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啊比如:呆若木雞 老馬識途 三令五申 上下其手 不可救藥 我把故事找給你吧!
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xùn)練斗雞的行家,由于他的名聲太響亮了,于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xùn)練斗雞。
十天之后,齊王問他:斗雞現(xiàn)在訓(xùn)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后齊王又來問他:這回斗雞該訓(xùn)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xiàn)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后齊王已經(jīng)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后,紀渻子告訴齊王斗雞訓(xùn)練好了,那只斗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斗雞!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yīng)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qū)б朊怨龋过R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qū)m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jīng)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lǐng)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么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jié)果,鄭國遭遇到戰(zhàn)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zhàn)事結(jié)束后,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fā)生爭執(zhí),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后來,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 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于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后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 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1、濫竽充數(shù)
戰(zhàn)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搜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受到了特別優(yōu)厚的待遇。
當時,有一個游手好閑、不務(wù)正業(yè)的浪蕩子弟,名叫南郭。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那個樂隊,便設(shè)法求見宣王,向他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宣王的歡心,把他編入了吹竽的樂師班里。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
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里,學(xué)著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
因為他學(xué)得維妙維肖,又由于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誰會誰不會。就這樣,南郭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lǐng)到一份優(yōu)厚的賞賜,過著舒適的生活。
后來,齊宣王死了,他兒子齊潛王繼位,潛王同樣愛聽吹竽。只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門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后,嚇得渾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膽的。心想,這回要露出馬腳來了,丟飯碗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連腦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潛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緊溜走了。
2、畫蛇添足
戰(zhàn)國時楚國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給底下辦事的人,但酒不夠分,于是他們想出一個辦法來:大家在地上畫蛇,畫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畫得最快,正打算拿酒來喝,因見其它人還未畫好,他就再為蛇添上腳,此時另一人剛好畫好了,便從他的手上把酒搶過來,并說:“蛇本來沒有腳,你為甚么要為它添上腳呢?”說完就把酒喝掉了。
3、守株待兔
春秋時代有位宋國的農(nóng)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一直到太陽下山才收拾農(nóng)具準備回家。有一天,農(nóng)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卻遠遠跑來一只兔子。
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個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邊的大樹,這一撞,撞斷了兔子的頸部,兔子當場倒地死亡。
一旁的農(nóng)夫看到之后,急忙跑上前將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后很開心的收拾農(nóng)具準備回家把這只兔子煮來吃。農(nóng)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
從此以后,他整天守在大樹旁,希望能再等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可是許多天過去了,他都沒等到撞死在大樹下的兔子,反而因為他不處理農(nóng)田的事,因此田里長滿了雜草,一天比一天更荒蕪。
4、八仙過海
傳說呂洞賓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的蟠桃會,途經(jīng)東海,只見巨浪洶涌。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xùn)|西到海里,然后各顯神通過海。于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過海。
韓湘子以花藍技水而渡;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八仙過海根據(jù)這個傳說而來。
八仙過海比喻各自有一套辦法或本領(lǐng)去完成任務(wù)。
5、自相矛盾
戰(zhàn)國時楚國有一個賣盾和矛的人,他夸說自己所賣的盾堅固無比,沒有東西能把它刺穿;又夸說自己所賣的矛十分鋒利,沒有東西不被它刺穿。
路上有人聽見后,忍不住說:“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jié)果會如何?”楚國人立刻瞠目結(jié)舌,無法回答他的問題。
①南柯一夢 隋末唐初的時候,有個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廣陵。
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樹影婆婆,晚風(fēng)習(xí)習(xí),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于尊過生日的那天,親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貪了幾杯。
夜晚,親友散盡,他一個人帶著幾分酒意坐在槐樹下歇涼,醉眼膝俄,不覺沉沉睡去。 夢中,他到了大槐安國,正趕上京城會試,他報名入場,三場結(jié)束,詩文寫得十分順手,發(fā)榜時,他高中了第一名。
緊接著殿試,皇帝著浮于弊生得一表人才,舉止惆院,親筆點為頭名狀元,并把公主許配給他為妻,狀元公成了駙馬郎,一時成了京城的美談。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滿。
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內(nèi)經(jīng)常巡行各縣,使屬下各縣的縣令不敢胡作非為,很受當?shù)匕傩盏姆Q贊。
皇帝幾次想把淳于尊調(diào)回京城升遷,當?shù)匕傩章犝f淳于太守離任,紛紛攔住馬頭,進行挽留。淳于尊為百姓的愛戴所感動,只好留下來,并上表向皇帝說明情況。
皇帝欣賞淳于尊的政績,賞給他不少金銀珠寶,以示獎勵。有一年,敵兵入侵,大槐安國的將軍率軍迎敵,幾次都被敵兵打得潰不成軍。
敗報傳到京城,皇帝震動,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議對策。大臣們聽說前線軍事屢屢失利,敵兵逼近京城,兇猛異常,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無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樣子,非常生氣地說:“你們平田養(yǎng)尊處優(yōu),享盡榮華,朝中一旦有事,你們都成了沒嘴的葫蘆,膽小怯陣,一句話都不說,要你們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薦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讓淳于尊統(tǒng)率全國精銳與敵軍決戰(zhàn)。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擱,立即統(tǒng)兵出征。可憐他對兵法一無所知,與敵兵剛一接觸,立刻一敗涂地,手下兵馬被殺得丟盔解甲,東逃西散,淳于尊差點被俘。
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職務(wù),遣送回家。淳于尊氣得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但見月上枝頭,繁星閃爍。
此時他才知道,所謂南河郡,不過是槐樹最南邊的一枝樹干而已。 ②后生可畏 元朝的大臣徹里帖木耳,處理公務(wù)精明干練,善于決斷。
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并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
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quán),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后來,他升任相當于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
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
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
因此不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準備頒發(fā)下去。
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
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xù)實行科舉考試制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
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于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
看來,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
聽讀完詔書后,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你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
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xiàn)在宣讀皇上關(guān)于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lǐng)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后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
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③后來居上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
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jié),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么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diào)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nèi)心里那么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
