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典故一:
拈花微笑
釋加牟尼帶領眾弟子在靈山大會上,要宣布他的傳人.當時釋加牟尼手拿一枝菩提花,面帶微笑.在場的大部分弟子都不解其意,只有迦葉也面帶微笑.這時釋尊說道:"吾有正眼法藏,已傳給迦葉了".于是迦葉被指定為佛教的第二代傳人.
這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拈花微笑公案.后來佛教傳人的指定都采用這種當眾宣布的作法.
佛學典故二:
五祖?zhèn)魅?/p>
佛教禪宗五租弘忍選傳人的時候,要門人寫心得.當時已身為上座的神秀寫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試,莫使惹塵埃.",而伙夫慧能寫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傍晚弘忍到廚房看慧能,問到:"米熟了嗎?",慧能答到:"米早就熟了,還差一篩子.".弘忍于是知道慧能的心靈修煉已好了,只是身體修煉還不夠.弘忍又問道:"以前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為什么迦葉會面帶微笑呢?".慧能答到:"佛法相傳,在于以心印心,又何必要言語呢?"于是弘忍選慧能為傳人.為防止別人害慧能,弘忍傳法后命慧能逃往南方.
3日后,弘忍當眾宣布:"吾道南矣."(他的傳人到南方去了)
16年后,慧能修成出山,正式以佛教禪宗第六代祖師的身份傳道.
佛學典故三:
西游記與佛教
西游記是幾百年前的玄幻小說,書中重點宣揚佛法無邊.
根據(jù)傳說,當初寫西游記的人并不是信佛教的人,而是道教的人,其寫西游記的目的是貶低佛教.意思是:佛教的徒弟不是猴子(孫悟空)就是豬(豬八戒)等等,怎么就沒有人呢?
后來西游記流傳下來卻還是變成宣揚佛教的了.
關于西游記的最經(jīng)典的說法:西游記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寫的:唐僧是人的元神,孫悟空是人的意念,豬八戒是人的欲望,沙和尚是人的品徳,白龍馬是人的肉體,西游記實際上寫的是一個人經(jīng)歷九九八十一場磨難修煉的故事.
佛學典故四:
白居易與佛教
白居易以文學聞名,其實白居易最大的成就是在晚年修煉功夫到了極高的程度。他對道家、儒家、佛家都有極深的研究,具體在他寫的心得中有體現(xiàn)。比如《動靜交相養(yǎng)賦》就是儒家思想;《求玄珠賦》則是道家煉丹的總結。
白居易對佛家的研究主要受來自西域的“日凝公”的指點,這在他的《八漸謁》有記載。《八漸謁》是對佛家修煉方法的徹悟,分: 觀、覺、定、慧、明、通、濟、舍 八個字。
現(xiàn)在的玄幻小說寫的修煉過程都太無聊、太淺薄。真正的修煉是要靠心靈磨練,提高領悟層次,從而達到高層次。就算是有先天機緣的,也必然在領悟之后才可開發(fā)出來。現(xiàn)以《八漸謁》中簡單舉例說明:(原文)
觀:
以心中眼,觀心外相,從何而有,從何而表,觀之又觀,則辨真妄。
覺:
慎真常在,為妄所蒙,真妄茍辨,覺在其中,不離妄有,而得真空。
定:
真若不滅,妄即不起,六根之源,湛如止水,是為禪定,乃脫生死。
……
舍:
眾苦即濟,大悲亦舍,苦即非真,悲亦是假,是故眾生,實無度者。
冰釋前嫌:
書不釋手: 手里的書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學或看書入迷。
手不釋書: 猶手不釋卷。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釋知遺形: 猶言棄智忘身。指超然物外,與世無爭。
釋生取義: 猶言舍生取義。
釋回增美: 指去除邪僻,增加美善。回,指邪僻。
釋縛焚櫬: 指解開降者的捆綁,燒悼降者帶來的棺材。是使降者安心的一種表示。
振兵釋旅: 收繳兵器,解散軍隊。
疑團莫釋: 心里有很多疑問,沒有解開。
云開霧釋: 指天氣由陰暗轉為明朗。常用以比喻怨憤、疑慮得以消除。
消愁釋憒: 指消除煩悶,愉快身心。
心凝形釋: 精神凝聚,形體散釋。指思想極為專注,簡直忘記了自己身體的存在。
霧釋冰融: 霧氣消散冰塊融化。比喻疑難消除盡凈。
融釋貫通: 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若釋重負: 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后的的輕松愉快。同“如釋重負”。
離蔬釋屩: 比喻脫離清苦生活,入身仕官。同“離蔬釋蹻”。
離蔬釋蹻: 離開蔬食,脫去木屐(一說為草鞋)。比喻脫離清苦生活,入身仕官。
解兵釋甲: 解:解除;釋:卸下。解除武裝,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參戰(zhàn)。
解疑釋惑: 解:解釋;釋:消除。解答疑難問題,消除困惑情緒。
盡釋前嫌: 盡釋:完全放下。嫌:仇怨,怨恨。把以前的怨恨完全丟開。
渙如冰釋: 猶言渙然冰釋。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渙若冰釋: 猶言渙然冰釋。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矜平躁釋: 指心平氣和,有涵養(yǎng)。
凍解冰釋: 如同冰凍融化一般。比喻困難或障礙消除。
杯酒釋兵權: 釋: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將領的兵權。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冰解凍釋: 如同冰凍融化一般。比喻困難或障礙消除。
冰消雪釋: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手不釋卷: 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如釋重負: 釋:放下;重負:重擔子。象放下重擔那樣輕松。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后的的輕松愉快。
