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的地標(biāo)建筑,文昌閣在正市中心,兩條主干道南北交叉于此,南北方向為汶河路,東西方向為文昌路。
汶河路本是一條河,而文昌閣本是建在橋上的一座閣樓。驚悚不驚悚,意外不意外。
揚州曾是著名的水上都會。隋唐時期,河道縱橫,在城區(qū)內(nèi),除了小秦淮河、頭道河、二道河外,還有一條南北向的河,從南水關(guān)一直到北水關(guān)。當(dāng)時還沒有正式的名字。但由于它河道較寬,漕運的船只都從這里經(jīng)過,民間把它叫做市河或官河。
“二十四橋空寂寂,綠楊摧折舊官河”,這是唐人歌吹揚州的古詩詞,可見歷史上揚州的“官河”曾經(jīng)十分輝煌。南宋的時候,這條河逐漸變得狹窄,其航運功能逐漸消退,最終演變?yōu)槌莾?nèi)的一條小河。這條市河到明朝時被叫做文河。
明弘治九年,揚州府同知葉元為了進一步溝通市河兩岸,以便讓河?xùn)|的人直達河西的府學(xué),在市河上興建了文津橋。明萬歷十三年,經(jīng)兩淮鹽御史蔡時鼎發(fā)起,在文津橋上增建了文昌閣,以祀奉文昌帝君,以資“昌明圣學(xué)”。不料其后毀于一場大火。萬歷24年,江都知縣張寧在原址重新修建了文昌閣,它高三層,三層重檐呈圓形。閣身八角形,底層外砌磚墻,四面開拱門。二、三層四周設(shè)窗欄扇,均可輸轉(zhuǎn)開關(guān)。頂為圓形攢尖式,上蓋筒瓦。閣形酷似北京天壇的祈年殿。但更樸素俊秀。舊時,其上曾懸有“邗上文樞”匾額。此時,這條市河逐漸被人們稱作“汶河”。游船原先可穿過文津橋,蕩入瘦西湖。
“揚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畫家,說法不盡一致。
有人說是八個,有人說不止八個;有人說這八個,有人說另外八個。據(jù)各種著述記載,計有十五人之多。
因清末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是記載“八怪”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還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為準(zhǔn)。即:汪士慎、鄭燮、高翔、金農(nóng)、李鱔、黃慎、李方膺、羅聘。
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畫家,如阮元、華巖、閔貞、高鳳翰、李勉、陳撰、邊壽民、楊法等,因畫風(fēng)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可看作數(shù)詞,也可看做約數(shù)。
1.鄭燮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yīng) 鄭燮(鄭板橋) 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
作官前后,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
取法于徐渭、石濤、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fēng)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
并將書法用筆融于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tǒng)十分學(xué)七要拋三,不泥古法, 重視藝術(shù)的獨創(chuàng)性和風(fēng)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后,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詩文真摯風(fēng)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
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圖》。
板橋畫竹有“胸?zé)o成竹”的理論,他畫竹并無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板橋強調(diào)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
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質(zhì)卻相通,同時強調(diào)構(gòu)思與熟練技巧的高度結(jié)合,但板橋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 板橋這幅《竹石圖》,竹子畫得艱瘦挺拔,節(jié)節(jié)屹立而上,直沖云天,他的葉子,每一張葉子都有著不同的表情,墨色水靈,濃淡有致,逼真地表現(xiàn)竹的質(zhì)感。
在構(gòu)圖上,板橋?qū)⒅瘛⑹奈恢藐P(guān)系和題詩文字處理得十分協(xié)調(diào)。竹的纖細清颯的美更襯托了石的另一番風(fēng)情。
這種叢生植物成為板橋理想的幻影。板橋的竹子,連“揚州八怪”之一金農(nóng)都感嘆說,相較兩人的畫品,自己畫的竹子終不如板橋有林下風(fēng)度啊。
有“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板橋的書法, 自稱為“六分半書”,他以蘭草畫法入筆,極其瀟灑自然,參以篆、隸、草、楷的字形, 窮極變化。
這幅“兩歇楊林東渡頭”行書,體現(xiàn)了鄭板橋書法藝術(shù)獨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頓之間尤為明媚動人。鄭板橋別具一格的新書體,開創(chuàng)了書法歷史的先河。
