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
xiē
【名】
(形聲。從木,契(qì)聲。本義:楔子,上粗下銳的小木橛)
同本義〖wedge〗
楔,櫼也。——《說文》
復(fù)楔齒綴足。——《禮記·檀弓》
大者以為舟航柱梁,小者以為楫楔。——《淮南子》
又如:木楔,竹楔
楔形物〖sth.resemblingawedge〗
楔貌如軛上兩末。——《儀禮·既夕禮》
又如:光楔;雷楔
門兩旁的木柱〖door-posts〗
棖謂之楔。——《爾雅》。注:“門兩旁木。”
楔
xiē
【動】
把楔形物插入或捶打到物體里面〖driveawedgebetween;wedge〗
楔齒用角柶。——《儀禮·士喪禮》
又如:楔齒(古時人初死,用柶撐其齒使不閉合,以便于飯含柶禮器);墻上楔個釘子;建筑工人把木隔板楔在頂部的結(jié)構(gòu)上
安插〖plant〗。如:上院楔乎政府與下院之間
投;發(fā)射〖project〗。如:楔了一排子手榴彈;楔炮
楔形文字
xiēxíngwénzì
〖sphenogram;cuneiformwritting〗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達米亞的蘇馬連人創(chuàng)造的文字,筆劃像楔子,古巴比倫人、亞述人、波斯人都使用過
楔子
xiēzi
〖block;wedge;peg;prologue〗∶用來加強、支撐或保持固定位置的固體物
在后輪后面放進楔子
〖wedge〗
楔形文字中的楔形筆劃
楔形文字…乍看只是一種無意義的、亂糟糟的楔子
比喻插進去的人或物;也指舊小說的引子,通常放在小說故事開始之前,起引出或補充正文的作用
這不過是個楔子,下面還有正文。——《儒林外史》
◎百楔 xiē
〈名〉
⑴(形聲。從木,契(qì)聲。本義:楔子,上粗下銳的小木橛)
⑵同本義 [wedge]
楔,櫼也。——度《說文》
復(fù)楔齒綴足。——《禮記·檀弓》
大版者以為舟航柱梁,小者以為楫楔。——《淮南子》
⑶又如:木楔,竹楔
⑷楔形物 [sth.resembling a wedge]
楔貌如軛上兩末。——《儀禮·既夕禮》
⑸又如:光楔;雷楔
⑹門權(quán)兩旁的木柱 [door-posts]
棖謂之楔。——《爾雅》。注:“門兩旁木。”
稷 #jì
【釋義】①古代的一種糧食作物。有人說是指黍,也有人說是指粟。②古人奉為谷神,還用“社稷”來稱國家。
===================關(guān)于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稷 <;名>
(形聲。從禾,畟聲。表示與農(nóng)作物有關(guān)。本義:稷谷)
植物名。我國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一說為不粘的黍。又說為高粱
稷,齌也。五谷之長。――《說文》
黍稷無成。――《國語·晉語》。注:“粱也。”按,千谷粟三者為黍,稷稻梁之大名。梁則今小米子之大而不黏者,與稷別。
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本草綱目》
稷,粟也。――《爾雅·釋草》注
稷,今人謂之高粱。――《廣雅疏證》
又如:稷食(稷米煮的飯。泛指粗糲的飯);稷飯(以稷谷為飯);稷饋(古代以稷為主的祭禮)
引申為莊稼和糧食的總稱
稷jì
⒈〈古〉指一種谷物,一說是黍?qū)伲徽f是粟(谷子)。
⒉〈古〉迷信指"谷神"(以稷為百谷之長)。
稷zè 1.太陽西斜。
契 偰 xiè
<;名>
通“楔”。楔子 [wedge] 從批契系(或作“繼”)腰曳之。——《齊民要術(shù)》
人名 [Xie,a person's name]。殷代的祖先,傳說是舜的臣
[編輯本段]契
(生卒年不詳),子姓,名與字正在研究中,帝嚳之子,唐堯的異母弟,生母為簡狄。以下是契出生的傳說。
簡狄生契