渙然冰釋: 渙然:流散的樣子;釋:消散。象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杯酒釋兵權”這個典故說的是宋朝初年,曾有節(jié)度使起兵反對朝廷,宋太祖親自出征,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因此宋太祖心里對武將總是心里不踏實。
宋太祖既想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統(tǒng)治,又想讓趙宋王朝長期鞏固,不再成為五代之后的短命王朝,于是就想起的杯酒釋兵權的計策。一日晚朝后,宋太祖將石守信、王審琦等禁軍高級將帥留下,設便宴招待他們。
酒到半酣,宋太祖慨嘆道:“若沒有你們出力相扶,我哪能有今天,你們的功德,我是永遠不會忘的。可是做天子也太難了,遠不如做節(jié)度使時快樂。
自做了皇帝后,我可沒睡過一夜安穩(wěn)覺。”石守信等人忙問:“這是為什么呢?”宋太祖一字一頓的說:“這還不明白,皇帝的位子,誰不想坐。”
一聽著話里有話,石守信等人嚇得慌忙站起來說:“陛下為何口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再有二心?”宋太祖說:“那也未必!縱使你們無異心,可你們手下的人呢?一旦他們貪圖富貴,將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就是不想當這皇帝怕也不行吧?”這一番話直把石守信等人給說懵了,不知如何表白才是,只得請皇上給指一條路。宋太祖長嘆一聲說道:“你們?yōu)楹尾会屓ケ鴻啵I上一園好田宅,為子孫們留下一份產(chǎn)業(yè),家中多置一些歌兒舞女,天天飲酒作樂,快活地過完這一輩子呢?這樣一來,我們君臣之間就再也不用互相猜忌了,上下和睦相安,這該有多好!”石守信等人很感激地說:“陛下為我們想得這么周密,這么長遠,真如同對待親生骨肉一般!”第二天,他們都上書稱自己有病,不適宜領兵征戰(zhàn)了,要求解除兵權。
宋太祖十分高興,對他們賞賜安撫了一番后,隨之宣布免去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羅彥環(huán)等人的禁軍職務,讓他們到地方州郡去做節(jié)度使。這即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
為了“安撫”被釋去兵權的這些人,宋太祖不但賞賜了大量的錢財,而且表示要同他們結為親戚,“約婚以示無間”。
手不釋卷
手不釋卷 ( shǒu bù shì juàn )
解 釋 釋:放開;卷:書本。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出 處《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示 例 魯迅《而已集·讀書雜談》:“凡嗜好的讀書,能夠~的原因也就是這樣。” 閔象南老好觀書,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籌,~。(清·王晫《今世說·德行》)
近義詞 學而不厭、愛不釋手
反義詞 不學無術
燈 謎 卷
光武(劉秀》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釋義 “卷”指書。手中的書不肯放下來,比喻抓緊時間勤學,或看 書入了迷。
故事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子明。年青時,家 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后,雖作戰(zhàn)驍勇,常立戰(zhàn)功,卻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戰(zhàn)例經(jīng)驗總結寫下來。
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掌管軍事大權,應當多讀些史書,兵書,才能擔當重任。”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托說:”軍隊里的事情又多 又復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fā)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于以后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停了停,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zhàn)的緊張關頭,手里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么你就沒有時間呢?”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并堅持不懈。最后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這是著名的“雪山偈”,又叫半偈,出自北本《涅槃經(jīng)》的《圣行品》。曇無讖譯。
指北本涅盤經(jīng)中之四句。釋尊于過去世為雪山童子時,由羅剎口中聽聞(大一二·四五○上)‘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二句,以舍身之懇愿,得聞后二句(大一二·四五一上)‘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故稱雪山偈。
原文如下:
“善男子。我時即復語羅剎言。大士。若能為我說是偈竟。我當終身為汝弟子。大士。汝所說者名字不終義亦不盡。以何因緣不欲說耶。夫財施者則有竭盡。法施因緣不可盡也。雖無有盡多所利益。我今聞此半偈法已心生驚疑。汝今幸可為我除斷說此偈竟。我當終身為汝弟子。羅剎答言。汝智太過但自憂身。都不見念今我定為饑苦所逼。實不能說。我即問言。汝所食者。為是何物。羅剎答言。汝不足問。我若說者令多人怖。我復問言。此中獨處更無有人。我不畏汝何故不說。羅剎答言。我所食者唯人暖肉。其所飲者唯人熱血。自我薄福唯食此食。周遍求索困不能得。世雖多人皆有福德。兼為諸天之所守護。而我無力不能得殺。善男子。我復語言。汝但具足說是半偈。我聞偈已當以此身奉施供養(yǎng)。大士。我設命終。如此之身無所復用。當為虎狼鵄梟雕鷲之所啖食。然復不得一毫之福。我今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不堅身以易堅身。羅剎答言。誰當信汝如是之言。為八字故棄所愛身。善男子。我即答言。汝真無智。譬如有人施他凡器得七寶器。我亦如是。舍不堅身得金剛身。汝言誰當信者我今有證。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及四天王能證是事。復有天眼諸菩薩等。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修行大乘具六度者。亦能證知。復有十方諸佛世尊利眾生者。亦能證我為八字故舍于身命。羅剎復言。汝若如是能舍身者。諦聽諦聽。當為汝說其余半偈。善男子。我于爾時聞是事已心中歡喜。即解己身所著鹿皮。為此羅剎敷置法座。白言。和上。愿坐此座。我即于前叉手長跪而作是言。唯愿和上。善為我說其余半偈令得具足羅剎即說 :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爾時羅剎說是偈已復作是言。菩薩摩訶薩汝今已聞具足偈義。汝之所愿為悉滿足。若必欲利諸眾生者。時施我身。”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
孫權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zhàn)的緊張關頭,手里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么你就沒有時間呢?”
停了停, 孫權又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fā)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于以后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并堅持不懈。最后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冰釋前嫌: 書不釋手: 手里的書舍不得放下。
形容勤學或看書入迷。手不釋書: 猶手不釋卷。
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釋知遺形: 猶言棄智忘身。指超然物外,與世無爭。
釋生取義: 猶言舍生取義。釋回增美: 指去除邪僻,增加美善。
回,指邪僻。釋縛焚櫬: 指解開降者的捆綁,燒悼降者帶來的棺材。
是使降者安心的一種表示。振兵釋旅: 收繳兵器,解散軍隊。
疑團莫釋: 心里有很多疑問,沒有解開。云開霧釋: 指天氣由陰暗轉為明朗。
常用以比喻怨憤、疑慮得以消除。消愁釋憒: 指消除煩悶,愉快身心。
心凝形釋: 精神凝聚,形體散釋。指思想極為專注,簡直忘記了自己身體的存在。
霧釋冰融: 霧氣消散冰塊融化。比喻疑難消除盡凈。
融釋貫通: 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若釋重負: 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后的的輕松愉快。
同“如釋重負”。離蔬釋屩: 比喻脫離清苦生活,入身仕官。
同“離蔬釋蹻”。離蔬釋蹻: 離開蔬食,脫去木屐(一說為草鞋)。
比喻脫離清苦生活,入身仕官。解兵釋甲: 解:解除;釋:卸下。
解除武裝,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參戰(zhàn)。
解疑釋惑: 解:解釋;釋:消除。解答疑難問題,消除困惑情緒。
盡釋前嫌: 盡釋:完全放下。嫌:仇怨,怨恨。
把以前的怨恨完全丟開。渙如冰釋: 猶言渙然冰釋。
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渙若冰釋: 猶言渙然冰釋。
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矜平躁釋: 指心平氣和,有涵養(yǎng)。
凍解冰釋: 如同冰凍融化一般。比喻困難或障礙消除。
杯酒釋兵權: 釋: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將領的兵權。
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冰解凍釋: 如同冰凍融化一般。
比喻困難或障礙消除。冰消雪釋: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手不釋卷: 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
形容勤奮好學。如釋重負: 釋:放下;重負:重擔子。
象放下重擔那樣輕松。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后的的輕松愉快。
渙然冰釋: 渙然:流散的樣子;釋:消散。象冰遇熱消融一般。
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4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