色衰而愛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嘗轎駕吾車,又嘗食我以余桃者。”
釋義:
彌子,名瑕是衛(wèi)國的嬖大夫。彌子瑕在衛(wèi)靈公前很得寵。衛(wèi)國的法律,私自駕國君車子的要處以斷足的酷刑。彌子瑕母親病了,有人乘空隙連夜去告訴彌子瑕,彌子瑕假傳命令駕著國君的車子出去了。國君聽說了認為他很賢德,說:“好孝順呀!為了母親的原故,忘了他犯了斷足的酷刑了。”另一天,(彌子瑕)同國君一起在桃園游玩,他吃到一個很甜的桃子,便把這個沒吃完的桃子給了國君。國君說:“這是多么愛我呀!忘記了他已經吃過了(這個桃子),來給我吃。”等到彌子瑕年紀老了,寵愛淡薄了,得罪了國君,國君說:“這個人本來就曾經假傳命令駕駛我的車子,后來又曾經給我吃剩下的桃子。”[2]
但韓非子在此不過是借用彌子瑕和衛(wèi)靈公的名字講個故事,再用這個故事作比喻,說明龍有逆鱗不可嬰之而已。而韓非子在開篇之初就已說明了這一點,他稱彌子瑕為彌子,名瑕,明顯就是戲謔,因為子在春秋時有五種用法(專用名詞不計):一,用在名或字前,表示其與某諸侯的宗室關系,如子家、子產等;二,用于姓后,以示尊崇,如孔子、管子、晏子等;三,用于謚或字后,示尊次之,如韓宣子、子家子等;四,用于名后,尊又次之,如南子、平子等;五,用于字前,表示其貴族身份,凡在姓后加子者從未有再綴名的,如孔子不稱為孔子丘、孟子不稱為孟子軻、管子也不稱為管子仲,而且韓起的身份比彌子瑕高得多,尚須在姓后加謚方稱子,彌子瑕何得被稱為彌子?而韓非子后又稱之為子瑕,個中之意諸君自可揣摩。[
1、【泮】〔古文〕沜《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普半切,音判。《說文》諸侯鄕射之宮,西南為水,東北為墻。《詩·魯頌》思樂泮水。《箋》泮之言半也。半水者,蓋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也。《禮·王制》作頖宮。又《通典》兗州泗水縣有泮水。又散也。《詩·邶風》迨冰未泮。又與判同。《史記·陸賈傳》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又與畔通。《詩·衞風》隰則有泮。《傳》泮,坡也。《箋》泮,讀為畔。
泮,散。一說,猶畔岸,勤勞心意。見 王利器 校注。 唐 溫大雅 《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卷二:“四海波振而冰泮,五岳塵飛而土崩。踞積薪以待然,鉗聚口而寄坐。”
入泮─入學宮,古時稱學宮為泮宮。
2、岳:當指五岳,山也。
劉智遠得岳氏
劉智遠(知遠),沙陶(沙陀)人。初為節(jié)度使岳彥真軍校時,彥真奇其相貌,以女妻焉。后仕晉,為邠州太原節(jié)度。契丹滅晉,中原無主,智遠乃即帝位,改國曰后漢,仍稱天福而不改元。
3、桃,桃之夭夭,逃也。
《種桃杏》是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作品。這是一首七言小律,全詩體現(xiàn)了作者的達觀思想,很有入禪的味道。
種桃杏
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路遠誰能念鄉(xiāng)曲,年深兼欲忘京華。
忠州且作三年計,種杏栽桃擬待花。
《種桃》是宋代詩人姜特立所作詩詞之一。
種桃三百樹,隨處有開花。
來年三二月,便是武陵家。
所以,這個“泮岳種桃”的字面意思,就是在山下種桃樹(或者在山中求學),而種桃有出世之意。
語出自《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原文如下: 昔者彌子瑕見愛於衛(wèi)君。
衛(wèi)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至刖。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駕君車而出。
君聞之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而犯刖罪!」與君游果園,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彌子色衰而愛弛,得罪於君。
君曰:「是嘗矯駕吾車,又嘗食我以其馀桃。」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前見賢而后獲罪者,愛憎之至變也。