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dān)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里以后,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后,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后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
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
1、刻舟求劍 戰(zhàn)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并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么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后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
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么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后,船繼續(xù)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
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2、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個農(nóng)民的孩子,叫匡衡。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
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
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這樣刻苦地學(xué)習(xí),后來成了一個大學(xué)問家。
3、手不釋卷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quán)鼓勵他學(xué)習(xí)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xué)習(xí),孫權(quán)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
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zhàn)的緊張關(guān)頭,手里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么你就沒有時間呢?” 停了停, 孫權(quán)又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學(xué)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fā)罷了。”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yīng)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quán)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于以后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呂蒙聽了孫權(quán)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xué)習(xí),從此手不釋卷,并堅持不懈。最后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4、揠苗助長 有個擔(dān)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他兒子聽說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
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5、掩耳盜鈴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
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
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
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
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6、背水一戰(zhàn)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
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guān)中,然后東渡黃河,打敗并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于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后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yōu)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zhàn)。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
隨后,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fā)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zhàn)。
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jié)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
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lǐng)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xiàn)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么策略呢?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鷸蚌相爭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zhàn)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游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jīng)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
鷸趁機啄蚌的肉,蚌把兩扇介殼一閉就夾住了鷸的喙。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
’蚌也針鋒相對地說:‘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兩者誰也不肯罷休,這時過來一個漁父把兩者一起拎走了。”
燕趙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惠文王贊同蘇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管中窺豹 【成語故事】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從小開始學(xué)習(xí)寫字、繪畫,聰明過人,深得父親的喜愛。一次父親的朋友及門生在玩骰子時,王獻之在旁觀看,說了一句“南風(fēng)不競!”門生聽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窺豹,只看到一個斑點。”
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囫圇吞棗 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終于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杯水車薪 從前有一個樵夫在山上打柴,聽到救火聲就跑去救火。
后來他的柴車也著了火,正好看到路邊有一個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邊去裝水來救火,但火勢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無濟于事,一整車柴全部被燒毀。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馬革裹尸 東漢時期,北方匈奴發(fā)生動亂,大將軍馬援率軍前去鎮(zhèn)壓騷亂,他英勇殺敵,大破匈奴,平定了邊境的動亂,皇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他62歲時,匈奴又侵東漢,馬援請求帶兵出戰(zhàn)說:“男兒當死于沙場,以馬革裹尸還葬”,同年病死在軍中。 畫蛇添足 楚國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壺酒,覺得幾個人一起喝嫌少,一個人獨喝又嫌多,于是讓幾個人在地上畫蛇,先畫成的就喝酒。
有個人蛇先畫好了,拿起酒壺準備喝,看看其他人還沒畫好,又左手拿壺,右手給蛇畫腳,還沒等他畫好腳,另一人的蛇畫好了,奪過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么能添上腳呢?”說完把酒喝了。那個畫蛇腳的人,終于沒有喝上酒。
“畫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壞。有時也作“畫蛇著足”。
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zhàn)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zāi)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fā)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
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xiàn)。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jīng)驗,不知變通。 三顧草廬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學(xué)問,人稱“臥龍先生”。
徐庶給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和關(guān)羽、張飛親自到臥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于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
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
同“草廬三顧”。 畫餅充饑 曹操的孫子曹睿當上皇帝后急于找一個“中書郎”,讓大臣盧毓推薦一個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誡他推薦人才不能只看名聲,名聲就像畫在地上的一張餅,饑餓時不能吃。
盧毓經(jīng)過仔細挑選為曹睿選中中書郎。 畫個餅來解除饑餓。
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管鮑之交 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與鮑叔牙關(guān)系特別好,他們合伙做生意,鮑叔牙總是多出本錢少分利,樂意幫助貧寒的管仲。
管仲率軍打仗兵敗,只有鮑叔牙了解他的苦衷。小白執(zhí)政齊國后,鮑叔牙把相國的位子讓給管仲,管仲說:“知我者鮑子也。”
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過河拆橋 劉備在長坂坡打了敗仗,趙云找到?jīng)_散了的劉備的妻兒。
曹操也追至長坂橋,見張飛胡須倒立,睜著圓眼,心中害怕中計,嚇得掉頭就跑。張飛見嚇退了曹操,就將長坂橋拆掉。
劉備擔(dān)心曹操再追,連夜率軍向漢津逃去。 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
比喻達到目的后,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畫虎類狗 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對子侄后輩教育十分嚴格,希望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
他不喜歡侄子馬嚴和馬敦在別人后面說長道短,他寫信《誡兄子嚴敦書》告誡他們,讓他們學(xué)杜季良、龍伯高。如果學(xué)不成就像畫不成老虎反而畫得像一頭狗一樣。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氣壯山河 出處宋·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 趙元鎮(zhèn)丞相與謫朱崖,病亟,自書銘旌:“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 山河壯本朝。”
釋義 比喻人的豪邁之氣如同高山大河。 故事 南宋大臣趙鼎出身貧寒,四歲就失去父親,在母親撫養(yǎng)和 教育下成長。
他二十一歲考中進士,當官時敢于批評權(quán)貴,受 以卵擊石 出處《墨子·貴義》 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猶以卵投石也,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 不可。
歷史成語故事 草木皆兵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lǐng)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lǐng)8萬精兵迎戰(zhàn)。
秦軍前鋒苻融攻占壽陽(今安徽壽縣)后,苻豎親自率領(lǐng)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只要他的后續(xù)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