有娀氏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叫簡狄,小女兒叫建疵,兩人都長的非常得美麗動人。同時也住在九重高的瑤臺上,每到進餐時,就有人在旁邊敲鼓作樂。有一天,帝嚳打發(fā)一只燕子去看簡狄她們,燕子飛到她們的面前,回旋著,嗌嗌地鳴叫著,一時惹動了她們的歡喜,她們都爭著去捕捉這只飛鳴的燕子,終于被她們用玉筐蓋住在了里面。停一會兒打開玉筐一看,燕子從玉筐里飛逃出來,已經(jīng)向北飛離,不再飛回,里面卻遺留下兩顆鳥蛋。簡狄和建疵失望的歌唱著說:“燕燕飛去了!燕燕飛去了?之后,簡狄吞食了燕卵而生契。
協(xié)助大禹
直到了虞舜二十年(公元前2260年),虞舜指派司徒-禹去治水,那時虞舜也派契、后稷幫助禹治水;十三年后,禹總算治好水了,同時也封契于商(今陜西省-商縣),虞舜又下命契為司徒(主要掌管教育的官,等于現(xiàn)今的教育部部長),也開始治理商,后來契去世后,由其子昭明接下去治理商
鍥而不舍
【拼音】:qiè ér bù shě
【解釋】:鍥:鏤刻;舍:停止。不斷地鏤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出處】:《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示例】:夫固謂一人~,則行美于本性矣。 ★章炳麟《菌說》
【近義詞】:堅持不懈、堅韌不拔
【反義詞】:半途而廢、知難而退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堅持不懈
【成語故事】:戰(zhàn)國末期趙國哲學家荀況在《勸學》中講到:學習同鏤金石一樣,刻一下就停下手來,爛木頭也刻不斷,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屬和石頭,也可以把它們刻穿,所以學習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會有成效。
出處是一句諺語:人家偷驢,他拔橛子。
橛子,短木樁。別人偷毛驢,他去拔拴驢子的短木樁。指別人做了壞事,自己無意識地去收尾,被當做壞人的替罪羊。他并不是主犯,只是無意間參與了犯罪,屬于“人家偷驢,他拔橛子”之類的過失,不該處罰太重。
典故:
有一個笑話,說的是有兩個賊人,都想偷一家農(nóng)戶的驢子。
結(jié)果,其中一賊先行下手,把驢子從拴驢的木橛子上解下韁繩,偷走了驢子。另一個賊子來了以后,見驢子不見了,就依據(jù)“賊人入室不空手”的盜賊邏輯,開始動手拔楔入地下橛子。
可沒等他得手,就被農(nóng)戶抓住,以偷驢之罪欲將其扭送官府。見此情景,這個賊子有口難辯,只好認栽,乖乖地陪了農(nóng)戶的驢子,還飽受了眾人的奚落。
從此,“人家把驢牽走了,他在后面拔橛子”的笑話就這樣產(chǎn)生了。意在提示一些無知而愚蠢的人們,不要犯低級的淺顯的類似錯誤,更不要將錯就錯或錯上加錯。
擴展資料: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有一部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片中的主人公喬安山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喬安山在行車途中救助了被汽車撞傷的梁老頭,由于老頭的子女不肯交納醫(yī)療費,反被梁家親屬冤枉為肇事者。除了妻子,連親生兒子也一時間站到對立面。喬安山周圍,幾乎無人相信,現(xiàn)今社會還有雷鋒式的喬安山這樣無私無畏的人。
喬安山在電臺的真情流露喚醒了目擊證人的良知,終于在挺身站出來為喬安山同志作證,與此同時,公安干警把肇事司機抓獲歸案,才真正還這位活雷鋒一個清白。不然的話,喬安山這位“拔橛兒”者,很可能就能為“偷驢”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離開雷鋒的日子》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