故有愛於主,則知當而加親;見憎於主,則罪當而加疏。故諫說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后說之矣。
夫龍之為蟲也,可猶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
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譯文: 從前彌子瑕被衛(wèi)國君主寵愛。
按照衛(wèi)國的法律,偷駕君車的人要判斷足的罪。不久,彌子瑕的母親病了,有人知道這件事,就連夜通知他,彌子瑕就詐稱君主的命令駕著君主的車子出去了。
君主聽到這件事反而贊美他說:“多孝順啊,為了母親的病竟愿犯下斷足的懲罰!”彌子瑕和衛(wèi)君到果園去玩,彌子瑕吃到一個甜桃子,沒吃完就獻給衛(wèi)君。衛(wèi)君說:“真愛我啊,自己不吃卻想著我!”等到彌子瑕容色衰退,衛(wèi)君對他的寵愛也疏淡了。
后來得罪了衛(wèi)君,衛(wèi)君說:“這個人曾經詐稱我的命令駕我的車,還曾經把咬剩下的桃子給我吃。”彌子瑕的德行和當初一樣沒有改變,以前所以被認為孝順而后來被治罪,是由于衛(wèi)君對他的愛憎有了極大的改變。
所以說,被君主寵愛時就認為他聰明能干,愈加親近;被君主憎惡了,就認為他罪有應得,愈加疏遠。因此,勸諫游說的人,不能不調查君主的愛憎態(tài)度之后再游說他。
龍屬于獸類,可以馴養(yǎng)、游戲、騎它。然而他喉嚨下端有一尺長的倒鱗,人要觸動它的倒鱗,一定會被它傷害。
君主也有倒鱗,游說的人能不觸犯君主的倒鱗,就差不多算得上善于游說的了。
影視劇中經常會聽到“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現(xiàn)實生活中這句佛號也越來越為人們所熟悉,甚至有時人們還開玩笑似地自己常常合掌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但并不是所有口誦“南無阿彌陀佛”的人,都知道“南無阿彌陀佛”是什么意思。甚至有些老人虔誠地念了幾十年“南無阿彌陀佛”,竟然也不知道“南無阿彌陀佛”究竟作何解釋。
“南無”是恭敬禮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此二字是恭敬之詞,就是我們頂禮、敬禮、皈依。可直接譯為:歸向于、禮敬于……。
阿彌陀佛是一個“有無量功德的覺悟者”的名字,阿彌陀佛,簡稱“阿彌陀”或“阿彌”,均指有無量功德的覺悟者--“如來”,也即“釋迦牟尼”。因而,阿彌陀佛又稱阿彌陀如來。“阿彌陀佛”翻成中國話,“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就是無量覺的意思。無量覺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覺。
歸納起來,阿彌陀佛的意義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四十八愿,這就是無量覺的濃縮;若將之展開,就是全部的《無量壽經》。因此,我們可以說四十八愿是阿彌陀佛名號的注解,而《無量壽經》是四十八愿的注解。但《無量壽經》還只是略說,再詳細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大方廣佛。 影視劇中經常會聽到“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現(xiàn)實生活中這句佛號也越來越為人們所熟悉,甚至有時人們還開玩笑似地自己常常合掌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但并不是所有口誦“南無阿彌陀佛”的人,都知道“南無阿彌陀佛”是什么意思。甚至有些老人虔誠地念了幾十年“南無阿彌陀佛”,竟然也不知道“南無阿彌陀佛”究竟作何解釋。
“南無”是恭敬禮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此二字是恭敬之詞,就是我們頂禮、敬禮、皈依。可直接譯為:歸向于、禮敬于……。
阿彌陀佛是一個“有無量功德的覺悟者”的名字,阿彌陀佛,簡稱“阿彌陀”或“阿彌”,均指有無量功德的覺悟者--“如來”,也即“釋迦牟尼”。因而,阿彌陀佛又稱阿彌陀如來。“阿彌陀佛”翻成中國話,“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就是無量覺的意思。無量覺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覺。