于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后,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并建議晉軍在前秦后續(xù)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
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jié)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jié),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
仔細看去,那里桅桿林立,戰(zhàn)船密布,晉兵持刀執(zhí)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xùn)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里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
晉兵的大本營便駐扎在八公山下。隨著一陣西北風(fēng)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shù)士兵在運動。
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么能說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后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zhàn)。結(jié)果,秦兵在后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一戰(zhàn),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 安居樂業(yè)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xué)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
據(jù)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fā)。白胡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
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于對當時的現(xiàn)實不滿,并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xiàn)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
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zhì)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fā)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xiàn)“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于是這樣描繪他所設(shè)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
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jié)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于原有的風(fēng)俗習(xí)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
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百折不撓 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
有次,一伙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
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伙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jié)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
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jié)操。 不屈不撓 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fā)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
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 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 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
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后趕快躲到船上去準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
只有孫丞相王商堅決 反對,他認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一定是謠傳,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 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只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采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一會,城里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復(fù)了。
調(diào)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眾議很贊賞。
王鳳卻認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臺,因此心懷不滿。 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瑯那太守,因為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辦他的罪,王鳳為此親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楊肜說情,為他開脫。
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復(fù)。于是他勾結(jié)了同伙,誣陷王商。
漢成帝最后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wù)。 但是,是非自有公論。
《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撰寫王商的傳記時對王商的評價是:為人誠實公正,不屈不僥。這樣的評論是很客觀公正的。
背水一戰(zhàn)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
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guān)中,然后東渡黃河,打敗并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于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
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后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yōu)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zhàn)。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
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
(一)鐵杵磨針【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xué),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xué),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
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李白又問“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xué)。每天的學(xué)習(xí)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xué)業(yè)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yè),復(fù)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長期的刻苦學(xué)習(xí)和訓(xùn)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zhèn)西將軍,實現(xiàn)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fā)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fā)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jié)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jù)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fā)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例如一個事業(yè)家,因估計事情的發(fā)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xùn),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四)盲人摸象 【典故】 相傳,佛經(jīng)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國王,讓人牽來一頭大象,讓幾個盲人去摸。過了一會,國王問道:你們說說大象長得是什么樣子?一個摸到象牙的人說大象長得像蘿卜;另一個摸到大象耳朵的說大象像簸箕;摸到象頭的人說大象像石頭;摸到大象鼻子的說大象像木杵;摸到大象腿的人說它像柱子;摸到象背的人說它像張床;摸到象肚子的人說它像缸;摸到尾巴的人說它像繩子。
國王和在場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出處】 《大般涅槃經(jīng)》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jīng)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五)守株待兔【典故】 相傳在戰(zhàn)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zāi)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fā)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
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
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xiàn)。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jīng)驗,不知變通。
(六)揠苗助長【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nóng)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于是苦心思索著有。
《將相和》。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故事介紹:
戰(zhàn)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shè)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后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后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后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擴展資料
相關(guān)成語: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1、完璧歸趙
讀音: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白話釋義: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璧留給秦國;城邑不給趙國,請讓我把璧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
2、負荊請罪
讀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qū)Ψ秸堊铩1硎鞠蛉苏J錯賠罪。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白話釋義:廉頗聽到這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引導(dǎo)到藺相如家的門前請罪。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將相和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1秒