2.高翔 高翔 高翔 (1688--1753),字鳳崗,號西唐,又號樨堂,江蘇揚州人,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終身布衣。
善畫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園林小景,多從 寫生中來,秀雅蒼潤,自成格局。
畫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韻勝。〗亦 善于寫真,金農(nóng)、汪士慎詩集開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筆,線描簡練,神態(tài)逼真。
精刻印,學(xué)程邃。亦善詩,有《西唐詩鈔》。
晚年時由于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畫。與石濤、金農(nóng)、汪士慎為友。
清朝的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意思是說,石濤死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掃墓,直到死都沒有斷過。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友誼很深。高翔除擅長畫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寫真和刻印。
3.金農(nóng) 金農(nóng)(1687—1764),字壽門,號 金農(nóng) 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揚州。平生 未做官,曾被薦舉博學(xué)鴻詞科,入京未試而返。
他博學(xué)多才,五十歲后始作畫,終生貧困。他長于花鳥、山水、人物,尤擅墨梅。
他的畫造型奇古、拙樸,布局考究,構(gòu)思別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他獨創(chuàng)一種隸書體,自謂“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nóng)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
精篆刻、鑒定,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
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fā),還參以古拙的金石筆意 ,風(fēng)格古雅拙樸,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又長于題詠,"每畫畢,必有題記,一觸之感"。
也擅長書法,取法于《天發(fā)神懺碑》、《國山碑》、《谷朗碑》。寫隸書古樸,楷書自創(chuàng)一格,號稱"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nóng)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
篆刻得秦漢法。詩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雜著》,其書畫題跋被輯成有冬心畫竹、畫梅、畫馬、自寫真、雜畫題記等。
4.李鱔 李鱔(1686--1762),字宗揚,號復(fù)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舉,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nèi)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統(tǒng)派畫風(fēng)束縛而被排擠出來。
乾隆三年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后,至揚州賣畫為生。
與鄭燮關(guān)系最為密切,故鄭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他早年曾從同鄉(xiāng)魏凌蒼學(xué)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nèi)廷時曾隨蔣廷學(xué)畫,畫法工致 ;后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
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
有一天夜里,隋煬帝做了一個夢 ,夢見一種非常漂亮的花,但是不知道這花叫什么名字,產(chǎn)在什么地方,醒來以后,就命令人把他夢中的花畫成圖形,張皇榜尋找認識者,正好當(dāng)時在揚州見過瓊花的王世充恰好在京城,看到這張皇榜,便揭榜進宮,對隋煬帝說,圖上所畫之花叫做瓊花生在揚州,隋煬帝聽后,很想見一見,便開運河,造龍舟,與皇后和嬪妃下?lián)P州看瓊花,待隋煬帝來到揚州,滿樹瓊花皆落,隋煬帝始終沒有看到瓊花的芳姿。
接著爆發(fā)了各地的農(nóng)民起義。還有人傳說,隋煬帝下?lián)P州看瓊花,其妹恨其無道,化作瓊花棒打昏君,楊廣盛怒之下砍倒瓊花樹,在楊廣死后瓊花又重新開放。
《揚州慢·淮左名都》這首詞中用了杜牧的三個典故:
"竹西佳處"是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化出..
"春風(fēng)十里"是以虛擬之筆.巧用小杜詩句.盡寫往日揚州的無限風(fēng)光.和今日"盡薺麥青青"的荒涼冷落相對比.
"二十四橋"句則化用杜牧對美好的古揚州的深厚懷念之情."水"."橋"."月"三個方面說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現(xiàn)"黍離之悲"..