歸納起來,阿彌陀佛的意義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四十八愿,這就是無量覺的濃縮;若將之展開,就是全部的《無量壽經》。因此,我們可以說四十八愿是阿彌陀佛名號的注解,而《無量壽經》是四十八愿的注解。但《無量壽經》還只是略說,再詳細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在講是《無量壽經》的詳細說明。有沒有更詳細的?有,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細說。諸位要是能從這個意義上去體會,就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總原則。
所以,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就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念到了,在佛法里可說是大總持法門。總持就是現(xiàn)在所講的總綱領、總原則,“南無阿彌陀佛”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受持這一個總綱領、總原則,發(fā)愿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決定成就,決定得生。
如同人有別稱一樣,阿彌陀佛共有十三個稱號,其中有十二種與“光”方面有關,一種與壽命方面有關,前者總稱“無量光佛”,后者稱“無量壽佛”。
“南無阿彌陀佛”可以簡單解釋為:向阿彌陀佛致敬!除了這種狹義的解釋外,在廣義上,“南無阿彌陀佛”是指:向一切有覺悟的人致敬。
什么是有覺悟的人呢?這可以分為兩種層次:
一種是低標準的有覺悟的人----“度己”,即從自己做起,斷惡修善,遵紀守法,淡薄名利,積功累德,清凈放下,隨緣(緣起、緣聚、緣散、緣滅,“諸法從緣生,還從因緣滅”)而不攀緣。
另一種是高標準的有覺悟的人-----“度己度人”,除了自己修持成為覺悟者之外,還要幫助別人成為覺悟者,廣結善緣,普度眾生,弘揚佛法,慈善布施。
常念這一句佛號,就是要恭敬阿彌陀佛,要皈依阿彌陀佛,更鼓勵我們發(fā)愿求生阿彌陀佛的國土,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成就圓滿菩提。
恭恭敬敬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口里念阿彌陀佛,心里對人事物,他就是阿彌陀佛。能把一切人事物都稱作阿彌陀佛,我們的清凈平等不難恢復。清凈平等覺是自性彌陀,只要恢復清凈平等覺,西方凈土就是我們自性凈土,決定上品往生。
關于愛琴海的傳說 在遠古的時代,有位國王叫彌諾斯,他統(tǒng)治著愛琴海的一個島嶼克里特島。
彌諾斯的兒子在雅典的阿提刻被人陰謀殺害了。為了替兒子復仇,彌諾斯向雅典的人民挑戰(zhàn)。
在神的懲罰下,雅典正充滿災荒和瘟疫。在彌諾斯的挑戰(zhàn)下,雅典人向彌諾斯王求和。
彌諾斯要求他們每隔9年送7對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島。 彌諾斯在克里特島建造一座有無數宮殿的迷宮,迷宮中道路曲折縱橫,誰進去都別想出來。
在迷宮的縱深處,彌諾斯養(yǎng)了一只人身牛頭的野獸米諾牛。雅典每次送來的7對童男童女都是供奉給米諾牛吃的。
這一年,又是供奉童男童女的年頭了。有童男童女的家長們都惶恐不安。
雅典的國王愛琴的兒子忒修斯看到人們遭受這樣的不幸而深深不安。他決心和童男童女們一起出發(fā),并發(fā)誓要殺死米諾牛。
雅典民眾在一片哭泣的悲哀聲中,送別忒修斯在內的七對童男童女。忒修斯和父親約定,如果殺死米諾牛,他在返航時就把船上的黑帆變成白帆。
只要船上的黑帆變成白的,就證明愛琴國王能再見到自己的兒子忒修斯了。 忒修斯領著童男童女在克里特上岸了。
他的英俊瀟灑引起彌修斯國王的女兒,美麗聰明的阿里阿德涅公主的注意。公主向忒修斯表示了自己的愛慕之情,并偷偷和他相會。
當她知道忒修斯的使命后,她送給他一把魔劍和一個線球,以免忒修斯受到米諾牛的傷害。 聰明而勇敢的忒修斯一進入迷宮,就將線球的一端拴在迷宮的入口處,然后放開線團,沿著曲折復雜的通道,向迷宮深處走去。
最后,他終于找到了怪物米諾牛。他抓住米諾牛的角,用阿里阿德涅公主給的劍,奮力殺死米諾牛。