善于化用前人的詩境入詞,用虛擬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繚繞,余味不盡。
揚州八怪 包括:鄭燮、羅聘、黃慎、李方膺、高翔、金農(nóng)、李鱓、汪士慎八位畫家。從康熙末年崛起,到嘉慶四年“八怪”中最年輕的畫家羅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們繪畫作品為數(shù)之多,流傳之廣,無可計量。僅據(jù)今人所編《揚州八怪現(xiàn)存畫目》記載,為國內(nèi)外200多個博物館、美術(shù)館及研究單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他們作為中國畫史上的杰出群體已經(jīng)聞名于世界。
揚州八怪 生前即聲名遠播。李鱓、李方膺、高鳳翰、李勉,先后分別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見,或試畫,或授職。乾隆八年,弘歷見到鄭燮所作《櫻筍圖》,即鈐了“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璽。乾隆十三年,弘歷東巡時,封鄭燮為“書畫史”。羅聘嘗三游都下,“一時王公卿尹,西園下士,東閣延賓,王符在門,倒屣恐晚;孟公驚座,覿面可知。”
揚州八怪 大膽創(chuàng)新之風(fēng),不斷為后世畫家所傳承。近現(xiàn)代名畫家如王小梅、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任伯年、任渭長、王夢白、王雪濤、唐云、王一亭、陳師曾、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潘天壽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揚州八怪”的作品影響而自立門戶。他們中多數(shù)人對“揚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評價。徐悲鴻曾在鄭燮的一幅《蘭竹》畫上題云:“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最卓絕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及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
詩與詞的用典,屬于修辭學(xué)中的“引用”格。“用典”包括用“事典”和用“辭典”(又叫“語典”)兩類。用事典指引用過去的事情,起一種類比、引發(fā)的作用,使所要表達的思想生動形象,易為讀者所理解。這也就是平常人們常說的“借古說今”手法,往往言彼而意此。用辭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話語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看法,增強自己的說服力,它往往使文章顯得典雅、婉轉(zhuǎn)。
從“用典”的方式上看,主要有“明用”和“暗用”兩種。“明用”要指出引用的故事、話語的出處,讓讀的人知道這個典故與誰人有關(guān),這句話是哪個講的。“暗用”則只管引用故事與語錄,并不寫出與誰有關(guān)、是誰講的。可見,“暗用”典故比“明用”典故靈活一些、隱蔽一些,但讀者如果對典故涉及的有關(guān)內(nèi)容不大熟悉,就可能莫名其妙,弄不懂作者的意思。
對“用典”知識有了這些基本了解之后,我們就可以來談《揚州慢》的用典了。我們按詞的敘述順序來分析。
上片起句“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意在喚起讀者對歷史的回憶。“竹西”,即“竹西亭”,是揚州城東一處古跡,因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而得名。下一句“過春風(fēng)十里”仍舊是暗用辭典,語出杜牧的《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fēng)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暗引杜牧這句詩,是為了寫出往日揚州的繁盛,并使之與下句現(xiàn)實揚州“盡薺麥青青”形成反差、對比。第三句“胡馬窺江”是暗用事典,指的是金兵屢次南侵,宋高宗、宋孝宗魂不附體、驚慌失措等史事。詞的上片的三次用典(前兩次用辭典,后一次用事典),是為了引起讀者的回憶,對比揚州的今昔變化。這為詞的下片抒情志感作了事理上的鋪墊準(zhǔn)備。
下片四句話,四處用典。首句,“杜郎俊賞”引用了杜牧當(dāng)年尋訪佳麗、征歌逐舞、好作“冶游”等事情。第二句順承前面提到的杜牧的故事,兩次暗用辭典(都是從杜牧的詩句中摘引的)。“豆蔻詞工”源于《贈別》一詩(見上片“春風(fēng)十里”典),“青樓夢好”源自《遣懷》詩”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句。如此集中地用典,意在說明面對今日揚州衰敗破落的樣子,杜牧那樣的風(fēng)流才子也“難賦深情”,會驚異不已。當(dāng)然,名義上說的是杜牧,實際上又何嘗不是詞人的自況呢?這樣理解,也是符合用典的用意的。下片的第四處用典在第三句。“二十四橋”是姜夔從杜牧的詩句中引過來的。杜詩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此橋據(jù)傳說是因為曾經(jīng)有二十四個美女,即杜牧詩中所謂的“玉人”在此吹簫而得名。)
用典多且巧,這是《揚州慢》一詞的一個明顯特點,它使整個詞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避免了語言上的干癟、表達上的直白、意蘊上的單薄,顯得耐讀有藝術(shù)感染力,因而我們要特意談?wù)勊挠玫洹?/p>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4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