然后,他帶著童男童女,順著線路走出了迷宮。為了預防彌諾斯國王的追擊,他們鑿穿了海邊所有克里特船的船底。
阿里阿德涅公主幫助他們,并和他們一起逃出了克里特島,啟航回國。經過幾天的航行,終于又看到祖國雅典了。
忒修斯和他的伙伴興奮異常,又唱又跳,但他忘了和父親的約定,沒有把黑帆改成白帆。翹首等待兒子歸來的愛琴國王在海邊等待兒子的歸來,當他看到歸來的船掛的仍是黑帆時,以為兒子已被米諾牛吃了,他悲痛欲絕,跳海自殺了。
為了紀念愛琴國王,他跳入的那片海,從此就叫愛琴海。 嘆息橋 這座連接都卡雷宮和舊監(jiān)獄的小天橋,被稱為嘆息橋,據說犯人一過此橋便永無天曰了。
都卡雷宮是右代威尼斯共和國總督的政廳。傳說,在落日時,只要真心想愛的戀人來到這里接吻,他們的愛情將永遠那么堅固,那么長久,永生永世。
這是一座外觀上很奇特的橋,過橋的人被完全的封閉在橋梁里。這座橋,就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嘆息橋。
嘆息橋的左端是威尼斯的市政宮,也是當年威尼斯共和國法院和總督府的所在地,嘆息橋的右端是當年威尼斯的重犯監(jiān)獄,那是一個封閉的石牢,粗粗的鐵欄桿封閉著一個不見天日的地獄,據說進了這個監(jiān)獄,幾乎沒有人能夠活著出來。 嘆息橋的傳說 到威尼斯的人,一定要坐岡都拉;坐岡都拉的情侶,一定要經過“嘆息橋”,且在橋下?lián)砦恰?/p>
“嘆息橋”不像威尼斯的幾百座橋,供行人穿越。它是座橋,也橫過水面,但高高懸在兩棟樓宇之間。
一邊是總督府。白色的大理石上刻著圖案、托著拱形的花窗,據說在十四世紀的共和國時代,時面可以同時容納一千六百位王孫貴胄。
“嘆息橋”的另一邊,也是石造的樓房,只是外表一片漆黑,文形的窗口全圍著粗粗的鐵柵。據說這是當年的監(jiān)獄,在議事廳里被判刑的重犯,便被打進這個死牢的地下室,再也見不到外面的世界,只有一個機會―― 當犯人被定罪,從總督府押過“嘆息橋”的時候,可以被允許,在那橋上稍稍駐足,從鏤刻的花窗,看看外面的“人間“。
“人間”有圣馬可廣場的碼頭,一條小河從下面流過,河上可以見到三座橋。橋上走著行人,橋下穿梭著岡都拉小船。
船上坐著情侶,唱著情歌。 據說有個男人被判了刑,走過這座橋。
“看最后一眼吧!”獄卒說,讓那男人在窗前停下。 窗欞雕得很精致,是由許多八瓣菊花組合的。
男人攀著窗欞俯視,見到一條窄窄長長的岡都拉,正駛過橋下,船上坐著一男一女,在擁吻。那女子竟是他是愛人。
男人瘋狂地撞向花窗,窗子是用厚厚的大理石造的,沒有撞壞,只留下一攤血、一個憤怒的尸體。 血沒有滴下橋,吼聲也不曾傳出,就算傳出中,那擁吻的女人,也不可能聽見。
血跡早洗干凈了,悲慘的故事也被大多數人遺忘。只說這是“嘆息橋”,犯人們最后一瞥的地方。
且把那悲劇改成喜劇,說成神話。 如果情侶能在橋下,愛情將會永恒。
阿里阿德涅之線,來源于古希臘神話。常用來比喻走出迷宮的方法和路徑,解決復雜問題的線索。
起因
在克里特島上有位彌諾斯國王,他的兒子被雅典人出于忌妒害死了,他于是便向雅典人民挑戰(zhàn)。雅典也因為這件事而遭到了神的懲罰,充滿了災荒和瘟疫。阿波羅神廟降下神諭:雅典人如果能夠平息彌諾斯的憤恨,取得他的諒解,那么雅典的災難和神祇們的憤怒都會立即解除。 雅典人只能向彌諾斯求和,求和的結果是雅典人每隔九年送七對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島,供奉看守島上著名迷宮的人身牛頭的米諾牛。而這個迷宮據說為偉大的建筑師代達羅斯所造,道路曲折縱橫,誰進去都別想出來。
結果
到了第三次進貢的時間,忒修斯十分心痛,決定殺掉米諾牛,解救自己的祖國。作為童男之一,忒斯修到了克里特島。被帶到國王彌諾斯面前時,這位充滿青春活力的美男子深得國王嫵媚動人的女兒阿里阿德涅的青睞,她偷偷地向忒修斯吐露了愛慕之意,并交給他一只線團,教他把線團的一端拴在迷宮的入口,然后跟著滾動的線團一直往前走,直到丑陋的彌諾牛(即彌諾陶洛斯)居處。另外,她又交給忒修斯一把用來斬殺彌諾陶洛斯的利劍。他用兩件寶物戰(zhàn)勝了米諾牛,并帶著童男童女順著線團又幸運地鉆出了迷宮。他們出來以后,阿里阿德涅跟他們一起出逃。
生命之線
英雄忒修斯在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涅的幫助下,用一個線團破解了迷宮,殺死了怪物彌諾陶洛斯。這個線團稱為阿里阿德涅之線,是忒修斯在迷宮中的生命之線。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